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數字化生存讀后感篇一
抱著“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數學則是科學的共同語言和最高表現形式,它可以點燃科學思想的火花,使科學理論更加精確”的心情,我閱讀了給人類的生存與思考打上新時代烙印的《數字化生存》。這本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沖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它使那些為數字化而焦慮、擔心跟不上技術發展步伐的人歡欣雀躍。
二十世紀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教授發現“美國許多十到十五歲的少年訂閱《連線》作為送給父母的圣誕禮物”的現象,決意為這些家長寫一本非技術的、關于數字化時代的書,描繪數字新世界的各種面貌。這就是《數字化生存》。
《數字化生存》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比特的時代。從生活中的點滴入手,描述數字時代的到來為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帶來的巨大影響。第二部分:人性化的世界。將數字時代變化帶來的影響深入到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的變化,人們交往的變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比特化”。最后一部分:數字化生存。在前兩部分的鋪墊下,這一部分引出了整本書要討論的主要議題:數字化環境下,我們的生存觀。作者通過對后信息時代,便捷的聯系,從游戲中學習,無所不在的萬事通,以及新電子保護主義等小節的描述,充分表現出作者所持的觀點。
這本書既獨具匠心而又引人入勝,通俗易懂而又深入淺出。他通過平易的文字和生動的實例富有激勵性地閃現出高層次的數學思想,在書中開宗明義地寫道“數字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思想“比特(bit)作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atom)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向人們昭示出數學既是必要工具,更是先進武器,盡管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數學卻永遠是美妙無比的道理。表達了“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數學則是科學的共同語言和最高表現形式,它可以點燃科學思想的火花,使科學理論更加精確”的主題。
讀完《數字化生存》,我受益匪淺,領悟到從生活的點滴到學習的種種。很多時候,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時的時候,我們卻還在哀嘆其利弊得失。殊不知變化與挑戰已經一點一滴延伸至我們的生活學習,猶如趨勢之至,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止的,倘若以悲觀的情緒來面對數字化變革,其所遇的阻力會更多更大;倘若以專橫而任性的抵觸情緒來制定的發展策略只會逆時代潮流,有違發展趨勢的對抗是不可能取勝的,更不會對自身發展有利,只會多走彎路而已。我們必須學會掌握并運用工具,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數字化生存讀后感篇二
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一書既獨具匠心而又引人入勝,通俗易懂而又深入淺出。他通過優美的文字和生動的實例富有激勵性地閃現出高層次的數學思想,同時向人們昭示出數學既是必要工具,更是先進武器,盡管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數學卻永遠是美妙無比的道理。
“數字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尼教授在書中開宗明義地寫道。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思想是,比特(bit)作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atom)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尼氏認為,相比較而言,工業時代是原子的時代,它帶來的是機器化大生產的觀念,以及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空以統一的標準化方式重復生產的經濟形態,即 “機械復制”時代。信息時代,即電腦時代,顯示了相同的經濟規模,但時空與經濟的相關性減弱了。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能制造比特??梢?,信息技術革命將把受制于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出來,使之成為我們能夠相互交談、共同旅行、能夠撫摸甚至能夠穿戴的對象。這些發展必將改變我們的生存方式。
這一變化的確意味深長。自從麥克盧漢的經典之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誕生以來,公眾就竭力試圖理解電子時代信息產業的發展,然而,這么多年來,還沒有哪部著作像《數字化生存》這樣,在如此寬廣的層面上啟發我們對今日世界和它的奇妙未來的.認識。今天的孩子已經不像我們過去那樣對書籍情有獨鐘,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光盤或電腦去“借閱”。閱讀也不再是一種不可逆的線性歷史過程,而變為交互指涉的快樂游戲。這種閱讀所具備的非時間性的意識流結構,仿佛電影里的蒙太奇鏡頭,使孩子們陶醉、流連忘返。這樣,我們便會發問:書法會不會越來越成為一門“手藝”?名著是否只剩下“簡寫本”值得閱讀?情書是否已經開始消失?——影視、流行音樂等是否成了人們業余精神生活享用的“膨化食品”?因為好看、過癮、輕松、刺激,更顯出了讀書的寂寞和平淡。
在數字化的世界里,人只是一個個維護節點的“工程師”。知識的進步變成了節點的新增、嵌入、蔓延和復制。知識體系變成了網絡數據庫。奇妙的是,當網絡與人腦進行“嫁接”之后,一個個從不愿讀書的凡夫俗子也能夠瞬間與世界知識寶庫合二為一。電腦網絡成為人腦的直接延伸,變為虛擬的人腦,于是人們眨眼間成為飽學之士。他們“擁有”的知識足以令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們羞愧。然而,這種“擁有”具有多少內在化的成分?虛擬的人腦能產生新的智慧、美好情感和價值觀嗎?看來,在數字化時代,人越是“擁有”(擁有=檢索+復制)知識,知識就越外在于他。人越來越不需要也無力對知識進行消化。
阿西莫夫寫過一篇有趣的科幻小說,叫做《他們曾有過的樂趣》。小姑娘梅姬悶悶不樂地走進教室。教室就在她臥房的隔壁。一個電子味道的聲音讓她把作業放到一個機器凹槽里。小姑娘想著她爺爺的爺爺曾有過的樂趣:小朋友們一起在學校嬉戲、打鬧、念書,然后戴上小黃帽手拉手回家。啊,多好!
