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一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是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60歲,87天,627英里!一個叫哈羅德弗萊的花甲老頭兒徒步穿越了整個英格蘭,只為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無關信仰,只為承諾。
哈羅德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這件事。從金斯布里奇到貝里克,其中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靈和回憶丈量著自己的人生。小時候他被母親拋棄,中年又遭遇失去兒子的痛苦,飽嘗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時還僅僅是個酒廠的銷售代表,無人送別……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敗、凄涼的。這場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羅德用幾近“瘋狂”的演繹完成了心中的救贖。
當他在路上時,他與他的妻子疏離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復蘇,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點點揭開。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甜蜜還帶著青澀的懷念,那些沾著悔恨和遺憾的羈絆,還有那些快樂而又唯美的曾經。那些一點一滴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處躲避。
在故事的結尾,當奎妮那張畸形得只剩下半邊的眼睛流下眼淚的那一刻,當哈羅德和莫琳兩只手再次牽起時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覺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種絕癥,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時光的盡頭,才能看清先前所發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與其一直糾結著,不如趁著現在,跟隨著哈羅德的腳步,在笑淚交織之中,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像這樣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二
這本書是在蘇州誠品書店所購,書的腰封極盡贊譽之詞,封面圖片清新淡雅、悠遠深長,當即收入囊中。
故事并不復雜,一個普通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弗萊,和感情冷淡接近破裂的妻子平靜地生活英國的鄉村,因為接到多年前同事的來信,他在悲痛震驚的情緒下回了信,然而在回信的路途中,他作出了從英格蘭最南部徒步穿越英格蘭、到蘇格蘭西部去看望和鼓勵同事的決定,并立即付之行動。整本書細膩地描繪了他的徒步經歷和他的心路旅程。
“朝圣”,百度百科里這么說:“是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用這個詞語來代指哈羅德·弗萊的旅程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哈羅德·弗萊的旅程,最初的困難只是:從未經歷過的野外自然環境、糟糕的身體狀況、難以承受的經濟條件,伴隨而來是不斷涌入腦海的悲慘回憶。他的親人、家庭給他一生帶來的痛苦創傷:離家出走的母親、不聞不問的父親、聰明但抑郁自殺的兒子、關系破裂的妻子,身體在行走中,他的思緒卻在翻騰。他在回憶、在反省、在自責、在漸悟,然后思想在改變,生活最終也將改變。
他在行走中,完成了逃離、迷茫、思索、探尋、醒悟這樣一個心靈朝圣的過程。
看完書,掩卷長嘆,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在平淡中經歷不平凡,原來平凡人也可以嘗試不平凡的事,也可以完成不平凡的歷程。正如文中所說,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我們會經歷一些痛苦的事件,當它來臨時,我們會難以置信,會不斷掙扎,然后會被現實打倒,直到終于接受事實。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可以去相信、去接受一些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的一些事情。
我感動于哈羅德·弗萊的勇氣,撕開那些塵封多年的往事,就好象揭開已經結疤但底下仍發炎化膿的傷口,鮮血淋淋,痛苦萬分。然而唯有這樣才能改變,鳳凰浴火,涅槃而生。這正是給我的最大啟示和思考,生命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的人生、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困難在我們沒有防備時撞擊而來,我們甚至會被它撞擊的痛苦摔倒,可是我們終將要學會爬起來。
掩卷之余,我陷入沉思,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家人得到什么,我曾經做錯什么,我現在應該怎么做。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三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院內,這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后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現在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面對的內心世界,他們發現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愿面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二)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四
