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一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作的自傳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流傳至今。其中,《中山記歷》和《養身記道》兩卷已佚,故現版本只有《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游記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書的核心,拜讀此書是本著沈復和陳蕓二人伉儷情深、至死不渝之情來閱,可實則是始于歡樂、終于憂患,讀后給人以悲切動人之感。全文貫通了一種“慧極易夭”、“情深不壽”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預兆”,久久無法釋懷愛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憶,在回憶中刻意去發現那些可稱之為“預兆”的點滴,然后說服自己,愛妻早逝這件事是命運如此、是無可奈何如此。
其實沈復對蕓很是欣賞和寵愛,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難想像古代社會男女地位之現狀,“一入侯門深似海”說的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對于婦女來說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可是蕓在那個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裝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戲、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飲酒作樂,如此膽大的作為,想必也只有蕓敢為;蕓的幸運不僅是可以領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與尊重,可以說其實這就是丈夫對她的的寵愛與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擁有羨煞旁人的恩愛生活。
序篇林語堂有所言: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言非過譽;翻譯此文的作者張佳瑋也有此意:實際上,讀完全篇,我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頭。蕓最可貴之處,便是她風雅感性之后的緘默沉靜,也許這也正是沈復如此懷戀蕓的原因。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二
最近開始看一些名人的著作,想漲一下自己的閱歷和學問?!陡∩洝肥俏易罱吹囊槐緯?。想在這個里記錄一下我個人的小小觀點和感受。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我當初購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名字特別有詩意,我個人喜歡這種調調的詩文,其二呢是因為書的簡介上說介紹了沈復合其妻子的愛情故事。我總是對美好的愛情有特別的期待所以選擇這本書。
很多人多說羨慕文中男主人公也就是沈復與妻子甘苦與共的愛情故事??墒俏铱赐旰笥X得并不竟然。沈復與陳蕓幼時相識,沈復對其一見鐘情,特地求了母親去提親,當時沈母對蕓娘(陳蕓,以下簡稱蕓娘)還是非常滿意的。那個時候的蕓娘父親早亡,留下了幼弟和母親。他們一家就靠著蕓娘的針線活補貼家用,在這樣拮據的日子里,蕓娘還讓弟弟去讀書學習。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自己還自學識字。真可謂是一個艱苦樸素認證好學的好姑娘。
后來蕓娘和沈復結婚后,感情甚好。甚至到了沈復要學外地學習,卻舍不得蕓娘,心心念念想回家,無心讀書的地步。俗話說的好,先成家后立業,但是沈復居然為了夫妻間的相聚時光,放棄了自己的學業,令人大為不解。也許這也就厭惡了沈復父母后期對蕓娘厭惡禍根。身為一個合格的妻子,應該是鼓勵丈夫在外好好讀書,去考取科舉,不應該和只想著順從丈夫。另外還有一段種提到沈復和他爹在外地工作時,因為發現蕓娘會寫字于是叫了蕓娘后代其婆婆寫家書,后面婆婆覺得蕓娘的家書寫的可能有些不清不楚的,于是就不叫她寫了就自己寫了。這讓公公覺得是蕓娘不肯寫家書,顧開始不喜了,后來沈復知道了原由,想像其爹解釋,蕓娘又勸他不要說,說是恐怖遭婆婆不喜。其實我覺得這種原由,其實可以讓沈復稍加潤色后和公公反應,這樣承擔了不該承擔的錯誤,讓替公公開始不喜她了。接下來公公擇妾這段我不太能理解,在古代看來娶妾很正常,但是這個是公公房里的事情,當下婆婆還健在并不應該由你一個媳婦來操辦,你這樣做了只會讓婆婆厭棄,覺得你為了討好公公背地里做這些,不夠尊重她。
蕓娘有些在我看來不夠完美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認她知書達理,能夠陪丈夫閑談詩書共游山水。無論貧富都能和丈夫一起風雨同舟,并不對其有任何抱怨。但是也同時因為她的這種知書達理,是的沈復更為的不求上進。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三
起初只是這本書素白的封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中坐著一位男人,船頭站著一位。女人。只是這樣,這本書就已給我帶來了奇妙的感覺,我忍不住翻開它。
