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復興之路讀后感復興之路讀后感八百字篇一
《復興之路》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細致、深沉、雄渾、大氣。
首先,《復興之路》以夾敘夾議的敘述手法,簡練、直白、概括性強并帶有詩意的旁白娓娓道來,再加以中外學者觀點鮮明的點評,讓觀者很容易理解并引起共鳴。
同時,《復興之路》富有沖擊力的畫面,實地拍攝+電腦特效+影視劇畫面節選,不僅真實地還原了一個多世紀前的世界面貌,很好地用視聽效果配合了解說詞,而且讓觀眾大開眼界、增長知識。
此外,《復興之路》還有別于以往政論片論點有余而論據不足的缺陷,而是積攢了大量有說服力的實例,并非常注意突出細節。比如,第一集《千年局變》一開篇,先是從福建馬尾造船廠建廠140年講起,很自然地帶出:改變中國命運的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都是"從海上而來的危機".
《復興之路》不僅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發展的軌跡與最后的影響,還著大量筆墨在歷史人物的命運之上。林則徐、魏源、康有為、孫中山……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振聾發聵的名字,正是他們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交織,才串起了中華民族的整部歷史。
《復興之路》提出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復興".圍繞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之路,該片不斷地提問、求證、論述直至最后得出結論,從中可以看出該片制作者嚴謹的態度和由衷的責任,這正是電視精品誕生的根本所在。
復興之路讀后感復興之路讀后感八百字篇二
五千年漫漫歷程,一路風雨一路行,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創造了璀璨的文化,屹立在世界東方。今天,我看完了《復興之路》這本書,為70年來祖國的飛速發展感到無比自豪。《復興之路》主要講了建國60周年里的發展歷程,這轟轟烈烈的60年里,有辛酸,有苦辣,也有歡樂。
70年前的今天,十月流金,震天的禮炮喚醒了東方雄獅,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并開始邁上了中華復興的征程。雖然經歷了三年的自然災害和十年的政治浩劫,但中華民族的脊梁依然堅挺!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1973年袁隆平爺爺成功研制出了“雜交水稻”,養活了十三億人口;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使“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成為可能。許多居民家庭沒有后顧之憂,不再害怕得病,居民們更加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的經濟貿易和社會活動日益繁忙,城市交通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長。現在的公交車線路布滿了全國的每個城市,私家車也越來越多,泥濘的小路都變成了條條柏油馬路,人們出差旅游隨心所欲,飛機火車方便快捷。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北京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成功舉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盛會,也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讓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國,中國不再是“東亞病夫”,中國人已經邁步跨入體育大國的行列,證明我們有能力舉辦奧運史上最好的體育盛會。
08年的汶川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卻動搖不了兒女們的意志,壓不垮我們祖國的脊梁。它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堅強。從災難里走出來的民族是希望的民族,經過挫折磨礪的國家必將是奮起的國家。
2003年10月15日,隨著“神舟”五號載入飛船騰飛而起,使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2005年10月12日,在巴丹吉林沙漠,當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乘載的“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從這里飛向太空時,這塊承載著民族希望的圣土,繼續書寫了中國人的光榮與驕傲。在巨大的成功面前,中國航天人從未放緩過自己前進的腳步。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承載著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位航天員的“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在偉大建設實踐進程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讓我們信心百增,看到了祖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日趨增強!
70年的漫長時光,是一個光輝的歷程,也是我們祖國的滄桑巨變,這個光輝的歷程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個光輝的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還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祖國我為你驕傲,祖國我為你自豪!
復興之路讀后感復興之路讀后感八百字篇三
我看了《復興之路》之后,我覺得我們應該重新站起來,努力奮斗。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為古代中國有眾多領先于世界的發明和聞名于世的杰出人物而自豪;我們為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蹂躪而憤慨;我們為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而歌唱;我們更為現在中國的崛起而感奮……
祖國的輝煌要從四大發明說起: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已經發現天然磁石有吸鐵和指南北的特征。他們利用磁石的特征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造紙術:東漢時期的蔡倫總結前人的造紙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材料來造紙,并不斷改進紙技術,使紙的質量得到提高并大量生產,廣泛使用。活字印刷:它不但比手工重復抄寫要快捷,而且還不容易出錯。但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缺點,費工費時。到了北宋時,畢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經驗,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有使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火藥:早在秦漢時代時期,人們用硫磺、硝石、木炭等原料煉丹,在偶然發生的爆炸得到啟示,再經不斷的探索實踐,逐漸掌握了火藥的配方。
我國的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給農民耕種,實行“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政策,深受農民歡迎。遼寧大連河縣光明山公社一位農民承包了一塊農田,當年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些都是老百姓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改善民生,社會保障全民覆蓋,老百姓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一項項偉大的發明和創造,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民族的勤勞和智慧,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還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極為古老的文明。在這片遼闊肥沃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讓我們繼續努力,讓我們的新中國更加繁榮多彩吧!
