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風俗春節風俗字篇一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然后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然后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然后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然后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風俗春節風俗字篇二
天津春節的時段廣義上是指從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天津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的說法。但狹義上講,天津春節當天僅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臘八節是在農歷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開始熬臘八粥,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豆子、米、干果,給孩子們做還要放紅糖、白糖。還有臘八蒜,把大蒜剝皮,泡入醋內,再加白糖,拌勻。過年時,人人吃餃子。等吃餃子時打開,那蒜就呈翠綠色,給白白胖胖的餃子又添一種美味。
準備過年,大人們忙,孩子們也忙。福字、吊錢兒、燈籠、窗花都是要買的(也有的自己做)。孩子們更是在煙花攤前挑來挑去,不買一大兜不行。最后大人帶著孩子們去買各種各樣的糖、蜜餞、干果。吃的、穿的、玩的、用的都要買齊全。
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孩子們吃著糖瓜兒,等著天黑。吃飯后,大人帶著孩子們去放焰火。屋內的人聽到外面的煙花聲一點兒也不會覺得煩。那些煙花把黑夜襯托得無比美麗。
這一天孩子們也要吃糖,街上賣的糖有長方形也有瓜形,這些糖統稱為“糖瓜兒”,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嚼在口中又黏又甜。
關于臘月二十三,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有個神為“灶王神”,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壞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
今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吃的糖瓜兒,就是為粘住灶王爺的嘴而制成的。
最忙的日子莫過于二十三之后。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一次,各種食材更要準備充足,因為大多數的`店鋪都在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什么雞、鴨、魚、肉、米到正月初一絕對難買。
到除夕,全天津都沉浸在熱鬧的海洋。家家都忙活著年夜飯,酒肉的香氣飄散四方。大人孩子一大早就穿上新衣裳,收拾好自己就跑出去把對聯、福字貼在門外,屋內就在窗戶的玻璃上貼窗花、吊錢兒。家家熬夜,每晚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工作的人也都放假,搶票趕回家和家人過年、吃團圓飯。這一夜,除年級很小的孩子,所有人都要守歲。
轉天是正月初一,雖然還有些放焰火的孩子,但比除夕到臘月二十三這三天的少多,全天津大部分人都在休息。有的孩子們和爸爸媽媽去到親戚家串門,給親戚家孩子送紅包;有的全家在家里接待客人(倒不分什么男女老少)。好多地方都有廟會。極愛逛廟會的是孩子們,是為看花燈,買些新年專賣的小玩意兒和小吃。
正月初六店鋪開門,但也不是全部,還是有少數鋪子繼續休假。開門的鋪子也不忙,還是可以抽點空去逛廟會。
正月十五又是一個高潮——元宵節。一個個圓圓的小湯圓兒,是孩子們的最愛。
街上,家家戶戶倒不至于張燈結彩,但都掛上各式各樣的花燈、燈籠。孩子們有的找大人領著到街上玩兒,有的在家里欣賞家中的紗燈。
正月十六春節就結束。孩子們再歇些日子就該去上學,大人們也該去上班。天氣漸漸轉暖,春天就快來。
這便是天津的春節。
春節風俗春節風俗字篇三
說到我家鄉的春節習俗,那可真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么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春節風俗春節風俗字篇四
逛花市
市民絡繹不絕。
舞龍醒獅
自然是農村喜慶必備節目。舞龍醒獅為民間絕技,斗門縣蓮溪鎮的舞龍隊曾代表斗門縣到珠海市參加過各類巡游演出,虎年來臨,龍生虎猛,當然要大顯身手。醒獅在斗門更是平常,大小慶典都要出動,春節幾天,各村鎮的醒獅隊伍紛紛進城來表演,為各商鋪祈求好運,同時也采得一些過年利是,在一陣陣鑼鼓聲中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圖個新年大吉大利,縱使辛苦一點亦無所謂。
春節風俗春節風俗字篇五
每個人的家鄉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千奇百怪的風俗,我們家鄉也有風俗,現在就由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們家鄉的風俗吧。
我們春節的時候會買對聯不管春節你有什么事情,你再忙也要貼對聯。對聯還可以讓你幸福,辟邪。
春節過后,我們還有一個讓小孩子們歡天喜地的風俗,那就是發壓歲錢。發完壓歲錢之后就可以去小賣部里面買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你說孩子們能不開心嗎?發壓歲錢就是給孩子們發幸福,還能讓孩子們天天開心。
