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情緒教案反思篇一
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即“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理解這個重點的關鍵是放手讓學生讀通課文,幫助他們借助語言文字創設的情境,展開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洶涌的激流里鼓浪前進的驚心動魄的景象。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弄清課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間的聯系。為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細細研究教材,發現了其中隱藏的契機——抓住三個對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我適時巧妙地抓住以下三個對比,來引導學生精讀感悟。
文章開篇并沒有直接描寫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濃墨重彩寫黃河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險惡氣勢,極力渲染黃河氣勢之大、險情重重,為的就是增加黃河和艄公兩者在力量上的懸殊,將自然和人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下文描寫黃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鋪墊。
在上課伊始我就“多管齊下”,引導學生深入感受黃河。先由課題入手,讓生談談對黃河的了解,接著出示課文第一節內容,指名讀。然后,理解“滾滾”、“萬馬奔騰”“濁浪排空”、“膽戰心驚”后,再指導感情朗讀,最后利用多媒體播放黃河萬馬奔騰、滾滾東流的錄像,直觀地感受黃河的氣勢,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想象如果此刻你就站在黃河的岸邊,會有什么感受?指住課題,趁勢反問,黃河是如此的桀驁不馴,究竟誰是黃河的主人?引出“艄公”,出示“艄公”圖片,進而將兩者進行對比,表面上看,“前者”如狼似虎,“后者”血肉之軀;“前者”兇險異常,險象環生,“后者”一篙在手,別無他物。一強一弱,明顯不過。可是最終“弱者”卻成了“強者”的主人。這是說明了什么呢?課堂上學生們幾乎沒有人一下子說出艄公勇敢、智慧、鎮靜、機敏,只答出了說明艄公很“大膽”、很“勇敢”。我覺得這就可以了因為此時,學生對文章還沒有深入地研讀,所以這里的對比,應該也只是一個鋪墊,不能過早拔高了學生對艄公的情感。完全可以先放手讓學生自由去讀文,自由談感受,老師在引導學生一層層深入讀書體會的過程中,逐步渲染、積累,最后讓學生自然生成心中的“敬仰之情”。這樣,學生的情感才是發自內心的,也才能讓文本真正深入學生內心,打動學生的心靈,這樣的學習才是更加有深度,有效果的。
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覺呢?邊讀邊把有感想的地方劃出來,寫一寫感受。然后交流各自的認識,教師適時點撥,老師點出“作者初見到湍急的黃河,為一驚,遠望鼓浪的橡皮筏子為之再驚,細看到筏上有人更驚”的觀察思路、認識思路,并用朗讀展現這種越來越驚的層次。“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由遠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膽、驚訝、激動、興奮、吃驚。我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通過朗讀來表現自己的感受。我抓住了“啊”進行多元解讀,讀出其驚訝,為什么驚訝?因為羊皮筏子上有那么多的人啊!太不可思議啦!
而羊皮筏子呢?——“從岸上遠遠望去,那么小,那么輕,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引導學生從“小”、“輕”、“一個小小的浪頭”“整個兒吞沒”等重點詞句中體會筏子的特點:小。可是“那上面卻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們的身邊還擺著兩只裝得滿滿的麻袋”。這足以讓岸上的觀眾為之驚訝得目瞪口呆。抓住“五位”、“一位”、“還”、“滿滿的”等詞讀出驚訝的語氣,讓學生讀進去,通過反復讀、評價的方式讓學生明白該怎樣讀好。進而引導學生將筏子和貨物進行對比,感受筏子體積是這樣的小,可是其裝載的貨物確是這樣之多,即使是艄公想多掙幾個錢,充分利用羊皮筏子的體積,可也要顧及自己和乘客的安全。如果沒有驚人的膽量和過人的智慧,沒有高超的撐筏技術,艄公是不敢在“洶涌的激流里鼓浪前進”的。可見艄公果然了不起,學生對艄公的敬意又添幾分啊!
