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字篇一
翻開書的`封皮,讀著這一本在假期期間被推薦的《目送》,一個個故事,一句句言語,說不上扣人心扉,卻于心中響起共鳴。在看書之前,我僅僅認為這是一本談論親情的書本,然而翻開后,卻是一紙人生。
看到“十七歲”這個篇目時,讓我目光一頓,這與我想像的年齡,作者會寫些什么呢?她曾經的十七歲?還是十七歲的少年們?我往下看,這是關于作者遠在德國的兒子華飛的。書中,母親與許久未見的兒子一同閑逛于劍橋大學,本應該是一幅融洽、互訴衷情的場景,但顯然,十七歲的少年儼然已有自己的想法,字里行間都透露出這個年紀的一絲叛逆。
我不禁想到,自己與父母又是怎樣交談的?
大多數時候是平淡的。但當父母的所見所聞明顯快不過時代的進步時,披著“新時代青少年”外衣的我們總會表現出我們與父母的嫌隙,比如高科技產品的使用,日漸新潮的社交內容,一杯外國品牌的昂貴的咖啡,這些東西在這個富足的時代走進年輕人的群體,但相對于父母長輩而言,他們或許不懂,或許新奇。
從“青少年心理”走出來的我,又進入到作者的另一個篇章:作者與年老后開始忘事的母親的相處。她們之間的相處,讓我敢達兩人雖離得很近,卻有著不容忽視的疏離感,作者母親記憶的回溯,漸漸與現實脫軌,每次問過后又忘記的問題,及時有作者不見其煩的回答,也感到了令人窒息的距離感。父母年齡的增大,記憶的倒退,層出不窮的心理與生理上的問題,這種父母子女間愈來愈遠的距離,讓人看得見,觸不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所謂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瞬,“父母”和“子女”這兩個詞,好像突然拉長了在這之間的溝壑,仿佛這一生,我們與父母擦肩幾十年,而后走向遠方。我們與他們,就這樣不舍地,看著彼此,獨自走過漫漫長路。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字篇二
作者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而作為女兒的她,追憶自己成長歲月中,與父親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的爐門前,深深地凝望,希望自己記住這最后一次的目送。這樣的感悟,既有遺憾,又有堅定,讓我們也為之動情。
作者寫父親時,父親已經走了;寫母親時,母親已認不得自己;寫孩子時,看到的只是他們的背影。于是她說:“人生走在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每個人都是生命中的過客,無論你在誰的生命中曾經占據怎樣重要的地位,終有一天,會化作那穿梭的風,寂寞的云,以另一種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于我而言,她像一支犀利的筆。可是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難以言盡的時候。面對路途的疲憊,心神的勞累,堅強的她逐漸領悟到一個人走的路,時間無情,帶走了青春,偷走了快樂,卻永遠帶不走你對父母的真心。珍惜與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可是,任憑緣分再怎么美好,也無法阻擋自然規律的輪回。父母牽著孩子的小手一步步從時光深處走來,一個身影漸漸挺拔,一個身影漸漸彎曲,最后,無論誰先放手,已長大的孩子都躲不過一個人前進的命運。有些路,只準一個人走;有些風景,只能獨自欣賞。
遠足的孩子們離開時的步伐是輕快的,因此他們沒有想過再回頭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們便能輕易發現不茍言笑的父親淚濕眼底,多愁善感的母親已將晶瑩揮灑于離別的路上,可他們沒有看。“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我們都將走向成年,邁向社會,也許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我們,雖然我們改變不了現實,但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不留下遺憾。清晨的一句問候,勞累時的一杯茶,也許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字篇三
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寫這篇讀后感,寫了刪了好幾次。
可能這本書對我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共鳴吧,很多人也說還讀不懂龍應臺,就像年少聽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
這里的讀懂,并非是字面上的讀不明白,理解是可以理解,只是還沒到那個年紀,無法有太深的感悟。
這本書是散文的形式,一共72篇,個人覺得這本書比較適合中年人看,龍應臺在50多歲的時候寫的這本書籍,作為母親,她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作為女兒,父母也漸漸衰老。
這個年紀,我們有可能要目送父母的離去,有可能要目送孩子長大成人的遠去。
我想每個人都有“目送”的時刻,內心的不舍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吧。
不過現在我并不想談太多這個,這本書里面有提到一個點,我個人覺得挺有意思的,就是人的“老”。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視,任何人的注視?作者在其中一章里說了這一句話。因為他的父親很老了,加上有病,每天躺在床上,請了一個保姆照顧他。有一天,她發現,父親的眼睛怎么越來越小,都瞇起來感覺睜不開了。
原來是被眼屎給糊起來了,保姆都沒幫他父親擦洗干凈,可是她自己就在想,怎么自己經常來看望父親,也沒注意到這個呢。
于是就說了上面的提到的一句話。我忽然發現,我好想也是會有這種感覺,就是對于老人家,我都不會仔細去看ta,如果老人家迎面走來,我有時候會刻意的避開看ta的臉,或者朝著前方看,徑直走過去,并不會像看美女或者女生一樣,偷偷的憋個一眼。
應該不至于只有我會這么做吧?
