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過天晴下一句說篇一
歇后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以下是小編整理芝麻開花歇后語下一句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芝麻開花——節節高
1、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3、蠶豆開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5、打破砂鍋——問到底
6、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7、虎落平陽——被犬欺
8、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9、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淺
11、大海撈針——沒處尋
12、竹籃打水——一場空
13、打開天窗——說亮話
14、船到橋頭——自會直
15、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16、百米賽跑——分秒必爭
17、拔苗助長——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19、芝麻開花——節節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點燈——白費蠟
22、兔子尾巴——長不了
23、偷雞不成——蝕把米
24、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車——誰敢
27、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28、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29、墻上茅草——隨風兩邊倒
30、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31、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32、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34、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35、貓哭耗子——假慈悲
36、餃子破皮——露了餡
37、扁擔挑水——一心掛了兩頭
38、對牛彈琴——白費勁
39、八仙聚會——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訂釘——跑不了
42、背鼓上門——討打
43、草把做燈——粗心(芯)
44、竹筍出土——節節高
45、菜刀切豆腐——兩面光
46、釘頭碰釘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聞名(鳴)
48、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49、關公走麥城——驕必敗
50、鐵打的`公雞——一毛不拔
51、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53、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7、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59、潑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61、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62、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63、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6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66、王八吃年糕——鐵了心()
67、歪嘴講故事--斜(邪)說
雨過天晴下一句說篇二
朝霞是太陽升起時東方的云霞,民間流傳著不少朝霞不出門俗語,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朝霞不出門的下一句俗語,歡迎大家閱讀。
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
1. 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
2.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3. 棗兒紅肚,磨鐮割谷。
4. 棗兒塞住鼻窟窿,提著耬腿耩豆種。
5. 棗芽發,種棉花。棗芽發,芝麻瓜。
6. 蚱蟬呼,荔枝熟。
7. 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甕
8. 長蟲過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9. 長嘴的要吃,長根的要肥。
10.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喊,種豆晚。
11. 蜘蛛結網天放晴。
12. 蜘蛛結網準送晴,蜘蛛收網準陰。
13. 蜘蛛張網天氣好,蜘蛛收網天落雨。
14. 種不好,苗不正,結個葫蘆歪歪腚。
15. 種地不上糞,好比瞎胡混。
16. 種地不上糞,一年白費勁。
17.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
18. 種地沒糞,瞎子沒棍。
19. 種地沒有鬼,全仗糞和水。
20. 種地無巧,糞水灌飽。
1. 種地選好種,一壟頂兩壟。
2. 種麻本無巧,只要冬吃飽。
3. 種麻沒有巧,勤上水糞多鋤草。
4. 種怕水上漂,禾怕折斷腰。
5. 種田不施肥,你騙它,它騙你
6. 種田不要問,深耕多上糞。
7. 種田糞肥多,谷子籮搭籮。
8. 種田沒有巧,只要肥料配得好。
9. 種田無它巧,糞是莊稼寶。
10. 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
11. 種子不純,坑死活人。
12. 種子不好,豐收難保。
13. 種子不選好,滿田長稗草。
14. 種子隔年留,播種時節不用愁。
15. 種子經風扇,劣種容易見。
16. 種子經過篩,幼苗長得乖。
17. 種子粒粒圓,禾苗根根壯。
18. 種子買得賤,空地一大片。
19. 種子年年選,產量節節高。
20. 種子田,好經驗,忙一時,甜一年。
1. 雨中知了(蟬)叫,報告晴天到。
2.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3. 云吃霧有雨,霧吃云好天。
5. 云交云雨淋淋
6. 云結親,雨更猛
7. 云在東,雨不兇;
8. 云在南,河水滿
9. 遭了寒露風,收成一場空。
10. 早晨浮云走,午后曬死狗。
11. 早刮東風不雨,澇刮西風不晴
12. 早禾插到立夏,插無插也罷。
13. 早禾怕北風,晚禾怕雷公。
15.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17. 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18. 早起浮云走,中午曬死狗
19.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20. 早蚯迎太陽,晚蚯落一場。
雨過天晴下一句說篇三
春捂秋凍是一條保健防病的俗語,那么春捂秋凍下一句俗語你知道嗎?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春捂秋凍下一句俗語,歡迎大家閱讀。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并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于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系。
春捂
春季中自然界氣溫處于上升階段,但室內氣溫由于房屋熱惰性跟不上室外而產生內外溫差。這種溫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達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別是,從溫暖陽光下走進陰涼的室內,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涼致病。由于中國在同緯度上春(秋)季升(降)溫最急,因此才誕生了中國特殊的“春捂秋凍”的養生諺語。