數字化生存讀后感篇三
學會生存,就要有所追求。所以我們不能做天上的風箏,盲目無目標地被線牽著走,要為追求而生存。學會生存,就要學會堅強。無論弱者與強者,智者與愚者,窮者與富者無一例外要面對順境,遭遇逆境。如何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生存呢?有一句話叫:北風啊,你盡情的刮吧!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漫漫人生路中,只要我們學會了遇險自救,就能迎接五彩斑斕的春天。
在我們的語文書上,有一篇課文——《智慧之花》。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維吾爾族小姑娘運用學過的關于電的基本知識,在自我保護的前提下救了五個觸電的男同學, 和幾個同學吃到變質的冰棍兒后,巧妙地向工商管理所商檢科舉報了賣變質冰棍兒的人,從而通過法律保護了自己和同學不受傷害。從這兩個故事中,我明白了:人們應該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學會將愛心、勇氣和智慧融于一身。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某校學生在家休息,中午2時左右,不幸鄰居家失火殃及她家,等她發現火情時,火勢已非常迅猛,慌亂中她未采取任何有效的自救措施,被濃煙嗆倒,最后窒息而死。一個18歲的生命在瞬間就消失了,多么令人痛惜呀!我不禁想起:假如學校真正普及了生命教育知識,并進行了相應的生存技能訓練,也許是另外一種結局。這一幕悲劇都在提醒我們,要防止各類事故的發生,必須讓每一個學生學會生存。
春夏秋冬,歲月蹉跎,人的足跡在慢慢成長。人自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生命的徘徊,開始了新生活。學會生存,就要有所追求。人的生命需要有水和空氣的孕育滋養。但只有水和空氣保持這唇上熱氣的呼出,這不是真正的生存,是“植物式”的生存,而真正的是為社會做有用的事用自己的力量奉獻給大家,這才是生存。
學會生存,就要學會堅強。人的生存受環境制約,但我們要做環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們不能迷失生活的方向。不要在生存中耗盡了自己的精力, 我們要戰勝脆弱,不怕前面的困難勇于與困難做斗爭。
在社會中生存,要有奮斗不止的意志和豁達的樂觀精神,如果遇到危險,向人求助,不是本身的錯誤,而是本能的智慧。只要有了智慧、堅強、毅力、信念,才能生存下去。生活中,只有那些善于生存、會自我保護的人才算得上是主宰生活的強者。學會生存,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本領。
數字化生存讀后感篇四
“要了解數字化生存的價值和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異。雖然我們毫無疑問地生活在信息時代,但大多數信息卻是以原子的形式散發的,如報紙、雜志和書籍(像這本書)。我們的經濟也許正在向信息經濟轉移,但在衡量貿易規模和記錄財政收支時,我們腦海里浮現的仍然是一大堆原子。
比特究竟是什么?比特沒有顏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傳播。它就好比人體內的dna一樣,是信息的最小單位。比特是一種存在(being)的狀態:開或關,真或偽,上或下,入或出,黑或白?!?/p>
這兩段話雖然難懂了一點,但他告訴我們,我們的世界處處充滿著數字的身影。我們的一切都變成數字化的表達方式,仔細想想,我們甚至可以發現,在今天的社會,一切都是數字化的,離開了它我們甚至無法生活。這是個很恐怖的事情,有一個東西,如一只無形的大手一般,在我們的生活背后,掌控著我們的一切。
一般人都覺得自然界的的傳輸能力是沒有止境的。但它我們經??梢愿杏X到一些,如空氣、如風。可無線電波一經發現,科學家們無法找到它,人們也看不見它。它是如此的神秘。同步衛星在赤道上空22300英里的軌道上運行,這意味著地球到同步軌道之間充斥著34萬億立方英里的以太,這么多的以太一定能夠傳送許多比特,同時又能讓這些比特不至于彼此碰撞。當你想到全球數以百萬計的遙控器,同時間的利用和電視機及其他類似設備進行無線通信的操作,那種情形若可以看得見的話,絕對是不敢想象的。大自然在人類心目一直是如此的神秘。可仔細想行無線電波的影響,并不異于自然界的影響。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種“地空大轉移”。
雖然數字化的影響如此深遠、如此廣大。但也正因為如此,數字話的生存,使我們人類開始逐漸的遠離了自然。要知道,我們人是自然界的的一部分,遠離自然,便遠離了自認所帶給我們的人類所特有的生命氣息。我們會逐漸走向畸形。我認為,這是數字化的社會最危險之處所在。由于電腦的使用和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的機器的使用,我們人類的創造力逐漸被機器取代,我們太過依靠機器。我們不斷的往機器中輸入東西,卻忘了從自然中汲取養分。從人類發展的長遠來說,這絕對是舍本逐末的生活方式,所以,今天許多有智慧的都開始思考,在數字化的網絡的.的迅速蔓延下,它的一些危害之所在。