也許就是這樣,人老了,就慢慢的失去了別人的注視。
還有一個,她的母親也老了,已經老年癡呆了。有一次龍應臺帶她去逛街,她突然感覺,整個街上很少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她就想到了自己,自己也50多歲了,有時候去一些比較年輕化的商業街感覺自己就是格格不入的異類。
而對于更老的母親來說,會不會覺得整個世界都被陌生人給占領了,因為到了這個年紀,還健在的也很少出門,生活上,也很少有屬于老人的世界。
那些商業街,有沒有專門給七八十歲人挑選的款式衣服,而不是那些永遠單一的色調。
讓老人有一種江山變色,一種被迫流亡的感覺。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字篇四
201x年的暑假即將結束,在這個假期中我認識到了很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親”這個詞。
《目送》,這本其妙的書。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么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凈化著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么樸實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著朝陽邁去,而順著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里,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里總是帶著說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那時,我們可能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回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于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恒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凈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字篇五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復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臺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后,龍應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說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說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我非常喜歡《(不)相信》中所寫的,假如我籠統的隱晦的表達的話,那就是理想主義墮落為現實主義,而轉向實用主義的過程。是理想沿著這一路線演變而歸于世俗的過程。龍應臺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話。我想他是尊重這位弘一大師的。我猜測,她應該非常佩服佛家的圓寂。因為這是將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從容面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似乎應對那些主動舍棄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蘇格拉底所說,“踏上死亡之途”與“繼續存活”,“孰優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當我們對生老病死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字篇六
當你閱讀和觀看時,你會不自覺地進入文章,隨著作者的腳步感受世界的真情實感。她寫的文章像女兒一樣溫柔細膩,卻又很堅強。讀起來就像作者在守護一杯茶,給你講生活中很小甚至微不足道的故事,卻總是觸動你的心弦。家庭,友誼。
這篇文章的第一個故事是作者送他的兒子去上學。但是現在兒子長大了,思想也開始成熟了。不再是幾年前牽著媽媽的手,用兩只純凈的眼睛膽怯地嘗試這個陌生的世界的孩子。現在的兒子只是勉強承受著母親的溫柔,而不是小學時一步一步回頭看母親。兒子通過安檢的時候,只把瘦瘦的脊背留給了為他辛苦一輩子的媽媽。
但在那些日子里,當提交人在他兒子的年齡,送他的父親去上學,這是一樣的。留給父親的只是一個背影。文章體會:不要追。這句簡短卻深刻的話,像一個堅硬的物體,觸碰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垂死的一種尊重。這也是一種高度理性的生活方式。
媽媽,這是一個熟悉的詞。是媽媽陪著我們長大,包容我們的錯誤。也是媽媽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我們,陪伴我們。
《目送》用最感人的故事走進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生活靈感。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字篇七
曾經她目送兒子上小學以及兒子的逐漸成長,她是都么舍不得啊!她目送著父親的老去和父親的逝去,她還是那么舍不得。但是,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親人總是不能陪我們一輩子的,他們也會有老去和離去的。就像莎士比亞所說的:“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蘇醒的一天。該放棄的決不挽留。”意思是,不管你有再好的東西還是最寶貴的東西也會有失去它們的一天,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一切。
小時候,我總是不珍惜擁有的,因為我覺得只要我開心就足夠了。可是我錯了,如果我們等到失去了才后悔的話,那我們永遠都不會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就更別說那寶貴的生命了。
先前我看過一本書——《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也是同一個道理:珍惜現在的一切,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沒有好好珍惜。《天藍色的彼岸》中主人公因為和姐姐吵架而失去了生命,可等他死后在發現姐姐很愛他很愛他。
人世間有太多的美好和不滿,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同學們,這本書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人生啟迪;珍惜親情、生命,以及身邊的一切。讓我們沉靜下來懂得做一個珍惜愛,理解生命的人吧!
