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傷仲永的教學目標篇一
附件:
《傷仲永》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單位:山東省臨朐縣城關街道北苑中學
姓名:郭全莉
《傷仲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中學生
2、學科:語文
3、課時:1
4、學生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了解王安石這個人物。
2)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3)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教學課題】
本課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篇課文,這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文言文,,學習本課需要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能復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的文章,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歷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發議論,說明“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
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的成長故事;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學情分析】
作為初一學生來講,學習古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為他們接觸的`古文篇目不多,
對古文僅僅有點初步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仔細引導學生,在認真領悟課文意思的基礎上做主題等方面的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能復述文中的故事。
3、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蘊涵道理,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人才毀滅所做的挽歌,體味作者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才的摧殘。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思路】激情導入—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傷仲永的教學目標篇二
教師先引導學生讀題,一讀準“仲”字,二讀好停頓,三讀出感情。
再讀課文。自由讀,讀準字音,指名讀;教師點示,范讀;學生模仿朗讀;教師重點訓練“日扳”“固”“耶”等詞的朗讀。
提問:王安石為何“傷”仲永?
學生回答:“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教師追問:“如何賢?”
學生進一步從第一段里找依據。教師點示:出身平凡,年齡小,不識書具,書詩四句,自為其名,秀才傳閱,句句寫奇,句句寫賢。
教師再問:“受于人者不至,怪誰?”
學生或說怪父,或說怪邑人,或說怪秀才。
教師啟發:“方仲永自己有沒有責任?”
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得到開闊,也從中懂得了道理。教師再去引導:“方仲永這么聰明的人不讀書尚且成為普通人,那我們有沒有仲永這么聰明呀?”
順勢學習最后一段的最后幾句,水到渠成。
傷仲永的教學目標篇三
暑假里上華師大的教育碩士,鄭桂華說了這樣一句:“如果華師大培養的老師還搞文言文翻譯的串講,只能說真的很可悲”。鄭桂華進一步強調,文言字詞的掌握,重點在課后的背誦練習。我過去的方式是將“文”與“言”結合起來講,配以相同的權重,屬于兩條腿走路。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主要嘗試完全放棄文言文的課堂翻譯,除個重點別字詞句的隨文講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譯教學,主要將落實翻譯的過程放到課后練習上,從而騰出更多的課堂教學用于指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學上產生的副作用是,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把握文章內容的難度加大,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推進有一定的難度,但隨著反復的朗讀和教學的深入,語言障礙造成的閱讀困難會自然而然的被稀釋掉。
希望這樣的課堂模式能夠讓有能力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挑戰自己的機會,并在課堂上思考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也希望通過加大聽課難度促使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預習,變被動為主動。
在文章的教學上,設計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節、第二小節的寫作手法的“疏”“密”之別。這個概念對于初一學生,尤其是語文底子薄的同學來說,可能是有些過于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得其要領,有些悟性差的同學則是云里霧里了。
《傷仲永》教案教學設計19
龔侃復旦初級中學
掌握文言實詞,能夠翻譯全文
梳理文章的結構,理解行文疏密結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強調青年人應當注重后天學習的道理
1、 a他是歷史上唯一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后無任何遺產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后饑餓的美國農民
c他被俄國的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d在中國古代史書中,他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的作者,翻閱課本,他是誰?我們今天學習哪一篇課文?
1、基本文學常識 朝代 字號 別稱 作品集
2、“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執拗的改革家,孤高的品格,是非功過任人評說。
3、作為文學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清晰的思路,精煉的筆法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個別朗讀、集體朗讀
2、讀清句子中的停頓——個別朗讀,交流
3、參考課下注釋,理解故事大意,說說題目“傷仲永”是什么意思
1、根據方仲永才能的變化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關鍵句
2、自學課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齡
方仲永的才能
作者獲知的途徑
方仲永變化的原因
五——十二、三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聞之也久矣
方仲永的父親
不使學
十二、三
不能稱前時之聞
見之
十九、二十
泯然眾人矣
問焉(聞)
1、朗讀課文,說說第一小節是圍繞文中哪一個字來表現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體現在哪些方面?
