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提綱時,可以突出并概括重要的觀點和結論,使讀者一目了然。在制作提綱時,我們可以先列出文章的主題和大綱,然后再分析各個細節和分支。下列提綱范文是一些優秀論文和研究報告的示例,它們在學術界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一
《建軍大業》晚于《戰狼2》上映,票房沒有后者高,口碑差強人意,所以就先入為主,給自己強加個壞印象。昨日晚上的觀看,前一部分從鏡頭語言來說,表現蒙太奇用的有點多,給人不舒服的感覺,讓人摸不清楚故事的發展,而且有些臺詞不貼合一般人對歷史偉人的認知;從演員演的主角來說,一些靠流量的“小鮮肉”演技真的需要提高。后一部分從故事情節,特效,影片的資料都讓人震撼,尤其是為國捐軀、不畏生死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一輩子學習。看到蔡晴川在最后一刻引爆三河壩,眼淚不自覺的落了下來,我為國家能有這樣的人感到驕傲,對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完美生活心存深深的感激。不忘歷史,緬懷先烈,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二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一個感性的人,不論是在看電視劇還是看電影,我都會把自己代入到情境里。跟著故事的主人翁一起笑,一起哭。其實最接受不了就是虐心的情節和悲愴的情節,因為總是會讓我歇斯底里的哭泣,而我又不想在有人的情況下哭泣,總覺得很不好意思,這么大人了,還會被情節所感動。當我被故事情節感動哭了的時候,我媽媽特別搞笑,會在一旁用她的重慶話罵我“你看你一天像個瘋子樣”,“你xxx就是個神經病”。當然我不會理會她,因為我還在情景里沒出呢。
今天下午閑來無聊,在家看了電影《建軍大業》,先不論演員的豪華陣容。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我那埋在心里的愛國情懷再次被點燃,每當我看到這些愛國的、抗戰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我都感到無比自豪,因為我是中國人,我會為自己生活在中國而無比興奮。很慶幸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沒有戰火紛飛,一切都是那么幸運。感謝革命先烈為我們打下的江山,為我們保留的美好河山。“幸存者就是,你得把死的人的生命活出來,這樣他們才沒有白死。”——《建軍大業》。這是我聽過對幸存者最美,最有氣勢的解釋。總覺得能活著就是最好的,可是偏偏就有人為了革命,為了勝利連命都可以不要。我很敬畏,我想過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我肯定沒有那么勇敢,我肯定是一個膽小怕死的人。現在的我很慶幸,我們還活著,而且是活在這個信息發展非常迅速的網絡時代。
這電影里有太多我喜歡的演員了,余少群,馬天宇、歐豪、張藝興、李易峰等等好多人。但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歐豪飾演的葉挺,全篇為他癡迷。喜歡他的男子氣概,喜歡他為兄弟們出頭,喜歡他奮勇殺敵。網上好像全是在批評說歐豪演的葉挺不符合歷史,甚至葉挺的子孫都出來發話了,我承認在劇情里歐豪演的葉挺有一點痞痞的,還在戰場里嚎叫,但是情到深處最有力的`釋放方式難道嚎叫不算其中之一么?成千上百萬的戰士犧牲了,是很悲愴,很壯烈,但是我們最終我們勝利。我們勝利了。大家都在討論歐豪嚎叫這一鏡頭,難道這不是好的起點么,大家都記住了這個鏡頭,歐豪用他自己的方式讓大家記住了他歐豪,也記住了影片中的葉挺。這部電影里英雄人物太多,演員也太多,但是能讓大家對之記憶深刻不就是一種成功么,演員是需要話題的,爭議即存在,存在即真理。所以我支持這影片的葉挺,也支持歐豪。
我看這影片的時候強忍著淚水,因為太壯烈了,加上逼真的特效,讓我為之動容。一直沒笑過,但是最后結尾潤之那八個字卻讓我笑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找不到笑點,可能是被那一份勇氣感動了吧。精彩的影片總讓人印象深刻。好了我不想再寫了,我準備再去找一部類似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繼續觀看,把我的愛國情懷繼續點燃。
以上言辭純屬我個人想法,沒有其他惡意,請勿妄自揣測,惡意菲薄,感恩。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三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知道,不可不察也。90年風雨兼程,90載不屈不撓,90個歲月如歌。當日歷退下七月的外衣,時光帶領我們奔向歡騰的八月,在這歡騰的時日我們迎來了又一個建軍紀念日。公司組織在哈全體員工,觀看了電影《建軍大業》,該片講述了我黨為挽救中國革命而建立人民軍隊的崢嶸歷史。年輕的毛澤東、周恩來、賀龍等人臨危不亂、不懼強權,正值青春的葉挺、粟裕、盧德銘等人在炮火紛飛的戰場英勇殺敵、不畏生死,激昂的喊殺聲、緊張的戰斗戲、震撼的爆破場面交替出現,令人熱血沸騰。讓我們為偉大的軍人送上最真誠的`祝福和敬意。祝愿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在世的老紅軍身體健康,祝愿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健在的人民解放軍萬事如意。
