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游都江堰篇一
余秋雨穿行于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詢中遴癬體悟著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都江堰》是文化游記,作者對歷史文化遺跡都江堰與長城進行了對比,用現代文化意識觀照歷史文化蹤跡,給古老的物象與峻偉的山水賦予了靈性,賦予了哲理意蘊。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卻流芳千古。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鮮明,語言酣暢、靈動,給人以審美的多-維享受。
一、想象在散文創作中具有重要意義。想象創造的藝術之“虛”,可以為生活之“實”插上翅膀,使文章顯得豐滿、生動,富有藝術感染力?!抖冀摺分械南胂蟾嗍菍v史人物和歷史場景的想象性還原,如“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既具體又質樸”,“這位漢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偉大精魂”,這些都是作者站在歷史角度所進行的合理想象和藝術演繹。
二、對比是散文常用的藝術手法,它通過選擇合適而恰當的參照物,將“本體”和“比體”進行對照,從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彰顯事理的內在邏輯的表達效果。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將長城和都江堰進行整體性對比之外,還把李冰與秦始皇、李冰與現代官場的袞袞諸公進行對比,從而更好地表現了都江堰被作者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對李冰人格精神的高度贊美。
其他(具體的分析,也許能用上^-^)
一、本文在結構方面有什么特點?
文章第一部以長城為參照系,表現作者對都江堰的獨特感悟;第二部分繪神繪色地表現都江堰的壯麗圖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現李冰父子的精神風采。三個部分層層推進,脈絡清楚。第一、三部分“虛”,以作者獨特的主體感悟為中心;第二部分“實”,以對客觀景物的生動描繪為重點,“虛”與“實”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過渡到第二段對都江堰自然風貌的描繪。第三段以“這一切,首先要歸功于遙遠得看不出畫影的李冰”開頭,通過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結構由“景物”向“人物”的轉移。文章結構流轉自如,銜接自然。
二、作者對都江堰的情感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何好處?
在游覽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游覽前作者沒有體會都江堰的價值,參觀后作者對其高度贊美并深為陶醉?!拔胰ザ冀咧埃詾樗皇且粋€水利工程罷了,不會有太大的游觀價值?!钡斡[之后,作者不僅對其“景”情有獨鐘,認為“看云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對其“神”無比崇敬,“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這種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既深刻地表現了都江堰難以抗拒的無窮魅力,又使文章波瀾起伏,可讀性強。
三、對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處?
文章除了將長城與都江堰進行多方面的對比之外,還多處使用了對比手法,如將“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與“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對比,將都江堰的水系圖譜與20世紀的裁軍數據、登月線路對比,將李冰“永遠水氣淋漓”的真學問與后世“早已風干松脆得無法翻閱”的“厚厚典籍”對比,將秦始皇筑長城的“雄壯、蠻嚇、殘忍”的指令與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對比。這些對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僅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都江堰、李冰的贊美之情,而且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文章在構思和表達方面有什么特色?
余秋雨寫散文,善于從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廣的歷史積淀、文化內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風景為“出發點”,以文化思考為“歸宿點”,即通過對景物和事件的速寫式描繪,表達作者對社會、歷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獨特思考,表現了作者強大的主體性、主觀性,以及對客觀景物、事件的“觀照”和“審讀”能力?!抖冀摺芬詡€性思考開始,以主體感悟結束,處處顯示出作者對隱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歷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會、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刻挖掘的明顯動機,即使文章對都江堰壯麗圖景進行生動描繪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現出作者對“有我之境”的偏愛。
品味語言
余秋雨散文的語言優美,極富于個性特色。
一、作者力避熟語,追求自出機杼的個性化語言。如“野山荒漠”“頹壁殘垣”“濡養”“卑處一隅”“心魄俱奪”“陰氣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遠”“游觀”“判然不同”“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股股疊疊”等詞語,或改造熟語,或創造新詞,體現了作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匠心,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他的這點學問,永遠水氣淋漓”“硬扎扎的水壩一座”等體現了作者對語言進行“陌生化”處理的藝術能力,“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被歲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為學?!钡日Z言表述則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給人啟發。
