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定風波篇一
讀罷全詞,令人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凈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讀者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從心理學“白日夢”的角度看,此詞實際是作者描繪的一個淡泊從容、曠達超脫的白日夢,在多個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夢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夢之條件——郁悶不爽。
寫此詞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后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宦海沉浮,經歷坎坷,理想不竟,抱負未果,使作者幾年來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煩悶。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夢之真諦——寧靜自由。
作者對現實的官場險惡生活非常厭倦,渴望擺脫這種生活,退隱江湖,過一種淡泊寧靜、無憂無患、無欲無求、輕松自由的生活,也即“歸去”。
第三,結構具備白日夢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夢的引子是“飲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讓作者暈暈乎乎,這是白日夢形成的主要基礎。煙雨的迷蒙讓天氣灰暗朦朧,創設了入夢的良好氛圍。
入夢句是“莫聽穿林打葉聲”,夢境為“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煙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嘯”“徐行”等動作創設了一個極為美妙的白日夢夢境,活脫脫地勾勒出了一個隱居江湖過著從容淡泊生活的隱士形象,他雖無榮華富貴之享受,但亦無宦海浮沉之憂患,心情得以平靜,心境得以安寧。
夢醒句為“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個激凌,頭腦清醒了,夢結束了,作者又回到現實之中。這“冷”既是實寫酒醒后身體感到冷,也是寫夢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產生的心冷。正在這時,遠處山頭溫暖的夕陽讓作者感到了些許暖意,也增添了他戰勝逆境的信心。
過渡句為“回首向來蕭瑟處”。雖然“相迎”的斜陽給作者帶了一絲溫暖,但一想到自己飽含蕭瑟風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來蕭瑟處”,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滅了!
夢破后尋夢句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仕途的風雨就如同這自然界的風雨一樣變幻無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陽光又會在多長的風雨之后?與其終日忍受這種提心吊膽之痛,還不如“歸去”,退隱江湖,一切平靜,無悲無喜,“無雨無晴”。
第四,情節顯露白日夢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說“同行皆狼狽”,已證明雨之大,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卻又描寫詩人置身雨中,對雨聽而不聞,從容高歌,瀟灑徐行,全然沒感到淋漓之苦的`狀態,這怎么可能是實寫呢?接下來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濘之路,拖泥帶水,怎比得上騎著高頭大馬急行如飛來得輕快?因此這“輕”恐怕不是寫現實行路之輕,而應是無官一身輕。“一蓑煙雨任平生”也讓人生疑。序言中已說“雨具先去”,怎會又出現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來應是想象之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若按自然的邏輯也很難解釋得通。雨過天晴,應該是“已無風雨正是晴”,怎會是“也無晴”?所以,這里的“晴”不會單純指天晴。
由此可見,這些都是寫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詞就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歸去”白日夢!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是一種回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
蘇軾定風波篇二
蘇軾的《定風波》,作于他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言似簡,意實豐;景雖常,理卻濃。可謂理趣盎然,啟人心智。
《定風波》,尤其是作者工于煉字選詞,比如“獨、遂、輕、任、微、歸”等字,“莫聽、何妨、吟嘯、竹杖、芒鞋、一蓑”等詞。這些字詞分別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風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態度、無常歸心的佛家思想。
高一的學生正處于如詩如夢的年齡,普遍對詩詞有興趣。但是他們多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層的優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較難深入理趣的內核。這就要求教師結合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情感特點、思維習慣進行啟發誘導,并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搭好階梯,讓學生越學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讓學生誦讀涵泳文意。學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理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
1.導入:
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2)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愿。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學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并因此寫下一首《定風波》詞,讓我們來探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讀一遍全詞,了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
3.再齊讀一遍,再次領會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
4.學生發言,老師點評,并設問誘導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
(一) 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呢?