這時可以趁勢出示最后一節,作為對“艄公”的`贊美,進行感情朗讀,結合這一部分內容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說不到位沒有關系,繼續學文。
看到這六個人乘著一張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流,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岸上的“我”不禁提心吊膽,看的人已經是膽戰心驚了,可是當事人呢?你瞧,“艄公卻很沉著,他專心致志地撐著篙,小心地注視著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談笑風生,那從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車上瀏覽窗外的景色”。對比之后我們不禁要問:乘客們何以如此放心,如此安然?那艄公憑什么贏得了乘客的信任?再次出示最后一節,引導學生理解中心句“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讓學生聯系6—8節,說說對勇敢、智慧、鎮靜、機敏這幾個詞的理解。在理解詞語的同時,引導學生討論艄公會遇到的怎樣的困難,他又會如何克服,在此基礎上找尋艄公能克服這些困難的原因,深入感受羊皮筏子的艄公沉著穩健、從容不迫的氣質及他那高超的駕筏技術和豐富的經驗。相機理解“如履平地”這一“履”字!領略艄公風采后,齊誦最后一自然段,用作者的話贊美艄公。
在課堂上抓住這三個對比,不僅能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樹立起黃河的主人——艄公那勇敢、智慧、鎮靜、機敏的形象,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對艄公肅然起敬,還讓學生深深明白課文各部分與中心是緊密相連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學生對艄公的敬仰之情,是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之中“牽”出來的,要使在孩子的內心真正有很深的感受還應當在各個對比之中“用心”讀書,自然而然發自內心地生成,在一遍遍的讀書過程中慢慢感受到,慢慢從心中“長”出來的真情實感,而不應該是老師帶著學生從文章中生硬地“對比”出來的。
情緒教案反思篇二
《黃河的主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意蘊深刻、震撼人心的優美散文。這篇散文描寫了波浪洶涌的黃河及艄公駕馭黃河的風采,贊揚了艄公憑著勇敢、智慧、機敏,戰勝驚濤駭浪的黃河精神,并以“黃河的主人”的美譽來贊美他。本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即“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教學的難點是幫助學生弄清課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間的有機聯系。
……
師:誰能用文章中的詞語來說明艄公值得贊頌?
生:因為艄公勇敢、智慧、鎮靜、機敏,所以值得人贊頌。
師:文中哪些語句能反映艄公的勇敢、智慧、鎮靜、機敏?請同學們再讀六到八自然段,在書上做簡要的批注。
生:他專心致志地撐著篙,小心地注視著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
師;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從“專心致志”和“小心地注視”體會到艄公的小心謹慎。
生:我從“大膽地破浪前行”體會到艄公的沉著、冷靜和他高超的駕船技術。
師:還有其他的語句也能反映艄公的勇敢、智慧、鎮靜、機敏嗎 ?
生: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對著險惡的風浪,身系著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細的竹篙。
師: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艄公的任務艱難,責任重大。
生:他只有一個小小的筏子和一根不粗不細的竹篙卻要戰勝險惡的風浪,責任多么重大,而他卻能出色地完成任務,多么令人佩服呀!
……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的過程是把文字信息轉化為生動的表象組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不可言喻的情感體驗。對文字的理解,思想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憑借這個過程來實現。
發現、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得更牢,是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探究問題呢?要依靠教師的點撥指導, 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讀書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思考方向,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發現、去探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通過研讀的過程,逐步學會如何讀書和思考的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的著力點不在于讓學生獲得和教師同樣的見解,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在研讀的過程中學會讀書和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情緒教案反思篇三
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利用學生已形成的閱讀期待,將學生的閱讀、感受、體驗、表達、創新等信息反饋于課堂閱讀過程之中,最終達到理解、感悟課文內涵之目的。
在精讀感悟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注意課文各部分之間與中心的聯系。注重從朗讀指導入手,扎扎實實地讀通課文,讓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呈現一幅羊皮筏子在奔騰的'黃河上鼓浪前進的生動畫面。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受到強烈的感染,對艄公肅然起敬的感情就會油然而生。
情緒教案反思篇四
我雖然心里很清楚學生的品德培養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沒有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同語文教學一樣重視,有時甚至占用品社課的時間來完成語文的教學任務。今天進行《做學習的主人》教學,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都舉手了。其實,幫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主意識更重要,比老師強制地要求學生做這做那效果更好。
