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會變的月亮教案反思篇一
活動目標:
1.認識月亮形狀變化的規律,知道自然接種的事物會發生變化。
2.對事物有好奇心,愿意去發現自然界中的變化。
活動準備:
1.布置簡單星空,在卡紙中剪開一個弧形口子,再用黃色卡紙剪成圓形的月亮
2.幼兒活動材料第一冊p16
3.繪畫星空的材料:大張白紙,黃色、黑色及深淺不同的藍色顏料
活動過程:
一、我眼中的月亮
1.天黑下來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月亮高高地掛在控制。你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
2.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說自己看到的月亮。
二、會變的月亮
1.月亮在天空中的樣子不是一直不變的,它每一天的.形狀都會有所不同。有時候月亮是圓的,有時候月亮石一個彎彎的月亮。
2.教師出示制作好的“星空”,然后逐漸抽拉出黃圓月,使“月亮”呈現不同的形狀。
3.教師和幼兒一同翻看幼兒活動材料p16,觀察月亮形狀的變化過程,引導幼兒發現月亮變化的規律:月初的時候它是彎彎的,窄窄的,之后會慢慢變園,成為滿月,等完全變園之后,它又會慢慢變彎、變窄。
三、幸福浪漫的夜晚
1,在月光下,人們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2.月亮柔和的光照亮夜晚的小路,和爸爸媽媽在月光下散散步、賞賞月,是一件既幸福又浪漫的事情。
3.每年的中秋節是月亮最圓的時候,說說中秋節我們可以干什么。(與親人團聚、吃月餅、賞月等)
四、星空與明月
1.幼兒4-5人一組合作,在一張大紙上用深淺不同的藍色、黃色和黑色顏料繪畫“星空”,大膽表現夜晚星空的夢幻色彩。
2.教師將幼兒合作繪畫的“星空”懸掛在教室內。
會變的月亮教案反思篇二
活動目標:
1、知道月亮是會變化的,并初步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
2、激發孩子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場地布置、課件、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導入
師:小朋友都聽過好聽的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月亮姑娘最后穿上合適的衣服了嗎?
師:為什么穿不到合適的衣服?
因為月亮姑娘的身體不斷變化,有時候大,有時候小,所以她總是穿不到合適的衣裳。
師:我們這段時間一直在探索月亮,月亮會發光嗎?
師:月光從哪里來?
課件展示,小結:月亮是個不會發光的球體,也叫月球。太陽的光芒照到月球上,月球把光反射到地球上,所以我們地球上的人能看到月亮。
二、演示實驗
1、討論:你們平時見過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
2、課件展示
師:月亮有這么多的樣子,在這張掛圖中會在什么位子上呢?(幼兒自由猜想)
3、實驗驗證實驗:一個教師當月亮,其他孩子當地球上的孩子。“文章、出自屈、老、師教、案網、“孩子觀察演示實驗。并驗證猜想的結果。
認識新月、滿月。
師小結:月亮亮面朝著太陽從新月開始,繞著地球轉到滿月,月亮越變越大。
三、幼兒操作
師:從滿月到新月,月亮的變化又有什么樣的規律呢?
1、再次進行模擬實驗,教師發給幼兒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小朋友根據觀察結果進行操作。
2、檢驗幼兒操作結果,教師分析。
3、運用課件小結。
小結:新月到滿月,月亮越變越大。滿月到新月,月亮越變越小。
四、活動延伸
師:月亮繞地球轉一圈用了多長時間?(一個月)月亮這樣的變化一年有幾次?(12次)
教學反思:
家長的配合意識有待提高,只有唐沁等幾個孩子記錄的很完整,很仔細,其他孩子的記錄有些只有大人的文字,孩子只是講述,參與的感官太少;還有一部分家長可能覺得這件事對孩子的發展無關緊要,所以孩子要求后,并不主動配合,沒有和孩子一起觀察月亮,所以當老師讓他講述發現的時候,孩子無可奈何。家長的教育觀念有待改變。
會變的月亮教案反思篇三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蠶寶寶長大及結繭的過程。
2.用語言、繪畫等方式記錄表達自己觀察的過程。
二、活動準備:
1.蠶寶寶生長過程的ppt。
2.熟蠶的照片和圖片,錄像,紙和筆。
3.蠶繭幾個。
三、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回憶經驗。
提問:
最近,我們班來了許多小客人,它們是誰呢?那蠶寶寶是什么樣子的?
