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高中角度高中及分析篇一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發點,又稱作“視點”、“觀點”、“觀察點”等。文學藝術創作講究角度,新聞寫作同樣重視新聞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中的這兩句詩,看似描繪廬山在不同視域中所展現的千姿百態,實則以形象寓理;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結論會不盡相同。在人們日常的語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樣的事,說法和表述各異,效果各異。清朝湘軍統帥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折中把草擬的“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這里的“戰”和“敗”兩個字僅僅只是調換了個位置,看待問題和表述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
新聞報道作為文字交流的一種形式,其角度的選擇同樣至關重要。新聞角度的選擇是新聞寫作中的重要一環。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關系一篇報道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在新聞報道活動中,新聞傳播者對采集的新聞素材,總是要進行分析比較,找準最佳視點,選取最佳材料,擇其最佳表現手法,來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
淺談到新聞角度,有人以上就會同報道的主題選擇聯系起來,甚至把這二者劃上等號,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其它方面,這是不全面的,那么,新聞角度究竟涵蓋哪些方面呢?假如有這樣一件事:一個人亂扔煙頭,引起一場火災,由于廣大群眾的奮力撲救,保住了國家財產。這件事,可以反映這樣兩個主題:一是防火,二是贊主人翁精神。報道究竟反映什么,完全取決于新聞傳播者看待問題的視角。主題視角定下以后,就要以此為據來確定選材視角,如果以防火為主題,選材視角就要著眼亂扔煙頭方面的事實;如果以贊主人翁精神為主題,就要側重選群眾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滅火方面的事實。主題和題材一旦確定,就要設計好報道結構,考慮如何安排題材和表現主題了。可見,一堆新聞素材,擺在新聞傳播者面前,從哪個方面寫,寫什么,采用什么表現手法,都涉及新聞角度問題。另外,受眾在閱讀或收聽新聞報道時,也有一個角度問題。受眾站的角度不同,對報道的看法和反映也會不同。這就是經常出現的,同一篇報道,有時會引起不同意見甚至截然相反意見的緣故。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新聞角度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新聞的立意角度——新聞主題的選擇;新聞的選材角度——報道所用題材的選擇視角;新聞的表現角度——新聞寫作技法的運用;新聞的接受角度——受眾在接受新聞報道事實時所持的觀點。前三個角度,是從新聞主體——新聞傳播者這個方面研究問題的,而后一個角度談的是新聞客體——受眾的問題。
下面著重探討一下新聞角度與新聞主體有關的三個方面。
緊扣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選擇新聞立意角度首先要把握的。新聞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我們無產階級的新聞報道在立意時,其角度就是要符合我們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有利于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聞報道具有很強的導向性,為此,我們的新聞報道要緊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便正確導向,對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對人民群眾有引導作用。只有這樣的新聞,才會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權威的指導性。
緊扣受眾心理是選擇新聞立意角度需要把握的另一具方面。新聞報道不僅要有指導性、引導性,還必須具有針對性,沒有針對性、指導性、引導性就無從談起。新聞應該面向大眾,讀者和聽眾有什么認識需要澄清,有什么疑難需要解答,報道的立意角度就要針對這些作出選擇。新聞還應具有貼近性(或稱接近性),即新聞必須貼近受眾。群眾是最活躍的生產力,是新生活的創造者。新聞如果不貼近他們,而是遠離他們,也就一文不值。所以,讀者和聽眾最關心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新聞的立意角度就要對準什么,只有這樣的新聞,才能使受眾產生共鳴,具有可讀性和可聽性。
緊扣新聞的價值,也是新聞立意角度必須把握的一個方面。事物是復雜的,人們觀察事物也是多側面的,所以要從多角度中去比較主題,選擇最有新聞價值的主題。新聞價值蘊含于新聞事實之中,客觀地擺在那里,如何把它挖掘出來,并使立意角度與之緊扣,完全取決于新聞傳播者這個主體的功夫。“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蘇軾這兩句哲理性很強的詩告訴我們:只有手指撥動琴弦,即主體與客體相結合,才會有琴聲。新聞傳播者應該做高明的琴師,去撥動新聞事實這根琴弦,使選擇的新聞主題這首曲子產生出繞梁三日的動聽旋律。
下面再來看看新聞的選材角度。面對一大堆新聞素材,選擇怎樣的新聞題材,選擇題材的角度如何掌握,是每一個新聞傳播者在寫作報道時首先面臨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選材是把原始材料變成表現主題的題材的提煉過程。這個提煉過程是報道寫作的又一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報道內容是否充實、扎實、精當,關系到報道意圖能否得到充分體現。主題猶如報道的靈魂,題材好比報道的血肉,一個人肌體健康與否與血肉好壞直接相關,一篇報道的成敗與選材角度是否恰當密不可分。