兵事以民為本,強國必須強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民軍隊是祖國統一的保護神。“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一聲槍響,震驚寰宇,喚醒了沉睡的中華民族。他們在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壓迫下挺身而出,在難以想象的困難與壓力下試圖挽救搖搖欲墜的中國,用基石般的身軀和磐石般的毅力譜寫了中國漫長而艱難的抗爭史。
三河壩戰役這個環節是我感覺最震撼的地方。三天的戰事,三千人對三萬人,綿綿戰火,死的死,傷的傷,血染紅了江河,腳下的土地早已變了顏色。他們的每一個軍禮,都讓人為之動容。最后兩百人留下的時候,父子二人,子走父留;兄弟同軍,弟去兄留。二百人的斷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來國家的希望。朱德對蔡晴川說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現在想起,依舊感到無比震撼。最后三河壩的炮火聲聲,蔡晴川按下引爆器,朱德帶領著撤離的隊伍,駐足敬禮,讓人為之動容。二百人的斷后,希望與犧牲,更展現了革命先輩的大無畏精神。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八一南昌起義勝利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軍隊由少變大,由弱變強。到建國后,人民軍隊為祖國統一,領土的完整,政治與經濟及民生的繁榮富強,蒸蒸日上,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歷史不能忘記,人民不能忘記。那個時代雖已遠去,但誰也不會忘記,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
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看到敘利亞難民,那個偷渡遇難被沖上海岸俯臥在海邊的小男孩刺痛了多少人的心,我們感激當年浴血奮戰舍小家顧大家的革命先烈,致敬為后代人的幸福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生命的戰士們,現在的我們更應該憶苦思甜,牢記歷史,珍惜現在,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四
恰逢建軍90周年,電影《建軍大業》也將上映。18日,影片眾主創亮相上海電影節。首次執導主旋律電影的劉偉強帶著一批90后演員,如何在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演繹出當年的青春與熱血,值得期待。
90后飾演粟裕葉挺當年將領們也才20來歲?。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五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建軍大業》觀后感9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作為建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建軍大業》延續了《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的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特點,整個影片給我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高潮迭起卻又感人至深,影片結束后的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內心都無法平靜。
導演劉偉強大膽選用了很多青年演員:劉燁扮演毛澤東,朱亞扮演周恩來,馬天宇扮演林彪、劉昊然扮演粟裕,等等。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甚至略顯稚嫩的面孔才更能拉近我們與偉人們的距離,褪去近乎神秘與崇敬的光輝,讓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當年領袖們對革命的激情澎湃與艱難探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中國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已經完完全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國內國際局勢紛繁復雜,各種反動、帝國主義勢力在苦難的中華大地上競相角逐。