復興之路讀后感復興之路讀后感八百字篇四
看完復興之路,我慶幸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國一路這樣走來,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我們才有今天。在這樣一個和諧的社會生活。
大唐盛世是我們的自豪,八國聯軍侵占中國的恥辱我們不能忘記,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在跌倒后終于又站起來了,我們迎來了美好的日子。
復興之路,從衰落到再次興盛的過程中所探索走過的道路。而國人,或辛酸或憤苦或彷惶或堅定地在這條充滿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這條路我們走的太苦,滿滿的艱辛,滿滿的勞苦,每一步都流著苦澀的淚水;每一腳都能踩出濃艷的鮮血。
即要辨明歷史的正確走向,就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引。即如片中所言,鴉片戰爭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擴大,民族危機日益加劇,中國出現了千年未有的變局。這時,各種思潮交相激蕩,主義之爭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導中國“走孔子之路”;自由主義者、全盤西化派既不滿專制復古,又排斥馬克思主義,寄希望于走歐美資本主義的道路。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封殺馬克思主義,企圖用封建的法西斯主義主宰“中國之命運”。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開宗明義,首先指出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鍵問題。可見,這思想的較量,主義的斗爭,其實質是不同的歷史走向之爭,是中國發展道路的方向
中國仍然在努力,相信中國一定會變的越來越強大。
復興之路讀后感復興之路讀后感八百字篇五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偉大的復興之路》。書中有一部分講到了“高鐵”,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回姥姥家的經歷。
第一次去姥姥家,我還很小,是媽媽抱著我去的,我沒有一點印象。聽媽媽說,當時我們早晨出發,坐綠皮火車到鄭州大概要4個小時,還要再坐2個小時的汽車到縣城,到家時已經是傍晚了。整整花了一天的時間。
三四歲時去姥姥家,我已經開始記事了。綠皮火車換成了動車,到鄭州的時間縮短到兩個多小時,再轉汽車到姥姥家,只需要大半天的時間。
去年我去姥姥家,鄭徐高鐵已經開通。到鄭州后轉機場專線,舅舅專門開車去新鄭機場接我們。算了一下,從出發到姥姥家僅僅過去三個多小時。
從一整天到三個多小時,是多么大的變化啊!中國現在每時每刻都處在日新月異地發展中。正如書中所講:“中國只用了不到七年的時間就建設運營了1。9萬公里的高速鐵路,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運營歷程的總和。目前高鐵產品已出口全球六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不僅是中國車,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網……一個個非凡的超級工程,都是向世界展現中國“新時代”的新標志。這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跡”“超級工程”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不畏艱辛、埋頭苦干、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的美好情操。
今天我們享受著祖國發展帶給我們的幸福生活,明天我們將會用自己的雙手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為祖國偉大復興之路貢獻應有的力量。加油吧少年!
