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優秀的總結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視臺記者工作總結篇一
大學畢業至今已經有四年的時間了,四年的時間我成長了很多。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只是一名普通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工作很難找,還好自己通過不斷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報社記者,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努力下去的,我相信自己能夠做好。四年的時間,我成長多太多,自己都無法具體的說出來,不過總體感覺自己就是變化很大。
自從從事新聞工作以來,時間轉瞬即逝。尤其是在20xx年的工作中,時間更是過得特別快。回顧這一年的工作,我個人可謂感受良多。在這一年中,我與《新消息報》的同事和領導們,共同經歷了很多新聞事件的報道和活動的組織、版面策劃以及落實,從中體會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尤其在領導的部署和指點下,完成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工作任務。一年來,我本著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的原則,認認真真地去從事每一項工作。不論是思想上,還是工作上都有很多的收獲。
1、成績之外少不了不足之處,我作為一個部們的主任,在平時的管理上可能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不太適應現在報社的管理體制,有想法不能落實,希望這樣的工作環境能夠很快得到改善。
2、在思想、學習方面有了較大提高。我認真深入的學習xx大精神和講話。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我還從電視、報紙中了解當今的國際政治形勢,社會動態及黨中央的指導方針等。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用先進的思想指導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深知,平時的勤勉積累對于新聞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業務基礎。
3、嚴于律己,遵章守紀。在單位嚴格遵守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堅持以誠待人、以信處事。工作兢兢業業,謙虛謹慎,注意向同事們學習,取長補短。
4、業務能力不斷增強。從踏上記者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深知“業精于勤荒于嘻”的道理。工作中的“勤”使我能及時洞悉世事變化,而善于“思”則使我源源不斷地獲得靈感。通過不懈努力,我的一些版面策劃在全國獲獎。整整8年,在一個崗位上摸爬滾打,在版式設計上也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和理論水平。可如今很快就要在新的崗位上工作。相信我有這8年的經驗和個人的工作能力,下一個8年也許正是我大展宏圖時。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會發光的。
今后的工作打算
重視學習,不斷汲取知識養分,自覺強化與時俱進的意識,接受新觀點、新思想、新理論,力爭做一名學習型、專家型新聞工作者,提高創新思維和辨別能力,運用逆向思維和發散型思維,在新的崗位上迎接新的挑戰。記者這份工作是我非常喜歡的,我相信自己今后的不斷努力中,我可以做的更好。新時期的背景下,對記者的要求也在變化,我相信自己能夠做好,最一名最好的記者,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在不斷的前進中得到的經驗和能力。20xx年,我會走的更好,我會在我記者的工作上做到最好!
電視臺記者工作總結篇二
一、按工作量要求承擔和完成電視新聞采訪、撰稿和制作任務。根據學校形勢和宣傳任務的要求、提出選題計劃。
二、廣泛開辟新聞源、熟悉和掌握學校情況、并與兼職記者和通訊員建立起密切聯系、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三、文稿、圖像送交責任編輯和圖像編輯前應做好的工作:
1、自己所撰寫的稿件事實材料已核對無誤、應當審核的稿件有
關人員已經審閱并簽字;
2、圖像已編輯完或拍攝素材已檢查無誤、并注明同期聲、道、
所用素材帶子及拍攝人員;
3、對其他記者、通訊員的新聞稿件初步編寫提出修改意見;
4、協同圖編或文編完成同期聲(采訪)新聞的合成。
四、負責對電視臺攝像器材和消耗材料的保管和維護、未經部長及以上領導批準不準私自外借設備、設備借出及歸還都應及時進行登記、對消耗材料的消耗和攝像器材的維修提出計劃。如在工作過程中發生機器損毀應及時向部門領導予以匯報。
五、積極承擔電視臺的臺內事務。
六、認真完成臺長交辦的其它任務。
電視臺記者工作總結篇三
很快,我走上了記者這個工作崗位就已經滿一年的時間了。在這一年中,我感受到了記者的光榮與責任,也領教了工作的壓力與艱苦,得到過領導和同事的認可,也有過錯誤和過失。在這里,我先要感謝每一名在工作過程中向我伸出過援手的領導和同事們,是你們讓我成長,給我寬容。
