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三年級認識分數反思篇一
一、在情境中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沖突,為了給學生構建思維平臺,教師從課一開始,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分漂亮紅頭繩的情境,使分數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自然地產生。再如,學生認識了幾分之一后,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主題圖游樂園中的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看圖、析圖、解圖的能力,進一步感悟、探索幾分之一的分數知識。還創設了猴哥哥和豬媽媽分月餅的故事情境,不但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
二、借助生活平臺,引導自主探究。
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分物品、找物體或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經常玩的。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平分樹葉、尋找衣服的一半,尋找圖形或物體的一半等等真實的情境中,通過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親身體驗、感受分數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時教師通過示范說、同桌說、小組說、判斷說、辯論說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觀點的平臺,并為自己的思維策略進行辯解的機會,為更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基礎。
三、動手操作,體驗建構。
學生初次認識分數,是感到比較抽象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實物作為學生的思維拐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借助實物或圖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主動建構分數知識;課后讓學生把自己新認識的分數朋友或者折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介紹給自己的同學、親戚朋友和父母這一實踐活動中,使每個人都有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和欲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年級認識分數反思篇二
我的一節數學課《分數的初步認識》,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說、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
講課中,我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對折,再用陰影畫出一部分,說出這是幾分之幾,又讓他們貼在黑板上。孩子們折呀、畫呀,說出了許多。貼的時候個子小,夠不著,我把孩子一個個抱起來讓他們貼。每發現有孩子說出一個新分數,我都要夸獎一番:“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雖是一聲很平常的贊語,但卻極大地激勵了孩子的自信心。
講分數各部分名稱時,我不是膚淺、生硬地去講分數線、分子、分母。而是生動地打比方:我們開頭把一個大圓月餅從中間切開,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橫表示,咱把它叫分數線。平均分成兩份的“2”寫在下面叫“分母”。這一半月餅是兩份中的一份,就寫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關系密切,該起個什么名呢?學生天真地說:“叫分兒。”“叫分女。”我微笑著告訴孩子:“你們想象得很好,等你們長大了也許會創造出新的數學公式,命名為‘分兒’‘分女’,咱們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嗎?”我感到:這不是無足輕重的兒戲之舉,它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點燃的是智慧與創造的點點火花。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纏著我再講一會兒,不愿讓老師下課。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課后,孩子們一個個爭著告訴我:“老師,你的教材好。”“老師,我愛您!”這充滿稚氣又帶著真摯情感的童言,打動了我的心。樸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對老師的最高獎賞。我激動地說:“孩子們,我也愛你們。”我相信,這群孩子會把我永遠銘記在心,終生難忘。
什么是師生平等、民主討論,什么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最佳方式,從這節課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誠地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孩子獲取知識,設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興趣。愛心是敬業的根本,博學是付出的源泉。把講臺讓給學生,把學習、思維的更大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來交給了學生。
三年級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三年級認識分數反思篇三
在教材的編排中,是第一次編排有關分數的內容,第一次正規的學習分數,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感知過分數。在這節課的導入部分,我并沒有過多的去創設所謂的生活情景,而是直接讓同學們來分月餅,一塊月餅想分給兩個同學,應該怎樣分?應該怎么表示,從而導入新課,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可以大概了解學生對分數的認知的情況,從而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直接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更有效地組織學生去探究新知。
二、面向全體,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然后再認識幾分之幾時,讓學生選擇例舉的分數用圖形折出來或者自己把一個圖形折一折創造出一個分數,并互相說說創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么意思。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當然在學生全體參與的同時,我們忽視老師的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反饋的情況和動態生成中我們老師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調整。
三、設計層次性的練習,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練習設計時,通過判斷能否直接用分數表示,進一步鞏固分數產生的基礎是必須平均分。利用色塊圖,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利用驗證1/8,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在猜想以后要驗證,并讓學生明白,雖然只分成了兩份,但平均分后照樣可以用分數表示,進一步完善分數的意義,體現極限思想。
我想通過一系列的練習的設計和安排,既可以鞏固所學的新知,又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
三年級認識分數反思篇四
通過執教這節課,我覺得主要體現以下兩點: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于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于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去肯德基吃飯。在分比薩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比薩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積累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
2在做中學,積累學生數學活動經驗。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愿,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
然后再認識幾分之幾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分數用圖形折出來或者自己把一個圖形折一折創造出一個分數,并互相說說創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么意思。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在大家的幫助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我認為個別教學環節設計還不夠細致,駕于課堂能力仍需提高,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要更加努力,力求在這兩個方面有所突破。
三年級認識分數反思篇五
《認識分數》是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北師大版53―55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分數,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開始,對后面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重要。下課后我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創設情境,架設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
上課開始我從創設“開心餐廳”的情境入手,再提問:“四塊雞翅平均分給兩個人怎么分、兩瓶飲料平均分給兩個人怎樣分比較公平?”,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接著出示兩個人平均分一個比薩餅,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理解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在教學分數的比較大小時,我采用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幫助學生將日常生活中分西瓜與本節課的結合起來,借助生活經驗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概念,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的,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折紙,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暢述,來幫助學生鞏固分數的意義。尤其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請學生將圓紙片當成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觀的比較出分數的大小。
三、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激活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學生折出了四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
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課堂上教師引導的還不夠,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安排的還得當,課堂紀律有點亂,對學生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作為一個教師,我還要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找到教學中有效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使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愉快學習。