二、作者對“四字詞語”的偏愛和運用。除了上面所列舉的諸多“四字詞語”之外,如“漸覺滋潤”“愈顯清朗”“地震前兆”“海嘯將臨”“山崩即至”“急于趨附”“陡然一驚”“急流浩蕩”“大地震顫”、“有所執持”“無所專攻”“金杖玉璽”“鐵戟鋼錘”“鎮于江間,測量水位”等“四字詞語”在文章中聯翩而至,使文章讀來很有氣勢。
三、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鄉間母親”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比喻“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的連串喻體比喻都江堰的“騷動”和“聲音”,以“金杖玉璽”“鐵戟鋼錘”比喻權勢等,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動形象。
游都江堰篇二
1.識記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點;
2.理清本文的寫作脈絡,把握文章的結構;
3.體會本文蘊涵的文化意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結構。
理解作者對李冰父子為政思想的評論,體會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蘊。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都喜歡游覽名勝古跡,是什么吸引了我們呢?是風景嗎?不全是,吸引我們更多的是當地美麗的傳說與相關的故事,而在這些傳說與故事的后面都寄托著一種精神,一種文化(請同學列舉名勝古跡及其相關的故事和傳說)?,F在,我們一起去領略都江堰獨特的文化魅力。
二、相關知識介紹
(一)作者簡介:余秋雨,1946年生,當代散文作家,藝術理論家。浙江余姚人。著有學術專著《中國戲劇史述》、《戲劇理論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
(二)文化散文:在散文寫作中引入關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為關注現實的重要方式。將“人、歷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對中國文化進行回顧和反思,被人們稱為“文化散文”。
(三)都江堰簡介及李冰。
1.都江堰,在四川灌縣西北岷江中游,古時曾在都安縣境內,稱為都安堰,宋元以后稱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附:都江堰示意圖)
2.李冰,今山西運城人,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來。
三、解讀課文
(一)1.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用一個短語的形式概括這部分內容)
2.標題:工程的偉大與不朽。
3.運用的寫法:對比。
(1)角度:修建時間、規模、社會功用、歷史、文明特征。
(2)目的:從各種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長城的區別,讓人們認識到都江堰的偉大(注意:并沒有否定長城的偉大)
(3)結論:第一段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中心句)
4.總結: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文章以長城入手,作好鋪墊,引出都江堰;文章從長城與都江堰的不同角度進行了對比,以突出文章主旨,從而表現了都江堰是一種靈動的文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二)1.請學生朗讀第二部分。(用一個短語的形式概括這部分內容)
2.標題:水流的強悍與馴順。
明確:這一部分主要從聽覺、感覺、視覺來寫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偉氣勢,強悍和規整。寫水強悍撒野,以見其兇蠻,說明工程艱險;水的規整馴順,則見治水人的氣度手段不凡,將水化害為利。字里行間激蕩著作者對都江堰的熱愛和對治理人敬慕的感情,蘊含著對都江堰巨大社會功用的贊嘆。(并找出其中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4.提問:這部分運用什么寫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體會作者緊張喜悅豪邁贊嘆的豐富感情。)
明確:先抑后揚的寫法。作用: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震撼。
5.總結:同學朗讀第二部分第二段,體會作者此刻感情。
第二課時
導入
如此激動人心的都江堰,這樣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誰,賦予了它無盡的生命,千百年來唱著動人的歌?一個遙遠的看不見面影就把歷史的厚度和滄桑推到了我們的面前,讓我們走進了李冰生活的那個時代,感受歷史給予我們的那份凝重和激蕩。
(三)1.請同學默讀第三部分。(用一個短語的形式概括這部分內容)
2.標題:李冰的智慧與精魂。
3.第三部分寫李冰,如何寫的?(對比)
明確: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為:實踐。
目的:浚理、消災、滋潤、濡養。
品格:質樸、冰清玉潔。
(2)實踐中的李冰。長鍤——金仗玉璽、鐵戟鋼錘。
①長鍤:實踐,郡守;四川最大的困難是旱澇,所以要守住江水;——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②金仗玉璽、鐵戟鋼錘——權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實踐內容:(先讓學生思考,結合實踐結果來回答)
實踐結果:(用原文回答)
失敗原因:治水的韜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計謀;灌溉的沃土時時成為戰場;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軍糧。
勝利原因:有什么樣的起點就有什么樣的延續。如何延續:舉例說明——漢代水官;今天,李冰的偉大精魂一直延續下去?!畋膫ゴ缶辏簽槊裨旄#刈∶裥?。
(3)體會作者的感情:(課文哪句可以看出作者此刻的感情?)
向官場袞袞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里?