在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中,很吸引我的是作者提出的一個很新穎的思想——后信息時代我就是我。
他認為:“長期以來,大家都熱衷于討論從工業時代到后工業時代或信息時代的轉變,以致于一直沒有注意到我們已經進入了后信息時代。信息時代,也就是電腦時代,顯現了相同的經濟規模,但時間和空間與經濟的相關性減弱了。信息時代中,大眾傳媒的覆蓋面一方面變得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又變得越來越小。在后信息時代中,大眾傳播的受眾往往只是單獨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訂購,信息變得極端個人化。人們普遍認為,個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眾從大眾到較小和更小的群體,最后終于只針對個人。當傳媒掌握了我的地址、婚姻狀況、年齡、收入、駕駛的汽車品牌、購物習慣、飲酒嗜好和納稅狀況時,它也就掌握了‘我’——人口統計學中的一個單位?!?/p>
這就是作者的后現代時代,相當有預見意義,而且也是對今天信息時代發展方向的一種思考。
數字化生存讀后感篇五
本學期我們看了《學會生存》這本書,這本書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各個方面的條件,其中有關的教育問題引人深思。教育的發展,教育出現的問題等都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學會生存就是培養完人,就需要終身教育,建立學習型社會。
教育從有人類開始就存在,原始社會時期,沒有一定的文字工具來記錄經驗知識來傳承,那時的教育是經驗學習和口頭語言授予知識。有經驗的人將知識教給學習者,人們在日常勞作、生活中接受信息,日積月累,得到教育。
封建時期,教師這種類似的概念出現,有專門的人傳授知識,這種情況出現的很大的原因是經濟發展。經濟快速發展,要求社會提供一定的人來配合經濟運行,于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萌芽。
產業革命的運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愈發強烈,教育得到發展。經濟、政治的需求使教育多樣化,規模化,而教育發展,為經濟、政治、社會運轉提供人力資源和專門人才,反作用于經濟、政治。
如今的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教育培養的普遍人已不滿足社會需要,精英教育等高等教育出現,致力于培養出適應社會要求的人才。且教育還為未來職業培養人才。
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總是有許多問題的。教育首先要滿足政治、經濟、社會的需要,并受其影響。教育為其提供專業人才,保障其運行,教育必須適應社會需要,運行在政治目的之下,操作于經濟穩定范圍內。
教育還存在許多不公平問題。雖然像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是仍有一些孩子受不到教育。很多國家出現兒童無法接受教育的情況。教育不平衡情況明顯。即便人們都有平等入學機會,但并不等于教育平等。家庭、地區等許多原因造成教育無法平等。例如,富裕地區的學校師資力量較強,教學設備齊全,可以運用新的信息技術教學,而貧困地區的學校師資配備可能較弱一些,教學設備可能不齊全,這兩種情況下教育出來的學生會出現一些差異。
數字化生存讀后感篇六
原以為,生存就是活著,就是存在。最近,瀏覽了邵道生的《學會生存》一書,對:“生存”有了新的認識,對生存的理解有了新的內涵。
《學會生存》中邵道生對“生存”作了這樣的詮釋:生存則是將人的發展也包括在內,其內容也就豐富得多了,復雜得多了。文章分十一篇:從人生命運;處世醒世;事業工作;朋友交往;劣性惡行;情感缺陷;人格毛病;修身養心;情緒情感;婚姻家庭;生活健康。闡述了怎樣生存,怎樣學會生存的話題。字里行間滲透平易和哲理。猶如一位智者在敞開胸懷而娓娓道來。讀罷,心悅,身愉。
正如《學會生存》中作者所說:人生是學問家們的永恒主題。
由此,我不由自主地憶起自己的人生足跡,自從獨立生活后,溫飽問題倒是不成問題,然而要命的一個問題,始終纏繞在我,仿佛像個小蟲時刻在吞噬著我的人生之路:在我而立之年、躊躇滿懷,正想干一番之時,一場可怕的車禍“光臨”我身,身不由己地在床上一躺就是二十一天,這不是普通的二十一天,這是吃喝拉撒得有人“包辦”的二十一天,這是生命旅程中永遠揮之不去的二十一天;這是痛苦之魔,每時,每刻,每分,每秒與我的意志搏斗的二十一天。當二十一天后,我拄著單拐,艱難地“走”完了三米之遙的咫尺之路,倚在醫院的欄桿旁,又重新眺望鳳舞橋上,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時,我豁然頓悟:人生是一場戰斗——一場意志與命運的格斗,在這場戰斗中我是勝利者。