國際上,列強環伺,鯨吞蠶食著中華大地。這一時期正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如奧匈帝國、德國同老牌兒的資本主義強國如英法之間爭奪殖民地的斗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并最終演變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當時的中國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列強爭相瓜分的目標。
國內,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復辟失敗最后身敗名裂而死,北洋集團分裂,軍閥林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各個軍閥爭相投靠帝國主義做其在中國殖民統治的代理人。這一時期軍閥混戰、互相攻伐,國內土匪橫行,商人投機倒把,民不聊生,勞苦大眾已經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
在這樣復雜的局勢下,年輕的共產黨人也曾天真,輕易的相信了國民黨反動派,真心誠意的開始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共建黃埔,想再造共和、救民于水火。可是隨著北伐軍節節勝利,蔣介石獨裁的野心也就日益膨脹,逐漸排擠共產黨員并最終演變成4、12反革命政變。影片剛開始描繪的就是這一段歷史。當反動派舉起屠刀時,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已經被收繳了武器的工人糾察隊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宰割。
在經歷了慘痛的屠殺之后,共產黨人痛定思痛才有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清醒認識,才下定決心要組建屬于自己的革命隊伍。影片著重重現了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為我們逼真的還原了人民軍隊建立初期的千難萬險,九死一生,而這句話也是朱德在井岡山會師時和毛澤東說的八個字。
影片讓我感觸比較深的有兩個鏡頭。第一個鏡頭是當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攻打長沙失敗后,第一次問戰士們革命苦不苦,大家都不敢說話,當第二遍問的時候,大家都說苦。本影片不再是像某些千第1篇律的主旋律電影一樣,而是逼真的展現了大部分戰士面對失敗時的真實想法,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沒有天生的強者,面對死亡和挫折會動搖會喊苦永遠都是大多數人的真實想法。第二個鏡頭是三河壩戰役后期,為了掩護主力部隊撤退,朱德下令要留下兩百人殿后,并說父子或兄弟都在隊伍里的,父親和兄長留下。面對死亡,慷慨激昂的主動請纓確實讓人心生敬佩,但是兄弟之間爭相赴死而把活著的希望留給對方卻更加的催人淚下。面對死亡,想活著這是人的本能想法,能慷慨赴死把活著的機會留給親人甚至是和自己非親非故的其他人,這種精神著實震撼人心。
當井岡山會師的歡呼響徹云霄的時候,毛澤東、朱德這兩位偉人四手相握,面對朱德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的八字感慨,毛澤東同樣也用八個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膽而又堅定的對未來的中國革命做出了準確的判斷。最終經過二十一年不忘初心,堅持不懈的斗爭,共產黨人最終領導人民軍隊,蕩滌宇內,掃平四海,趕走了國民黨反動派,改天換地,建立了新中國。
看完本影片我感觸良多,當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堅持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而處于生活安逸的新時代的我們,當我們在人生中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候,我們怎么還能有理由輕言放棄!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六
今天下午去看了《建軍大業》,主要還是對武昌起義和毛澤東的想法多一些。
因為最近在看《飄》,對戰爭于平頭百姓的感觸多一些,武昌起義等戰爭真的不知道誤傷了多少百姓啊。難道革命就是必須要流血嗎?真的應了譚嗣同的那句話了。
還有那些,死的好慘,簡直就是肉靶子嘛,但是她們的犧牲對人民大眾的啟迪應該還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吧!
