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浮生六記讀書心得浮生六記讀書心得篇一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許多年過去,學過的課文早就不能一字一句的背下來,但是上這一課時,腦子里曾浮現的畫面依舊栩栩如生。
彼時還只當沈復是一個讓無數人屈服于“背誦全文”的始作俑者之一。沒想到無意間買了《浮生六記》并反復讀過之后,發現這沈三白真乃一妙人哉。寥寥幾萬于字,沈三白在前三記中將他與蕓娘的生活寫得妙趣橫生。
浮生六記讀書心得浮生六記讀書心得篇二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傷感簡單概括這本書,我的感覺約是手邊有此一冊,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憶童稚時
先是在課本上讀到《閑情記趣》,才接觸這本書的,頗有趣味。且不說“夏蚊成雷”之時,作者“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的閑情了,單是他游玩與草叢中,以叢草、蟲蟻、土礫,為林,為獸,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與童年的歡樂了。每讀至此,我都會忍俊不禁,恰似與作者隔空笑談童年的趣事了。卻也惋惜自己未能將幼年之趣事一一記錄下來,留作回憶。
陳家有女初長成
陳蕓,作者沈復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貫穿了書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語堂先生道蕓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沈復花費大量筆墨描寫陪自己在閨房中談論詩書、賞月飲酒的蕓,很是深情動人。蕓是一位心路活潑女子:當沈復因蕓喜茉莉香(被認為是香中小人)而調笑問道“卿何遠君子而近小人?”蕓笑答道“我笑君子愛小人耳?!比绱孙L趣的一位女子!
諸如此類,乍讀令人神往。而蕓的可貴之處,是她風雅感性之后的緘默沉靜。她愿與沈復一起承擔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誤會,她也默默忍受,不給夫君增憂?!熬嬑依C,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在蕓的眼中,是“可樂終生”的。如此心境,卻也可比賢人顏回了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浪游記快,尋尋覓覓;坎坷記愁,冷冷清清。沈復一生似在尋找著什么,或是浪游的閑適,或是生活的嫻靜。蕓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擊。作者在書中常感嘆:“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淪亡,可勝浩嘆!”使得全書縈繞著哀而不傷的情感。每當作者惋嘆“蕓娘不能偕游至此”時,我的腦海中總能浮現蕓那溫柔又寬和的笑容,但同時卻又有物是人非的悲涼之感。
若是人生似夢,卻能有像蕓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難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記讀書心得浮生六記讀書心得篇三
沈復與陳蕓青梅竹馬,兩人情投意合,終成眷屬。
林語堂先生稱陳蕓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他們把普通的日子過成了煙火神仙。
閑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兩人的溫馨甜蜜,盡在沈復筆下重現,平淡如水、對酒當歌、相約來世。
然而,造化弄人,妻子陳蕓早逝,獨留沈復,長相憶。
沈復的后半生,在追憶中度過——
無人問我粥可暖,無人與我共黃昏。
想必在甜蜜往昔之后,引發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悲愴,無人能言說。這種凄苦之情,也被我的那位來自聲音課的學長演繹得萬分悲涼、充滿落寞,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喪妻、喪父、喪子,人生顛沛流離。
天地如逆旅,人生如過客,“浮生”,“若夢”?