“我們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這句話出自周國平散文,奇妙的是,它和英國小說《一個人的朝圣》的主題非常吻合。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小說處女作,獲得20xx年度英國最佳新人小說獎。主人公哈羅德·弗萊,在釀酒廠工作40年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他和妻子住在鄉間,夫妻疏離,日子就像一潭死水。許多年來,哈羅德一直麻木地生活著。在他幼年時離家出走的母親,花天酒地放蕩不羈的父親,曾經很愛他而如今對他滿懷憤恨的妻子,對生活失望抑郁自殺的兒子,還有一個在20年前真摯待他而被他的懦弱辜負的朋友……所有的這些,哈羅德以為自己早就遺忘。直到那個早晨,那封信,來自20年素未謀面的老友奎妮。她已經癌癥晚期,寫信告別。哈羅德的回信客套而空泛,在寄信的路上,哈羅德卻心潮起伏難以平靜——那些人,那些往事。一封信太不夠了,一定還要再做些什么。哈羅德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1個人,87天,627英里——哈羅德穿越時光隧道的朝圣之路。
這本小說出自劇作家之手,但是它卻并不注重戲劇張力,故事簡單人物平凡,打動人心的是字里行間的安靜和細膩,就像春天的第一場雨,秋天將落未落的葉,就像該書的宣傳語:“有關自我發現、愛的回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錯誤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犯的錯。在路的彼端,在時光的盡頭,在人生的末尾,拂去歲月的蒙塵,那一點一滴的遺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與孤獨牽引我內心的溫柔。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圣地。
哈羅德的行為后來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很多人參與了進來,然而沒有人知道哈羅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愛情故事,或是奇跡,是善舉,甚至是勇氣?都只是憑空猜測,哈羅德了然于心的事實和他人自以為了解的情況大相徑庭。哈羅德的妻子羅琳,她起初很憤恨,事實上因為兒子戴維的死亡,她已經恨了哈羅德很多年,而現在隨著哈羅德的突然離去,羅琳痛苦、迷惘、掙扎,她第一次試著站在哈羅德的角度看問題,小說最后一段:“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羅琳仍然不明白哈羅德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但是這有什么要緊呢,這并不妨礙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這種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真摯的愛。”“世上有多少個朝圣者,就會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這兩句話同樣出自周國平散文。不同國家的作者,不同體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卻不約而同地給讀者傳達了同樣的理念。這就是文學跨越時空、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普世價值。我們都是靠自己孤獨的朝圣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而我們其實不孤獨。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五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是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摘自原文)
60歲,87天,627英里!一個叫哈羅德?弗萊的花甲老頭兒徒步穿越了整個英格蘭,只為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無關信仰,只為承諾。
哈羅德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這件事。從金斯布里奇到貝里克,其中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靈和回憶丈量著自己的人生。小時候他被母親拋棄,中年又遭遇失去兒子的痛苦,飽嘗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時還僅僅是個酒廠的銷售代表,無人送別……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敗、凄涼的。這場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羅德用幾近"瘋狂"的演繹完成了心中的救贖。
當他在路上時,他與他的妻子疏離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復蘇,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點點揭開。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甜蜜還帶著青澀的懷念,那些沾著悔恨和遺憾的羈絆,還有那些快樂而又唯美的曾經……那些一點一滴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處躲避。
在故事的結尾,當奎妮那張畸形得只剩下半邊的眼睛流下眼淚的那一刻,當哈羅德和莫琳兩只手再次牽起時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覺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種絕癥,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時光的盡頭,才能看清先前所發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與其一直糾結著,不如趁著現在,跟隨著哈羅德的腳步,在笑淚交織之中,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像這樣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六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著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么都沒有準備,就憑著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看完這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圣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能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著這本書是因為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的班會上,我在心愿墻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里看完600本書。