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渡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一會暖一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后,風和日暖,遇到刮風下雨就會冷起來。由于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變化而容易著涼得病。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的減衣服。
秋凍
秋季氣溫處于下降階段,室內氣溫因房屋熱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從而產生相反的溫差。從室外走進室內,氣溫升高,自然需要脫衣秋“凍”,以防出汗傷陽,影響身體健康。
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渡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過早地穿上棉衣,這種做法不好,因為過早地穿上棉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鍛煉,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體功能的調節,結果,到了三九嚴寒,真正大冷季節,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里的病菌乘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燒、使人傷風感冒。所以,秋季又應該凍著點,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秋凍并非人人適宜
秋凍并非人人適宜,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臟病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宜“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凍”得適度。
在春捂秋凍的“非常”時期,人們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注意,應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第一,應注意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第五,飲食上要減肥膩、少吃葷、多食新鮮蔬菜。
因人而異
中國早有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就是指在農歷的二月和八月,這兩個時間段里人們的衣裝打扮容易出現“混亂搭配”的現象,而在陽歷上,這兩段時間也是冬春換季時和夏秋換季時。
“亂穿衣”的族群中,有的是跟著身體感覺走,還有則主張“春捂秋凍”,后者強調經受“秋凍”,人的體質才會越來越強,不過專家的觀點是,“春捂秋凍”應因人而異。秋凍,是為了提高人們對逐漸變冷環境的耐受性,但如果個人的體質本來就弱,那最好還是不要亂凍。所謂“春捂秋凍”的含義是,通過適當的“秋凍”,讓人體慢慢適應逐步下跌的氣溫,從而為即將到來的寒冬臘月做準備。就像是潛移默化的煅煉,“秋凍”能在無形中提高人的體質。另一方面,在中醫理論上,秋天是養陰的季節,如果穿得太多,就會助長陽氣,對身體不利。
秋季又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時候。對于有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來說,防寒尤其重要。專家表示,這部分人群如果也嘗試“春捂秋凍”,將是十分危險的舉動。比如穿著拖鞋雖然比較時髦也比較舒服,但末梢循環節奏被打亂,易引發血壓升高等癥狀。氣溫波動大,體質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護頭、手、足這三個關鍵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對體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凍”也是有條件的。一般情況下,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時,這一原則就不再適用。盲目“秋凍”,切不可取。
雨過天晴下一句說篇四
有一句話是小暑熱得透,那么它下面一句話是什么呢?有什么含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小暑熱得透的下一句,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小暑節氣時,如果非常炎熱。到大暑時就會相對涼快
1、吃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2、食新(食辛)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黃瓜+煮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4、吃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5、吃面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6、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據說,有些地方有祭祀五谷大神的習慣,用意與祭天、祭地相同,只不過祭祀對象發生改變而已。”高巍表示,這體現了先民良好的感恩傳統:豐收固然有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也是靠著大自然的風調雨順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實現。
其實,“小暑”前后還有一個重要節日,即每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的“天貺節”,又名“曬寶節”。高巍介紹,在節日中,寺廟會曬經書、法器,老百姓則曬書、曬衣服等等,“該習俗也是根據夏天的濕熱氣候而來,上述舉措能夠有效防止器物霉變。至今北京市懷柔區一些村莊仍然保持這一習慣”。“此外,老北京還有一個重要習俗。在‘小暑’這天,已出嫁的姑娘要帶著孩子回娘家探親,外婆則要在孩子的腦門上按個紅印,以示辟邪。”高巍說道。
祭祀五谷大神具體儀式據文獻記載是這樣的:物品擺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時,在燒香點燭后要念:“請五谷大神食新!多謝五谷大神恩澤,五谷豐登,保佑一家順勁,身體強健,緊做緊有來。”待香火成灰后,便燒上衣紙。然后把干飯酒肉菜擺放在自己的飯桌上,念“請先祖(上輩)們嘗嘗新”,用雙手拜上三拜。待中午時分,請來幫工收割過稻谷的鄉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產經驗,共謀發展生產的計劃。
雨過天晴下一句說篇五
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那么藥醫不死病下一句俗語你知道嗎?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藥醫不死病下一句俗語,歡迎大家閱讀。
佛渡有緣人
打掉門牙往肚里咽
打狗還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傷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錢
打開窗戶說亮話
打開天窗說亮話
打破砂鍋問到底
打如意算盤
打鐵還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罵啞巴
打一巴掌,給個甜棗
打腫臉充胖子
打著燈籠找不著
膽小不得將軍做
當地生姜不辣
當耳旁風
當面鼓對面鑼
當面是人,背后是鬼
當著矬子不說短話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槍藥雖好,不破手為高
刀子嘴,豆腐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時候說什么話
得便宜賣乖
大白天說夢話
大白天做夢
大海里撈針
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大難不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樹底下好乘涼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荊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