其實在這一年的時間當中,我的職業角色也發生過不少細微的變化,但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確是在大民生做社會新聞記者這一年多的時光。是這份工作讓我體會到了記者身上的那種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職業理想,也是這份工作讓我體會到了做一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無力。在這些日子里,我作為一名名新聞工作者和同事一起見證了鄭州日新月異的發展,也看到了很多社會中的丑惡。而正是這些經歷讓我深刻的明白,作為一名社會新聞工作者身上所承擔的那種責任。
很多時候,社會新聞記者所關注的并不是奧運會、神九飛天這樣的大新聞,但是正是因為我們關注民生,立足于小,以小見大才能獲得觀眾的喜愛與支持。
是上文提到的那種義憤感和社會責任感,也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報酬……總而言之,真正能夠和這個行業內在共鳴的人,一定是需要生命豐富的體驗和強烈的存在感的。
每一次直播連線和現場報道的場景如今都能在我眼前浮現。也正是在這些工作中灑下的汗水讓我漸漸體驗到了成長的快樂與滿足。戰高溫、追查黑心商販、幫助扛包媽羅根連、見證城市的發展變化,每一條新聞看起來都是那么鮮活和值得我記憶。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更加專注于提高個人素質和職業技能,爭取用加倍的努力來獲得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因為僅僅有一年工作經驗的我還有太多的不足和欠缺。
我很欣慰,因為如今我依然對電視事業有著一份理想和熱情,我也相信在這份理想的熱情的支持下,我能夠立足本職工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工作做得更好,為電視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電視臺記者工作總結篇四
新聞工作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聯系各級政府與廣大群眾的紐帶,同時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我既感到光榮,同時又時刻牢記自己的神圣使命。為了使自己能夠勝任這一崗位,我時刻把學習擺在首要位置。通過堅持不懈地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政治修養和業務素質。
平時認真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熟練掌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點。時刻保證采訪工作的正確方向。利用工作之余尋找各種與業務有關的資料,如《新聞學理論》、《采訪寫作的方法與技巧》等專業書籍,并不斷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提高新聞采訪理論水平。堅持每天認真觀看各大電視臺的新聞欄目,邊學邊實踐,使自已學到的每一點先進技術都落到實處。
新聞采訪工作任務十分繁重,領導的政務活動占據了日常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作為臺里的一名骨干記者,我參與此類活動的機會也就非常多。我認為,每一次新聞報道,都是傳達貫徹領導意圖的最重要的途徑,因此參加政務活動采訪,必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決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大意。也就是說要時刻做到:腦勤、腿勤、耳勤。對領導的思路要了然于心,這樣才不會出錯。去年以來,由于大事多、喜事多、難事多,領導政務活動的采訪任務也就特別繁重。一年來,自己參加的政務采訪多達200余次,在鏡頭的拍攝采集和稿件的撰寫上做到了萬無一失,工作受到了局臺領導的充分肯定。
一份耕耘伴隨的是一份收獲。幾年來,我的多篇稿件先后在省臺播發。
比如反映永濟蘆筍產業發展的稿件《永濟十二萬畝蘆筍開始采收》、反映我市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稿件《長旺背冰鬧元宵》、反映我市城市建設輝煌成就的稿件《櫻花絢爛春滿蒲坂》等。在運城市臺發稿數量更多,年平均在六十條以上。部分稿件先后獲省、運城市大獎。比如:新聞稿《農業產業化致富千萬家》先后獲省級優秀新聞獎二等獎、運城優秀新聞獎二等獎;新聞稿《商標注冊為農民致富插上騰飛的翅膀》先后獲省級優秀新聞獎三等獎、運城優秀新聞獎一等獎;新聞稿《農家門前辦車展》先后獲省級優秀新聞獎二等獎、運城優秀新聞獎二等獎。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采訪,展示了我市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我市的對外知名度,也讓許許多多的群眾從中受益,這些才是對自己工作的最大肯定。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也看到自己在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表現在:綜合素質還不全面,現場出鏡是自己最大的弱項和短板,同時在拍攝寫作上還需再提高;再有就是工作的主動性還不強,習慣了派新聞的工作方式,在找新聞上缺乏主觀能動性;第三是報道的方式還比較單一,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自己不斷地創新提高。總之成績只屬于過去,今后工作的道路還很漫長。正如古人所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也要更加努力的學習、提高,是自己能夠勝任新聞記者這一崇高的職業,也為我臺新聞工作做出更大貢獻。