可是這么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聊天扯談。看吧,拖延癥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游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體驗著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于對夢想的執著,對信念的堅持。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心的聲音。說偏了,下面說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說: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她繼續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說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路途的最后,我們從妻子的眼里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卷曲的頭發,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于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有一個細節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后,這些閑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閑閑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樸的詩意。來于塵土,行于路上,又歸于塵土,土地永遠在那里,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七
前些天的麗水,白天晴朗無霾,夜晚星空璀璨。我抬看尋找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對于此時此刻的我,它是如此晶瑩剔透地懸于天際;可對于這顆星,也許它早就在億萬年前就已怦然隕滅了。這億萬年的兩兩相望,就是唾手可得又遙不可及距離。這些天,同樣讓我感慨的,是這一樣一段距離——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用他顫顫巍巍的雙腳,度量了87天,627英里的距離。這段距離,度量了一段遺失了20年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也度量了一個普通女人,彌留之際,不普通的逝去。度量了人心,也度量了生命。
上網購買《一個人的朝圣》這本小說時,我并未在意。它不過是我為湊滿書單滿減優惠的一個臨時添頭。因為這些年的圖書市場上,有太多打著“朝圣”旗號的劣質“雞湯”了。今天是這個大師,明天是那位大姐,后天則搖身國外,變作了某某“上師”。我從來都不覺得,一個靈魂最神圣的部分是外界授予的。它來自于內心的覺醒、來自于痛苦的磨礪,更來自于生命的覺悟。結果,沒想到,《一個人的朝圣》用近乎清新而細致的情節,貼切地吻合著我對“神圣”的理解。
故事圍繞著一個叫作哈羅德的退休老人講起,講到他已分床多年的老伴、名存實亡的婚姻,講到他曾千般愛憐的兒子、貌合神離的親情,講到他已分別多年的同事、隨風消散的友誼。講到一封信、講到樸素單純的信念、講到臨時起意的遠行、講到喧囂嘈雜的媒體……男主人公哈羅德得知一位老同事癌癥彌留后,以一份質樸的信念踏上了從英格蘭西南角向英格蘭東北角的徒步遠行。他告訴自己,只要自己用雙腳堅持走完這段路,那位久未謀面的老同事、老朋友,就一定會康復起來。
一路上,除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與腦海中塵封已久的記憶相遇。每一段記憶都是一個離別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讓人動容不已。慢慢地,這一個又一個相遇彼此相綴,讓這段貫穿英格蘭對角線的距離不再是一個關于陡步傷痛、放棄堅持、甚至宗教信仰的俗套故事。
我想,故事告訴我的,正是距離。那些此時此刻看時親密無間的距離,極有可能被生命的變故、被偶爾的爭吵,甚至就被平靜的時間所撕裂。就像我看到的那顆明亮的星星,盡管在我們彼此相望的時刻我們光芒匯聚脈脈含情,但那光芒匯聚的焦點卻已可能是它億萬年前的一刻光華而已。
可是……對,可是——
所有被疏遠的距離,都不是不能夠丈量的。
生命是需要一些距離的。而有一天當我安靜地躺在歲月盡頭回望時,唯一讓我不致感到生命虛度的就是,我有沒有用雙腳、用身心、用感情、用信念,走近她,親身丈量過她的距離。
個人的朝圣讀后感(三)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八
寒假在家翻了翻家里的書柜,找到了這本《一個人的朝圣》,之前在kindle上看到了許多推薦,我對他的感覺好像就像是我們聽說的虔誠的教徒在禱告這樣的印象,但當我打開這本書,卻不是我認為的那樣。
這本書的作者是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英國資深劇作家。寫了二十年的廣播劇本,也曾活躍于舞臺劇界,拿過無數劇本獎。《一個人的朝圣》是她的處女作,已暢銷三四十個國家,入圍20xx年“布克獎”。
作為一名作家的處女作,就榮獲布克獎,真的是對一名作家最好的鼓勵。
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從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最初只有英國、愛爾蘭,以及英聯邦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20xx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可以參評布克獎。榮獲布克獎幾乎已經成為"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是廣受世界矚目和討論的小說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的六十歲退休老人,名叫哈羅德·弗萊,他這一生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生活平靜,與妻子的關系也漸行漸遠,日復一日。一天他收到一封告別信,來自患了癌癥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在哈羅德年輕時,是奎妮幫了他,因此他一直記得這件事,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已經60多歲了,但是自己的生活過得是一團亂麻,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他想著,走下去,我總能到達終點,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這六百多英里的旅程也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會活下去。之歌信念使他堅持了下來,并且在一路上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超越了自己。在別人不理解的時候,如何堅持自己的意見。