我又可以再面對太陽,面對學生,面對……然后,那次所留下的隱痛今天卻依然時時在告誡著我,“生存不容易”,要學會生存,學會戰勝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把人生看作是持久的戰爭。盡管自己讀過心理學,還經常煞有介事地向學生和同事談及心理學,然而自己的心理還真沉重,有時只能將它悶在心里,壓抑、苦惱、惆悵……有時又不停地問自己:怎樣面對現實,達觀地學會生存,我的堅強那里去了在我們生存的空間中時常會聽到一些“牢騷”,我有時也偶爾為之,當人生的愿望得不到滿足時,偶爾發點牢騷,將它作為精神上的宣泄,竊以為也沒有什么大礙,但是,牢騷太盛不僅不能獲得大家的同情,反而會使發牢騷本人的“層次”更底,人們會越來越以為你是一個只考慮個人得失的、斤斤計較的人,人們會對你的那種無休止的喋喋不休而敬而遠之。因此,少發牢騷也是更好地生存的體現。
數字化生存讀后感篇七
寒假期間讀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一書,覺得受益匪淺。該書是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各會員國在制訂教育策略參考所用而作的一份報告。全書主要有3個部分,九章,再加上一序兩后記組成。從回顧教育發展的歷史開始,然后著重論述了當今世界教育面臨的挑戰與主要傾向,指出了實現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徑以及最終走向學習化社會的道路,最后論述了教育的國際合作。
書中寫到:“教育必須培養人類去適應變化,這是我們時代的顯著特征。教育應擴展到一個人的整個一生,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應把社會的發展和人的潛力的實現作為它的目的。了解世界是教育的主要目標。教育應幫助人們解決他們今天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教育本身不能克服邪惡。但應力求增進人民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教育應該努力幫助每一個人發展他自己的能力。實現其潛能,解放其創造力。并要防止生存逐漸失去人性的危險?!?/p>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再也不能“以分數論英雄、以聽話論品行”。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會非常關注這里所指的個性化:即教育要注意符合個人的特點。我們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時間,在意見交換的過程中避免出現教師話語霸權,根據學生的意見適時適度地給予幫助、引導。
另外我覺得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加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這種社會背景、時代變革的逼迫下教會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生存能力已經迫在眉睫。
教育學已不再僅僅是教學藝術,而成為了一門科學。我們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災中逃生?如何從容面對突發事故?這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想作為體育教師的我應該努力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例如,在“走、跑”教學中,我可以為這個教學環節設計一個情境——“過馬路”。引導學生主動思索,過馬路時應注意什么?再讓學生自主思考發言后,教師可以適時灌輸“一慢、二看、三通過”的交通規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安全意識。又例如,在跑步練習中,我可以制作紅綠燈的卡片,自己充當交警,指導學生過十字路口,指導學生牢記“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教師間斷性地更換紅綠燈,以此來訓練學生“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生存意識。再例如,可以利用體育課進行一次模擬“野外生存”。它將接觸到安全、急救、包扎、攀爬等等一些生存的技能。讓使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充分體現了體育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樂中求發展的體育教學理念。又如可在體育課堂上向學生講授運動損傷、運動休克、暈厥、中暑等情況的處理和護理方法。使學生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能以良好的心態主動與他人、與社會溝通和交往。