何謂浮生,猜想著不過是一段接著一段酸甜苦辣,時而起時而落的時光。生活不易,能用平淡從容的心態度過一生,這不禁想讓人品味沈復這一生。
對于《浮生六記》,最初的印象大概便是語文里的《童稚》了吧,曾幾何時的背誦全文,依然歷歷在目?!坝鄳浲蓵r,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當時卻只覺得這人無趣的很,看太陽、抓蚊子這樣的小事,也能專門寫一篇文章紀念?似乎只能說他從小便能捕捉生活中的樂趣,把這無趣的生活過的有一絲色彩吧。
當讀完原著發現,原來童年生活不過是歲月中的一角而已,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還是愛情故事吧。他的愛情,不像梁祝一般的曲折、凄美,卻是那么的平淡?!袄沈T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從最初的一見鐘情到婚后的“能察眼意,懂眉語,—舉—動,示之以色”相敬如賓,相知相守,直到最后“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萬分悲痛的陰陽兩隔。仿佛在讀書之前,剛剛看了一出虐人的瓊瑤劇。當沉沁在這愛情故事中的時候,好像穿越時空,來到他的身邊。
送親歸來的他看到遠方佇立的倩影,臉上是隱藏不住的喜悅,加快了腳步來到她的面前,兩人低聲細語,滿是笑容。
山川之上,兩道人影,一人中等身材,一人嬌小婀娜,都著男裝,確是掩飾不住深情。面對著大好河山,二人談論詩詞歌賦,卻時常提起家中瑣事,從“琴棋書畫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個中樂趣,不足為外人道。感覺兩道身影時而模糊,時而清晰。
雖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夕陽西下,遠處立著一處庭院,門前伏著一條老黃狗,庭院旁的柳樹下,夫婦二人挽手相依,看著門前的湖畔斜陽。無比和諧又溫馨的畫面,不禁想到了夫妻二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讀后感·他孤獨的坐在床上,仍然記得妻子離世前對他說的字:“來世”,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起身走到桌旁,提起筆,卻望著窗外,腦海中浮現的,是如白駒過隙般的一生。
讀完全書后,再回想他的一生,失去愛人是變故,家道中落是變故,顛沛流離更是變故。幾乎走遍了全中國、閱盡了人生辛酸的他,行文間卻沒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從容的道來這一生之事。耳邊似乎聽到了他在對我說話:雖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無論遭遇多大的變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轉,你還可以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在這里還會有棲息之所,也還有逆轉的空間和余地。
所以,《浮生六記》在我看來就是起于波瀾,止于不驚。看的時候——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想的時候——卻是從容與安寧。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記》,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譯注的,共300多頁,前一百頁是譯文,后面200多頁是原著(由于是白話文的原因,基本幾秒就過——畢竟生活在這個年代,若不是潛心研究,看白話文還真的有點吃力)ps.不過原文有個地方我覺得很好,就是雖然簡短吧,但都有一個小標題,所以一眼看過去,至少知道個大概。
來一段科普:《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全書共分為六個篇章,包含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四篇文章。另外兩篇《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說是后人仿寫。
初看第一章《閨房記樂》,已然覺得很不可思議,講的就是沈復與其妻子陳蕓的日?,嵤?,心里想著怎么會有如此癡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漸漸往下看《閑情記趣》,主要講的是沈復與其妻子的裁花取勢、園林品鑒等事情,又會覺得,怎么又會有這么悠閑,這么愜意的生活;進入到第三章《坎坷記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蕓娘被誤解,家族生活的困擾,生活上的拮據,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復的生活真是倍感凄涼;但同時特別感慨,尤其是諸事煩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時候,也少見(沈復)其怨言;就像書里所說:(沈復)幾無怨天尤人之詞,多是甘苦自得之語,他這份責己甚嚴卻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風,使得文字記述的春花秋月顯得彌足珍貴。最后一章《浪游記快》主要寫的是他的游記,語言之快,仿佛跟隨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從另一個角度發現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愛的地方,發現各個地方的奇特景觀)
所以才會有所感慨,有所羨慕,因為現在的人,乃至社會都太浮躁了,都在想著如何掙錢,但是無論你如何努力,每天依舊感覺很累;沈復,其實就像是我們的一個縮影,過著很平凡的生活,卻又把生活過的很真實。尤其是他樂觀的心態,真的很少人能夠做到。
最后,感動于他們的愛情,羨慕于他們詩情畫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寬廣;畢生平常,卻心懷磊落;身處困境,卻也甘苦自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作為一個自傳性質的散文作品,《浮生六記》記錄了清乾嘉年間一位蘇州知識分子,平凡而艱難,磊落而淡然的一生。《浮生六記》原稿六卷缺了兩卷,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在那些濃縮的字里行間,感受作者沈復一生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