《浮生六記》的語言有些晦澀,像是文言又透露著現代文的風格。雖是散文寫作,但書中一件件家常趣事頗像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人看了就無法停下。作者沈復,蘇州人,出身雁門伐北,專門寫平沙漠漠。而這本書去文采熠熠,處處透露著溫柔的氣息。書中更多的寫的是沈復妻子蕓的故事。在沈復的筆下,他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卻處處透露著可愛。林語堂先生曾說蕓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蕓是一個溫柔賢淑的女人,同時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人。她仔細打理家中的一事一物,也會有女扮男裝看廟會,為丈夫主動謀妾室。諸如此類令人神往而又感到驚奇的行為。云于古代的才女不同,既善解人意,通情達理,有癡情一往,可愛聰慧。這似真實似虛幻的角色,讓人不禁感慨。文章看似散亂,卻無處不透露著才子佳人艷羨的愛情,與令人向往的充實生活。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沈父見到妻子怎能不歡喜,妻子也如此。沈復對妻子的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以至于他的書中描寫的妻子,是如此的情致動人,獨一無二,甚至讓我們感到沈復配不上他的妻子。他們之間的愛情在書中的一字一句中體現。雖然沒有過多的情感描寫,但沈復與妻子插花、在月夜劃船、讀詩、游戲,都使我們感覺到了那份甜蜜而又平淡的愛情。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四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通讀后,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五
譯記道:“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讀文章時,覺得沈復出身書香世家,滿腹經綸,又不乏浪漫情懷,所以對這個觀點持有懷疑態度。然而越往后讀卻越感諷刺。
沈三白,為墨客無儒俠灑脫之致,為人子無家成業就之心,為男兒無獨當一面之力。他自詡性格爽直,落拓不羈,其實都是毫無擔當的托辭。他自命清高,向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將自己視作傲然不群的風雅文人,卻終不過是個揮霍無度的、毫無擔當的、軟弱無能的凡夫俗子。
最可憐的,莫過于沈三白的一雙兒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被送去當了童養媳,一個做學徒夭折??吹竭@里,只得嘆惜。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六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本書已經流傳了二百余年,可以說影響了好幾代人,這本書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現,說明人們對于此類文學的熱衷。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婦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樸素,他們之間的感情溫馨至極,整個居家生活都是浪漫灑脫的。他們夫婦二人去往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的人和事,這本書講這一切都加以記錄。在作者雨陳蕓初次相見之時,就產生了情愫,可以說是情投意合,而他們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滿藝術感的布衣蔬食浪跡天涯。
然而現實生活是人類夢想的最大敵人,渺小的人類只有抵抗,卻很少有人能夠戰勝現實。他們的夢想如同大多數人一樣,破滅殆盡,但是他們不忘初心,當初的快樂絲毫未減,這才是真正的愛情,無論任何事都不能將兩人分離。這種生活在現如今都很難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應該是像他們這樣的,也只有這本書,才能真正體現夫妻之情。
“情之所鐘,雖丑不嫌。“沈復十八歲就與陳蕓結婚,在這命運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陳蕓還被疾病所困擾,雖然如此,兩人依然沒有分離,老天這么想拆散他們兩人,直到陳蕓去世也沒能實現,莫非這就是超越一切的愛情?后來沈復獨自一人離家漫游,過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書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與外世紛爭,記錄方式淳樸,因為故事本身耐人尋味。作者的高超之處不僅于此,他還將細節描寫到淋漓盡致,連心理活動和一些耐人尋味的小動作都加以記錄,有些時候還不乏風趣。作者雖然是有一定歷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現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點,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這樣的特征。他貪玩,對很多新鮮事物抱有興趣,也愿意與人分享快樂。兩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復總是能找到玩樂的方式,雖然不高級,但是兩人卻樂在其中。只可惜最終兩人還是要分離,看到最終也難免為他們感到惋惜。
作者的經歷是很多年輕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對生活的壓力,也只有這種生活是最輕松的。但是現如今無論是多么富有,都很難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個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難上加難。最后沈復也看透了一生,并將一切記錄在書中。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七
書中最惹人喜愛的當屬蕓娘了,作者寫書的本意也該是為了悼念亡妻吧。蕓娘陳氏,名蕓,字淑珍,是三白“舅氏心余先生女”,其表姐也。幼失怙,與母弟相依為命。此女聰穎可人,初嫁三白,賢惠守婦道,偶爾也會稍露其可愛任性的一面。
三白看“花照”歸,“向蕓艷稱之”,蕓娘便也想去看看,“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但三白是個我行我素不拘禮法的人,當即便慫恿她女扮男裝,穿上自己的裝束,再教她“男子拱手闊步”之行止,好不穿幫。裝束好后,蕓娘“攬鏡自照,狂笑不已”。之后“遍游廟中,無識出為女子者”。但世事總不經意的有些小小的變故。蕓娘見到一熟人,過去打聲招呼,不自覺把手放在了她的肩上,招徠主婢責難,不得以“脫帽翅足以示之”,那人雖然驚訝,卻也覺有趣,相談甚歡。
這樣的女子,誰人不喜,誰人不愛呢,無怪乎歷代文人均喜置書在側,閑來品讀,確有沁人心脾恬淡素雅之味。將其翻譯成英文的林語堂曾對友人說,沈三白之妻蕓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恩,當真是夫復何求!