有些路啊,真的只能自己一個人走。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字篇八
目送一詞,只不過是用眼跟隨著他人的背影,看著他不斷遠去,倏忽不見。或是永久,或是短暫。
龍應臺的這本《目送》,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的攜手同行,寫纏綿不斷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而最吸引我的,則是目送著他人離去的瞬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我打開書,順著迷人的書香,我的目光定格在了這一段字,感觸頗深。
龍應臺的筆下,寫到兒子上學時,在穿梭紛亂的人群中能清楚看到,華安在行走時不斷回頭,兩人視線在隔空交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之后的每一次目送,仿佛都在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也使龍應臺聯想起了當初的自己,父親用廉價小貨車送她上學,但怕給自己女兒丟臉,只把車停到了胡同里,她目送著父親的車子消失在路口,父親的背影告訴她:不必追。在父親離世時,她深深地凝望,因為這是她最后一次的目送。
每次目送,從眼中流露出的真情,是包含了多年的不舍、擔心與留戀。當你在人群中回頭一瞥,可能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慰藉。
望著窗外雨點打在窗戶上,聽著滴滴答答的雨聲,像是聽到了時間在一分一秒流逝,我的思緒飄到了三年前......那是姐姐大學入校日,我們一家跟隨導航來到了期望已久的校園,在這里我聽到最多的話語,就是每個家長不斷地重復著叮囑的話,大多學生也都是“落荒而逃”,卻還是避之不及,聽從著父母的“嘮叨”,我的父母也不例外。龍應臺的筆下也曾在《目送》中寫到一段對話,主題就是“與母親的經典對話”,從中清楚可見,母親一直在重復她所說的話,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過得更好,可殊不知,雖然這些聽起來有些厭煩的話,卻充滿了母親對自己兒子的關愛。經過一天的奔波,等到我們與姐姐分別時,爸媽也一直在叮囑,那泛著淚花的眼中流露出一絲不舍。待姐姐說出那句再見時,我鼻頭忽然感到一絲酸痛,一種復雜的情感涌上心頭,熱淚在眼眶中打轉,淚眼朦朧的我看著姐姐遠去的身影,模糊中可清楚看到,她在用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
龍應臺,用淡淡憂傷的語句詮釋了每一次的目送,每一次目送背后復雜的情感。直到我目送著姐姐身影的離去,才能感覺到與親人分別的心情,多年的情感,仿佛就在那一瞬間,在不舍得眼神中詮釋出來。
仔細想想,每個人在幼年時,當我們在向著朝陽邁去時,身后總會有一兩個人注視著你的背影,渴望著我們那回眸的一瞬間,眼神從未從我們身上離開過,目送著我們長大。他們,就是父母。有一天,我們也會慢慢注視著他們的老去,到那時,才會體會到目送的那個人內心的沉默與痛楚。
我不愿等到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記得我們后,才開始懂得陪伴。龍應臺的母親因老年癡呆不記得事物,所以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是我的雨兒嗎?”她的母親雖然記憶已模糊不清,但也能清楚記起,我還有一個雨兒。這也許就是世間最深厚的情感了吧,是一個從記憶中抹也抹不掉的情感,如同深深烙在腦海里。
雖然我才處于人生的起步點,還沒有嘗盡人間的悲歡離合,但我不希望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當我的親人目送著我與他們分別,我一定在人群中,穿越過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讓彼此的視線在隔空交會。
或許我們只記得目送親人遠去,卻不曾記得回望親情。如果目送會使父母眼角堤防崩塌,那回望就是修復的最好的良藥。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字篇九
《目送》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龍應臺。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滿滿的都是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本書三代人可以共讀。它的用詞很樸實,沒有多少華麗的詞組。龍應臺從一件件極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目送》還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翻開書,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過寫送華安去機場的事反映了當今子女們排斥父母的現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讀到這兒,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別時的畫面。那時,我是否也是這樣的?也許,那時,他們正在心里悄悄的流淚。“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幾句短短的話語,透露出當時作者內心淡淡的憂傷。父母含辛茹苦培養我們,大半輩子時間都花在我們身上,告別時控制不住的感情,卻被我們排斥、漠視。他們想得到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利,更不是什么榮華富貴的東西;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擁抱,渴望聽到我們說幾句溫暖人心的話語,更想得到告別時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這些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可貴的。等我們長大以后,告別,也許意味著一兩年都見不到,而不是一兩天。告別時父母內心的不舍之情,或許比較夸張,但我們必須接受,因為他們是辛辛苦苦撫養我們長大的父母。
記得和同學們去三亞玩的那一次,到了機場,和同學們會面后,和爸爸媽媽說了再見,又強忍著聽了幾句媽媽的叮囑,立刻玩了起來。好像監獄里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后獲釋了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在和父母道別時的不耐煩,他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流淚。我們留給他們的,只有背影。告別時,父母內心深處的不舍、憂傷只能通過目送我們的背影來緩解。
處在叛逆期的我們,渴望自由的飛翔,不想再想溫室里的花朵一樣。離開父母的同時,也許,心里正在暗暗的竊喜:終于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論我們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掛念我們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別時給他們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讓他們一顆懸掛的心立馬放下,對我們一萬個放心。
告別時,我們不能讓父母目送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要用行動告訴他們,我們在外面不會有事的,讓他們對我們的出行一萬個放心。不管怎樣,請做到:勿留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