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閱讀林清玄散集讀后感篇一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17歲開始發表作品,30歲前拿到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40多年共出版作品逾百部,文章曾多次被選入中小學課本……書籍帶給林清玄的,顯然除了有趣之外,更多的是豐富的學識和絕妙的人生感悟。
對于現在很多人常說的“我真是沒有時間看書”,林清玄說,看書的時間肯定會有的。他說自己有一個很簡單的讀書方法,就是每天一定要讀書,最好是在睡覺前。他在睡前一定會抱著一本書,這個習慣已經有幾十年了,“一定要讀到觸動我的一點才會去睡”。觸動有很多種,比如說觀念觸動或者文字觸動,還有故事觸動。只要自己覺得很好了,這時就會很滿足,帶著微笑睡覺。然后一邊準備睡覺一邊思考,那個觸動點就會還漸放大,就會覺得這個書很有意思。
林清玄還給出了一個解決失眠的方法:有很多人會失眠,讀書的人不會失眠,因為讀書讀困了就睡了。
“我平時最喜歡讀經典書籍。”在談到現在如何選擇書籍時他表示,時下流行的“淺閱讀”并不是好現象,“淺閱讀”久了,人們的想法和視野也隨之變淺了,現代人需要用經典來成就有深度的生活,“只有經歷了時間和空間考驗的經典書籍,才會對人類精神產生深刻的影響”。不管是網絡文學,還是傳統寫作,林清玄有他自己的評判標準,“好的作品,要有深情的體會、美好的向往和浪漫的情懷,讓人讀后覺得溫暖、看到希望、增長見識”。
林清玄覺得“這個年齡不能浪費時間”,因為你的生命有限,你沒有辦法花太多的時間去選擇各種各樣的書。他說,年輕的時候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到這個年紀是“酒逢千杯知己少”。所以你沒有時間浪費了,你的知己越來越少,書也是一樣,書也是你的知己。年輕的時候吸收很多東西,現在因為生命有限,你應該把它用在最有用的部分。所以大多數人可以選擇性情跟你相映的書、可以啟發你的書、可以使你快樂的書、讓你更豐富的書。他還比喻道,“像我現在看電影,大概看十分鐘,我會決定要不要繼續看。如果這前十分鐘不好看,我站起來就走了,因為我沒有時間浪費”。
林清玄說,真正的閱讀,能夠幫助人們從“緊急”中跳脫出來,放緩腳步,去認真思考真正重要的問題,比如,人來到世界的意義何在,人的內在價值是什么,究竟什么能夠讓自己得到終極快樂。
外表和內在
林清玄說,有段時間他在臺灣花蓮的山上修行,兩年過去了,覺得自己內心豐富了很多,內在的光華無法阻擋,自以為有所得。某日去山下的市場買菜,在肉攤前停住,有人問他:“老板,豬肉多少錢一斤?”甚失望,離開。又至一水果店,又有人問:“老板,西瓜多少錢一斤?”甚是不喜,暗忖:“我已修行這么久,且自己內心覺察有所得,竟然被人當做賣豬肉和賣西瓜的?!庇纱嘶叵胛覀冏约旱娜松3W砸詾槭?,覺得卓然于眾人之上。殊不知,生命的道理就是這么的簡單平常,我們常常犯以貌取人的錯;殊不知,每個人都有一片磅礴的內在,只是因為表面的樸素平實,很多人便失去了被閱讀的機會。
談談情,說說愛
“愛”,好大的詞。怎么愛呢?
