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在新時代,中國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旨在加強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管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新時代我們該如何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在新時代我們該如何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是強國興國的第一要素,也是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第一動力。立足新發展剪短,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為基準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牢固樹立人才強國這一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再創新高事業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的千里馬競相奔騰。
重視培養,打造高層次人才成長“快車道”。人才既要“引”也要“養”,做好培養,才能引得來、留得住、能干事、干成事。應適當的拓寬檢驗梁道,建立主要領導聯系優秀人才,多談多交流,及時聽取對公司發展攝出的寶貴建議。舉賢聚能,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上。
俗話說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人才固然緊缺,但不是沒有,我們缺少的是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們要學會如何做一個慧眼識馬的伯樂。
古代的韓愈是一位名師。他不僅善于發掘人才,而且熱心幫助人才。例如唐代中期的宰相牛僧孺,當初從鄉下來到長安時,先去拜訪已經成名的韓愈、皇甫湜。
韓愈看了他的文章,認為他的文章不僅可以進士及第,而且可以名垂后世,于是,想方設法抬高他的聲望,特別要他住在某一個地方,然后故意在他外出的時候造訪,并且在門口題字留言:“韓愈、皇甫湜來訪未遇。”隔天,看到這張字帖的人越來越多。一傳十,十傳百。牛僧孺的名氣一下子就傳遍天下了。韓愈這種獎掖后進、幫他造勢的精神,是用心良苦的。他還常常多方保護被壓抑的人才。例如,詩人李賀在七歲時就因“神童”般的詩作表現,受到韓愈的賞識。韓愈也是到處幫他打造知名度,并助他登上文壇。后來李賀要考進士,一些權貴就借口其父名“晉肅”,與進士的‘進“諳音犯了忌偉,說他考進士是一種不孝。為了幫李賀脫困,韓愈勇敢地站出來反駁:“李賀的父名‘晉肅’,他就不能考進士;那么知果父親的名字里有‘仁’字,是不是就不能做人了?"當時,皇甫湜為韓愈這樣敢仗義執言,還很擔心地說:“萬一弄不好,您和李賀都會被抓去坐牢的啊!”但是,韓愈毫不顧及本人的得失,仍勇敢地為捍衛人才而奔走。他真是一位良師啊。
達爾文讀的是建橋學院。升學成績不佳,很多人認為達爾文只知道飛雞逗狗,治理遠在普通人之下,是個平庸者,但是植物學教授漢羅卻看出達爾文有特殊的才能,他特別器重達爾文的觀察力和獨立思考的治學品質,并力保他隨貝格爾艦進行環球科學考察,從而使一個“平庸”者,成為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天生我材必有用”,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讓人才對位而不錯位。要通過調查研究全面掌握人才優點,繼而揚其長避其短,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發揮人才的最大作用,章顯人才的人生價值。要建立健全人才容錯糾錯機制給與人才多一點包容,調動人才想干事、能干事的積極性,最終干成事。
【篇二】在新時代我們該如何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也比任何時期都更需要更多愛國奉獻、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投身到我們偉大的事業中來。這就要求我們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努力消除“中梗阻”,切實暢通人才成長之“道”。
真聚才,暢通“快車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前,各地區各領域之間的競爭,已經從拼資源、拼項目,逐漸向拼人才、拼引智,聚得英才就意味著搶得先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要堅持五湖四海、不拘一格選人用人,打破以往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的思想束縛,糾治“官本位”痼疾和唯地域、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做法,打破戶籍、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糾正任人唯親、圈定條件錄取的陋習,促進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真正讓德才兼備的人才進入組織視野。同時,要注重“適銷對路”,按照本地需要、立足本地實際,突出差異化、個性化和品牌化需求,提高選人靶向性,避免“水土不服”“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等情況,切實讓組織選人渠道“路路暢通”“快馬加鞭”。
真愛才,暢通“加速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來金鳳凰”的前提是“栽得梧桐樹”,否則勢必導致“孔雀東南飛”,這就需要有惜才的意識和愛才的誠意。思想要加速轉型,實打實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理念,堅持感情上“厚愛一分”、政策上“高看一眼”,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等工作機制,切實營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環境。措施要加速落實,積極開展“英才大走訪”“人才大慰問”等行動,持續增加服務項目,完善服務功能,讓人才在微末之間感受到愛才誠意,并針對人才住房、就醫、社保、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等方面的需求,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切實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特別地,要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地為負責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真正讓人才看得到厚愛,為“近者悅、遠者來”加速鼓勁。