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征含義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
聯系陶淵明《歸園 田居(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大體對應道、儒、佛思想。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定風波》吧。(配《竹林聽風》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課后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
: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
首先我一直喜歡上古詩詞鑒賞課。古詩詞因其精煉的語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觀、抑揚的節奏、悠遠的畫面等吸引著我。作為教師,應深入探索詩中的景、情、理。自己潛入越深,發現就越多。自己喜歡,就會讓學生喜歡。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學生。
在參加市里組織的一次骨干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上,我們這些選手共同上蘇軾的《定風波》詞,所謂同課異構。如何能出類拔萃?我頗費苦心。
古詩鑒賞應該上出特色來!《定風波》的特色有:序詞對應、象征比喻、誦讀品味、煉字煉詞、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對于趣味很著迷,就選擇了趣味。經過涵泳文本,我發現了20種趣味。我在試講課上,全部點到了這些。課后老師們提出建議,不要面面俱到了,給學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點即可。
我覺得有道理,馬上選準了一個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來又試講了,有老師又提出建議,理趣繁雜,學生自主性不夠,教學語言不干脆。我根據這些建議,進行了修改。總共五易其稿,敲定為三個理趣,三種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畫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另外,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樂,有效地助推了課的豐富性和流暢性,加之使用遙控筆,我可以靈活地掌握課的節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學生面前進行交流。信息技術助我一臂之力了。這節競賽課,評委和學生反應都較好。
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古詩詞鑒賞課要突出特色,詳略得當,教學語言要干脆利落,多讓學生解讀,板書要精煉,再輔之以有創新的信息技術,定能打造出高效、長效的優質課堂!
蘇軾定風波篇三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
教學目的:
1. 具體感受蘇軾被貶黃州、 備受打擊后胸懷曠達、 淡泊人生、 意存退隱的心情;
2. 理解本詞言在此而意在彼、隱喻寄托的藝術特點;
3. 了解“披文入情”在文學鑒賞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作品提供的文本出發, “披文入情” ,取得共鳴,具體感受蘇軾被貶黃
州、備受打擊后胸懷曠達、淡泊人生、意存退隱的心情。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 1082),這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第
三年。詞的小序交代了寫作的緣起: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東坡志林》中又說: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
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
”可見,這首詞應當是蘇軾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陣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
它表達了蘇軾當時被貶黃州、 備受打擊后胸懷曠達、
淡泊人生、意存退隱的心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鑒賞這首詞。
一說到鑒賞文學作品,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寫作背景,
以為這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前提和基礎,這是在中學語文課上形成的習慣。但是,它們
并不等于文學作品。大家都知道,文學作品只是一個審美對象,它呈現在讀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語言文字) ,它通過文本所表現的文學形象來傳情達意。所以,在
鑒賞文學作品時, 我們應該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學形象的基礎上, 充分調動自己已有
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和情感積累,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去具體再現和豐富作品所
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鳴” ,從中獲得豐富的審
美感受。
這個過程就是古人所說的 “披文入情” 的過程, 它才是文學鑒賞的真正基礎。
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進一步分析和評價作品。
當然, 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寫作背景也有助于我們理解作品, 但我們不能把
它們作為文學鑒賞的起點。因為這樣往往會讓人先入為主、畫地為牢,從而“一葉障
目,不見森林” ,甚至拋開作品本身,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寫作背景去主觀
臆測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樣就背離了文學鑒賞的目標, 也失去了文學鑒賞的樂
趣。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讀者在文學鑒賞中所得到的東西與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現
的東西之間可能有較大的不同。因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兩回事。
