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窗外篇一
在漫長而枯燥的雨季中,我迷失了自己。有時上課,我會跑神。有時心情,莫名地低落。一張張紅筆寫著刺眼分數的卷子,讓我愈發懷念晴朗的日子。
我的書桌正對著一扇窗,曾經它總是及時地將清晨第一束光送來,抑或將婉轉的鳥鳴和清幽的花香送來。窗子上也曾有過一片盎然生機——那是一株牽牛花。不知哪陣風吹來的種子,落在窗臺上荒廢已久的盆里,然而,它就在那偶爾有雨時才濕潤一下的盆里長起來,而且攀上了窗邊的柵欄。
我看見它時,它很虛弱,似乎風一吹就會倒下去。出于憐憫,我隔三差五為它澆水,一個月后它竟然冒出小小的花苞。
每當我疲于學習,望向窗外,牽牛花密密匝匝的綠葉中藏著的花苞便映入眼簾。可是雨季如此漫長,它會綻放嗎?它也許是徒勞吧!我隱隱有些擔心。
漸漸地,在沉重的學業前折了腰,我沒有了與牽牛花談心的雅致。我關上窗戶,窗外的景致也被我淡忘。在那些陰雨霏霏、黯淡無光的日子里,我迷失了自己。
突然有一天,在緊閉的窗縫間,擠進一抹淡紫。是牽牛花!也許它也看不下去我的寂寞了。我又一次打開窗戶,那株牽牛花竟悄悄爬滿了窗欞,整個窗戶成了它的天地!沒有人關注,它卻無時無刻不在生長。
是啊!只要努力地向上攀爬,最終我也會開出嬌艷的花,在花開之前,我要默默地扎根舒枝展葉。
窗外總會有晴天,你要做的只是打開窗戶,讓陽光照入心間。
窗外篇二
而我窗外的景色卻隨著我的心情不斷的變化著……
不知道什么時候又下起了小雨,有幾滴竟然也滴在了我的臉上……
窗外篇三
我的窗外是陽光的。太陽掛在蔚藍的天幕,陽光像金黃的碎金,灑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我的小房間。陽光撫摸著我的臉,那感覺,像是母親的手,輕輕地,慢慢地,暖暖的,讓人心頭涌出一陣暖意。在窗臺上看太陽,并不那么刺眼,燦爛,柔柔的陽光照耀在我身上。這一刻,閉上眼——真的可以溫暖得飛起來。
我的窗外是寧靜的。遠處,是披著淡綠色斗篷的山;山下是清澈的河;進來,是金黃的'田野。這一來,什么也不要想,不要說,不要動,靜靜的,當一陣風拂過,我可以享受到只有我一個人才能感覺到的那份寧靜。在這寧靜的早晨,沒有人來阻止我,我當然可以一直這么寧靜下去。
我的窗外是忙碌的。窗下的田野大得很,一片和太陽一樣的金黃下,有好多身影在忙碌著。一旁的街道,夾著文件包的男人,匆匆走著;上補習班的孩子,三五個一群,并肩有說有笑。街上的人來來往往,熙熙攘攘,都急著趕這兒趕那兒,像流水匆匆流過。
我的窗外是美麗的。無際的天空是蔚藍的,一群掠過山頂的鴿子是潔白的,秀美的山川是朦朧的綠色,當中還點綴了幾點其他顏色......我的思維延伸了一下:天,比原來更藍了;水,比原來更清了;山,比原來更秀麗了;云,比原來更潔白了......時間,定格在了這個時候。
窗,給予我以無限想象,快樂。在每一天的白天、夜晚......