真助才,暢通“專用道”。人盡其才,百事俱舉。人才引進后不能“束之高閣”,科學使用、才盡其能、人盡其力,方能激發潛能、創造最大價值,這也是對人才的肯定,更是對人才成長最大的助力。要堅持“術業專攻”,以服務發展為導向,根據人才各自的特點與專長,分門別類搭好“舞臺”,把改革發展最前沿和基層工作第一線,作為廣大人才的“試金石”和“磨刀石”,讓人才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經歷風雨、增長才干、建功立業。要堅持“知人善任”,敢于給位子、壓擔子,大膽地把人才置于重要崗位進行歷練,進一步激勵人才貢獻才智、各展所長,不斷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同時,要完善人才考核評價機制,提高評價質量和公信力,保障人才合法權益,真正讓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
“道道通則事事明”。暢通人才成長之“道”,方能讓優秀人才“C位”出“道”,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行其“道”。
【篇三】在新時代我們該如何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不拘一格“引”才,匯聚天下英才競相奔騰。“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海之大,因納百川”,推進人才強國戰略,要在“引”字上下功夫。優化國內人才結構和發展環境,吸引更多海外留學人才回國。不唯地域,廣納英才,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匯聚更優的國外人才,尤其是創新性、緊缺性高層次人才。政企聯動,打造更多的“百千萬人才工程”、“華為‘2012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百度研究院”等前沿性、突破性發展平臺。多一份“聚才的良方”、多一片“愛才的誠意”,盡可能地留住人才。以“三顧茅廬”的執著,尚賢愛才,讓“聚天下英才”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目標引領“育”才,注入偉大振興“源頭活水”。古語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發展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關鍵在培養。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抓住先機、贏得主動,就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理念,以國家戰略需要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引領,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方向,培養高層次、高技術、實用型人才為重點,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政府引領、高校為主、社會聯動,以品德為骨,才能為翼,培育出更多鐘南山、劉永坦式的科技脊梁,李廷俊、馬旭式的道德模范,桂富國、錢七虎式的敬業先鋒,為決勝小康、贏得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和活力。
各盡其能“用”才,貢獻創新發展聰明才智。“使用人才要各盡其能。”人才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實現最大的價值,既要看自身能力水平,又要看用人者是否因材施教。“用人者之長,不挑人之短。善用人者,無不可用之人”,用才要“善”,就是要在識人基礎上,揚長避短,各盡其能,最大程度發揮人才的優勢和長處,把人才放在最能發揮其特長的崗位上,用好人才,讓人才充分展示才華,使人才能夠才盡其用。要堅持“不憑資歷憑能力、不憑關系憑實績、不憑活動憑實干”的用人導向,唯才是舉,知人善任。要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激勵人才、成就人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篇四】在新時代我們該如何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近期,《求是》雜志刊發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強調,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步之年,上至國家,下至鄉村,都正是用人之際。因此,人才振興至關重要且任重道遠,組織部門要筑巢引鳳、“引一批”人才,知人善任、“用一批”人才,優化服務、“留一批”人才,用心打好人才組合拳,從而實現“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
筑巢引鳳,打造人才匯聚的“一方磁場”。“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地方發展行不行,得看人才靈不靈,人才是引領新時代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要發展就得有人才,要人才就得下苦功夫。組織部門要因地制宜,精準定位,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進人才,切莫“跟風引才”,大搞“政績工程”,只求“領導注意”,不求“人才滿意”,要把引才工作納入常態化,立足本地實際,瞄準發展需求,圍繞產業布局,謀劃一批項目,建立“產業+人才”引才模式;
單列資金投入,出臺優厚政策,傳遞愛才宣言,建立“政策+人才”引才模式;
挖掘本籍人才,建立“鄉賢智庫”,打造回歸經濟,建立“鄉愁+人才”引才模式。誰能招攬人才,誰就擁有未來,只有不遺余力精心筑巢、持之以恒招引人才,方能久久為功匯聚人才、科技創新助力發展。
知人善任,激活人才涌流的“一池春水”。“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
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人才引來,切莫一引了之,人才不用,便成廢材。因此,組織部門要用好人才、放對地方、使準方向,把人才活用、巧用,打破論資排輩的舊思想,解鎖能者先上的新法子,寬以待才、容才之短、用才所長,真正做到“仁者在位,能者在職”,讓人才在改革發展中有用武之地,讓人才在鄉村振興中有干事平臺,讓人才在科技創新中有要素保障,讓其實現價值、釋放效應,讓其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用才更要考核,組織部門要建立績效考核、人才管理等制度,聚焦制度落實的“硬目標”,對標績效考核的“硬指標”,用心搭建人才成長的平臺,打造脫穎而出的舞臺,暢通破格提拔的道路,讓有才者有位,有位者有為。
優化服務,構建人才認同的“一片家園”。“用才當以利留住人才,愛才當以心留住人才。”人才引得來,務必要留得住,否則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組織部門要發揮“主人翁”精神,做好“保姆式”服務,實行“一對一”模式,邁開腿,在生活上關心人才,張開嘴,在感情上溫暖人才,擦亮眼,在細節上關愛人才,努力提高其生活質量,提升其幸福指數,靚化其生活環境,讓其住得舒心。為使其無后顧之憂,組織部門更要用心解決人才生活、醫療、戶口、子女入學、配偶工作、各項福利等方面困難問題,讓其能心無旁騖地干事創業,讓其安心工作。只有優化服務、尊重人才,讓人才思想認同、情感到位,才能讓人才真正留下來,打造“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振興方能鄉村振興,組織部門要積極筑巢引鳳出實招、厚植沃土育芳華、知人善任造平臺、優化服務促扎根,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更高的政治智慧、更遠的戰略眼光、更寬的國際視野挖掘人才、招攬人才、善用人才,讓人才“既來之,則安之”,使人才“堅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篇五】在新時代我們該如何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致治在于任賢,人才興則國家興。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為科技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堅持十指齊動,彈活“四弦譜”,奏響新時代“人才曲”,抓好人才工作。