《認識分數》是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北師大版53―55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分數,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開始,對后面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重要。下課后我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創設情境,架設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
上課開始我從創設“開心餐廳”的情境入手,再提問:“四塊雞翅平均分給兩個人怎么分、兩瓶飲料平均分給兩個人怎樣分比較公平?”,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接著出示兩個人平均分一個比薩餅,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理解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在教學分數的比較大小時,我采用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幫助學生將日常生活中分西瓜與本節課的結合起來,借助生活經驗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概念,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的,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折紙,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暢述,來幫助學生鞏固分數的意義。尤其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請學生將圓紙片當成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觀的比較出分數的大小。
三、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激活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學生折出了四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
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課堂上教師引導的還不夠,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安排的還得當,課堂紀律有點亂,對學生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作為一個教師,我還要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找到教學中有效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使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愉快學習。
三年級認識分數反思篇六
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分數,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開始,對后面的學習非常重要。課后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
課一開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把2瓶礦泉水和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的基礎上,提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多少”,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遇到平均分的情況,由平均分分得的結果是整數過渡到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的情況,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半個。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生成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半個又叫做1/2個。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借助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知識和生活經驗,體會分數產生來自于生活的需要,也為學生進一步認識1/2積累直觀經驗。實踐證明,讓學生表示半個既強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認識1/2找到了原型,也為學生進一步認識1/2的意義打下了基礎。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動手折、涂出1/2,并及時進行交流,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1/2的表象,同時體會到了方法的多樣性。通過以上活動,學生經歷了1/2的產生、形成的過程,真正的理解、體會了1/2的含義。所以學生在敘述1/2時說得比較規范、到位。在折1/4和其它的幾分之一時,我為學生提供了正方形、長方形和圓三種圖形。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出現了多種折法。通過動手折紙,學生明白了,不同的圖形都可以折出它的1/4,不只對1/4進行了簡單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分數的含義。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求學生折紙,還要求學生用彩色筆畫出陰影來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學生對二分之一已經理解,所以延伸到這部分知識很輕松。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1/2和其它分數后。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學生用哪塊大哪塊小對分數進行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通過看課件演示和折的紙進行比較,使學生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
整節課,學生是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真正體會了分數的含義。
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時間把握不夠,在課堂中學生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作為一個教師,我還要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找到教學中有效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
三年級認識分數反思篇七
這節課是學生和分數第一次正式見面,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起始課,對后繼學習非常重要。課后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創設情境,架設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本課教師從創設“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讓學生認識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二、自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的,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我們看到,教師給了學生思考的自由,給了學生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比如折紙,老師通過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
三、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激活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學生折出了三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在之后的折一折,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中,學生各式各樣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體現。
總之,這節課實現了我們的實驗課題,體現了課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由于準備時間比較倉促,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從這一點,我得到啟示,作為一個教師,必須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
三年級認識分數反思篇八
一、對于課堂氣氛的營造。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則潮大,引力小則潮小,引力過弱則潮無,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海潮現象”。如果翻開事業成功者的奮斗履歷,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經大致歷了這樣的三部曲:產生興趣——潛心鉆研——取得成功,成功起步于興趣,興趣是成功的基礎,成了支撐事業成功的重要支柱。
課堂教學要達到的理想效果應當是“課未始、興已濃;課正行,興愈濃;課已畢,興猶濃”。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教師精湛的教學技藝吸引學生,使學生形成思維的狂潮,也就是產生“海潮效應”。
在以往的教學準備過程中,我所關注的只是對教材的把握,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設計能夠行云如水,一氣呵成,從而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但上完課總是感到不如心意,反思后的結果是:我所期望的可能是僅想用一個場景來完成一部戲,而一部精彩的戲至少應該包括若干個場景吧。意識到這一點后,應該說還是一個不小的收獲;止步于此,感覺到場景間的轉換成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使場景間的轉換自然呢?真的,以前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轉換自然,有點一個壯漢只想填飽肚子的感覺。自然就行了嗎?精彩才是每個人骨子里的追求。如何才能實現精彩呢?僅靠死板的教材能實現精彩嗎?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用豐富而有個性的語言來創設一個個富有情趣的場景(以往只是注意在開頭創設一情境),讓每一個學生注目于這一個個場,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獲取知識的成就感,這樣才好。
從追求“行云如水、一氣呵成”到心往“理想效果”,從關注知識本身到關注學生,這就是這次反思的最大收獲了。
二、幾點細節
1)“數”與“數字”。
在提問時用了這樣一句話:“半個蛋糕能用一個數字表示嗎?”自以為這樣表述很準確,可惜事與愿違。課后聽張老師一提,恍然大悟:數字指的是0、1、2、3、4、5、6、7、8、9,而分數是一個數,不是數字。
2)“筆誤”
“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分別是一個圓的多少?”
上句是課件中一道題目的題目要求,但其中卻犯了兩個錯誤,一是真正的筆誤,在“分別是”的前面多了一個“是”,這一錯誤使得學生讀題時產生了不必要的困難,增加了理解的難度。二是由于出題時太過隨意,沒有仔細推敲用語,以致于出了科學性的錯,“分別是一個圓的多少?”應改為“分別是這個圓的多少?”一字之差,謬之千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