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家鄉清明節字家鄉清明節字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煙花三月的江南,粉墻青瓦的水鄉,長空與沃土間,彌漫著招魂的紙錢;楊柳岸,田埂上,響著童子不知憂愁為何物的葉笛聲,滲和著布谷清脆婉轉的鳴叫聲。有一種無聲的語言,被深切地嵌在故鄉的門楣。
清明果飄在風里,斷魂鋪在路上,古樸走在家鄉,淚濕青衫的我魂在案幾的三柱清香中。
(一)
在家鄉,有三大鬼節,清明乃其中之一。典禮主要拜祭已逝的先人,或魂斷他鄉的故朋。舊書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鄉人以這種方式來告知先人故朋,活在世上的人還記著他們,念著他們,把一縷慰藉亡靈的思緒寄寓于一束心香中。
清明前后,四野蒼蔥,綠草如茵。年幼時,曾在家與母親在節前幾周,挎一小籃,帶一小剪或小鐮,奔走在、蹲伏在家鄉的田間地頭,采一種叫清明草的植物,掐其嫩莖,采來把其發酵,滲和白面,在隔壁鄰舍的石臼不停地搗,制成清明果,供奉先人,給亡人捎去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人世間又是一年的消息。
祭祖宗,義烏俗諺“燒太公”,表達的是子孫們對先人慎終追遠的孝思,典禮要隆重肅穆,祭品要簡潔精致。清明時,是在節前一夜。那一夜,家家八仙桌上供奉的主要祭品是清明果。天一剛放黑,小村中幾乎彌漫了剛出籠的清明果的清香,幾乎家家廳堂跪拜的是一些虔誠的子孫。此時,遠在外地求學或謀生的家人,都會在節前一天,趕赴回家,以慰綿綿思緒。
(二)
清明節的一大早,家家大門遍插柳枝。此時,最活躍的是小孩。起個大早,穿上單衣,吹響前一天制成的葉笛,奔到野外。大人說,葉笛聲能把家里的蚊子蒼蠅引到野外,到了夏天,家里就少有蚊子蒼蠅了。事實是否如此,一直無從考證。我想,這大概寄托了當初鄉人一種美好的愿望吧。野外回來,順手帶回些農人播種田內,用作肥料的草紫的嫩莖,把它切碎絆到米里,煮成一鍋帶有清香的草紫飯。相傳,小孩吃了可以治痢。大了,查閱古書方知,當年吃的草紫,學名乃是紫云英,中醫藥書上記載確能治病。
小孩是不知大人們祭祖的真正用意。年幼時,因為家里人口多,口糧緊,玩具少,只知這幾日大人們很少罵,也鮮有來管束,可以讓伙伴們玩個夠,并吃上一年中難得的美味。與母親采清明草,還可以奔跑在原野山地間,并可從母親口中得知一些平日里難得一聞的鄉間俚語趣事。而且,母親平日里農活忙,很少有那么大段時間和小孩在一起,這時正可多了與慈愛的母親一起的機會。紫云英如毯,春陽似熾,“芳草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可惜幼時,年少春衫薄,靈心遲鈍,無法領悟到張先詩句的精妙。只知邊采清明草,邊吹響葉笛,玩耍嬉戲在野外,放松自己,在當時已覺得份外滿足。
(三)
“車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追攀。”今夜柳絲依依,我屏住聲息,魂歸故鄉。家鄉的清明,曾留下我兒時多少不解,曾灑下我幾許歡樂。如今,童音不再,你可認我!
騎著風之馬,今夜我就出發。
我家鄉清明節字家鄉清明節字篇二
清明節要到了,家家戶戶都準備過清明節的東西,有鞭炮和香燭、有祭拜的貢品和吃的干糧。
清明節早上,我們一大家人把這些東西搬上汽車,父親把車開到山腳下,停車之后,大家分別拿好東西,向山上的祖墳出發。山路彎彎曲曲,很難行走,我跟在父親后面,只能手腳并用,慢慢爬行。
我們越走越累,但是都在趕山路,不好停下休息。因為今天是清明節,是我們晚輩懷念已故的祖先,時間不能推遲。大家好不容易到達了祖墳前,休息了一會兒,就開始忙碌起來了。
父親拿著鐮刀把墳墓上面的雜草都割掉,伯伯拿著錘子把墳墓前不平整的石頭給打碎了,扔到一邊去。叔叔拿著鏟子要了一塊新土放在墳墓的上面,各個同心協力,做好祖墳清理工作。我也不休息,幫助母親撿干草。
等到這些事情做完了,母親就把一堆干草給點燃了,再點燃蠟燭和香足,把雞肉、豬肉、雞蛋放在墳墓前面的空地上。大人們就按照從大到小的輩分依次站在祖墳前,雙手舉香足,開始鞠三個躬,嘴里默默的禱告,再一一插香。
大人們插完香,輪到我們小孩拜祭了。我也要學著大人那樣去做,母親站在我身邊,悄悄地告訴我:“請老祖宗保佑你身體健康,學習進步,長大成才!”原來是我們祭拜祖宗時,就是將美好的心愿告訴祖先,讓他們在九泉之下,可以安心,為我們高興。最后我們開始放起了鞭炮。我們小孩就在旁邊觀看鞭炮。“噼哩啪啦”的鞭炮聲宣告祭拜祖先活動結束了。
就這樣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過了,我的心中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家鄉清明節字家鄉清明節字篇三