電視臺記者工作總結篇五
電視記者、一般分出鏡記者和攝像記者兩種。出鏡記者要求高、因為在鏡頭前露面、把自己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人們就會品頭論足、所以這一類記者必須懂得自律、絲毫不能出錯、否則就成了觀眾批評的靶子。攝像記者則不然、他的真實水平一般觀眾看不到、因為他站在鏡頭的后面;而電視畫面又是動態形式、觀眾還沒來得及看清楚、就換成另一幅畫面了。所以人們看電視往往只顧及看內容、至于這些鏡頭是誰拍的、鏡頭質量怎么樣、一般不會深究。
其實、業內對電視攝像記者的水平、還是有許多衡量標準的、比如技術標準、思想標準等。而攝像記者要符合這些標準、還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職業準備。本文只談談其中的“職業品格”問題。
一名合格的電視攝像記者、首先應當“勇”字當頭、吃苦耐勞、富于犧牲精神。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攝像記者沒有出鏡記者風光、卻比出鏡記者辛苦。風里來雨里去、項嚴寒冒酷暑、披星戴月、甚至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都是攝像記者的必備課。
1995年6月、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攝像記者朱邦錄在南京拍攝紀念抗日戰爭50周年的節目時、室外溫度為攝氏38度、朱邦錄的手臂因為長時間暴曬而灼起水泡。然而為了保護設備、他把采訪單位提供給他遮陽、擦汗用的大毛巾、披在了攝像機機身上、自己卻頂著烈日繼續工作。
20xx年9月2日、為了拍攝大型電視系列紀錄片《尋找遠去的家園》的空中鏡頭、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副臺長、攝像記者趙群力、乘坐一架超輕型蜜蜂3c飛機、前往溫州市永嘉縣楠溪江及古村落的大學村執行拍攝任務、不幸發生墜機事故、遇難身亡。趙群力是在和平環境中獻出的生命、至于在戰爭環境中犧牲的攝像記者、就更多了。
勇敢的另一面、是敢于直面現實。電視靠鏡頭說話、你拍到好鏡頭、節目就做的深刻、拍不到好鏡頭、節目的思想性就會削弱。而在中國、電視記者往往肩負著推動國家法制進程的使命。法律尚未涉及的社會領域、常常需要記者們去報道和曝光、以此對建立健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起到推動作用。但要做到這一點、就須付出代價。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攝像記者、為了反映社會丑惡現象、便常常與各種不法之徒周旋。他們除了正常拍攝以外、還經常使用“隱藏”拍攝的方式、將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公布于眾。做這類事很冒險、記者們常常需要“深入虎穴”、險象叢生。這對于記者來說、的確是個考驗、但關鍵時刻也能看出記者堅強勇敢的職業品格。
敏銳有兩種含義。一是快拍、勤拍。攝像記者不能偷賴、每到一個地方采訪、你要比出鏡記者更忙、更緊張。會攝像的記者、在采訪現場常常先開機、后關機。只有這樣、你才能捕捉到精彩而生動的細節鏡頭。
1999年、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播出《違法亂紀亂收亂罰》的節目、反映山東省微山縣工商局目無法紀、亂收亂罰的事件。記者采訪此事時、正值一位被處罰者到工商局說理、在局長張存港的授意下、保安人員就在工商局門口對這位上訪者大打出手。此時、攝像記者正在樓上等待采訪張存港、聽到外面喧嘩、扛著攝像機就跑到樓頂、把保安打人的鏡頭拍了下來。盡管從業務的角度看、這組鏡頭拍得并不完美、但它具有真實性和震憾力、讓觀眾難以忘懷。由于攝像記者抓拍了很多現場感很強的鏡頭、為這一期節目提供了強有力的畫面支撐。
敏銳還有一個含義、就是敏于發現。攝像記者與出鏡記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想讓節目做得既深刻又好看。但要做到這一點、攝像記者除了技術上要有過硬的本領外、還要能夠抓拍到具有思想內涵的畫面。一句話、你要學會發現有意味和表現力強的電視畫面。業內人都知道、在新聞采訪的緊急情況下、攝像記者首先考慮的問題、是留下影像、而不是畫面的質量。也就是說、只要發現有用的精彩畫面、你不妨用最快的速度把它拍下來。
比如《焦點訪談》欄目曾做過一期反映基層非法收購棉花的節目、在采訪的過程中、當地的非法棉花加工點事先知道記者要去、就把棉花藏了起來、連機器都打掃得干干凈凈。記者走到辦公室、看到茶杯還是熱的、還有一件沒來得及穿的衣服、說明這里的人是倉皇離去的、于是攝像記者當即把這些拍了下來。之后在院里又碰到幾位工人、他們說是來玩的、但頭上還掛著棉花的飛絮、說明這里剛剛生產過、于是攝像記者又把他們頭上的棉絮拍了下來。這些鏡頭在后期編輯中都用上了、它使節目深刻了許多、具有不容辯駁的事實力量、也增加了節目的思想性。