沈復,字三白,出生于衣冠之家,父親一生作府邸幕僚,幼年時期家中也是生活小康,爾后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身無功名,不曾考科舉,但受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興趣使然,沈復其人也是一名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精于盆景和園林藝術,有擅長丹青,一支好筆畫的花鳥人物,即施然展于白紙之上,有能融得進筆墨當中,端的是一派大隱隱于市的民間藝術家的資深大佬形象。
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鄙驈团c其妻陳蕓從青梅竹馬到相濡以沫攜手一生的愛情,在生活的平淡中,在一路遇見的波折困頓中,如一杯茗茶,細嗅聞醇香,細品知醇厚。感動于他們在苦難面前的攜手共進;傷感其深陷不得父母兄弟之親的家庭隱痛;哀傷于蕓年紀輕輕便染重病,兩人耳鬢廝磨形影不離,愛戀不過區區幾年便陰陽相隔。
沈復其人,是青衫磊落的書生,亦是舒朗溫厚的郎君。他會邀請妻子遠處郊游,邀其暢談古今。原本你我共同行,后來路上孤獨人。悲傷余后,生活依舊。時間治療法似乎古今通用,沈也在痛苦之后平靜接受現實,選擇“不諳世事,不染紅塵,遠離世間悲苦極樂”的方式,獨身一人云游四方。
沈復的一生儼如一塊純美之水晶,只見明瑩不見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其淳樸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其妻蕓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浮生若夢,往事已矣,無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淡超然,亦不落俗世。
這一章完全跟著沈先生游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過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這本書的結束,沈先生也帶著我們去領略了庵里的美景與落魄,空曠與蔥郁。
紅色性格指的是與紅色相關聯,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特別有分量感,透露出堅定、堅強、熱情而奔放的性格。紅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個性、喜歡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愛出門游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紅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孫悟空。它勇敢、果斷、愛憎分明、敢于冒險、不屈不撓。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經。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時剛愎自用,有時在人際關系欠柔和、沖動等。
與紅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隨意自在,不會感覺被約束,然而,紅色性格的人一旦過“度”,也是讓身邊人不自在,因此,我們需要修心。
這一章的字里行間,你儂我儂,透露著濃濃的愛意,沈先生與蕓娘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擁有著濃情蜜意,著實令人羨慕。
而且,我發現沈先生擅長觀察,他的視覺系統整合得很好,得益于兒時的他,喜愛明察秋毫,細細觀察纖小的東西,因此,在他的文字下面,生動的體現蚊蟲這些細小動物的刻畫,從而帶來了豐富的想象。
長大后的沈先生,喜愛修剪盆景,這是功夫活,急不得,這個培養性情的手工活,在沈先生筆下,描繪得繪聲繪色,讓我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愜意。
生活本是油鹽柴米醬醋茶,沈先生夫婦卻把日子過得閑情逸致,越發讓我親近他們的生活。
“點綴盆景的花石,小則可以精巧到入畫圖中,大則可以融匯韻致,令人入神。捧一甌清茶觀賞,注意力能被盆景移取,使人神游其中,這等盆景,才適合在幽靜書齋里賞玩?!边@等描繪,全然是享受當下。
書中還有三處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卷二《閑情記趣》中描寫的很多花鳥魚蟲小技巧,都很實用,可惜目前真沒這種閑情逸致去效仿,也許以后有機會的話會去試試吧。
二是卷四中寫“秀峰今翠明紅,俗謂之跳槽?!弊x到這里我才得知,原來跳槽最早指的竟然是逛青樓時客人“今天召小翠,明天幸小紅”的這種朝三暮四行為。再想想跳槽的今義,不僅讓人覺得這是個冷笑話。
三是卷六中提到的三處養生之道,第一句是“讀《養生主》而悟達觀之士,無時而不安,無順而不處,冥然與造化為一?!钡诙涫恰啊肚锫曎x》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钡谌涫恰安恢蚀喾逝D,乃腐腸之藥也。大概受病之始,必由飲食不節?!痹诖艘膊挥梅g為白話文了,綜合歸納一下,這三句關于養生的精髓就是“時常做到心平氣和,遇事不要勞心費神,飲食不可沒有節律”,在此與諸位共勉。
聽說這本《浮生六記》還是林語堂先生的功勞,因為他的翻譯,我在學校圖書館借了本,但是相應的版本實在是久遠得很,紙張泛黃,中文還是繁體字版。然而即使如此也還是堅持下來了。
我想,對于那時候的人,能夠遇到一個像蕓一樣有趣味又識大體的女子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事(不過據林老在《蘇東坡傳》里所寫的蘇軾之夫人,多少也是賢妻良母)?,F在的電視劇常常會塑造一位才貌俱佳的女主,但真正到了生活中會是什么樣子,我們并不能從其中細細品味。這里的故事卻是那么細小,那么親切。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遇到這樣的女子,我會讓自己鼓起勇氣去結識如此得體的女子。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和自己的他這樣恬淡地生活,我該會是很滿足的。
浮生六記讀書心得浮生六記讀書心得篇四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傷感來簡單概括這本小書,之所以入得經典行列,許是手邊有此一冊,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題記