從來沒見過文具卻忽然求之,拿起筆就能寫詩歌,詩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詩能夠馬上完成,文理有過人之處。
3、作者寫方仲永家“世隸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緊扣“世隸耕”這一點的?
“未嘗識”“忽”“借旁近”“傳一鄉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嚴密,處處緊扣“世隸耕”,細節中體現邏輯的嚴密
1、作者“傷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才華的少年最終不過泯然眾人
2、體現出“傷仲永”的主題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眾人矣
文章結構上的疏密與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結合,前面對“奇”的表現越密越實,捧得就越高,后面寫得越“疏”越”空”,越顯出情感的失落,有從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頭來一場空。結構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風”與“疏可走馬”
1、王安石究竟“傷”的是什么?真的是“傷”方仲永嗎?
方仲永父親的不使學
2、方仲永的父親是可恨的人物嗎?
是“世隸耕”的無知導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無奈
4、對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
1、復習本文的文言詞匯和重要句子翻譯
2、完成課后練習題
傷仲永的教學目標篇四
在聽師父的課的時候,我發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竟是那么順理成章的事情。《傷仲永》第一課時,師父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1、默寫(提前布置完成);
2、教師范讀,逐個認字,糾正讀音;
3、自由朗讀,大聲朗讀;
4、黑板寫生字,抽學號,寫一個認為其他同學不會的字;
5、黑板注音,抽學號,給以上字注音;
6、齊讀黑板字詞;
7、師生共讀課文;
8、作業,將黑板上的字抄兩遍。
平時我一般不會范讀課文,因為對自己的朗誦不夠自信,我常常是從網上搜索相關的課文朗讀音頻,或者利用配套磁帶播給學生聽。但是這次,我在兩個班上范讀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的注意力空前集中,遠遠勝過用電腦播音頻或者用錄音機放磁帶時的效果。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在課堂上盡量地多范讀課文,后面的《黃河頌》和《木蘭詩》,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黃河頌》教學時,逐句帶讀更是帶動了全班同學的朗讀情感。
讓學生在黑板上寫一個認為別人不會的生字,讓學生選一個黑板上的生字注音,這些正是教學模式的更新,深受學生歡迎。在之后的實踐中,我發現,除了抽學號,讓學生自愿報名上黑板寫字和注音,其實也是蠻不錯的方法,而且更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比如昨天,在一次講解學導練的過程中,我先點名讓a同學上黑板默寫第一題的字詞填空,該同學竟然半天寫不出一個詞,正當我準備再點一名同學上黑板來默寫時,他的好朋友b同學主動舉手,b同學平時也是比較調皮搗蛋的類型的,這次舉手令我很意外,我猶豫了一下,才點頭同意他上來試一試。結果更加出人意料,b同學準確無誤地將所有字詞一一默出在黑板上。全班響起一片快樂的掌聲。我重重地表揚了b同學一番,很明顯,回到座位的b同學受到了大大的激勵,聽課都專心了很多,而且接下來好幾堂語文課他都能努力跟上老師的節奏了。只是a同學的自信心,需要花時間多加鼓舞了。
對于初一的孩子來說,很多知識講解一次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反復練習才能達到一定效果。比如字詞,先得由老師帶著糾正讀音,接著得安排他們自己寫一寫,寫完不止,還要讓他們讀幾遍,讀完再抄兩回,如此反復強調反復落實,學生自然也就在心里有了個初步印象了,明白到這個東西的重要性了,會自然而然地讓自己的注意力跟著老師走了。
傷仲永的教學目標篇五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創建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匯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節就是要公布教學目標,體現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設置了以下幾個環節:步驟一,檢查預習環節,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新式作業。這樣把教學內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每個環節都重視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節中,學生人人參與;在討論環節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并在反饋環節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四,教規律和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律、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后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匯,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律和閱讀方法,善于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為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新式作業,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和結局完全和課文的內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鑒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為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