《做學習的主人》是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中的第三個主題。學習本課,旨在讓學生知道學習要肯于動腦筋,不怕困難,掌握克服學習中各種困難的一些方法;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體會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愉悅;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我引導學生找冬冬的煩惱,并通過“假如你是冬冬,你會怎么辦?”和“假如你是冬冬的同學,你會怎么說?”兩個問題,讓學生同桌說一說,再自由發言,引導學生總結出解決辦法——靠自己或請教別人。我不急于判定哪個方法好。而是延伸了這樣的問題:你在學習中遇到過困難和煩惱嗎?你是如何解決的?于是,學生打開了話匣子,紛紛舉起了小手,向老師和同學傾訴心中的煩惱與困難。“我在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很煩惱。”“我拼音會出錯。”“我課文背不會。”“字的意思不知道。”“作文不會寫,不知道怎么寫。”李思遠和陳祈帆還說出了心底的話:“我做著作業會很煩躁,不耐煩。”還有數學題不會列算式,英語不會讀,不會炒菜等問題,我一一板書在黑板上,并根據為語文學習、數學學習、英語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進行分類。
接著,我讓同學們四人小組討論,怎樣解決這些問題與煩惱。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發言很積極。對于作文,紛紛說出了這些方法:
1、多看獲獎作文,多看課外火書;
2、看習作要求,多觀察、會想象、多思考;
3、會用好詞好句;
4、寫完后要讀一讀,看看通不通順等,我還補充了要會專心聽講,聽老師講寫作方法,請教家長幫忙修改,同學互相修等。
隨后,我讓學生看著黑板自己說一說。當我問,用上這些方法會寫作文了法?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會了”。我把作文這個問題擦去。
就這樣,同學們自己討論交流解決辦法,問題一個個被解決、擦去。由于學生發言較多,直到下課鈴響還沒解決完,我問同學們“現在解決還是留到下次課?”“現在。”我很欣慰。我們繼續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并總結出——要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直到全部結束,下課至少已經五分鐘了!第二個內容“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沒有時間完成,留到下節課。
這節課讓我了解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對教學調整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更重要是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知道要學會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希望學習的主人翁意識能在學生心底扎根。
情緒教案反思篇五
對于這一次以如何做學習的主人為主題的班會。班會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班會的形式主要形式是:討論。我們班學生大都有自己獨立的學習方式,道理從他們自己或者小伙伴的口中講出比從老師說教更為容易接受,事實證明,討論式班會效果也更好。
內容選材也比較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有些事例能夠引起小學生的興趣,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學生從故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由于這三個方面范圍較寬,每個部分拿出來都可以講一節班會課,所以內容略顯臃腫,時間有些緊張,沒有做到知識點的深入挖掘。還需要精簡內容,進一步深入展開,讓學生體會的更加深刻。
從形式上看,這次班會采用了多種形式。例如,運用事例感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通過故事續寫讓學生體會到不良行為習慣帶來的危害。運用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找出身邊的不學習的后果并拿出解決的對策。但是討論時間比較難控制,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可以適當減少討論次數,增添知識搶答之類的環節。
1、班會準備不充分,沒有讓學生搜集相關方面的材料。
2、問題設問不具體,沒有更加密切的聯系學生實際。如果提前搜集關于同學們現狀關于習慣方面的照片作為討論,效果可能會更好,尤其是學生討論時候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從學生主體地位上來看,基本上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體會,讓學生去找,讓學生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但學生舉手發言不是很踴躍,提問范圍也太窄,沒有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去。在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探討方面做得不夠好。
總之,這堂班會課讓我感到了自己的很多缺點和不足,需要通過更加努力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從而爭取更快的成長和進步!
在班會課以外,時時刻刻都要落實關于學習習慣養成的培養,只要一出現問題,及時以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反復教育,最終才能使得良好習慣真正落實,總之,良好學習習慣養成教學是持久戰,班主任必須和學生共同努力,一旦松懈的話,壞的習慣可能又浮出水面,不利于班級管理。
情緒教案反思篇六
上完了23課《黃河的主人》之后,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篇文章善于利用側面烘托的寫法。現就整個過程,反思如下:
課文用了大量的筆觸描寫了黃河的波翻浪涌,濁浪滔天。看著驚心動魄,聽者膽戰心驚。其實這些景色的描寫都是為了烘托主人翁——艄公駕駛羊皮筏子技術的高超。這就是典型的側面描寫之法。
在滾滾的波濤中,有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初看是那樣小,那樣輕,似乎隨時隨地都會被濁浪淹沒,被黃河吞沒。可是它卻能夠平穩地行駛在黃河上。這一小一輕正好烘托了艄公能夠成為黃河主人的原因。
通過描寫羊皮筏子上的人多,他們的神態自若,談笑風生,可以看出他們一點也不擔心乘坐筏子會有危險。側面烘托了艄公駕駛羊皮筏子技術高超,讓乘客放心。
這是一篇典型的.側面描寫的文章,通過這三方面的介紹,在孩子心里種下側面描寫的種子,希望以后能夠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