或許有的人一生轟轟烈烈,或許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許有的人活得碌碌無為,有的人卻光彩奪目。沈復是哪種人,我不得而知。關于他的生平,百度也僅是寥寥數語。但這本充滿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書卻能讓人體會作者苦樂摻雜、至誠至愛的一生——沈復,他,已成經典。
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在那些逝去的時光背后,星星點點都是回憶,若不以筆墨記錄下來,未免辜負了那一路的風光與坎坷。在作者心中,為官作宰不足掛齒,與愛人琴瑟和鳴才真是一輩子難以忘懷。
沈復的妻子叫陳蕓,女紅習得嫻熟,通曉文學詩詞,那一身才情頗受他之喜愛。每當看到“秋侵人影壽,霜染菊花肥”時,我總能體會到陳蕓的蕙質蘭心。這樣一位妙人對于沈復更是耳鬢廝磨形影不離,愛戀之情無以言述。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當蕓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兩行眼淚,涔涔流溢”之時,我便能感受到沈復的心是怎樣的支離破碎。等到她靈魂縹緲,懷恨辭世之時,我也忍不住吶喊,上天為何如此不公,讓一對恩愛夫妻只可來世再見!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為失去了蕓的沈復會痛不欲生,追隨妻子而去。但他沒有,痛苦之后他平靜地接受了現實,選擇“不諳世事,不染紅塵,遠離世間悲苦極樂”的方式,獨身一人云游四方。這又不禁讓我想起了莊子的《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边@是多么偉大的.思想?。 疤斓罒o為”是他之所想,“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就是他的追求。當夕陽西下,獨自一人,登上山頂,拈須吟哦“獸云吞落日,弓月彈六星”,與酒光對飲,喝到微醺,人生如此,豈不快哉!
沈復的一生儼如一塊純美之水晶,只見明瑩不見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我相信這種淳樸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蕓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這是否就是人活于世間的最高境界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不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不落俗世。這或許便是這本《浮生六記》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浮生六記讀書心得浮生六記讀書心得篇五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記》,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譯注的,共300多頁,前一百頁是譯文,后面200多頁是原著(由于是白話文的原因,基本幾秒就過——畢竟生活在這個年代,若不是潛心研究,看白話文還真的有點吃力)ps.不過原文有個地方我覺得很好,就是雖然簡短吧,但都有一個小標題,所以一眼看過去,至少知道個大概。
來一段科普:《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全書共分為六個篇章,包含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四篇文章。另外兩篇《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說是后人仿寫。
初看第一章《閨房記樂》,已然覺得很不可思議,講的就是沈復與其妻子陳蕓的日?,嵤?,心里想著怎么會有如此癡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漸漸往下看《閑情記趣》,主要講的是沈復與其妻子的裁花取勢、園林品鑒等事情,又會覺得,怎么又會有這么悠閑,這么愜意的生活;進入到第三章《坎坷記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蕓娘被誤解,家族生活的困擾,生活上的拮據,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復的生活真是倍感凄涼;但同時特別感慨,尤其是諸事煩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時候,也少見(沈復)其怨言;就像書里所說:(沈復)幾無怨天尤人之詞,多是甘苦自得之語,他這份責己甚嚴卻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風,使得文字記述的春花秋月顯得彌足珍貴。最后一章《浪游記快》主要寫的是他的游記,語言之快,仿佛跟隨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從另一個角度發現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愛的地方,發現各個地方的奇特景觀)
所以才會有所感慨,有所羨慕,因為現在的人,乃至社會都太浮躁了,都在想著如何掙錢,但是無論你如何努力,每天依舊感覺很累;沈復,其實就像是我們的一個縮影,過著很平凡的生活,卻又把生活過的很真實。尤其是他樂觀的心態,真的很少人能夠做到。
最后,感動于他們的愛情,羨慕于他們詩情畫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寬廣;畢生平常,卻心懷磊落;身處困境,卻也甘苦自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浮生六記讀書心得浮生六記讀書心得篇六
攜手一生的伴侶早早離世,家業未樹、志向未成的苦惱使年輕的沈復滿腹牢騷,侍奉父母時的孝道也謹小慎微,唯有始終熱情的好朋友們在無數艱難的時刻提攜幫助沈復。彼此惺惺相惜,寄情山水,哪怕人生寥寥數載也足以快哉。
古代的文人喜愛詩詞畫作,鐘愛自然山水,也鉆研蟲魚鳥獸,傾戀美人紅袖添香。窮苦時,生計靠賣畫,吃睡借住在朋友家,實在不行就跟隨升遷的官員當個幕僚,路過江河湖海之時還不忘飲酒當歌醉上一場;得意時,攜手愛妻與三五老友到處辦詩酒會、茶會,去奇駿的山上野餐,去清幽的寺廟洗滌身心,更別提家里院落的盆栽、假山、人工湖也別有洞天。唯一擔憂的,父母但凡對自己不滿意,就要小心翼翼道歉,大氣也不敢出。父親喜歡娶小妾,不幫忙父親不開心;幫了,母親又在自己身上出氣。還是遠游好哈哈哈哈哈!
