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寫龍門石窟字篇一
無數的窟洞,姿態各異的圣佛,高高的土山,這不是別的地方,這正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
遠遠望去,矗立在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好似兩個巨大的蜜蜂巢。來此游覽的人們,有若一只只辛勤的蜜蜂,從這個“蜂穴”中“飛”出,又“飛”入那個“蜂穴”中,忙碌極了。“蜂穴”中的一尊尊大佛,有若一只只淡金色的神圣的蜂蛹,等待著人們去保護,去哺育。
整座石窟的樣子有如一把未撐開的巨傘,橫貫于“傘”中的伊河,是那美麗的傘骨,水波蕩漾著,發出點點的光芒,秀極了。
石窟兩邊那兩道鐵路,是最外側的兩層傘皮,火車繞窟而行,生怕擾了石窟的寧靜與神圣。
石窟的主體則是那壯麗的傘面,多樣而美麗,豐富而樸素。沒有虛華的、無用的裝飾,只有巨大的、樸素的傘體。
行于伊畔,輕風拂面,似幽幽之手,悠悠拂過;立于丘上,龍門映目,若日下之傘,亭亭覓雨;行至窟前,圣佛入眼,似淡金之蜂蛹,靜靜相望。
走上近前,一座座洞中有著一座座形態不一的圣佛,或站立、或盤腿、或跪坐于地,動作多樣,神態不一。
已至窟中,賞千年之佛,感千年之幽古。立洞中,瞑眼,若立于盛唐,四面皆圣佛,皆以金丹所披,實是華美至極,何似千年之后:惟有一色如土。再瞑眼,似立于佛界,騰于云上,舉目四望,皆是佛圣,鎏金燦爛,赤朱仙丹,神圣惟端。
如今的佛像,只有單一的土色,誰曾想到,曾幾何時,或被黃金、或被丹紅裹著的大佛曾矗立于洞中,就如商場中那一位位衣著華麗的假人模特,整座石窟就似一座渡了金的大商場,秀麗極了,華麗極了。
“龍門石窟,我來了!”……
寫龍門石窟字篇二
龍門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因為那里東(香山)、西(龍門山)兩山相互對峙,伊河從中間流過,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天然門闕,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那里就獲得“伊闕”的稱呼。之后隋煬帝建都洛陽,因為宮城正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所以得名“龍門”,并且沿用到今日。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構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45個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6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龍門景區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組成。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shou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禮貌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禮貌風景旅游區;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并稱為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資料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云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皇家風范。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匯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龍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這些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僅反映了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云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它石窟所無法比擬的。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所謂“龍門二十品”是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寫龍門石窟字篇三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它位于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么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后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余座。龍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云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寫龍門石窟字篇四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那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之后,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云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云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我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后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后被盜鑿,現置于美國紐約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后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資料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那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后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很多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所以,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寫龍門石窟字篇五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游小導。
提起洛陽,大家首先會想到什么呢?有朋友剛說的很對,古都.對了,據史籍和新中國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先后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十一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如果加上西周、后晉則為十三朝古都。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那么除了古都還有什么呢?有朋友說牡丹,對,洛陽可以說是牡丹城,在這里牡丹爭奇斗艷,一展嬌顏。不過很不巧,這個季節,牡丹在汲取養分以待明年吐露芳華,所以 只能令您稍稍遺憾了。不過,我們會帶大家品嘗洛陽水席,使您一飽口福。
當然,不能忘了我們的龍門石窟了。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400余年,現存窟龕(kan)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七十余座,造像近十一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11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情況介紹完了,景點也到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下車,開始我們今天的游覽吧。下車時請不要擁擠,關好車窗,帶好您的隨身物品。
景點導游詞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中國著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面前的這兩座山,東山又叫香山,西山又叫龍門山,中間的這條河為“伊河”。因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故自從春秋戰國以來這里就有了一個形象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中國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圣,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圣,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朋友們請看這塊大碑,據碑文可知,名為“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書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是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中最大的,字型奇偉秀美,是唐代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的第四個兒子子魏王李泰為他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后做功德而開鑿的。大家可看碑文中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的語言。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北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看完佛碑呢,接下來咱們要去參觀的是奉仙寺。