一則,愛情。一定是“溫柔對待,寬大包容,浪漫情懷,溫暖懷抱”。所謂溫柔,就是輕言細語,恰當地給予;所謂包容,就是容忍與你不同之處,能容難容之事;所謂浪漫,就是慢慢地享受人生,慢慢地變老;所謂懷抱,就是寒天送去的冬衣,雨天的`傘,饑餓時豐盛的飯菜。當我們的心變得單純的時候,愛就沒有負擔,干凈又透明。
二則,長情大愛。愛的范圍變得很寬廣,是路遇的一個陌生人,是安徒生的童話世界,是每天伴隨的枕頭,是為你盛湯裝水的一只碗,是照顧了許久的那株傲然的仙客來,是那只散步時碰見的流浪貓,是他、她、它……生老病死,愛怨別離,求而不得,時刻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照顧好自己的心,就是愛的開始。
三則,真善美。記得電影《泰坦尼克號》中船沉的剎那,男士們把救生船讓給婦女和孩子,樂手們奏起音樂,與周圍的驚濤駭浪形成強烈的對比。很多人評價說這正是人性的真善美。什么是美?從漢字的角度可以這么解釋美的不同階段:第一階段,美是“羊大”,羊大了就可以吃了,是為美,停留在欲望的階段;第二階段,美是“羊人”,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說明人的層次上來了,知道去欣賞美,創造美;第三階段,美是“善大”,善大了即是美。
(摘自《讀者?原創版》)
閱讀林清玄散集讀后感篇二
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讀一篇好的散文,就像在炎熱干燥的沙漠里逢著一片綠洲,滿心裝滿了欣喜與崇拜。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真正地將我推進了散文的殿堂,但只是崇拜他的文筆,并沒有激起感情的陣陣漣漪,好像內心的一片天地是空虛的一般,林清玄的散文卻總能引起思想的共鳴。
林清玄帶給我的是感動與崇敬,不是因為他是作家,而是他的寫作思想風格全都扣住了我的心弦,仿佛迷惘的心找到了方向般清澈明亮。我的一切,不再流浪,而是有了自我的定位。
臺灣是一個佛教的信奉地,而林清玄的思想里也融進了佛教的質地。佛曾曰:一切因緣而起。而我與它的第一次邂逅卻是奇妙而朦朧的,也許這是緣的造化吧。放飛思想,在文字的跳躍里,自由的呼吸著。文字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在穿梭的進行中,你會發現樂觀是他的主旋律。雖然出身卑微,但卻堅信自我的夢想,他總會把困難與挫折當成人生的經歷,童年的滿身光輝是他寫作的根本源泉。他如苦難的沙子般處處沉淀,漸漸將他的靈魂磨礪成了耀眼的珍珠,不是每個恩都配得起那些苦難的。尼采曾說過,生命是一條毯子,整個生命。
他的散文樸實、優雅,而他的安靜卻是他最豐富的色彩。一顆煩躁的心會被洗滌的透徹明靜。讀他的散文才深刻體會到了他所表達的含義:時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渴望交流,但卻將心靈禁錮起來,怎能化解氤氳的陰霾?透過他的心與你的心的交流,會讓力量穿越時空隧道流進你的靈魂里。手捧著書,斟酌每個字,都會漾起心中的溫暖。
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就了他的性格,但他卻用一種花開的聲音溫暖了我的世界。佛曰:一花一世界;農曰:一葉一菩提。沒有相對的答案,只要貼合了內心的感覺,就能獲得心靈上的寧靜。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誰也不是誰的誰,而林清玄的文字表達出來的內涵卻是我靈魂的根本,不期望現實的落寞隱埋了內心的平和寧靜。
時間在旋轉,日歷再翻頁,而林清玄的散文將經得起歲月年輪的考驗,透過他的散文,我明白世間萬事的一切取決于你自我生活和心靈的視角。花朵下能夠看見銳利的刺,而在刺上,我也能看到斟滿陽光的花朵。
閱讀林清玄散集讀后感篇三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后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著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后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著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著“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闭沁@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搞笑,我仿佛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能夠從一只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凈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向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丑惡的比較,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著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閱讀林清玄散集讀后感篇四
清淡、樸實,這是我打開《林清玄散文集》所閱讀到的氣息和獨屬于它的那一份味道。
其實,在手拿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開它的第一頁,閱讀第一篇文章時,我就被它那淡雅、細膩的文字所震驚。因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當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筆風應都是充滿陽剛、堅毅的。但林清玄不一樣,他的筆風婉轉、細膩,絲毫不遜色于當代女性作者,但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許傲然,這種柔與剛的結合,被他的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即不會太做作,也不會過于剛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現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隨風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為《空白筆記簿》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個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們卻從未發現。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去一家精致、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卻發現每本筆記本的價錢都要比一本書要貴上許多,對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詢問店員小姐,店員小姐卻給了作者這樣意想不到的一席話: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給自我買的,自我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了??吹侥抢?,我有和作者同樣的感受,在這家書店里的筆記本之所以賣得比書貴,就在于它所要記錄的是單獨自我的想法,不與別人相同。為自我的內心而寫,然而,自我的想法自是他人無法隨意剽竊與買賣的,因為它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夠用金錢所去衡量的。
我喜歡文中的這一幾句話:“但是有誰愿意給自我的這天寫些什么呢?愿意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么呢?唯有我們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筆記就永遠空白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過的一次評論當今都市人們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電視欄目??旃澴嗟纳罘绞?,在如今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必定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慢下來,這或許,便會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發現的樂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實。這樣的一絲一縷,便會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筆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