2、出示圖片:
這是小朋友畫得蠶寶寶,它和你們講得一樣嗎?
(1)現在的.蠶寶寶還吃桑葉嗎?不吃桑葉的蠶寶寶叫什么名字?
(2)蠶寶寶剛來時是什么樣子?你們是怎樣喂養的?
3、幼兒分組畫畫。
4、蠶寶寶結繭。
(1)這些蠶寶寶長大后會干什么?它們是怎樣結繭的?是不是這樣呢?
(2)幼兒看錄像。
提問:
5、蠶寶寶吐了絲,接了繭,還會變嗎?會變成什么?你們想知道嗎?
6、出示繭。
(1)繭里面有什么呢?它和吐絲前的熟蠶一樣嗎?什么地方不一樣?
7、幼兒猜想。
小朋友猜了很多,蠶蛹到底會變嗎?會變成什么?
活動延伸:
關于蠶的一生還沒有玩,我們將繼續帶領孩子在科學區中觀察蠶蛹變成了什么?蠶媽媽是怎樣生寶寶的,這樣他們對小蠶的一生就有一個系統的、完整的認識。
活動反思:
由于自身經驗的不足,在課程審議時將這一活動安排在了還沒有蠶寶寶飼養的季節。由于這次的活動安排的時間還不是蠶寶寶飼養的季節。所以沒有蠶寶寶可以讓小朋友飼養,因此對蠶寶寶的生長、活動等習性不熟悉。
農村本是家家戶戶都飼養蠶的,但是現在飼養蠶寶寶的家庭越來越少。所以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沒有接觸過蠶寶寶,對于蠶的生長過程一點都不了解。在出示蠶的生長過程圖后,我先讓孩子們猜蠶寶寶最初的樣子,小朋友都猜錯了。但是由于請小朋友自己自由的猜蠶的生長過程,小朋友對這個活動非常的感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回答問題。還會因為自己猜對蠶寶寶生長的一個環節而歡呼雀躍。孩子們對于蠶寶寶在生長過程中會蛻皮充滿了好奇。這些都只能留待到養蠶的季節時再讓孩子們進行觀察。
主要采用了圖片和教師講解為主。如何讓孩子們在本次活動中主動、積極參與呢?我就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猜想先討論、講述。我再進行糾正、補充,這樣不僅讓孩子參與到活動中來還能讓對所學知識映像更深刻。
在以后課程審議的過程中一定要更加注意到季節性活動的時間安排。
會變的月亮教案反思篇四
活動目標:
1、對蝴蝶的演變過程充滿好奇。
2、嘗試運用繪畫的方式表現蝴蝶的特征和生長過程。
活動準備:
毛毛蟲變蝴蝶視頻、剪紙
活動過程:
一、引入課題
幼兒:玩過/沒玩過蝴蝶
二、幼兒討論
1、引導幼兒了解蝴蝶外形特征提問:拼出來的蝴蝶是什么樣的?
(小結:通過顏色、翅膀、觸角、身體、花紋)
2、教師:你見過蝴蝶么?知道蝴蝶的寶寶是誰嗎?毛毛蟲怎么變的?
三、引導幼兒了解蝴蝶成長的過程
1、欣賞視頻(無目的觀看)教師:你看到了什么?