我不太記得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古文是什么時候了,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兩小兒辯日”,其次就是“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原因當然是這篇文言文太長了,老師又要求每個人背誦!早自習搖頭晃腦背書的我,腦子里全是“什么夏蚊?我感覺作者眼神不太行啊,怎么蚊子還是鶴呢?蚊子多討厭啊嘰里呱啦”現在想想,現代人的確太把煩惱當作煩惱,蚊子咬人徹夜難眠,第二天絕對還要發朋友圈吐槽,古代的孩子只把飛行的小蟲當作自己的玩伴,并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現代人的知識面廣了,心思卻小了,喜怒哀樂嗔癡越來越上頭。哪怕人生不過數載,經歷頗為順遂,卻仍要傷春悲秋,感覺天天都在經歷什么大事。沈復四十六歲已經經歷妻子離世,兒女也相繼先他而去,高堂難以貼身侍奉,數年跟著不同的官員到處搬遷漂泊。這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有閨房記樂,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有沈復對過去的美好記憶感激,也有他仍然可以繼續前行的期望。
只要有一縷陽光的溫度,就可以怡然自得。
浮生六記讀書心得浮生六記讀書心得篇七
沈復書閑情,堪稱一絕也。余早時亦附庸風雅,植花、養魚、觀畫、飲茶、聽琴、玩石、品風、賞月,無一不嘗,且津津樂道,自作文章,不期數十篇,結集而成書。然讀《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方知余皆淺嘗輒止,不能比其十一?!陡∩洝窌梆B花、造園、盆景、書畫、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書飲茶,于書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數行,已令吾輩傾倒。吾嘗飲毛尖、觀音、普洱等茶數十種,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讀蕓娘置茶葉花心,荷經夜含苞,明朝復取而飲,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紙而來,裊裊如縷,不絕于口舌心目。余醉處非此茶之香,乃蕓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飲茶之意,非在味之濃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頤書荷,已贈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單增其味,亦增其高潔也。是茶飲之,方得飲茶之真義。余非茶不嘗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蘭,是真知蘭也,且有上品之蘭,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動余心者,乃其蘭逝后,再不植蘭。為愛蘭也。余亦曾植蘭數棵。然不善養,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購新蘭。雖亦嘗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葉之形,較之三白,終非真愛。
與三白相類,余亦喜觀花,嘗購瓶數枚,欲插花于瓶以賞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無疾而終。余喜石,藏靈壁數枚。某日興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樹,然余之花盆皆陋,亦無心購精美者,遂不倫不類。三白與蕓娘皆盆景也。不獨其制之,賞之,盆景碎落之時,二人亦泣之。余讀之感喟,不獨余未嘗因景碎而泣,亦喟無有與余共泣者也。
蕓娘非能與三白共泣,亦能與三白共樂。三白每與友聚,蕓娘皆拔釵沽酒,助其興也;亦能妙思制蟲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攤販為其游賞烹茗置飯,若置宅于春野。蕓亦擅不費之樂,于儉省之途,謀日常之雅,更謀雅興之酣。尋常女子不能為也。
近之文人林語堂謂蕓娘國之文史中,最可愛之女子。余思語堂亦不得此類女子,故頌之。不止語堂,余思國之文人必皆然。蕓娘比今人之謂紅顏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蕓娘為侶,乃其閑情之源。又因蕓娘相伴,其閑情又非獨閑情,乃融俗世與雅意于一,以心養身,以閑養情,以雅養常,是謂西人海德格爾言之“詩意棲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