“不拘一格降人才”,彈活“選才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人才固然緊缺,但并不是沒有,我們缺少的是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在人才工作中,要堅持客觀選才,根據崗位所需,摒棄私欲雜念、個人偏好、紐帶關系等因素,尋找人才的最優解,唯才是舉。要堅持平等選才,不以出身論英雄、不以地域劃鴻溝、不以地位看成敗,為所有人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讓人才脫穎而出。要創新選才,不拘泥于常規,以更加靈活和多樣的形式在槽櫪之間選出“千里馬”。如此才能煉就慧眼,從萬千砂礫中辨別出明珠,讓千里馬以千里稱也。
“育才為國寸丹心”,彈活“育才弦”。要堅持因材施教,對人才開展系統培訓,把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業務能力知識作為主要培訓內容,補足其精神之“鈣”,提高其理論水平,培養出思想過硬、業務精通的合格人才。要堅持學以致用,引導人才向一線崗位流動,把生平所學在實干的舞臺上傾情演繹,在奉獻社會中不斷汲取力量,持續提升人才的思想涵養和實操能力。雙管齊下,為國、為民育英才。
“天生我材必有用”,彈活“用才弦”。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
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讓人才對位而不錯位。要通過調查研究全面掌握人才的優點和缺點,繼而揚其長避其短,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發揮人才的最大作用,彰顯人才的人生價值。要建立健全人才容錯糾錯機制,給予人才多一點包容,不以一眚掩大德,讓人才在試錯糾錯中不斷進步,調動人才想干事、能干事的積極性,最終干成事。
“且將新火試新茶”,彈活“管才弦”。要從嚴執紀,筑牢底線,把講規矩、有底線貫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終,持之以恒打造一支政治信仰堅定、政治執行力強大的人才隊伍。要兜住人才基本生活保障,落實人才工資獎勵待遇,解決人才面臨的異地流動難、業余生活匱乏等問題,為人才的成長和成才保駕護航。要革新人才激勵機制,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正激勵和負激勵相結合,滿足人才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以管理的“新火”烹煮人才這杯“新茶”,香味彌漫而悠長。
【篇六】在新時代我們該如何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近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文章指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要想開拓出具有人才創新活力的“一灣清泉”,就要從政策、平臺、氛圍三方面發力,引流人才挖掘“活水源”,打造人才發展“孵化器”,掀起人才創新“熱風尚”,從而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政策機制“發新力”,引進人才“活”水來。“得人才則興,失人才則衰”。人才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人才優勢也是最根本的優勢。“十四五”規劃描繪出創新引領科技發展的新藍圖,這就要求各級黨委組織部門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引領作用,為人才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體制活則全盤活,體制新則事業興”,針對目前國內頂尖人才和團隊相對缺乏的問題,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并貫徹落實到人才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吸附高精尖人才,激發人才虹吸效應,方可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人才發展生態。
平臺服務“展誠力”,孵化人才“暖”環境。平臺是人才創新的載體,沒有平臺的創新就是無本之木。各級人才部門要加快創新載體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科創平臺,搭建重點產業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充分發揮創新平臺對科技人才的集聚作用。同時要做好人才服務工作,提高公共服務標準,提升服務質量,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留住人心。同時也要關心關愛人才,建設更加多樣化的人才軟環境,完善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社保等人才保障服務,讓人才真正生根發芽,成為國家建設主力軍。各級組織部門要本著服務人才的本心,通過聚焦人才發展需求,破除傳統制度障礙,激發人才干事創新活力,讓人才能夠合理流動和廣泛交流,拓寬人才發揮空間,創造“暖心”環境,助力人才“孵化”,為人才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社會氛圍“添活力”,掀起人才“熱”風氣。當前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仍有待優化。各級部門要加強宣傳輿論引導,為廣大科技創新工作者努力營造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的社會環境,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政策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促進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做使命驅動、興趣驅動的研究,使社會迸發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各級黨委要大力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激勵人才的濃厚氛圍,同時也要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的良好風氣。“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掀起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風尚,才能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創新局面。相信在這種人才“熱風氣”的助力下,人才“活水”一定能激蕩起層層創新“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