奉仙寺是唐時開鑿,原名呢是大盧舍那像龕,是龍門石窟唐代藝術中開鑿規模最大的摩崖像龕,也是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地的百姓有人習慣稱其為武則天像,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嗎?據唐玄宗開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龕記》記載,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創,皇后武則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捐脂粉錢兩萬貫,工程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您看,整個大像龕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佛。主尊盧舍那大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略作微笑,兩耳長垂,疑問簡練,靈活而又含蓄的眼睛更顯秀美,給人以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整個佛龕反映了唐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審美時尚,審美理念和唐代美術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水平。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佛教的發展盛況及唐代國力`的強大。因此,盧舍那大佛具有永恒的魅力及藝術價值。
朋友們參觀完奉先寺,再向前面走就是古陽洞了。著名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都在此洞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遷都洛陽,孝文帝開始在龍門為其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祈福做功德,王公大臣、貴族、官僚等相繼在窟內造像,由此揭開創建龍門石窟的第一篇章。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古陽洞,利用天然溶洞擴建而成,正壁主佛為釋迦牟尼,其面相長圓,較為瘦削,是北魏時期造像秀骨清姿的藝術格調。頭頂還塑了一個發冠,發冠是道教的產物,這是在清朝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慈禧太后逃亡回北京途中路過龍門留下的,所以當地有人稱古陽洞為老君洞。
朋友們,本次的景點講到這里呢,要先告一段落了,現在大家有2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自行參觀,拍照留念,20分鐘后我們在景區大門口集合,請大家遵守時間,謝謝大家的真誠合作。
寫龍門石窟字篇六
河南洛陽乃古都之城,景點讓人美不勝收,要說最著名的還數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乃唐朝佛像之窟,此洞窟佛像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大小分明。有的高如山峰,有的小如手指,無不稱奇唐朝人的手藝和雕刻工藝。其中最令我懷念的是石窟三佛。
其中一佛,乃丑女石窟,它依照武則天之容雕刻。此佛像雙眼眼睛一睜一閉,似不關心天下事,所以稱此佛像為石窟三丑女佛。
另一佛像稱作千佛窟。此洞窟有三大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武則天佛像和唐玄奘之佛像。另外,就是大大小小的小佛,有的如指甲蓋大小還有的,如人頭般大小,雖然大部分都是小佛,卻依然刻得栩栩如生。真令人好奇,古人是怎么能刻畫的出這樣栩栩如生的佛像呢?所以這一景點也令游客們贊嘆不已。
最著名的乃是盧舍那大佛,此佛是由武則天畫像刻畫的大佛,這尊大佛,長53米,寬16米。外表面慈祥,比前面兩尊武則天佛要漂亮得多,后面則是四位大臣佛個個威風凜凜,目光炯炯,再后面,則是千千萬萬的人般個頭大的小佛。仿佛有好多大臣正圍著武則天,討論國家大事。聽別的導游講述,只要爬上這個山窟,拜一拜,武則天,說不定還會為自己得來一身好運呢。
這就是神奇的龍門石窟,佛像栩栩如生,有大有小,有坐有臥,乃洛陽之絕唱。它們見證了歷史長河的變遷和動蕩。歲月流逝,造佛之人早已隨風而去,而它們卻依然笑看風云。
寫龍門石窟字篇七
大家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陪同大家游覽龍門石窟。
為使各位游客能對洛陽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初步的了解,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途中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龍門石窟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龍門石窟腳下,我們下車,首先沿著伊水西岸游覽西山。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只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兩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無數個小佛像,說他是千佛庫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像大的有三四厘米,小的卻只有兩厘米,可別看它們的個頭兒像個小不點兒,但都雕刻的很精細,雖然數目眾多,但是排列的卻非常整齊。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這里共有九尊佛像,其中中間的佛像最大。這尊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它的雕工極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周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秘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由于時間的關系,龍門石窟西山的講解到處結束,給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龍門石窟還有更多的美景: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大家可以再去細細游賞!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不虛此行。
五年級:孫子玄
寫龍門石窟字篇八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先為大家大概地介紹一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也就是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到達目的地了,請大家跟我來。看,這里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哦!
這個石窟好大,讓我們近距離看看。瞧,這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大家會看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那樣子生動極了。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那樣子你看了也會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剛力士在怒視著偷盜他的賊人,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龍門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看,這是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賓陽洞。這個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杰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后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而洞口初唐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在賓陽洞南邊的是萬佛洞。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后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后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2600多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瑯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由于時間關系,龍門石窟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寫龍門石窟字篇九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的。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于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巖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于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巖石相比,有著宜于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約占120xx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巖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