新的一個學期又開始了,我希望我的體育課可以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運動的教育,而是把運動作為一種載體,讓我的孩子們能健康、快樂的生活。
數字化生存讀后感篇八
今天我閱讀了《適者生存》這篇文章。文章雖以適者生存為題,但內容和主題都與之相反,十分獨特。全文主要寫了兩個事例,分別描寫了大自然間兩個十分有趣的動物間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過程,緊緊扣住合作這個主題,讓我有頗多感悟。
我先為大家粗略介紹一下兩個事例:
一、英國有一種叫做歐洲藍蝶的美麗蝴蝶,特別愛和兩種小螞蟻交朋友,簡直就是生死之交。藍蝶在它們的幼蟲階段,腹部分泌出一種小螞蟻非常愛吃的物質,并將螞蟻們請來作為座上賓盡情享受。當然,螞蟻們也知道禮尚往來。它們會保護藍蝶在草地上產下的卵塊,并為幼蟲提供充足的食物,冬天還將它們搬入蟻穴御寒。
二、每到春暖花開的時節,薜荔榕樹的雌花便讓薜荔榕蜂們在其子房產卵,并以其豐盛的汁液和豐腴的養料讓蜂蟲胚胎在花房里茁壯成長。蜂們當然也不白吃白拿,到了該出手時,縱然拖著滿腹孕卵的臃腫之身,也要為雌株上的雌花傳授花粉,擠死累死也無怨無悔。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樂此不疲。
文章開頭這樣寫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實,不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除了競爭,還有合作,更符合自然規律,更能適應外界環境,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是啊,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更加需要合作的社會。作為一個現代人,只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競爭與合作是構成人類和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兩股力量,社會生活中有競爭,更有合作。孫中山先生說: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合作為原則,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可見,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人多智慧多,只要善于合作,去發揮合作和整體的力量,就能想出辦法,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善于合作,因為誰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島。日本人流行這樣一句話:一個中國人可以干得過一個日本人,但三個中國人卻干不過三個日本人。這句話雖然是說中國人有個人競爭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于集體協作。就拿國家男排、男籃、男足等隊來說:論高度,我們比日韓隊員高得多;論集訓時間,我們也在他們之上。為什么在一些關鍵的比賽上,我們卻往往輸給日韓呢?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發揮了合作精神,至少合作得比我們好。可見,無論做什么事,對于善于合作的人來說,都可以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話:眾人劃槳開大船。大家不會忘記1998年的那場特大洪災吧!事實證明,這場特殊戰役的勝利,需要全體抗洪官兵、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在我們民族的脊梁上筑起一道不倒的抗洪長城。
讓我們回到文章中來,倘若藍蝶幼蟲不能慷慨地為螞蟻提供蜜露,這種小螞蟻就不可能生存;同時,沒有螞蟻對藍蝶卵塊及其幼蟲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藍蝶的翩翩倩影也很難出現在暖春的晴空里。薜荔榕樹的雄株盡一切努力為蜂們提供培育后代的優良場所;而蜂們也不惜一切代價,哪怕付出一部分種群的生命也要讓荔枝榕樹續上香火。
再想想我們,在平日里,在生活中不是處處有合作嗎。比如體育競技中的拔河比賽,只要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合作,眾志成城,就會取得勝利??梢妶F結合作多么重要。
合作,即融洽,即和諧。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相互斗爭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則總是互惠互利,共勝雙贏。
讓我們團結起來,相互合作,相信勝利是屬于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