下面我們就從作品的文本出發,必要時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寫作背景,
來具體感受蘇軾在這首詞中所表達的復雜心情。
二、 作品內容分析
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們首先把重點放在理解作品的內容上。
詞的小序交代了寫作的緣起:逢雨有感而作。由此可見,這是一篇即景生情的作
品。詞的正文分為上下兩片。上片著眼于雨中,下片著眼于雨后。
先看上片,它主要寫作者在雨中的行為和感受,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急雨驟至,蓋
頂而來,穿林打葉,聲聲入耳,然而詩人并不為之所動,且吟且嘯,徐步向前,竹杖
芒鞋, 自我感覺輕快無比, 一點也不害怕, 仿佛風雨并不存在一樣, 這與小序中的 “同
行皆狼狽,余獨不覺”相呼應。大家只要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蘇軾在此時吟詩嘯詞的具
體情景,就不難體會他那淡泊外物的從容氣度。
雨點穿林打葉,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的,作者說“莫聽”顯然就有外物不足
縈懷的意味。
“竹杖芒鞋輕勝馬” ,這是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竹杖芒鞋的確很輕,輕
巧, 輕便, 然而在雨中用它們來行路, 拖泥帶水的, 比起騎馬的便捷來顯然就差遠了。
所以,這里的“輕”只是作者此時心情的外化。顯然,這里的“竹杖芒鞋”和“馬”
必然另有所指,這里的“輕”字因此也必然另有含義。它們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呢?這
就需要仔細分析了。
竹杖芒鞋是普通人或閑人的步行用具, 而馬則是官員或忙人的坐
騎,“行人路上馬蹄忙”嘛。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后,曾在《答
李之儀書》中說: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
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
” 從這里可以知道, “竹杖芒鞋”是此時的蘇
軾的常見形象。此外,被人推搡謾罵,大家都不認得他是個官,此時的蘇軾認為這是
可喜的事情。這種心理是奇特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此時對于做官的畏懼與厭煩。這是
可以理解的,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放;后來又因反對新法,于元豐二年
被他人從詩中尋章摘句,硬說成是“謗訕朝廷” ,在知湖州的任上被逮捕送御史臺獄,
羈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經過這些年的仕途遭遇后,
他有這樣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 這里的 “馬”與“為官” 相聯系, 這里的 “竹
杖芒鞋”則與“為閑人”相聯系,這里的“輕”顯然就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了。
很明顯,作者在這里運用了“暗喻”的修辭方法。他用眼前的風雨比喻自己在仕
途上遭受的打擊;用置風雨于不顧、吟嘯徐行的瀟灑風度,比喻他遭受打擊后淡泊人
生的曠達胸懷; “竹杖芒鞋”喻指賦閑, “馬”喻指為官, “竹杖芒鞋輕勝馬”則表現
了他此時 “無官一身輕” 的的從容自在。
蘇軾在遭受生與死的打擊之后還能達觀自解,
有這種淡泊曠達的心態,實屬少見。不過,在蘇軾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絲隱痛,這也
主要表現在詞的這兩句中。
“莫”是“不要”的意思, “莫聽”在這里有“勸阻”的意
味;與此對應,“何妨” 在這里有 “推薦” 的意味; 兩者連在一起, 形成了“不要,, ,
不妨,, ”這樣的句子,由于在這里是蘇軾自己對自己說,于是就有了一種自我勸解
的意味。他這樣勸解自己,實際是也是這樣去做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蘇軾的達觀自解。正是這種痛楚讓他產生了“退隱江湖”的想法,于是有了下面這句: “一
蓑煙雨任平生。
”
封建士大夫常有這樣的信條: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出仕為官”相
對的常常是“退隱江湖” ,由此引出了詞的下一句: “一蓑煙雨任平生。
” 這里的“一
蓑煙雨”,不是寫眼前景, 而是道心中事。
試想一想, 此時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狽” ,
哪里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眼前的沙湖道中雨,而是江湖上煙波浩渺、風
片雨絲的景象。遭受打擊后的蘇軾是想著要退隱于江湖!蘇軾寫這首《定風波》是在
三月, 到九月寫的《臨江仙》一詞中, 又有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馀生”這樣的句子,
使得負責管束他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后大吃一驚, 以為這個罪官逃走了。
再結合他
在《答李之儀書》中所述的“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而自覺可喜的心
境,把“一蓑煙雨任平生”理解為歸隱是合適的。這首詞的最后一句也與此合拍。
注:關于“一蓑煙雨任平生” ,流行著這樣一種解釋: “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
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詞選》 )這種解釋從
積極處體會詞意,但似乎沒有真正觸及蘇軾思想的實際。
再看下片。下片比較簡單,它著眼于雨后,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想“退隱江湖”的心情。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這一句是寫實。此時陣雨剛過,
天已放晴,空氣清新;料峭的春風迎面吹來,讓人覺得有些冷;前邊的山頭上,夕陽
斜照,好像在向詩人致意。微冷的春風吹走了詩人的酒意,使他頭腦清醒;山頭的陽
光又送來縷縷溫暖, 讓他有了淡淡的喜悅。
如此的文字正顯示了經歷風雨洗禮之后的詩人內心的平靜。
(這里的理解不同于教材,教材上句對句的機械理解過于牽強,且
與詞的下文互相矛盾。
)
然而,詩人畢竟已經經歷了風雨的洗禮。在這之后,他會有些什么想法呢?“回
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這一句中,詩人不僅運用了“暗喻”的修辭方法,還化用了陶淵明的句子“歸去來兮” 。“向來蕭瑟處”表面上是指剛才遭遇
風雨的地方, 實則比喻自己在仕途上經歷的坎坷。
回過頭來想想這些年來自己在仕途
上的遭遇,實在是陰晴莫測、安危難料,還不如陶淵明那樣辭官回家,退隱江湖,那
