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優秀的總結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總結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一
1、俗名:na2co3(純堿、蘇打);nahco3(小蘇打)
2、除雜:co2(hcl),通入飽和的nahco3溶液而不是飽和na2co3溶液。
3、nahco3(少量與過量)與石灰水的反應:命題角度為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正誤。
4、鑒別:用bacl2、cacl2或加熱的方法,不能用石灰水。
5、nahco3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的順序問題:因hco3—水解程度大于電離程度,順序為c(na+)c(hco3—)c(oh—)c(h+)c(co32—),也有c(co32—)
1、除雜:nacl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大,而kno3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較大,利用二者的差異情況,進行分離。nacl(kno3):蒸發、結晶、過濾;kno3(nacl):降溫、結晶、過濾。
2、氯堿工業:電解飽和的食鹽水,以此為載體,考查電解原理的應用。題目的突破口為:一是濕潤的淀粉ki試紙變藍,判斷此極為電解池的陽極;二是在電解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試液,溶液液變紅,判斷此極為電解池的陰極。
3、配制一定物質的量的濃度的溶液:因其是高中化學中的第一個定量實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命題角度:一是計算所需的物質的質量;二是儀器的缺失與選擇;三是實驗誤差分析。
一、了解化學學科性格真心對待新老朋友
化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對物質的結構和物質間轉變進行探究,并找出其規律的一門自然學科。它是自然學科,不是人文學科,它研究的對象是我們生活中常見或不常見的物質。所以化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實驗學科、生活氣息很濃的學科、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因而在化學的學習中,一定要加強課本知識與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切忌將化學抽象化,像哲學一樣。
自然界中每一種物質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在化學家或化學工作者的眼中,它們都是有生命有性格的。如果像人一生中能結交一大堆真正的朋友、認識一大堆人一樣,真正搞懂一種物質,了解一大類物質,你就可以成為化學專家了。因而學習化學,首先要在符號與實物形象之間建立順暢的聯系。如氯化鈉nacl,有的人眼中僅是四個字母,兩個大寫兩個小寫。讀作“naiceiel”。但在優秀學生眼中這不是四個字母,而是一堆正六面體形的固體,它味咸、易溶、可電解......這就是兩種不同的化學觀。一種抽象化,一種實物化。誰能最終學好化學,是不難知道的。
相對于物理:具體東西抽象化。如實物被當作一個質點、一束光被當成一條線......
相對于數學:則是實物抽象化、抽象的東西更抽象,還運用一系列公式進行概括。
因而對于化學,對絕大部分來說起點低、入門易。但如果不注意學科特點,將一系列物質學習過后,思想思維就會出現極大的混亂,不同物質的結構、性質糾纏不清,因而每考每敗,這就是化學學習中知易行難的原因。
二。培養形象立體思維方式提高研究化學的樂趣
學習每一種物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光記著其名字是不夠的。你必須和這個人有很長的相處時間,才能記住它們的音容相貌,理解它的性格與特點,知道它的優缺點與長短處。如果你是它的領導,你能知道它適合什么崗位,有多大本事,你才能對他們指揮自如,考試戰爭才能百戰百勝,所以化學學得好才能當領導。
對于每一個要學習的物質,盡量要看一看實物,體會它的顏色、狀態......對于學生實驗,要盡量動手,體會它性質的與眾不同之處,哪怕對于再尋常不過的物質如水也要能對其性質品頭論足。同時在化學分組實驗中體會實驗成功帶來的樂趣。
物質學多了,容易糊涂,特別是有些雙胞胎、三胞胎物質,也要能盡量分清它們的不同之處。因而我們學習化學,就不再是一堆英文字母。而必須是一系列形象,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個個生動的物質轉化。例如電解氯化鈉,就應該想到鈉離子得電子生成了閃閃發光的金屬鈉,氯離子失去電子成了黃綠色的氯氣瓢出來了,等等。
要經常在紙上,更重要的是在大腦中梳理所學過的一切。讓他們站好隊,分好類。每個物質都能給他們貼上一個標簽,寫上一句二句概括性的話。這樣化學的形象化有了,化學也就學活了。
三。建立良好自學習慣,培養獨立解題品質
高中化學不單是化學,高中所有學科的學習都要求自主先入。因為高中課程內容多、深度足,很多東西是需要用心去體會,而不能言傳。因而還指望像小學、初中一樣,老師手把手的教、老師一題一題的講解,學生盡管不懂,也能依樣畫符,似乎初中都很容易學懂。兩個學生中考成績如果都是80分。但這80分是通過不同的方法獲得的,一個80分貨真價實,是真正弄懂了知識的體現,而另一個80分則是通貨膨脹,沒有徹底弄懂知識,只是對知識的死記和對老師解題的機械模仿的話。進入高中后,成績自然分化的很厲害。
所以進入高中后,有自學習慣的要堅持,有自學能力的要發揮。沒有的則必須培養、必須挖掘,必須養成。做事情、想問題要超前,一段時間后大家都會了解老師的教學套路,教學方法。
預習就是預先學習,提前學習的意思。但很多同學預習是掃描式、像讀小說、看電影。一節內容5分鐘就搞定了。遇到稍微惱火的地方就跳過或放棄了,心想反正老師還要講。這其實不叫預習,就是一種掃描。沒有收效,沒動一點腦筋,這樣的學習,能力是絲毫得不到提高的。
預習就是要通過走在老師前面、想在老師前面、學在別人前面,要拿出一個架式,要拿出筆來,勾畫出重點;要拿出草稿本,進行演算,然后將課本習題認真做一做,檢驗自己的預習成果。
這樣別人是在上新課,對你而言則就是復習課了。下課后也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去理解、消化課本。解題速度加快,騰出時間進行新的一輪復習與預習。有的同學一天到晚總是在被動吸收知識,被動應付作業。整天頭不洗,飯不吃,忙亂不堪,疲憊不堪,但考試下來,總是很不令人滿意。便卻給自己安慰說:我已盡力了,我就這個能力了,人家頭腦就是聰明啊,否法定了自己,長了別人的志氣,對自己也就失去了信心。
不少人聽新課聽得渾頭昏腦,飛機坐了一節又一節,最后才不得不翻書,從頭自學。為什么就不能超前一點,先自學后再聽課呢,這樣也不至于天天坐飛機。有人總是一廂熱情的認為:上課一邊聽,一邊看書,節約時間,效益超強,結果沒有幾個人能如愿。
要懂得反思與總結,要懂得調整思路、方法。總之一切皆要主動,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不被老師操控、推動,但要與老師的教學思路、進度保持一致,從而形成合力達到最大效率。
學習上要動自己的腦子、流自己的汗。不要搞任何人,也不要指望誰來督促你,逼迫你,我們要成為自己學習上的主人,不要成為學習的奴隸,更不要成為別人學習上的陪同者、旁觀者、聽眾或是看客。
要加強培養自己獨立解題的習慣,高考是獨立答卷而不是商量、合作考試的。很多人一遇到問題就開討論,無論有無必要都要問別人,似乎很是謙虛好學,實則是偷懶或是借機拉呱開小差。把自己的腦袋閑置起來,借別人腦袋解題,訓練聰明了別人的同時,卻頹廢弄笨了自己,真是得不償失啊。
有問題不問,不是好事,有問題就問,更不是好事。你要確認經過自己的努力后依然不能解決的才能問。哪兒不懂就問哪兒。別一張口:這個題我做不來;給我講一下這個題。
有的人,手里拿著英漢詞典問別人某個單詞怎么讀、怎么寫。或直接問周圍的同學:氫的原子量是多少。這已經不是問題,而是借題發揮了。
很多有經驗的老師從你提問的方式、問題的出發點,就能判斷出你的學習大致是一個什么程度,有什么發展潛力。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二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統一小篆—漢隸書—三國楷書(鐘繇)
1、秦漢小篆、隸書
2、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書法藝術:王羲之 《蘭亭序》
3、隋唐達到新高峰:張旭、懷素狂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書法理論
4、兩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態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強調個性:祝枝山、文徵明
1、起源:新石器時代 壁畫,地面畫,陶器裝飾
2、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
3、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提出以形寫神
4、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創造法度,雍容華貴
5、宋代:山水畫興起:注重意境