時令到清明,空氣里到處彌漫著清明的氣息,生機和活力漲滿了大地和天空,殘冬的痕跡一掃而光,春天將五彩繽紛的顏料四處潑灑,追求著鮮艷與俏麗。萬物祥和而生動。風兒柔了,燕兒來了,花兒笑了,榆錢兒爆了,柳絲長了,河水漲了,蛙兒鳴了,秋千蕩了,風箏飄了。
清明節這一天的早飯是要吃雞蛋的。煮雞蛋大都是紅皮的,有的還被畫上娃娃面相——這些娃娃有的笑瞇瞇,有的淚汪汪,有的怒沖沖,那俏皮樣兒令人忍俊不禁。我對這些雞蛋實在沒什么胃口,只是拿在手里欣賞把玩。媽媽就哄我說:“不吃怎么行呢?吃了雞蛋,眼睛才會又大又亮。”于是我便不情愿地吃一個,而且只吃嫩白的蛋清,剩下蛋黃。母親就又勸導:“蛋黃里含有豐富的鐵,對身體大有好處,不吃怎么行呢?”于是我又不情愿地把蛋黃吃了下去。剩下的熟雞蛋就裝在口袋里,玩夠了,而后送給老師或伙伴。
清明的煮雞蛋喲,這富有節日色彩的藝術品,撩撥了我多少少年的情思……
坐在秋千上,兩腳用力一蹬地,身子就飄飄然蕩起來,如同長了翅膀。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天空和地面隨著晃動旋轉起來,有點兒頭暈目眩、迷失方向的感覺。干脆閉上眼睛,排除干擾,盡情享受飛翔的快感。揚起頭,任微風愛撫自己面顏,學習的重壓和生活的.煩惱全拋在了腦后,優哉游哉,自由暢快。
蕩呀蕩呀蕩秋千,就這樣擁抱歡暢,就這樣情思飛揚,就這樣放飛夢想!
清明時節,風箏難耐寂寞,凌風而起,或紅或黃,綻放于藍藍的天,如魚得水,俯仰漫游。
放風箏也需嫻熟技巧。手中的絲線扯得越是緊而靈活,逆風而舞的風箏就越是游得輕松得意。你操縱著它,看到它耍性子就要墜落時,切莫慌亂,只要沉著地迎風猛扯絲線,風箏受到牽動,就會乖乖地飄飛起來,就如同魚兒從水底游到水面。風箏是淘氣的娃娃,你摸透了它的性情,任你將繩兒怎么扯動,它都會在空中盡興嬉耍,為你表演,讓你隨心所欲。
你可知道,將風箏拋飛在柔風中的那一刻,何等愜意——放飛童心,放飛快樂,放飛希望。
我家鄉清明節字家鄉清明節字篇四
清明節,我陪著爺爺駕車駛往從未回過的故鄉。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青青的小草和路邊小樹枝條上的嫩葉,在春風中輕盈地搖曳著,聞著嫩花嫩草撲鼻的清香,我不由地對著曠野大聲喊:春天,你好美啊!
在談笑聲中,我們的車已經停在了故鄉的曬谷場上,車門剛打開,車前就圍滿了鄉親們,熱情地問:“哪兒來?找誰啊?”忽然一個滿頭銀發的老人拉住爺爺激動地說:“老哥,回來拉!”原來是爺爺兒時的伙伴孫爺爺,他拉著爺爺的手問長問短,簡直就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有位老人直呼“神童、神童”,搞得我真有點不好意思了。爺爺還跟鄉親們宣布:“我孫女兒還得過全國書法金獎呢!”旁邊又早有鄉親臨時找來了紙筆,我提筆寫了四個隸書大字“溫故知新”,這又博得了鄉親們的喝彩。
在這清明時節里的第一次故鄉之行,使我感受到了故鄉濃郁的春光和濃濃的`故鄉人情。我愿年年都能夠踏上故鄉的小路,去擁抱那最美最美的大自然、擁抱那最親最親的故鄉人。
我家鄉清明節字家鄉清明節字篇五
清明節的前一天,父親到學校接我回老家做清明,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的開車回老家。
清早我們到姑奶家,她家是小賣部,我們在她家買了清明用的紙錢人民幣就像真的一樣。串錢是圓圓的如同一個個小卡片。我們還買了很多鞭炮,買好了東西我們就去吃午飯。
吃過午飯我們回到了村子父親把紙錢一張一張的訊開,奶奶和姑奶用籮筐把串錢全抖開,裝在了竹籃子里,我跑過去看了一眼可真多啊!
我們穿上靴子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埂上,鄉下那田埂可小了,走在上面一搖一晃的就像一只鴨子在跳舞。我們終于走到了墳墓前。
父親拿了彩帶一樣的東西出來,掛在墳墓上,父親把各種各樣的紙錢堆在一起就像一座小山系的。弟弟把火點燃了,那煙冉冉上升。我們看著一張張紙錢快要燒完了。我們就嗑了三個響頭,姑奶說:“這時只要在心里許愿,就一定會實現。”我在心里默默許愿要好好讀書,越來越聰明。
然后父親把鞭炮掛在樹枝上,點燃了、霹靂劈啪,煙花五彩繽紛的在空中散開就像仙女一樣在空中飛舞。我們又來到了另外一座山上,來的墳墓前,天空下起了蒙蒙細雨,父親叫我快拿彩帶一樣的東西,掛在上面。
父親把那一堆堆紙錢點燃了,我們急忙做完了。還是照樣嗑了三個響頭,我還是在心里默默許愿,這次我想讓自己越來越漂亮。然后看著弟弟也在默默的念叨,大概也是在想讓自己學習有進步吧!
這一天下來我忙的既開心又累。在一串串的鞭炮聲中我們做完了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