明確:立場問題:民心向背(此即實踐的核心內容)?!撤N樂觀。
4.找出這部分中擬人、排比句。(略)
(四)1.請同學朗讀第四部分。(用一個短語的形式概括這部分內容)
2.標題:影響的巨大與深遠。
3.為何寫橫江索橋?明確:突出李冰的自信;
李冰為何自信?明確:為民造福。
自信的結果如何?明確:被人膜拜,成為神
4.什么樣的是神?明確:實實在在為人民造福的升格為神。
5.儺戲中的神變成了李冰意味著什么?(學生思考回答)參考:人們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是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資格成為神,成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四、寫作特點(結合課文提示講解)
1.現代目光和理性的評說;
2.鮮明的對比;
3.生動傳神洗練的語言;
4.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5.敘議結合。
五、小結(主旨)
通過寫自己游覽都江堰和二王廟表達作者深刻的歷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對李冰精魂、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悟,也體現了作者對承傳這種精神的樂觀和對膜拜這種精義的欣慰。
六、作業
1.熟讀課文并完成課后練習2(p235);
2.課后閱讀《文化苦旅》。
游都江堰篇三
《都江堰》是第四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文明的蹤跡”,旨在引導學生走進歷史,體悟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學者。他穿行于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在探尋中遴選,在遴選中觀照,在觀照中體悟,在體悟中傳達,在傳達中反思。一項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他的文化精義—————貼近蒼生,造福萬民。
1、記識作家及主要作品;掌握對比手法。
2、理解文本通過寫都江堰來寫李冰、寫文化精義的啟示與反思,了解文化散文的寫作方式。
3、讓學生體會李冰為民造福、貼近民生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體悟都江堰所體現的文化精義。
一)師生共同交流對余秋雨和都江堰的了解,把了解的余秋雨知識貫穿起來。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文學主張、文學特色等。
(二)預習反饋:通過檢測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掌握文章重點字詞,掃除朗讀障礙有學生交流作者的情況。(也可以放到第二課時單獨解決)
(三)走進都江堰(邊讓學生逐段朗讀,邊分析文章的精華,每一部分讀完后,為文章加上小標題。明確:a最激動人心的工程;b都江堰水的魅力;c魅力的締造者;d貼近蒼生的神可能學生會忽略掉一些修飾語,引導他們找出。如第一部分可能會丟掉“激動人心”,而這一修飾語是本段最核心的東西。)
1、誦讀第一部分,文章標題是都江堰,開頭為什么寫長城?這是什么手法?(對比)文章中作者拿長城和都江堰進行了那些方面的對比,最主要的是哪一方面的比較。
明確:作者從修建時間、社會功用、文明特征諸方面將長城與都江堰作比較,其中社會功用方面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2、找出第一部分的中心句,并且擬一個恰當的標題。
3、第二部分為什么在開始去都江堰時是“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
明確:是寫到了都江堰,欲揚先抑,層層推進,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震撼。
做一下總結:一部分主要寫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偉氣勢,強悍和規整。寫水強悍撒野,以見其兇瞞,說明工程艱險;水的規整馴順,則見治水人的氣度手段不凡,將水化害為利。字里行間激蕩著作者對都江堰的熱愛和對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蘊含著對都江堰巨大社會功用的贊嘆。
4、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第三部分,深刻體會李冰精神的內涵?實際上,作者在第三部分總是遮遮掩掩,不肯直言李冰的精神實質,始終讓學生猜測捉摸??梢宰寣W生在文章中先找出一些寫李冰精神的句子。
(1)、這里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樸。
“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指什么?李冰政治的本質是什么?
(2)、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
“大愚”“大拙”指什么?“大智”“大巧”指什么?
(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
“長鍤”代指什么?“金杖玉璽、鐵戟鋼錘”代指什么?
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與探討可以加強對李冰這一人物精神內涵的理解,加深對歷史文化的反思。
此外,文中出現了一些濃重抒情色彩的語句,要讓學生體會到并且深入領會,抓住作者的情感。
5、引導學生讀文章的第四部分,就會輕松地找到李冰的精神內容:實實在在的為民造福的人升格為神。
引導學生讀文章到沉住氣把文章認真讀完。
總結李冰獨特的精神世界的內涵,主要包括:貼近蒼生,造福百姓,求真務實,淡泊名利。
6、引用魯迅先生的話“在中國歷史上,歷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梁”。讓同學們找出中國歷史上“李冰”式的人物。
由學生思考,并口頭表達自己的的崇高敬意最后老師示例。例:古代:包拯、白居易、蘇軾、韓愈、林則徐等。當代: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等。
7、聽歌曲《好一個都江堰》,朗讀歌詞。
8、課堂總結: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然而都江堰依舊,李冰的精魂依舊,歷經時間長河的洗刷,那些以民為天,造福百姓的先人注定在我們心中永駐,不僅如此,他們與自然抗衡的執著堅毅的精神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無價的精神財富。
(四)作業安排:學習此篇文章后有什么感觸,寫到每日思考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