民間風情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6、明清:八大山人:風格奇特; 木刻版畫、年畫等
7、民間繪畫興起原因:商業興盛、城市發展、文化普及
8、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一方面盛行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了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風雅頌;四言為主(現實主義)。
楚辭:戰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浪漫主義)
3、漢賦:司馬相如(鋪成排比,文采華麗)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時期興盛原因: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唐:梨園
3、兩宋:南戲,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4、元代(黃金時代,標志戲曲的成熟):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戲之主):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
4、清代:京劇,新的高峰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三
1.齊恒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的主要目的 提高齊國地位
2.秦朝修筑萬里長城的直接目的 抵御匈奴南下
3.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奠定對外戰爭的物質基礎
4.周初統治者實行封建制的主要目的 鞏固奴隸主國家政策
5.汗初實行款舒政策的根本目的 穩定統治
6.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 加強中央集權
7.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 分割王國的封地
8.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其目的在于 維護統一的中央集權
9.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聯絡大月氏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 保證北魏政府財政收入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 鞏固對黃河流域人民的統治
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觀目的 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1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根本目的 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14.隋唐實行科學舉制的最主要目的 擴大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
15.唐政府規定農民可以納絹代役的主要目的 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
16.唐太宗注意用人納諫的根本目的 維護統治地位
17.唐朝后期實行兩稅法的主要目的 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18.五代十國很多政權比較重視發展生產的目的 保存實力
19.宋太祖即位后,采取“杯酒釋兵權”的直接目的 防止“陳橋兵變”重演
20.元朝重視國內陸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在于 有效的管轄空前遼闊的疆域
21.元朝政府大力發展漕運和海運的主要目的 解決大都的糧食供應問題
22.元朝政府重視國內陸路水陸交通,其直接目的在于 取得南方糧食供應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四
1、生態工程的概念
(3)結果: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2、生態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生態工程建設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質循環的規律,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 防止環境污染,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發展。
(2)生態工程的特點: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的生態工程。
1、生態工程的發展前景
(1)“生物圈2號”生態工程實驗啟示:使人類認識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深化了我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即自然界給人類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務是無價之寶。
2、我國生態工程發展前景的分析與展望
前景: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生態危機,生態工程是途徑之一,需要走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不但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要注重與經濟、社會效益的結合。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五
1、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2、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3、比喻三要素:本體、喻體、喻詞。
4、記敘文六要素(五w+h):何時、何地、何人、何因、何過、何果。
5、律詩四條件:八句四聯、偶尾同韻、中聯對偶、平聲合調。
6、五種表達方式:敘述、議論、抒情、說明、描寫。
7、六種說明文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
8、三種說明文說明結構:總分總結構、總分結構、分總結構。
9、三大說明文說明順序:按時間順序、按空間順序、按邏輯順序。
10、兩種基本議論文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1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舉例法、對比法、喻證法、歸謬法。
12、八種主要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問、設問、反復、對偶。
1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14、七種短語類型: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動補短語、介賓短語、的字短語。
15、六種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16、十二詞類:名動形、數量代、副介連、助嘆擬。
17、三種記敘方法:順敘、倒敘、插敘。
18、三種省略號作用:表引文內容省略、表列舉事項省略、表說話中斷延長。
19、四種波折號作用:表解釋說明前文、表后文跳躍轉折、表聲音中斷延長、表時地數起止。
20、四種引號作用:表引用實際內容、表諷刺反語、表特定謂語。
1、課文預習六步法:查注生詞,掃清三字;朗讀課文,感知內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標明段序,分清結構;畫關鍵句,體會作用;簡寫主旨,歸納特色。
2、賞詩三步法:知人論世、譯析字面、闡明主旨。
3、劃分文章結構四法:依據表達方式、找尋明暗線索、依據時空順序、依據邏輯順序。
4、分析八種關鍵句作用:點明題目,引起下文;點明中心,亮出主旨;設置懸念,引發興趣;承上啟下,自然銜接;前后照應,和諧統一;側面烘托,間接映襯;后文鋪墊,埋下伏筆;增強語言,突出特征。
5、辨別七類文章寫法:對比寫法、象征寫法、烘托寫法、以小見大寫法、先揚后抑寫法、虛實結合寫法、夾敘夾議寫法。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六
一、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1、巴黎公社的建立:經過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2、主要舉措:參照課堂筆記(政治、經濟、文教)
3、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法國生產力發展還不足以廢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4、經驗教訓:
(1)成功地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須具備成熟的社會條件,決非簡單地推翻舊政權即可一蹴而就。
(2)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在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的領導。
(3)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要建立工農聯盟,爭取廣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1、經過: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資產階級建立起臨時政府。
(2)1917年4月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指出俄國的形勢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通過無產階級政權去實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戰爭。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裝工人、士兵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取得了起義的勝利。
(4)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組成人民委員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意義:
(1)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2)使俄國擺脫了封建殘余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起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開辟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3)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
3、特點:
(1) 革命理論: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2)革命道路:開創了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革命道路。
(3)革命歷程: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度到社會主義革命,形成了兩個不同階段性質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運用暴力形式奪取政權。
4、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區別:
(1)領導階級不同:
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
(2)革命性質不同:
二月革命是資本主義性質,未能改變俄國社會性質,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臨時政府”。
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性質,無產階級專政上臺建立“蘇維埃”政權(蘇俄)。
(3)革命對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對象是沙皇專制統治;十月革命推翻對象是“臨時政府”反動統治。
(4)革命影響不同:
二月革命后“臨時政府”倒行逆施,對內鎮壓工農運動,對外繼續參加“一戰”。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沒在歷史中。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采取了對外衛國戰爭、對內鞏固政權、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蘇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社會主義國家。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七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征,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知識點總結:生命的物質基礎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于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于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系。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征),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并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36.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8.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并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
39.高等多細胞動物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40.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穩態。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4.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涂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5.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46.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47.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49.神經元受到刺激后能夠產生興奮并傳導興奮;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突觸來傳遞的,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后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后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于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后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2.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63.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4.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胚吸收,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供以后種子萌發時所需。
65.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66.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可以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后發育兩個階段。胚胎發育是指受精卵發育成為幼體。胚后發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來以后,發育成為成熟的個體。
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后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68.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遺傳物質除dna以外還有rna.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69.堿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堿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70.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