樣就“也無風雨也無晴”了。此時此刻,蘇軾想退隱江湖的想法已躍然紙上。這一句
正好與上片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相呼應。當然,這僅僅是他當時在遭受重大打擊
之后的一種想法而已, 現實生活中的蘇軾由于深受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思想的影響而并
沒有退隱江湖。
三、 作品藝術特色分析:小結
正如前文所說,這是一篇即景生情的作品。縱觀全詞,寫眼前景,想心中事,言
在此而意在彼,隱喻寄托是它的主要藝術特點。
相關熱詞搜索:;蘇軾定風波篇四
蘇軾《定風波》,作于他被貶黃州第三年,言似簡,意實豐,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文關于定風波蘇軾古詩選擇 ,歡迎借鑒!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字打葉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輕捷更勝過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料峭春風將我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斜陽卻殷殷相迎。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風雨蕭瑟地方,信步歸去風雨,天晴,我無謂。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一瞬所獲得頓悟和啟示:自然界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沉浮、情感憂樂,我們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體悟。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上闋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下闋由雨中情懷的抒發轉入對雨后放晴的`描述。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定風波篇五
《定風波·紅梅》描寫的是傳統的名花梅,通過梅花的傲然挺立的品行,抒發詩人蘇軾不愿屈節從流的態度和達觀灑脫的品格。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閑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不要厭煩貪睡的紅梅久久不能開放,只是愛惜自己不合時宜。偶爾是淡紅如桃杏色,文靜大放,偶爾疏條細枝傲立于雪霜。
紅梅本具雪霜之質,不隨俗作態媚人,雖呈紅色,形類桃杏,乃是如美人不勝酒力所致,未曾墮其孤潔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紅梅的品格,只看重綠葉與青枝。
1.好睡:貪睡,此指紅梅苞芽周期漫長,久不開放。
2.慵:(yōng擁)懶。
3.憐:愛惜。
4.冰臉: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狀物。
5.小紅:淡紅。
6.閑雅:文靜大方。閑,通“嫻”。
7.尚余:剩下。
8.孤瘦:疏條瘦枝。
9.隨:聽任,順從。
10.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態。
11.沁:(qìn)滲入。
12.詩老:指北宋詩人石延年。
13.梅格:紅梅的品格。
這是一首詠物詞,作品通過紅梅傲然挺立的性格,來書寫自己遷謫后的'艱難處境和復雜心情,表現了作者不愿屈節從流的態度和達觀灑脫的品格。
作品的顯著特點是融寫物、抒情、議論于一體,并通過意境來表達思想感情。詞以“好睡”發端,以“自憐”相承,從紅梅的特征來展示紅梅清冷、自愛的形象。紅梅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苞芽期相當漫長,因謂“好睡”;雖然紅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厭遲“。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紅梅的孤寂苦衷和艱難處境。紅梅自身也明白,在這百花凋殘的嚴寒時節,唯獨自己含苞育蕾,豈非有不合時宜之感。苞蕾外部過著密集光潔的白茸,盡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潔白可愛,也只能自我顧戀,悲嘆“名花苦幽獨”(作者《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貴也》)罷了。詞以“冰臉”來刻畫紅梅的玉潔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寫出了紅梅的儀表,也生動地寫出了紅梅不流習俗的超然之氣,它賦予了紅梅以生命和豐富的感情,形象逼真,發人深思。
“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這三句是“詞眼”,繪形繪神,正面畫出紅梅的美姿豐神。“小紅桃杏色”,說她色如桃杏,鮮艷嬌麗,切紅梅的一個“紅”字。“孤瘦雪霜姿”,說她斗雪凌霜,歸結到梅花孤傲瘦勁的本性。“偶作”一詞上下關聯,天生妙語。不說紅梅天生紅色,卻說美人因“自憐冰臉不時宜”,才“偶作”紅色以趨時風。但以下之意立轉,雖偶露紅妝,光彩照人,卻仍保留雪霜之姿質,依然還她“冰臉”本色。形神兼備,尤貴于神,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續對紅梅作渲染,筆轉而意仍承。“休把閑心隨物態”,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暈沁瑤肌”,承“偶作小紅桃杏色”。“閑心”、“瑤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閑淡雅致,不應隨世態而轉移;肌膚本是潔白如玉,何以酒暈生紅?“休把”二字一責,“何事”二字一詰,其辭若有憾焉,其意仍為紅梅作回護。“物態”,指桃杏嬌柔媚人的春態。石氏《紅梅》詩云“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其意昭然。這里是詞體,故筆意婉轉,不像做詩那樣明白說出罷了。下面“詩老不知梅格在”,補筆點明,一縱一收,回到本意。紅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豈在于青枝綠葉之有無哉!這正是東坡詠紅梅之慧眼獨具、匠心獨運處,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紅梅》詩的真諦所在。
此詞著意刻繪的紅梅,與詞人另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揀盡寒枝不肯棲”的縹緲孤鴻一樣,是蘇軾身處窮厄而不茍于世、潔身自守的人生態度的寫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絕塵俗、冰清玉潔的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