毛澤東能夠反對所有人武裝包圍城市的決策,卻始終堅持自己發動農民的力量,先奪取農村。感覺他挺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能夠去另辟蹊徑,還能做出成績來,真是厲害了,佩服。以前看《恰同學少年》的時候,就對毛澤東很是崇敬。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七分功三分過吧!學習值得學習的東西,去繞過別人遇到過的坑。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七
隨著電影《建軍大業》眾多劇照逐漸發布,相關話題討論熱度也逐漸上升。近期一組張藝興持槍激戰的劇照在網絡流傳頗廣,吸引許多粉絲的關注,其中有些人認為照片中張藝興拿錯了槍,猜測劇組或許錯將上世紀40年代才出現的槍使用在1927年,一時之間引發無數網友的.討論,令“張藝興拿錯槍了嗎”成為熱議話題。
有不少軍事迷借此話題在網上開帖科普軍事知識,表示電影《建軍大業》劇照中張藝興所拿的槍沒有錯誤,“結合1927年這個時間,片中張藝興所拿的應該是德制mp18或是其在中國的仿制版”,并力證張藝興劇照中的持槍動作正確、標準。還有些軍事迷表示mp18極具收藏價值,海外mp18收藏品標價甚至達到上萬歐元,劇組必是在道具上“下了血本”。還有網友稱贊電影《建軍大業》道具組堪稱“業界良心”,于細節處見功夫,同時也表達了對影片的滿心期待,“這是一部必須在電影院里看的電影!”不少知名影評人也紛紛在網上為《建軍大業》點贊,稱該片的主創陣容強大,尤其是導演劉偉強拍攝過多部經典作品,十分擅長細節設計。
據悉,此次執導電影《建軍大業》,劉偉強要求劇組工作人員在各方面都要做到真實還原歷史,如片中的武器均為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產品,可謂對細節非常考究。據了解,全劇組包括美術、道具、造型等在內的600名工作人員,均用飽滿的創作熱情和嚴謹的工作態度打造電影《建軍大業》,向建軍90周年獻禮。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八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重溫了《建軍大業》這部愛國影片,在這部電影里面眾星云集震撼人心。本片講述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于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影片的開頭,國民黨反動派毫無人性的屠殺游行學生,天空下著大雨,頓時血流成河,學生的尸體堆積如山。
接下來是8月1日,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人組成了第一支中國革命起義軍,開始對國民黨軍隊進行有力的反擊,就這樣打響革命的第一槍。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朱德同志率領的其中一只中國革命齊玉軍在三和被在意中以3000人成功的狙擊了國民軍隊3萬多人在在真的第三天,朱德司令為了掩護大部隊的撤離,決定留下200人死守陣地。當時他下令父子同軍者父親留下兄弟同軍者,兄長留下。大家都知道留下只存死路一條,但是大家都愿意留下。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非常感動。隨著一聲巨響,頓時火光映紅了整片天空。朱德和大部隊停下腳步,回過頭注視著濃煙滾滾的方向,兩行眼淚奪眶而出。他知道戰士們用生命挽救了大部隊。最后,朱德率領中國革命軍來到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與毛澤東同志會合,毛澤東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看完這部影片,我深深的感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多少英雄犧牲它們的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我立志一定要好好學習,奮發圖強,長大后報效祖國。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九
昨晚和好友阿梅一起去博納影城觀看了近乎集聚半個娛樂圈明星的巨作---“建軍大業”,作為一名近兩年黨齡的黨員,我的內心還是有很多感想的。
一、端正入黨動機。
在影片中,賀龍同志的入黨積極性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一顆紅心向黨,非常希望能加入黨組織成就一番大事,為受苦受難的農民伸展正義,解救他們于苦難之中。在周恩來同志拜訪他,希望他能加入南昌起義中來,賀龍同志非常誠心誠意,抵制了蔣介石的整個漢陽兵工廠及各種軍領銜榮譽,愿意協助工廠黨,但是,他提到自己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時,非常遺憾,非常希望能加入黨組織。后來,在周恩來同志的鼓勵下,他積極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周恩來和賀龍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我聯想到現在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是真的應該多向老一輩的同志的學習,那股熱情,那股渴望,那股為天下百姓謀利益的堅韌不拔之志。那個時代的人,積極入黨,是希望能找到組織,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消滅敵人,建立共和國。現在,我們積極入黨,是繼承傳統精神,共建中國夢。
二、黨員要嚴格要求自己。
影片中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粟裕等等同志,都是非常嚴格要求自己的同志。時刻牢記天下蒼生,不忘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各個黨員同志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組織工農干革命。他們有的遠離家鄉,有的不怕吃苦。與國民黨的軍有明顯不同,驕奢淫逸不是他們的作風,艱苦樸素才是他們的本色。他們關心其他黨員同志,他們積極在工農群眾中起模范帶頭作用。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不能忘記了我們的身份,我們不能忘記了我們的責任。無論身在何時何處,我們都應堅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不被外界利益所誘惑。人生的意義不在于能活多久,而是能給多少人帶去溫暖!