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
72.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于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73.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74.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堿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78.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并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
8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82.在育種工作中,人們用雜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種間的基因重新組合,以便使不同親本的優良基因組合到一起,從而創造出對人類有益的新品種。
83.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84.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85.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87.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88.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知識點總結:生物與環境
89.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這些生態因素共同構成了生物的生存環境。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91.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92.在一定區域內的生物,同種的個體形成種群,不同的種群形成群落。種群的各種特征、種群數量的變化和生物群落的結構,都與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93.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各種類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群落的結構都有差別。但是,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統一的整體。
94.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陽光。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便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是沿著食物鏈(網)逐級流動的。
95.對一個生態系統來說,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系。
9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無機環境一起,構成了這個星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9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環境與生物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9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的產物,是生物與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99.生物圈的結構和功能能長期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這一現象稱為生物的穩態。
100.從能量角度來看,源源不斷的太陽能是生物圈維持正常運轉的動力。這是生物圈賴以存在的能量基礎。
101.從物質方面來看,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需的物質。生物圈內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極結構,接通了從無機物到有機物,經過各種生物多級利用,再分解為無機物重新循環的完整回路。生物圈可以說是一個在物質上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這是生物圈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
102.生物圈具有多層次的自我調節能力。
103.大氣中二氧化硫主要有三個來源:化石燃料的燃燒、火山爆發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4.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及子孫后代共有的寶貴財富。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基因、特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采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
105.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一是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二是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三是環境污染,四是由于外來特種的入侵或引種到到缺少天敵的地區,往往使這些地區原有特種的生豐受到威脅。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八
1.細菌進行有氧呼吸的酶類分布在細胞膜內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細胞膜上進行。光合細菌,光合作用的酶類也結合在細胞膜上,主要在細胞膜上進行。
2.細胞遺傳信息的表達過程既可發生在細胞核中,也可發生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
3.在生態系統中初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初級消費者,仍屬于生產者的能量。
4.用植物莖尖和根尖培養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為病毒來不及感染。
5.植物組織培養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細菌及動物細胞培養,一般用葡萄糖培養。
6.病毒具有細胞結構,屬于生命系統。
7.沒有葉綠體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8.沒有線粒體就不能進行有氧呼吸。
9.線粒體能將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10.細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膽固醇。
11.細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載體蛋白、通道蛋白。
12.只有葉綠體、線粒體能產生atp,細胞基質不能產生atp。
13.只有動物細胞才有中心體。
14.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液泡。
15.無氧條件下不能產生atp、不能進行礦質元素的吸收。
16.測量的co2量、o2量為實際光合作用強度。
17.氧氣濃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鮮、種子儲存。
18.將人的胰島素基因通過基因工程轉入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分泌胰島素時依次經過: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質。形態大小相同、來源不同的染色體才是同源染色體。
19.沒有同源染色體存在的細胞分裂過程一定屬于減數第二次分裂。
20.動物細胞也能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九
非典型性肺炎又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侵害肺部和呼吸道細胞。
2.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生命的活動離不開細胞。
3.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生物,遺傳物質是dna.