新聞選材角度的把握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要與報道的主題需要相吻合。新聞主題靠新聞題材體現,不同主題需要不同的題材。一旦報道的主題確定以后,選材角度就要圍繞這個中心來尋覓材料,使穩定取的題材緊扣這個主題,為表現這個主題服務。因此,新聞的選材角度一定要把住“主題需要”這一關。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就是這方面的范例。這篇通訊的主題是要表現出鐵人王進喜為迅速改變我國石油落后面貌而英勇奮戰的崇高思想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作者圍繞這個主題,把選材角度對準了這樣幾個題材;沒有吊車,就帶領大家用繩子拉、撬扛推,終于把鉆機從火車上卸了下來;打井缺水,就用盆子端來;他腿被砸傷,仍然堅持上井場,指揮鉆井;為了壓住井噴,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子攪拌水泥漿。這些題材,件件閃耀著王進喜鐵人性格的光彩,件件表現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可見,選材角度吻合了主題的需要,就能使報道主題得到充分展現。
要瞄準典型材料。要使題材很好地表現報道的主題,就需要從占有的大量新聞素材中,瞄準并選擇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體現本質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更具有代表性,能更好地揭示新聞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新聞事物的本質,從而深刻地表現報道的主題。著名作家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寫作體會中說:“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會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因此,在選擇新聞題材時,角度一定要對準以一當十的典型題材,忍痛割舍那些雖然生動但與主題關系不大的材料。
新聞的選材角度還應對準新聞的主角。
最后談談新聞的表現角度。新聞寫作除了好的立意和題材,還必須選擇最佳的表現角度。最佳表現角度,就是新聞傳播者在寫作時要從最能說明主題的那個方面去表現事實、反映事實,也就是說要通過對材料的巧妙安排和新穎構思,寫出別具一格而又能充分體現報道意圖的新聞作品來。語言怎樣表達才精美,結構怎樣安排才合理,如何構思才新穎,都是表現角度涉及的范疇。我們這里談的表現角度,主要指構思方向的問題。
表現角度也是新聞寫作的重要環節,與報道能否充分表現題材和深刻揭示主題關系極大。報道的主題定得再好,選擇的題材再生動,表現角度不新,這個報道就會一般化;在題材一般,主題老套的情況下,表現角度的正確選擇就顯得更為重要。表現角度,直接關系到報道的外包裝,是報道能否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同樣的主題和材料,外包裝不同,宣傳效果大不一樣。
表現角度的選擇應把握住兩點。首先是要扣住新聞的本質,不能追求形式而忽視內容。我們說報道要形式新穎,要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其前提是要有利于內容和主題的表達,要在真實反映題材,深刻揭示主題的情況下力求形式的新穎,不能講究形式而損害主題和內容。其次是要獨辟蹊徑,敢于創新。新聞報道在形式上的創新,是新聞傳播者應該著力探索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新聞傳播者并不是每天都能抓到新鮮的東西,而新聞的性質又要求報道不斷給受眾以新鮮感。這樣一來,就給新聞傳播者提出了善于和敢于創新的要求。同樣一個事實,同樣一個主題,轉變一個表現角度,換一種手法來寫,就可以寫出不同新意。
相關熱詞搜索:;高中角度高中及分析篇二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第二課時,現在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第二課時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37—39頁的內容,本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角的認識”,角的度量是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是介紹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層次,讓學生通過對兩組角的度量,進一步明確“角的大小要看兩邊叉開的大小,與所畫的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一概念,這不單純是讓學生獲得有關圖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操作和作圖的技能。
(二)、教學目標
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照“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學習目標,確定重點、難點。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及合作精神。
過程與方法目標:對1度角的認識以及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與操作充滿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想學、會學、樂學。
2、教學重點、難點:會用量角器正確度量角的度數。
“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現代教學論主張,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本課時我力圖在結構上有所突破,改變了慣有的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從而采取了“以情動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創新”為主的教學模式,其各個環節也利用了直觀教具創設“情境”,加強“合作”,從中也滲加了“開展游戲”這一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愉悅與輕松的學習過程中更深層地領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較角大小的概念。