大年初一還可以放當門炮,早晨一定要起的很早,不過你可以不定鬧鐘,因為別家放當門炮的聲音,可以把你給吵醒。放完炮以后還可以去很多地方請神仙,請神仙的時候不可以去上廁所。放當門炮可以開門大吉,萬事如意。
我們家鄉的大年初一都會吃餃子,可以不凍耳朵,我們還可以在餃子里面包錢,只不過只能包硬幣一元錢如果誰吃到了那一元錢這一年你就會有好運氣。
我們小孩子也可以放炮,每一個孩子都非常的開心,夜晚還可以放煙花呢,每一個人都可以觀賞。
我們家鄉的風俗使全村子的人都非常的開心。
春節風俗春節風俗字篇六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但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民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
放假才過了三天,就到小年了,真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啊。過小年就是春節的“彩排”。天一擦黑,要吃飯了,家家戶戶就會放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那聲音真是讓人震耳欲聾。據說放鞭炮、掛燈籠、貼春聯,都是為了把一種叫“年”的怪獸趕走,不再來傷害人。
小年過完,大家就應該準備好新年要用到的魚、肉、蔬菜……以及要吃的水果,巧克力,餅干等等和一些煙花爆竹什么的。
等到要放鞭炮的時候我趕緊閉上耳朵,一陣驚天動地的鞭炮聲過后,我們一家人就上桌吃年夜飯了,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家人們一起開開心心的吃飯。等到晚上,一家人一起守歲,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據說如此照過之后,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時針剛指向零點,夜空中頓時漫天煙火,絢麗多彩,我跟姐姐放的煙花也是漫天煙花中的一朵。
正月初一,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年味好像更加濃郁了。踏著滿堂紅,和著爆竹聲,走親訪友去拜年,路上遇見了拱手作個揖,見面道聲“新年好”,新的一年便在這滿滿的祝福和喜氣洋洋中開始了。拜年后就需要去祭祖,和祖先一起共度佳節。午飯后我們就去觀看“村晚”,晚會上有的人跳舞,有的人唱歌,還有的人比武。在場間的休息時間,增添了許多互動環節,有你演我猜和誰是臥底……在村晚結束后,我們又舉行了許多比賽活動比如說:跳繩、登山、踢毽子比賽。一個下午的活動結束后,我已經累得氣喘吁吁,身心疲憊,但心中還是非常愉快的。
正月初二,我和家人來到外婆家拜年。在外婆家,我就更興奮了,拜完年后,我就坐在火爐旁嗑瓜子、看電視,正覺得無聊時,舅媽興高采烈的跑過來說:“村里正在舞草龍,我們大家一起去看看吧!”媽媽說:“唔,草龍是我們這邊的傳統習俗,去看看也是不錯的。”我爽快的答應了,我們一家就激動的跑了,過去答到地點以后,沒過一會兒,突然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條威猛的龍“飛”了出來。乍眼一看,那只草龍大約有十多米長,他的兩顆明亮的眼睛,忽閃忽閃的,活靈活現。這周邊都是圍觀的群眾,他們一會兒尖叫,一會兒鼓掌,讓我的心也燃燒了起來,在隊員們的飛舞下草草飛快的盤旋著遠遠望去仿佛條真龍在騰云駕霧,這場面十分的熱鬧。
正月初四,家里來了好多客人,他們吃完飯就開始劃拳了,我在邊看著大人們抑揚頓挫地行著酒令,心中實在提不起什么興趣,就默默離去。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眨眼春節就過去了,大人和孩子們在這喜慶而熱鬧的節日里迎來了新的一年。
春節風俗春節風俗字篇七
春節,人們俗稱“過年”。那么,人們過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風俗了。
在規定的路段上放煙花,或者在家看電視轉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鄉村的除夕是這樣過的:大清早,人們就起來了。換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門前貼對聯,家家戶戶的院里都掛上了紅燈籠。晚上,家家戶戶的燈籠都亮了,紅紅火火一片。每家門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聲。人人挨家挨戶到處串門,好不熱鬧。
大年初一,城市和鄉村的人們,都帶著年貨,有的去廟里上香;有的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還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這就是中國人們過年的風俗。
春節風俗春節風俗字篇八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風俗春節風俗字篇九
寒冬臘月,銀裝素裹,萬物枯萎,一片荒涼;新春佳節,紅紅火火,張燈結彩,合家歡樂。
嚴冬之中,新年之際,一家人圍坐一團,吃著可口的飯菜,看著精彩的春晚,臉上蕩漾著微微的笑,那笑臉是那樣甜美,仿佛能笑出一個春天。窄小而又溫馨的小屋中洋溢著歡快的笑聲,陳舊而又美麗的老屋里充滿著喜悅的氣氛。相信此時即使狂風暴雪襲來,身處絕對零度,受盡寒冷的折磨。那熱鬧非凡的畫面也能融化所有冰雪,溫暖一切寒冷,沸騰整個冬天!
窗外是寒冷刺骨的堅冰,窗里是熱熱鬧鬧的一家人。春節就是這么神奇,最寒冷的季節中最寒冷的一天卻是一年中最喜慶的一天。
冬日的夜是漫長的,仿佛沒有終點。人們總是耐不住欣喜一次次從夢中醒來,認為“明天”來臨,卻發現“明天”早著到呢,于是不得不感嘆夜的漫漫無際,“明天”的遙遙無期。
春節就是這樣,即使在寒冬臘月,人們也能熱血沸騰,即使千里冰封,人們也會熱淚盈眶。春節總是少不了溫馨與感動,少不了傳統與新意,少不了情,少不了愛。
春節不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日,它還是一個偉大民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