這本書承認人的脆弱與不堪,但卻依然有著感動人心的救贖的力量存在,而不說我們應該怎樣克服自己的弱點、逃避自己的局限,不用所謂的“勇敢”、“光明”、“討人喜歡”的一面來武裝自己,壓抑下不安來博得他人的認可、關注與崇拜。弱點也可以帶來光明,陰影也并沒有那么不堪。就像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一樣,并沒有什么非凡的成就,只是如塵埃一樣,低落到地里。我們中也許有人為了生活,獲得很卑微,很可憐,但是人一生中總要有一個點事可以釋放自己的光芒的。也許只是一封信、一個決定、不再逃避以及路上的堅持,就有了一場救贖和這個感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我們感動,有時候會懷疑自己,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哪什么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大多數人說的就一定對嗎?烏合之眾這個詞是有一定的來源的。那么對于我們平凡的人來說,追求人生,追求優秀,追尋人生的意義。感受愛與快樂,溫暖我們的人生。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九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著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么都沒有準備,就憑著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看完這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圣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能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因為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的班會上,我在心愿墻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里看完600本書。可是這么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聊天扯談。看吧,拖延癥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游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體驗著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于對夢想的執著,對信念的堅持。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心的聲音。說偏了,下面說回去。
有一個細節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后,這些閑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閑閑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樸的詩意。來于塵土,行于路上,又歸于塵土,土地永遠在那里,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字篇十
我從來不知道該用什么去丈量距離,是時間還是長度,是納米還是光年。直到讀完《一個人的朝圣》我才明白,丈量距離最好的單位是生命。
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歷經87天627英里,重拾遺失了二十年的愛情、親情和友情。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哈德羅的退休老人,某天意外地接到好久沒聯系的好友奎妮的一封信,信里說奎妮得了癌癥,哈德羅想到以前和奎妮一起在工廠做工的日子,他懷著沉重的心情給奎妮寫了一封回信并親自去投寄,但是一路上他都在找下一個郵筒。晚上他在加油站碰到了一個女孩,他把這件悲痛的事告訴了加油站女孩,女孩也和他講了一件讓自己后悔的事,也正是這件事讓哈德羅決定徒步去奎妮的城市看望奎妮。一路上,哈德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自大的遠足男、熱心的臨時醫生瑪蒂娜以及后來遇到的維爾夫……這一路除了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與腦海中塵封已久的記憶相遇,與妻子相識相戀的美好過程、與兒子的幸福時光以及與奎妮一起相處的日子,每一段記憶都是一個離別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讓人激動不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一路走來,哈德羅這幾十年的生活無論痛苦還是快樂,都讓這段貫穿英格蘭對角線的距離不再是一個關于徒步悲傷、回憶傷心的故事。
一封普通的信、一位久未見面的朋友、一份單純的信念,都讓這個故事在平凡中透露出點點感動。“走走走”這是哈德羅在路上唯一的語言,他堅信,只要自己走過去老友就會康復起來。就是這簡單的語言支撐著哈德羅,也是這簡單的語言沒有讓哈德羅在喧囂嘈雜的媒體前迷失自己,這大概就是信念的力量吧。
這一段路的距離,哈德羅用生命去丈量,同時去感悟自己與妻子與兒子的關系。慶幸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明白了他與妻子的愛情并沒有像他以為的那樣結束,他們之間還是有綿延而細膩的愛,即使他們分居了二十年。而他對兒子的感情也并不是妻子想象中那樣冷淡,雖然兒子現在離開了他們,但是那份愛依舊在。所有被疏遠的距離都是不能夠被丈量的,但是可以被彌補回來。
后來,哈德羅順利看到了奎妮,那個曾經可愛可敬的女人,現在已經被病痛折磨的沒有了樣子,在哈德羅看望過奎妮之后她也安然地離開了世界。也許正是知道哈德羅會來看她,奎妮才撐了這么久。兩封簡單的信、一份小小的信念,卻讓兩個人都堅持了這么久。
故事的結尾是哈德羅與妻子莫琳牽著手慢慢走向海岸,兩個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伴著淺淺的笑聲越走越遠……重拾愛情、親情與友情的哈德羅在這一刻是極幸福的。
生命并不害怕距離,甚至距離是體現生命本質的一個重要部分。那些被疏遠的感情,被撕扯的回憶都是裝點生命的一部分,它們從來不會丟失,如果你找不到它們了,跨過那一段被現實迷霧籠罩的距離,你會清晰地看到它們,而這一段距離,需要你用生命去丈量。
我相信,有距離的生命會更美,當有一天我們老了,站在歲月的盡頭回望,你會覺著用雙腳、用心、用信念走過的距離和生命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