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散步的讀后感實用篇一
最近,我讀了一篇散文,題目叫《散步》,是龍應臺寫的。
這篇散文寫了龍應臺和她的好友家萱,為了使她們已經患了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安心,分別制造了“銀行證明”和大字海報。這讓我聯想到了我自己的親人。
我曾經有一位老太。她是我媽媽的奶奶。老太活了86歲,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是在老人院里度過的。
我的父母不像龍應臺有那么多時間可以陪著她的母親,所以,就讓外婆請了一個保姆過來照顧老太。可是保姆讓老太看不上,老太要求住到老人院里去。在老人院住了一段時間,在我們去看她的時候,她又開始要求回家住。據爸爸說,當時他們大人覺得老太只是一時的想法,因為當初就是她自己提出要住老人院的。于是,大人們就沒理會老太的哀求,以“最近很忙”為借口,回絕了她。
我們走后,又在門口偷看。只見老太在窗口高喊:“三輪車!快把我送回家!”這聲音聽起來讓人十分不忍。但估計最近大人們真的很忙,于是我們就走了。但不知道,這竟是永遠的訣別!
散步的讀后感實用篇二
一個人一輩子會認識很多人,也會和很多人在一起散步,因各種緣由、在各種場景。但最值得珍視的,是與家人一起散步的美好。
在中秋佳節,有幸讀到了莫懷戚的散文《散步》,平實的語言,蘊含著深厚的感情,更勾起了我無限的思緒。
父母真的老了!有些事總是覺得今后還有很多的日子可以做,但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從出生以后,父母為了減輕我們的負擔,來杭州幫我們照顧孩子。在杭州一起生活的這幾年,仔細回想一下,有幾次陪伴父母一起在小區散散步,說說家常話?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愧疚。
今年孩子讀初中開始住校了,恍然間發現,孩子也長大了,慢慢地也要學會獨立生活;終有一天,也會離父母而去了。以前每天放學回家陪伴的日子,也要一去不復返了。
孩子小的時候,我忙于事業,有幾年時間在上海工作,過著雙城記的生活,對家庭投入的時間太少了。總想著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等事業穩定了,再抽空多陪陪孩子吧。靜夜細思,真的是錯過很多!
“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背上的母親、孩子,仿佛就是整個世界!”讀著這些文字,我想起了孩子小的時候,那還是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和文中一樣,我、母親、妻子、孩子四個人,在公園散步。途徑一條路,中間是由鵝卵石鋪成的高低不平的小徑。母親說:“前面路不平,寶寶不要走,要摔跤的?!逼拮影押⒆颖н^了小徑。沒想到寶寶就地打滾,非要自己走那條鵝卵石小徑。后來無法,只好屈服,把孩子重新抱回去再走一遍,但寶寶依然不肯,嚷嚷著“重新抱回去和剛才不一樣,要回到剛才那樣?!爆F在回想起來,既是忍俊不禁,又是哭笑不得。
月圓之夜,一遍遍地聽陳百強的老歌《念親恩》:
長夜空虛使我懷舊事,
明月朗相對念母親;
父母親愛心柔善像碧月;
懷念怎不悲莫禁!
長夜空虛枕冷夜半泣,
路遙遠碧海示我心;
父母親愛心柔善像碧月,
常在心里問何日報。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感情,付出的時候何嘗想著回報。對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世界上最緊要的事。還好,我今天讀到了《散步》;還好,現在去做還來得及!
