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的由來英文版篇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的由來英文版篇二
端午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也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隨小編來看看關于端午節的由來風俗吧。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就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袍戴帽,赤雙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只吞下,明皇喝問, 大鬼奏日, 臣姓鐘馗, 即武舉不第, 愿為陛下除妖魔, 皇醒后, 瘧疾愈, 于就是令畫工吳道子。 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圖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以艾葉懸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陽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長生, 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于就是有許多人劃船趕迫拯救, 就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 盛行于吳,越、楚。
中國臺灣開始有尤舟競渡就是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均舉行尤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之舉,近英國人亦仿效我國人作法, 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為了抵御這些天災, 他們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 并把船建造成龍形、 畫上龍紋, 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涂于頭額。耳鼻,手足心。 并灑墻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就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為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朱砂。 雄黃。香藥,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帶葫蘆就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的由來英文版篇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 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古人在五月本有驅除瘟疫傳統,必不可少的祛病防疫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從春秋戰國至今,端午節已在民間傳承兩千多年。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包粽子、劃龍船是普遍習俗。可見古代中國人對端午節的重視!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于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劃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于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說端午節源于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對于諸“歷史人物紀念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后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聞一多認為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而端午節很早以前便已存在。學者胡適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么一個人,因為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于屈原的記載。
古代端午也盛行貼門帖,掛艾人、門書,符皆為古人端午最重要的門飾,正如吳潛《二郎神》所云:“恰就得端陽,艾人當戶,朱筆書符大吉”端午又名天中節,五月、五日、午時, 是三五重疊之時。端午門符實質上是一種符箓,源于漢代的桃印。從敦煌卷本多處記載來看,晚唐五代、宋代,端午符箓十分流行。種類繁多,有絲帛的也有紙制的,有寫字的也有畫畫的,有辟蟲害的也有避口舌。
現代人已經沒有端午寫門符的習慣,自然也就不了解古人寫些什么了。仕宦之家比較重視職業身份,書寫也有儀式規定,《夢粱錄》載:“以生朱于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也有寫“五月五日天中節, 一切惡事盡消滅”,還有寫“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毒舌盡消除”等,最后都以“急急如律令”收尾。赤口、白舌、毒舌都是指奸佞流言等無妄之災,為官入仕最忌諱這些口禍。民間平民家庭則較為簡單,端午符咒居多,貼于門、壁、柱等處,目的無非是驅蟲辟邪,使蛇蝎蜈蚣蜒蝣蚊蚋等蟲害皆不敢進。有寫“赤口”貼在墻壁上,有寫‘風煙’貼在窗戶下面,也有寫“儀方”貼在屋柱腳下的,還有寫單字,如“荼”、“白”、“龍”、“滑”等。
即使古代有這許多傳統的端午習俗,如今端午節早已經變成了一種中國民族文化的象征,風俗也主要以飲食宴樂為主了。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的由來英文版篇四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的由來英文版篇五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產生了眾多節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等習俗,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直到現在,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呢!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包好了粽子,準備那一天吃得飽飽的。還有一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怎么樣,這首兒歌好聽吧。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很多習俗都和“五”這個數字有關聯。而且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稱為長命縷。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都很多,說也說不完。其中有一個來歷是這樣的,古代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受到壞人的誣陷,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羅江而死,主張愛國主義。后來的人們賽龍舟是為了撈救他,投粽子是為了讓魚蝦吃飽,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們柳州過端午節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買艾葉和菖蒲掛在門口,再貼上紅紙。我奶奶還會包粽子,粽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豬肉。吃起來可香了!
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都了解端午節了吧。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的由來英文版篇六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爭先恐后劃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了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
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餵魚、蝦。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五色線為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后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用來驅邪。傳統做法,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的由來英文版篇七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歷新年。
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憂郁的情況下投汨羅江自盡。
由於對屈原的愛戴,汨羅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劃船在江內尋找屈原,并且將米丟入汨羅江中,以平息汨羅江中的蛟龍。即使他們當時并沒有找到屈原,但是他們的行為,直到今天在端午節的時候,仍然被人們傳頌紀念著。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比賽的隊伍在熱烈的鼓聲中劃著他們多彩的龍舟前進。這項活動的靈感是來自於當時汨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劃船救屈原,而這個傳統也一直保持了數個世紀。
在端午節時受歡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黃及其他材料,再以竹葉包裹。而粽子的傳統則來由於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他們不要將屈原吃掉。
農歷的五月,也就是端午節的這個時節,對中國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意義。許多中國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發疾病的危險時節,因此必須有許多防備家人生病的措施。許多家庭會將一種特別的植物-艾草掛在門口,作為保護之用,而人們也會掛帶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種香味的藥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護人們遠離疾病。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的由來英文版篇八
艾草和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和掛菖蒲是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每當端午節來臨,人們就會將艾草和菖蒲綁成一束,掛在門楣上。“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是古人們對艾草和菖蒲的美好寄托,端午節在門口掛上艾草和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祛邪避害。
祛邪避害可不是迷信傳說,而是古人們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些植物的特性。艾,又名家艾、艾蒿,為菊科植物。《本草綱目》記載“溫中、逐冷、除濕”,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
傳統中醫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蟲蟻,也是最環保的“蚊香”。
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在陜西的水域里也有很多。菖蒲的葉子兩面葉脈往外凸鼓,狀如寶劍,因此還有“蒲劍草”或“水劍草”之稱。它狹長如劍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竅、殺蟲滅菌的作用。采一片菖蒲的劍葉,用手指一點點揉碎,香氣即刻會從指間騰起。所以,菖蒲被列入香草的陣營。但這種味道,蚊蟲卻避之唯恐不及。
人們通常把菖蒲與植物學上的香蒲混為一談,但其實二者并不相同。香蒲的穗狀花序外形如蠟燭,人稱“毛蠟燭”或“水蠟燭”,折來晾干,醮點兒燒融的蠟燭油,點燃了就是一個精致的小火把。而菖蒲的肉穗花序,為狹錐狀圓柱形,有佛焰苞。此外,兩者葉子也不同,香蒲的葉子比菖蒲葉子厚且窄,葉脈只朝一面隆起,或朝一面凹陷。
飄香的粽葉是什么葉
包裹粽子的粽葉不僅清香,還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葉綠素和多種氨基酸等成分。同時,粽葉也具有特殊的防腐作用,這也正是人們選擇用它們來包粽子的原因之一。
那么粽葉是用什么葉制作的?因所處地域不同,人們所選用的植物也不同,常見的有蘆葦葉、箬葉、箸葉等,其中南方一般以箬葉、箸葉為主,而北方則以蘆葦葉為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陜西商洛一帶包粽子時多使用槲樹的葉子——槲葉。槲樹是一種高大喬木,在我國許多省份都有分布,多數生長在丘陵、山野中。槲葉如手掌大小,葉子邊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天生就是一種天然的包裝材料,用開水煮后晾干,就可以包粽子和包裝其他食物了。在國外日本,槲葉同樣非常流行,被稱為“食用級的包裝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