如果說攝像記者的前兩種品格、是針對思想而言的、那么精湛的品格、就是對攝像記者的技術提出的要求了。
所謂精湛、首先是讓鏡頭符合技術標準。這本應是電視記者的份內事、但今天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畫面、常常會出現構圖、采光、推拉搖移、起幅落幅、乃至水平線平不平的問題。多半攝像記者外出采訪不帶三角架;沒有三角架的畫面、鏡頭拍得總是搖搖晃晃。記者采訪當然可以不帶三角架、但那是在緊急情況下。而在我們這樣的現實環境中、記者卻很少會遇到“緊急情況”。所以、要想當一名合格的攝像記者、最基本的東西、是先用三角架拍穩每一個鏡頭;然后再講究點畫面的藝術性、讓鏡頭富于美感;再就是遵守攝像機的操作程序、勤校白平衡、多錄一些有用的現場音響、以備后期編輯之用。總之、要讓你的鏡頭看上去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精湛的另一層含義、是有藝術追求。這種要求是比技術要求更高。許多新聞紀錄片的記者、都具備這種職業品格。他們為了拍到好鏡頭、常常在拍攝現場耐心守候很長時間、因此、其作品中的畫面都有著很高的藝術性、有些鏡頭之美、甚至超出我們的想象。
四川電視臺有個紀錄片記者叫王海兵、他的《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山里人家》等紀錄片作品、都曾獲得過海內外大獎。作品之所以受青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鏡頭拍得美、拍得耐人尋味。為了獲取這些鏡頭、他經年累月泡在大山深處、尋找拍攝的最佳良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你幾乎找不到畫面的瑕疵。
融洽的第一點、是團隊意識。有些電視節目組外出采訪時、陣容強大、門類齊全、策劃、編導、出鏡記者、攝像記者、錄音、照明、制片、司機、浩浩蕩蕩一大批人。攝像記者在里面是很重要的一員。因為、鏡頭是否有足夠的的信息量、是否能打動觀眾、是否體現美感、是否有足夠的數量供編導在編輯時選用、都取決于攝像記者的工作態度與工作質量、所以他在攝制隊伍中舉足輕重。然而一個節目做成功、因素又不全在攝像記者、其他人同樣需要付出努力。比如、你要從行駛的汽車里拍“移攝”鏡頭、司機能否把車速開勻、也是保證鏡頭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這說明司機的技術和工作責任心、也是攝像記者拍好鏡頭的部分因素。實際上、每一期電視節目能否獲成功、攝制組每一個成員的努力都很重要、這就是團隊精神。而攝像記者要拍到好鏡頭、也得依賴這種團隊精神。正是這個原因、有經驗的攝制組在一起做節目的時候、總是和大家一起策劃方案、一起努力工作、一起總結經驗。
融洽的第二個方面、就是理解。說這個問題、是想讓攝像記者明白自己在攝制組的角色和作用、以便更好地體現團隊精神。盡管我們反復說攝像記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但在以編導為中心的攝制隊伍中、他最終仍是服從的角色。這個服從、其實是節目意圖的服從、但它往往體現在服從編導(或出鏡頭記者)的指揮上面。之所以要這樣做、是求得大家保持一致的工作方向、讓每個人都明確、我需要做什么事、怎樣才能使節目更好、更出色。當然、服從的前提是理解、也就是說、攝像記者投入工作的第一件事、就需要明確我該做什么、我應當怎么做。心中有了意圖、工作的效率就高、工作的質量就好。當然、攝像記者對節目的理解、也不是被動的理解、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盡量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一方面執行節目的意圖、另一方面還要有所發現、有所突破。前面介紹的一些攝像記者、之所以能拍到精彩的細節鏡頭、就是發揮了這方面的作用。
攝像記者的責任、上面已談到一些、這里說它的另一層含義。
首先、要把鏡頭當史料拍。說到史料、我們首先會想到檔案館或博物館里的書本和報刊。其實再過若干年、攝像記者現在拍攝的電視畫面、也就成了史料。未來的歷史、很可能就是一部活的影像歷史。當年新聞前輩們為報刊進行采編時、誰都沒有把自己筆下的東西看成是史料、但現在它們都成了歷史研究的珍貴資料。所以、今天我們拍攝的這些鏡頭、其實就是后人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活的影像資料。倘若后人看到的、都是些不合格的電視鏡頭、那我們除了汗顏、再說后悔都沒有用。所以、為了給未來留下好的影像、我們現在就要高質量地把電視畫面當史料來拍。這是責任。
其次、讓所有的鏡頭降低成本。今天的電視已經成為產業。要做強做大這個產業、必須學會處理成本和利潤的關系、在盡可能低投入的情況下、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這、也是攝像記者應該面對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你拍攝的鏡頭質量越差、報廢率就越高、它的成本也就越大。反之、鏡頭的質量越好、使用率就越高、成本也就能降下來。現在、一些電視臺為了降低拍攝成本、甚至建立了鏡頭資料庫、將質量好的鏡頭素材入庫儲存、以便同一鏡頭多處使用。所以、為了多拍一些高質量的鏡頭入庫、也為了在鏡頭拍攝中減少浪費、記者們還須認真再認真、努力再努力。這也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