散步的讀后感實用篇三
《散步》是我上初中學的第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并不算長,作者用了短短的文字描寫了一件極為普通的小事——散步,卻彰顯出了普通記敘文沒有的主題與特點。
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我與母親、妻子、兒子在田野里散步,在走哪一條路時起了分歧。兒子要走大路,母親要走小路,我無法選擇起來。最后決定聽從母親的,走小路。于是,每到一處,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我們就在田野里慢慢地慢慢地走著。
這以小見大的事,彰顯了文章的主題:尊老愛幼。從小時候起,父母就教育我要經常打電話給爺爺奶奶,多與他們聊聊天,要尊重他們,說話不可以沒有禮貌。對比自己小的孩子,要愛護。我并不喜歡小孩子,經常做不到后面的那一條規定??纯醋约旱母赣H呢,每個月都會跑回農村老家看一看爺爺奶奶,對那些連話都不會說的小孩更是極具耐心。而我呢,雖然每個星期都會打電話給爺爺奶奶,但說不到三言兩語就掛了電話,對小孩子更沒有耐心。雖然父親一再教導我,但我總是做不到像父親那樣有耐心。
有一個最好的例子,奶奶耳背,身體不好,有很多食物都不能吃,但是奶奶又不知道。經常看到父親一遍一遍地在對奶奶說食物的名字。如果按照我的作風,就會打一張表格,拿去看吧,別來問我。在這一點上,我與父親要求的尊老愛幼完全不符。
課文的最后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體現出來的就是母子之間情誼深厚。有句名言說得好,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所以說,多去和父母交流,多去和老一輩人聊聊天,做到傳統美德中的孝敬才是最重要的。
散步的讀后感實用篇四
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散步》,文中那一家人溫馨和睦的場面讓我深深地感動了。學完課文,我忽然思考著——家庭是什么?家庭意味著軟弱時的依靠;絕望時的希望;痛苦時的力量源泉!——家庭就是這樣,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港灣。
家人又是什么?家人,意味著悲傷時的輕柔安慰;寂寞時的一陣溫暖;成功道路上的默默支持!——正是家人,使自己不再害怕和恐懼;也正是家人,組成了一個完整快樂的家庭。因此讓我們的心中充滿甜蜜。
夜幕降臨,我一看時間,晚上六點半了?!昂佟蔽姨嶙h道,“大家到樓頂看圓月,如何?”接著,我們便到了樓頂,只見明亮的月光灑向大地,皎潔的月亮還在慢慢地爬上來,偶爾被幾縷輕紗似的微云遮住……最終,它終于高高懸掛在了夜空之中,而此時它夜變為了銀白色,夜空中的幾顆星星也俏皮地眨著眼睛,好一派月朗星稀的景象,或許,月亮和星星本來就是一家吧!
我們在夜空下站了很久,也聊了很久很久……現在回想起來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這不正是《散步》中那濃濃的溫情嘛!朋友,請讓我們一起珍惜我們自己遮風擋雨的港灣,珍惜我們的家人吧!
散步的讀后感實用篇五
暑假時,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稱是《散步》。這篇文章寫的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然而這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濃濃的親情。
當我初次讀完這篇文章時,感覺很平淡。可是當我又細細品味課文時,我好像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出去散步,看到了他們的高興地樣子。
看到了它們因走大路和走小路而發生了分歧,而它們祥和解決了問題。文中的父親當時感到自己有責任重大,一面是養育自己的母親,一面是自己可愛的兒子,自己卻想不出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最終他決定委屈自己的兒子,因為他認為自己陪伴兒子的時日還長,便尊重母親的選擇。但是母親摸摸孫子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彼难垭S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整齊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蔽易卟贿^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我從這段話中感受到;母親的慈祥,想讓孫子高興,改變了主意,反映了母親對孫子的疼愛。而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
由此,我想到了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笔前?,在現實生活中,母親總是好事留給自己的孩子,把一生的精力都花在了這生活的點點滴滴上。
擁有母愛的人,不在乎在這些等自己知道母愛是偉大的,去報答母親時,母親早早已兩鬢斑白。就像文中的母親自己雖然老了,可是心中還在為孩子著想,為子孫后代著想。
散步的讀后感實用篇六
《散步》是重慶師范大學教授、作家莫懷戚的作品。
文章寫的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散步中,面對岔路,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母親則因身體條件限制要走大路,‘我’權衡再三,決定尊老,但故事并沒有結束,母親又改變主意,要‘愛幼’走小路。
文章用平淡、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家三代在散步的情景。全篇沒有一個生僻華麗的詞語,更沒有讓人費解的句子,除結尾有幾發含蓄外,其余則明白如話。如文章寫道‘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充滿生活情趣的口語,既表現孩子的天真、聰明,又表現家庭的幸福、溫馨。
散步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又往往是最獨特的。幸福并不一定是名譽等。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地生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我頓悟人生哲理:人到中年對生活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
那么,我這個未來的中年人中的一員,又為何不從現在做起呢?
散步的讀后感實用篇七
《散步》一文中,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為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后還是出來了??吹竭@里,我們都會以為作者的母親是被作者強迫拉出來的,其實作者本意不是這樣的。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作者也是想讓多病的母親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鍛煉一下身體,這對老人來說是有好處的。從這兒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為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為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于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從這件開始由意見分歧到因為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和母親對孫兒的愛而意見一致的事,充分說明了他們一家人是多么和睦??闯隽俗髡邔δ赣H的孝順。
種種事跡都表明,親情是多么珍貴。我們都要去愛我們的親人,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其實,我們的親人都深愛著我們,我們也應當愛他們。
我要對天下的兒女說:趁母親還在,好好孝順吧!