三、黨員要敢于創新。
一個民族要發展需要創新,一個國家要興盛需要創新,一個人要走的高遠需要創新。影片中的.毛澤東同志敢于在大會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周恩來同志一次次的脫險,一次次的廣納人才,是因為他敢于創新和靈活的大腦。還有三河壩大戰中的朱德以三千人抵擋敵軍三萬人,是因為他敢于創新作戰方略,是因為他敢于做出堅斷的決定。看到他流下的兩行淚水,我對這位將軍肅然起敬。還有劉昊然飾演的粟裕也是很贊,敢于分辨敵我的真偽。可謂是少年才俊。作為一個黨員,更要敢于有自己的聲音,敢于走出一條不樣的路。在以后的教師崗位上,將迎來新課程改革,如何將走向教師專業化?如何培育具有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生?如何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需要自己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定教育信仰,不斷努力實踐。
兩個小時的影片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歷史的長河里,此生不悔入華夏。在這和平時代,更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肩負起自己的責任。
二零一七年八月二號于桂子山。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十
《建軍大業》,讓我們重溫那年輕的鮮血與生命寫就的歷史,追憶90年歲月崢嶸的精神傳奇,作為沒有親歷過這段歷史的新時代的年輕人,也被那個時期的年輕人“鐵血鑄軍魂,舍己保家國”的承諾深深震撼,他們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著,堅定地站在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并最終成為迸發出光芒的英雄。同時也讓我們再一次認識了周恩來,毛澤東,賀龍,朱德這些英雄人物。同時也讓我記住“星星之火,能夠燎原”我們不能放棄一絲期望!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十一
黃建新之于主旋律電影頗有發言權,《建國大業》用明星的人海戰術為我國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開辟一方新大陸,之后《智取威虎山》又成功嫁接紅色經典與香港導演的類型片特長。這次將《建軍大業》交到劉偉強手里,黃建新壓力與信心“齊飛”。“電影《建軍大業》是我從業以來接觸的‘最特別的任務’。”黃建新稱,“習總書記曾經指出,‘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而電影《建軍大業》所聚焦的,正是那些在波瀾迭起的革命歲月中,為國家為民族舍生忘死的不計其數的熱血英雄!”
談到《建軍大業》劇組的創作過程時,黃建新介紹道:“這部電影僅劇本就反復打磨了兩年,每位演員在進組前都做足了資料文本功課,也接受了專業級的軍事訓練,所有主創都不遺余力地為《建軍大業》奉獻出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可以說,大家百分之百的熱情和投入,必將使這部展現燃情歲月、洋溢著青春激情的電影作品大放異彩。”
“與我之前監制的《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動》一樣,電影《建軍大業》一定會成為一部讓觀眾激動、讓觀眾喜歡的熱血巨制!”談及電影《建軍大業》的品質,黃建新信心滿滿。
據知情人士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與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日前已率先看過《建軍大業》粗剪版,三人不約而同地表示“影片出乎意料的好”,同時也委托監制黃建新將祝賀、慰問與感謝帶給全體主創和所有參與影片創作的工作人員。我們這些還看不到片子的吃瓜群眾,就先欣賞劇照吧。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十二
九十年前的8月1日凌晨,南昌城墻頭一聲槍響。中國共產黨擁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裝,中國人民有了自己的子弟兵。
在電影《建軍大業》開頭時,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因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屠殺下,遭受了“滅頂之災”,然而共產黨人能及時進行自我批評總結經驗教訓,這一血的教訓使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內進步分子深刻認識到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硬道理,使得中國共產黨下定決心去建立一支屬于中國人民自己的子弟兵。于是電影就此展開。
觀看《建軍大業》時,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是不犯錯誤,而是在每次犯了錯誤時能及時改正過來,并且能夠視挫折為起點,遭遇困難及時反思并總結經驗教訓,實事求是的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見賢思齊焉,這使我聯想到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也應該學習先輩們的這種精神嗎?我們在工作中時常會遇見困難與挫折,好像很少有人能認真的思考與總結,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對待自己工作中的問題,這一點值得我們去反思與糾正。