窗外篇四
坐在教室里,我不自覺地又瞄向窗外,一眼望去還是從前的藍天白云、花草樹木,卻再沒有了他蹣跚的身影。
不論炎炎夏日,還是寒冬臘月,窗外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因為那兒有我愛的人,也有愛我的人。每當我餓了、渴了,爺爺總能及時讓我從窗外看到他,總會有可口的點心或是解渴的飲料默默遞到我的面前。他就以這種方式溺愛著我,卻毫不擔心我會被寵壞。
他不像朋友那樣會陪我聊聊心里話,也不像父母那樣給我講做人的道理,更不像老師那樣會教我讀書認字。他跟我說的話似乎特別少,少到我幾乎沒有印象了。我知道他將我視為他與病魔抗爭的動力,他想看著我上大學。
對于他的愛,我選擇的只是默默接受,曾經也覺得理所當然。每次見面,他總是將事先準備好的點心或者零花錢塞到我手里,看著他一臉的欣喜,我不好意思拒絕。每次他都會囑咐我路上要注意安全,除此再無多話。他經常拖著病體守在窗外或是我放學的路上,我想起來就有些心疼,但我不好意思說出來。我和他都在珍惜著每一次的見面,看到對方似乎一切都靜止了。他每一次的轉身離開都似乎特別滿足,而這一次離開卻滿是遺憾。
忽然某一天,我有種害怕的感覺,不敢一個人睡覺,吵著要跟媽媽一起睡。三天后,20xx年12月17日,爺爺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入土為安后,我之前那種害怕的感覺居然消失了。爸爸說,我那沒來由的害怕是因為爺爺對我的牽掛,沒辦法用科學常識來解釋的親人間的依戀。
從此,他再也沒有出現在窗外,但我卻老是習慣性地看看窗外,他似乎并沒有離開我們,一直站在那兒看著我,望著我微笑。
窗外篇五
有時候,窗外很美。
——題記
早晨6:45分,手里端著熱乎的水,久久地佇立在窗邊。
兩只老鷹,飛著,飛著,盤旋在淺藍色的天空中。由于風大的緣故,翅膀似乎會微微的顫抖。但是他們沒有表示出一點點的懼怕,在大風里旋轉著,呼嘯而過,身后掠過一道若隱若現的影子。不向任何事物低頭,老鷹簡直就是這句話的代言人。
我特別敬佩那些家境貧寒,但卻自強不息的人;更羨慕那些榮辱不驚,為富不仁的人;特別對那些身體殘缺,卻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成就的人更是贊嘆不已,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貝多芬喪失聽力后,卻寫出了傳世的《命運交響曲》;陳景潤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中,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論證;張海迪在輪椅上完成了一部外國名著《海邊診所》的翻譯。他們用自己的奮斗經歷,譜寫了拼搏人生,戰勝宿命的凱歌。他們永遠是我們的榜樣和楷模。
他們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但是首先就要做到怎么樣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有這么一則故事:一只老鷹的壽命最長可達70歲,然而85%以上的老鷹卻只能夠活到40歲。原來當老鷹活到40歲的時候,喙殼老化而且彎曲,無法捕殺獵物,也幾乎無法進食,一雙利爪也因為角質老化不能彎曲而無法抓住獵物,全身的羽毛因為過于厚重而無法在藍天上飛翔。抓不了獵物,無法進食,也就只有等著老死了。但是也有15%的老鷹在老將至矣的時候便提前來到海邊的懸崖峭壁中的洞穴里,先是用自己的又長又老的喙啄堅硬的巖石,大概20天以后,喙上堅硬的外殼開始脫落,還需20天,老鷹才能長出新的喙;待新的喙完全長好以后,老鷹便去啄爪子上的硬殼,大概需要近三個星期的時間,血淋淋的爪子在啄去硬殼之后開始重新生長出嫩肉,漸漸的長出一雙利爪;接下來的便是要去掉身上厚厚的羽毛,老鷹用利爪抓,用尖嘴拔,待新的羽毛再次長出時,老鷹已經過了近180天的生死考驗。此時的老鷹一飛沖天,又可以憑它的利爪、尖嘴和搏擊長空的翅膀盤旋于高空之中俯視并捕殺一切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