散步的讀后感實用篇八
經老師介紹,我開始閱讀宗白華老師的《美學散步》。
《美學散步》這本書,是宗白華老師一生中為數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匯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據了解,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學著作。作為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老師用他細膩的筆鋒,聯系古今中外,娓娓道來,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境界。
這本書通過分析詩與畫的分界,分析中國與希臘藝術中美的體現,在輕松的氛圍中,講述了“美”的含義及體現。這是一本講述美學的專著,在我看來,這也是一本古今中外經典文學的摘錄集,更是一本中外藝術展集,一本哲學專著。記得有一次,我向一位朋友提到《美學散步》,他很快地問:“是不是宗白華的書?我們在上山水美術鑒賞時老師經常講到它?!笔堑?,在這本書里,宗白華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很多中國的山水名畫,在這些名畫的介紹與講解中,告訴我們美的所在。
美,本來就是蘊含在每個人的心靈里,“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這樣的話,從小學的時候就一直在講,可是,當人們的年齡逐漸增長,在世俗中逐漸被污染,人也變得越來越現實,越來越膚淺。很多人,會把他們認為的所謂的“美”外化,他們可以一擲千金,用在美容,用在購買各種化妝品上,卻不愿把手上的錢捐獻給真正需要他們的人們手上,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也有很多人,把“學雷鋒”當成一種作秀,只在領導出現的地方“學雷鋒”,這種為了領導而做好事的行為,又是多么可恥?他們只看到外在的美,卻忽略了真正的美,忽略了心靈的美,忽略了很多更加重要的東西。
本書中講到的美,是一種中國傳統式的美,是一種含蓄的美,就像中國的水墨畫,它會把畫的精神,作畫者所要表達的含義蘊含在畫中;又如詩人,他們不會把自己的想法直白的表達在詩句中,而需要人們自己去揣摩,這樣才能使美富含“厚度”,而不會像西方的油畫攝影式的畫風一樣,什么都要追求與實物一模一樣,只能讓人一眼看穿。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種含蓄,過于直白地表達自己,這在做人處事中,只會讓自己的交往處于劣勢,得不到更多的友誼,而且,過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場合只會讓自己變得膚淺。在這里,我并不是說直率不好,直率的人,是可愛的。但是,在一定的場合,也應學會含蓄,才能體現我們本身具有的素質,才能體現我們的“美”。
在書中,美還體現在一種“空白”的美——留白,就像作畫時,故意留下一部分空白,反而使整幅畫變得清新,韻味更加濃厚一樣;就像一篇優秀的新聞稿,首先要可以讓讀者過目,然后才是過心,最后是過腦一樣,美,首先也應該是讓人看著順眼,亦即是應先“過眼”,然后才是過心,最后才是過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這樣嗎?在現在日益繁忙與緊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卻忽略了應該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空白,留下一點閑暇,讓自己有時間思考一下自己的現在,自己的未來,讓自己放慢腳步,欣賞一下路途上的風景。結果,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只會讓自己越壓越重,而一時看不開走上了自取滅亡的不歸路。像近年來頻繁出現的自殺的大學生,博士生等等。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點空白,讓自己不要喪失對未來的憧憬與對生命的熱愛,這是生活之道,也是讓自己活的更“美”的方法。
《美學散步》,他的美麗與溫柔引發了我種種的思考,讓我感受到了生命中,生活中,藝術中,美的存在,讓我知道應該如何去尋找美,感受美。書中言:“藝術的境界,既使心靈和宇宙凈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超脫的胸襟里體味到宇宙的深境。”是的,在這溫暖的漫步中,我感受到了心靈的平靜,感受到了心靈的充實,感受到了在“美”中蘊含著的哲學的洗滌。
散步的讀后感實用篇九
散步于東京街頭,如果只是帶著司空見慣的眼睛,是什么也發現不了的。
一旦回到自己的城市,這些想法和感受卻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或許我們因環境的變化,而將身體里從上到下、從內而外的神經開關都打開了,它們總是能觸碰到不同尋常的“刺激”,既讓我們興奮不已,又讓我們因感官的滿足而充滿幸福感。
看了這本書,我想,你可以試著用這樣一雙充滿好奇的眼睛,開始觀察和記錄自己身邊的環境和生活吧。
書中的插畫畫得很好,還結合進作畫現場的心里活動,以及所遭遇的事與人,雖然是平面的書籍,卻帶有些動畫、電影般的情節,當然,這些也要仰仗讀者的想象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