4.生物與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代謝為基礎。
5.生長發育以細胞的增殖,分化為基礎。
6.遺傳和變異以細胞內基因的傳遞和變化為基礎。
7.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在細胞質基質8.導管是死細胞,篩管是活細胞(無細胞核),不能表達出全能性。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篇十
受力分析、物體的平衡及其條件,是每年必考知識點。
預計在20xx年高考中,本專題內容仍然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從近幾年的試題難度看,本專題單獨命題,難度可能不大,重在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應用的考查,其中衛星導航、航天工程、宇宙探測、體育運動、科技與生活熱點問題要特別關注。
知識點:動量和能量
安徽省高考對本專題的知識點考查頻率非常高,每年必考,對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功能關系考查難度較大。
“動量和能量觀點是貫穿整個物理學最基本的觀點,動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適用的基本規律,涉及面廣、綜合性強、能力要求高,多年的壓軸題均與本專題知識有關。”楊坤預計,在20xx年高考中,會繼續延續近兩年的命題特點,一種可能是以功——功率、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恒定律為考查熱點,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考查考生對基本概念、規律的掌握情況和初步應用的能力。另一種可能是與牛頓運動定律、曲線運動、電場和電磁感應等知識綜合起來考查,題型以計算題為主。考題緊密聯系生產生活、現代科技等問題,如傳送帶的功率消耗、站臺的節能設計、彈簧中的能量、碰撞中的動量守恒問題等。
知識點:帶電粒子在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
從歷年來試題的難度上看,大多屬于中等難度和較難的題,考題常以科學技術的具體問題為背景,考查從實際問題中獲取并處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計算題主要考查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的運動和在復合場中的運動,特別是帶電粒子在有界磁場、組合場中的運動,涉及運動軌跡的幾何分析和臨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較大。
“20xx年高考理綜物理試題仍將突出對電場和磁場中運動的考查,考查形式既可以是選擇題也可以是計算題,選擇題用來考查場的描述和性質、場力。” 楊坤分析,計算題主要考查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的運動和在復合場中的運動,特別是帶電粒子在有界磁場、組合場中的運動,涉及運動軌跡的幾何分析和臨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較大。其中電場和磁場知識與生產技術、生活實際、科學研究相結合,如示波管、質譜儀、回旋加速器、速度選擇器和磁流體發電機等物理模型的應用問題要特別注意。
知識點:電磁感應和電路的分析、計算
在20xx年高考中對本專題知識的考查可能是與其他知識點進行綜合考查,突出考查電磁感應、電路等部分內容。
考查的熱點內容可能是滑軌類問題、線框穿越有界勻強磁場問題、電磁感應圖像問題和電磁感應中的能量問題。
從近四年高考試卷知識點分布來看,高考對本專題的內容考查頻率比較高,特別是電磁感應部分,每年必考。“對本專題知識點的考查,安徽省高考試題常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但也有以計算題的形式出現的`。”楊坤分析,對電路的考查則經常是與實驗考查相結合,對串并聯電路考查較淺,對交流電的考查相對來說較少而且偏易,對電磁感應的考查相對來說難度偏大,而且經常與其他知識點進行綜合考查,不僅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的掌握,還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的理解與應用。
“預計在20xx年高考中對本專題知識的考查可能是與其他知識點進行綜合考查,突出考查電磁感應、電路等部分內容。”楊坤老師強調,考查的熱點內容可能是滑軌類問題、線框穿越有界勻強磁場問題、電磁感應圖像問題和電磁感應中的能量問題,“在考試說明的題例中增加了滑軌類問題的實例,這或許是一個信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