因此,我把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參與狀態、合作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等有機地聯系起來。在通過創設情境的趣味性,既讓學生感到好奇,又倍感親切。在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時,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同桌合作后進行全班交流,集體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時,通過小組同學之間的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操作的技能和創新意識。
(因本節是第二課時,學生對角的概念已有大致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師生互動、加深鞏固(教師攜帶面具扮演森林之王“虎大哥”。)
2、以境吸人、初步感知
導言:“同學們,你們看,和平鴿和丑小鴨他們在做什么呢?”(出示和平鴿和丑小鴨爭論角大小的直觀畫面。)
師:它們在爭論什么呢?它們聽說咱們班的同學學習數學棒極了,所以懇請我們班的同學去幫它們解決這個難題。在學生討論和探究中,讓學生找到能解決問題的工具—量角器,此時根據學生的思維動機推進新的學習內容——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建立“1°”的概念。
(三)思品情節、明確任務
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我引出一個全新的東西—量角器,它與以前學生常用的直尺這種度量工具從形狀,組成到內涵都復雜的多,但又是必須掌握且要靈活運用的工具。因此,本環節我采用了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同桌交流及全班合作的形式。我讓學生拿出量角器,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我再提問:“看誰的眼睛最明亮,說說你看到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引導學生認識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稱:外圈刻度、內圈刻度、中心點、零刻度線。在學生初步認識量角器后,我順水推舟地說:“把一個半圓分成是180等份,其中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1°,2份所對的角是……?3份?4份呢?……”隨著我便讓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和平鴿和丑小鴨所遇到的困難。(注:是課本37頁測量∠1,∠2的度數。)在學生解決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歸納量角的方法,讓他們知道在什么情況下看“量角器外圈的刻數”,什么情況下看“量角器內圈的刻數”。
此時,我引導學生掌握量角步驟:
1、把量角器擱在角上后,第一步怎么辦?
2、第二步做什么?
3、接著第三步呢?
4、怎么判斷是看外圈刻數還是內圈刻數?探索性的過程讓學生去自主理解,同時我也編了一個量角口訣: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內外要分辨。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比較角大小”的概念。從直觀到演示,舊知過度,設疑引入,直至大膽放手,目的就是讓師生共同操作,利用動態的觀點,讓學生對比較角大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系,與角叉開的大小有關系。
(四)、自學督查、開展游戲
(五)、質疑反思、交流情感
角的度量
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內外要分辨。
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系,與角叉開的大小有關系。
高中角度高中及分析篇三
魯迅筆下的阿q在讀者眼中,印象最深刻應該是他的精神勝利法,從事實而言,阿q的一生是可悲的。但是又有誰能斷定他并不快樂呢?在每一次失敗時,他的阿q精神總是讓他轉換心情,變得愉快。阿q精神是一種思維方式,它帶給阿q面對失敗依然能感到快樂。
現今社會,阿q精神廣泛使用。人們在工作,學習及日常交往終于到挫折失意時,人們開始會轉換角度用阿q式的精神使自己放松心情,然后以冷靜的態度去處理問題,使生活變得快樂。
有時候,人們總會想著努力去追求幸福快樂,但是往往幸福在人們的定義中總不相同,也許有的人只須三餐溫飽,就會覺得幸福快樂;也許有的人要的是權利與金錢;也許有的人要的是親人相伴……幸福快樂,是人們思維方式所影響的。
過分的執著于自己所認為的幸福快樂,而一路茫然的追求,忽略路上的風景,即使到了真正獲得了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但那時也失去了許多許多。轉換角度,用輕松的心情去看待世界,你會發現其實幸福快樂只在一念之間。
高中角度高中及分析篇四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都要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那么也許換個角度我們就有了好的心情,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能化壓力為動力,化困難為機遇。
烈烈夏日里,在沙漠中,有兩個焦渴而且疲憊不堪的人。其中一個人取出了唯一的一個水壺,搖一搖,說:“哎呀,太糟糕了,我們就只剩下半壺水了。”而另一個人卻高興的說:“是嗎?真幸運,我們還有半壺水。
其實人生中的很多事都像那水壺中的半壺水,換個角度,換個思維,就會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態度,也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從一個角度去看,是瀕臨死亡的絕路一條,而另一種角度去看,則是充滿希望的陽光大路。
這段話讓我們感慨:霍金的換位思考讓他的人生更加精彩,他沒有因為身體上的疾病就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世人推崇霍金不僅僅是因為他在科學界的偉大貢獻,更主要的是他看問題的角度。
這樣的胸襟,這樣的氣度,這樣的智慧,源于愛迪生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想法,才有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電燈。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換個角度,生命會展現另一種美。換一種思維去對待身邊的事物,像冬天里的一縷陽光,黑夜里的一絲光明,沙漠里的一眼清泉,他會給你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