復興之路讀后感復興之路讀后感八百字篇六
之所以取《復興之路》這個書名,作者說,“是因為此書的內容都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關”。
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近代中國遭受了難以細說的屈辱。盡管孫中山先生向國人發出了“振興中華”的號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徹底消滅封建制度,也沒使人民擺脫帝國主義的奴役。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仍是一片渺茫。多少志士仁人為此嗟嘆!這種狀況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后才得以根本改變。但也正如作者所說的,“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大國進行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建設,盡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沒有使中國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于是,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從1978年開始起步,中國人民從貧窮走向富裕,全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國力大為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巨大。民族復興之路在人們眼中也開始逐漸明朗了起來,而當我們步入21世紀后,這條偉大的復興之路更是清晰可見。
《復興之路》全書分為五輯,55萬多字。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三農”問題,國際形勢、外交和國家安全,港澳回歸和“一國兩制”,海峽兩岸關系和祖國統一等等內容。其涉及面之廣泛,論述之精辟,論證之嚴密,為政治學家中少見。可以說,通讀此書,會對當代中國發展和世界若干重要問題有更透徹、更全面的認識,從而對本身肩負的責任也會有更深切的體會。
由于作者擔任過黨內“第一支筆”(鄧小平語)胡喬木同志的秘書,長期接受胡喬木同志的言傳身教,因而,他的文章論述起點高,視野寬,立意新。比如,他在論述黨的建設時,就將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的歷史機遇,嚴峻挑戰和莊嚴歷史使命講得相當清楚;而在《論21世紀的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則從我們黨執政面臨的外部環境、深化改革給黨的建設帶來的新問題,黨的建設必須不斷創新、實現自我超越,學習和思想教育是根本大計,轉變領導觀念、改進領導方式,反斗爭必須常抓不懈等方面娓娓道來,條分縷析,給人以很大的啟發。而其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幾點思考,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政治文明與黨的執政方式等等文章中的觀點,不僅讓人可以窺見作者的淵博學識,更讓人體會到其企盼中國共產黨珍惜優勢,發展政治文明,鞏固執政基礎,更好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偉大復興之路的熾熱之心。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領導是根本。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黨也要十分注意冷靜審視,腳踏實地,切實抓住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顯然,作者在這方面對“三農”工作傾注了很大的精力。他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糧食與其他農產品問題、土地承包與規模經營、農民增收與減負、地區差別與扶貧、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農業科技開發、調整產業結構與農業現代化、農村精神文明和基層組織建設等問題,都結合“三農”實際作了詳盡的闡釋,讀后有豁然開朗之感。
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國際形勢的穩定。這樣,對中國安全戰略的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作者依據其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高度理解和對我國家利益的強烈關注,分別對國際幾大強勢力量之間如俄美、歐美、日美關系作了較深刻的分析,對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和中國對外政策的基礎方針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同時還對全球化的定義、特點和實質,全球化與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全球化與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等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可以這么說,看過這些文章,加上平時有閱讀、觀看國際新聞的習慣,人們一般就可以在看似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的國際形勢中找到問題的癥結之所在。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同志為處理港澳回歸問題而提出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把高度的原則性和操作的靈活性相結合,把目標的一致性和方法的多樣性相結合,形成了具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主權體制。這是對社會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發展,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又一成功范例。作者曾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新華社澳門分社工作過幾年,因而,他對“一國兩制”國策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有著比常人更深的體會,以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及記者的敏銳觀察寫出的幾組文章,既有其本人的親身經歷,也可以說是真實的記錄,其中更多的則是豐富的歷史知識、縝密的論證和睿智的思辨。
至于臺灣,作者傾注了很大的心力。他斷言:“民族復興離不開祖國的完全統一,基本可以說海峽兩岸統一之日,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作者說,無論臺灣今后什么黨和什么人掌權,由于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的基本格局不可逆轉,祖國大陸突飛猛進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海內外中華兒女反對分裂,人心思統的歷史不可逆轉,所以他對解決臺的前景是樂觀的。此言極是。聯想國共兩黨關系已逐漸正常化,國在臺灣贏了大選,兩岸“三通”逐步實現,同胞之間聯系日益頻繁,血濃于水、有難同幫、共克時艱已蔚然成風。海內外中華兒女見此一切無不欣慰之極。
《復興之路》是一本好書,正如本書封面所提示的:“從醒來到站起來再到富起來,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就是這樣在復興的征途上一步一步奮斗過來的。”讀后讓人受益良多。掩卷長思,本書理論上的制高點、論述上的嚴密性、選題上的廣泛性,更是非常值得自己借鑒和學習的。因為這些都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者所應具備的素質和優點。自己不僅是站在黨的宣傳輿論陣地的一個戰士,肩負著沉甸甸的重擔,而且是一位老共產黨員,理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復興之路讀后感復興之路讀后感八百字篇七
四年級時,老師發給了我們一本紅色封面的書——《復興之路》。整個暑假里,我一有空就會饒有興趣地“啃”起書來。因此,她就像一個老朋友似的,整整陪伴了我一個暑假。
這本書上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60周年所經歷的風風雨雨。這本書中,上篇講了我們偉大的革命先烈是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下篇講了我們又是怎樣走進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千載飛天夢”。
它講的是2003年10月15號,楊利偉叔叔登上了“神舟五號”飛船,結束了在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承載著“神舟六號”飛向太空……讀完了這篇故事后,我更加了解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了解了中國的蓬勃發展。
讀著這本書,我百感交集,有憂傷的、難過的,自然,更多的是喜悅與興奮。感謝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感謝無數革命先烈,無數戰士們,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打造了我們現在美好富強的家園;感謝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的正確指導,就沒有新中國;感謝許多仁人志士,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