接下來電影中讓我感動的是共產黨人那一個個堅定的信仰。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好像很難再聽到有人談信仰了,然而一個沒有了信仰的人,也就失去了奮斗的目標與動力。電影中一個個共產黨人以堅定的意志力與行動捍衛著自己的信仰,他們以建立一支捍衛國家主權人民利益的軍隊及獨立自主的新中國為信仰,因為有了這個信仰他們才能不畏苦難,無畏犧牲,拋頭顱灑熱血的去奮斗。不論是三河壩戰役中“中國的希望是屬于你們的”還是井岡山會師后毛澤東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家無一不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共產黨人在關鍵時刻這種舍己為人,為了一個大家心目中國共產黨同的國家,大無畏的精神令人感動。在三河壩戰役中,面對著十倍于己的敵人,共產黨人毫無畏懼,一個個以舍身取義的精神,成功的掩護了主力部隊的撤退,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份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才一步步的由弱小變強大,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看這部電影時我就在想,平時我們在工作中可能多加一會班就喊著累,恨不得把手里的活“拱手讓人”,更不用說去主動幫助同事,與革命前輩們比起來我們真的自愧不如。那么這是怎么了?是我們的安逸生活已經讓我們失去了奮斗的激情與憂患意識了嗎?是我們的世界里已經沒有了信仰了嗎?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好好的反思。
九十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中國人民軍隊從鮮血中一步一步走過來,傳承人民軍隊的這些革命精神也早已融入到我們的血液與骨髓中,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僅要銘記光輝歷史,銘記革命先輩的崢嶸歲月,更要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接過革命先輩手中的接力棒,以實際行動立足自身崗位,奮勇拼搏,為祖國美好的明天努力奮斗!
專業建軍大業觀后感(匯總13篇)篇十三
近期,《建軍大業》熱映,我也趕著熱潮去看了,該片以九十年前建軍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為挽救中國革命而建立人民軍隊的崢嶸歷史。影片中年輕的毛主席、周總理、賀龍等人臨危不亂、不懼強權,正值青春的葉挺、粟裕、盧德銘等人在炮火紛飛的戰場英勇殺敵、不畏生死,激昂的喊殺聲、緊張的戰斗旋律、震撼的爆破場面交替出現,令人熱血沸騰。
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游行的工人和學生被北洋軍閥慘烈殺害,橫尸遍野,這一幕看得觸目驚心,在中國抗戰的歷史中有著無數這樣偉大的戰士,有的甚至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看著他們前赴后繼,義無反顧的前行,氣勢磅礴,讓人覺得蕩氣回腸。
1927年,各位革命先輩還年輕,毛主席當時僅僅是作為湖南代表,在會上都沒有發言權,只是作為守衛兵在門口鎮守的粟裕大將軍只有19歲。還有賀龍大將軍,還有……他們意氣風發,進行了武裝斗爭,有著舍我其誰的豪氣,憑借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國革命的重擔。
8月1日,南昌起義開始,一群意氣風發,充滿智慧的中國青年,懷著“河山統一”的壯志雄心,脖子系上紅巾胳膊纏著白布的戰士,斗志昂揚,他們打響了武裝反抗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拉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
三河壩戰役是“八一”南昌起義后,起義軍轉戰廣東最關鍵的一戰,一大批年輕將士用生命守護著革命的火種。三河壩戰役第三天決定撤退的時候,硝煙并未散去,敵人的突襲隨時可能就要來臨,需要留下200人斷后為主力部隊爭取時間,大家個個爭取留下斷后。可見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靈魂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要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什么是幸存者,幸存者就是將別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真叫人看的熱淚盈眶。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起點,它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不久,發生了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井岡山會師。毛主席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會師確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種,乃至后來形成燎原之勢。就像毛主席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現如今,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作風的井岡山精神依然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價值追求。不忘崢嶸歲月,銘記先烈功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指出的,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這些要求,指引我們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在決勝全面小康、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上砥礪前行。
今年是建軍xx周年,為了緬懷偉大的革命先驅,一部《建軍大業》讓我們看到了那年輕無敵、心懷理想、英勇無畏的革命先烈,在紀念建軍xx周年的紅色八月,向人民解放軍致敬、向革命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