再說沈三白,也是頗合余心。他素性淡雅不拘,十三歲時隨母歸寧,第一次見到蕓娘,就跟母親說:“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蔽也恢湃巳⑵捩卸嗌賽矍榈某煞?,禮教之下,愛情所處的地位大概微乎其微,看西廂紅樓,梁??兹?,那個時代,十三歲的沈三白行此男子大諾,是其情根使然的天性,是與禮教的叛逆與抗爭。他在后文中多處提到二人“情癡”,于此亦可見一斑。所幸或是上天憫其情愛之切,母親也喜歡自己這個“柔和”的侄女,便勻了兩人婚事。十八歲那年,喜結連理。
成婚之后,二人如膠似漆,“耳鬢廝磨,親同形影”,愛戀之甚,不可以言語形容之。沈三白沉迷閨房之樂,毫不思進取功名。蜜月之后,三白去紹興趙省齋受業,與蕓娘暫別,“恍同林鳥失群,天地異色”,三個月,如同隔了十年,以致無心學業。后終得先生之力得返遣歸家,“喜同戍人得赦”。二人相見更是“握手未通片語”,“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或有人責三白之不思進取,蕓娘之不加勸勉。乾隆年間,太平盛世,理當考取個功名,光宗耀祖。然三白自有其超脫功名淡然處世的性格,他的所有愛好都與自然藝術相關(喜愛插花園藝),這樣的人讓他身處功名利場,豈非鳥困牢籠,魚囚淺灘。再則,人生在世,功名利祿英雄偉業,也不過求一知心佳偶,以途陰陽和合之人生大道,既得,其余外物值鳥耳!是故,三白寫《浮生六記》,言語性靈淡真,皆記夫妻平日生活瑣事,卻于此細碎事中方顯其真性情。滄浪亭之閑居諧趣,蕭爽樓之寄居雅樂,東高山之困頓潦倒,夫妻二人始終無怨無悔,相依相靠。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八
我無意在本文討論關于《浮生六記》之文學成就,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個相對獨立的.領域。我亦無意討論道德問題,討論道德容易讓人失去條理而發泄個人情緒,道德有時候是偏見的代名詞。而這里,我更傾向于直接探討書中男女主人翁的一些心理現象,以及對兩位前輩的讀后感做出回應。
蕓:
滿足某種欲望是推動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根本動力。對于一種無害他人的欲望的分析和探究,應當盡量避免使用抽象性描述詞匯,如"好"、"不好"。
1、蕓可能是個雙性戀者。在男權且強勢家庭觀的時代,她可能不能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或者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性取向。蕓通過為丈夫推薦美女,以滿足自己對女性的征服欲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通過把其它女人推給丈夫而滿足自己的性欲望,盡管她未必參與其中的性行為。
2、蕓可能會因為在成長中的缺乏足夠的父權的關愛,她的人格里有嚴重的依賴感缺失。她需要通過極力討好和服務他人而得到心理上的依賴感和存在感。這往往是種不自知的狀態,但即便是不自知,通過某些行為平衡潛意識中的欲望也是會使人得到快感的,所以蕓樂于服務沈復,美其所美,欲其所好,她通過沈復而確立自己的存在。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強迫式服務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