幼兒:毛毛蟲、蝴蝶
2、欣賞視頻(有目的觀看)教師:毛毛蟲是怎么變成蝴蝶的?。來.源教.案網,先…..后….然后…再…)幼兒:圓的(卵子)、毛毛蟲、蛹、蝴蝶幼兒講述剛才看到的過程教師:進行糾正并在黑板上貼上剪紙(蝴蝶演變過程)
四、運用繪畫的方式表現蝴蝶演變過程(注:不進行評價幼兒的繪畫,)
反思:
《毛毛蟲變蝴蝶》是大班下學期的活動主題:蟲蟲,蟲蟲飛中的一節結合健康與科學領域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活動。我根據本班的'幼兒的發展水平有所改變,因為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發現幼兒非常喜歡蝴蝶,但對于蝴蝶是怎么來的,卻不知道,所以我根據《綱要》精神,從幼兒的興趣入手,針對幼兒的好奇心理設計了這個教育活動,在這個教育活動的活動目標中,是主要體現在運用肢體表現蝴蝶的生長過程以及熟練地根據口令做出相應的動作。當我對幼兒的實際情況了解后,覺的應該增加幼兒對蝴蝶的變化的認識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而且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會對所接觸的知識掌握的更好。所以我在一開始設計了對蝴蝶的認識以及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演示,幼兒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很積極,為后來的肢體表演打下基礎,幼兒在接下來的肢體表演中興趣很高,唯一不足的是,活動場地不夠寬敞,使幼兒不能盡興的表演。活動在幼兒的興奮狀態下結束,活動延伸設計的不是很切合實際。如果在延伸中讓幼兒繼續玩肢體表演游戲的話,可能效果會更好。還有就是在設計教學課件的時候,制作的蝴蝶生長過程的課件不是很形象,效果就相對稍差。
會變的月亮教案反思篇五
1.探索用自己的身體某個部位或自己身邊的工具來進行測量
2.學會動手種植草莓的能力,團隊的合作能力
3.體驗種植草莓過程中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用多種方法或身邊的工具進行測量
難點:通過討論確定種幾棵草莓秧苗,棵與棵間的距離為多少
活動準備
1.幼兒與父母一起體驗摘草莓、一塊種植園地、除草、將土地分成4份
2.鐵鍬、鏟子、水壺、草莓秧苗、撲克牌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老師提問幼兒現在都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呀?小朋友們都喜歡吃哪些水果呢?展開今天的活動主題。
二、活動內容
1.老師將幼兒組織在一起,并拿出30張撲克牌,讓幼兒進行抽撲克牌,顏色相同的組成一組。
2.幼兒分好組后,老師帶領幼兒到種植園地,每組幼兒有一塊空地進行種植。
幼兒1:“草莓長在地上,我們拿鏟子在土里挖個坑,把草莓秧苗放進去,然后再鏟泥土來蓋上。”
幼兒2:“把草莓秧苗放在水里。”
老師說:“小朋友們真棒,都在想辦法。那老師來告訴你們,草莓是喜歡陽光充足的地方,所以我們在種植的時候要選一塊陽光好的土地,在地里挖個小坑,把秧苗放在里邊然后拿鏟子將泥土鏟在坑里把秧苗的根遮住,再澆點水在上邊。”
老師:“現在我們知道怎樣種草莓了,那草莓之間的距離我們要怎樣來測量呢?”
幼兒1:“我們可以用手臂的長度來測量。”
幼兒2:“我們把鏟子放在地上測量。”
老師:“小朋友們真聰明,都在積極討論著怎樣測量草莓之間的距離。那我們現在開始進行種草莓吧,看哪組的小朋友種的草莓最多又好。”
4.幼兒自由的進行小組內的分工,小朋友可以用老師說的方法進行種植。也可以自己進行嘗試,用一些其他方法來種植草莓。
5.幼兒在進行種植草莓時,老師在旁邊觀察幼兒種植草莓秧苗的方法,在幼兒有危險行為時及時的制止,在幼兒遇到困難時,先讓幼兒自行想辦法解決,若幼兒不能解決時老師再出面給予幫助。
三、活動結束
老師:“今天小朋友們都把草莓秧苗種在了土地上,老師也看到了小朋友們的團結合作,有困難也一起想辦法解決,真的特別棒。都在用你們聰明的大腦來思考。那接下來我們就等著草莓秧苗慢慢的長大,結出甜甜的大草莓。”
活動反思
在幼兒種植完過后,可以開展觀察草莓生長,畫草莓等的活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在《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強調幼兒園日常生活組織,應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規,堅持一貫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可以在室外多開展活動,讓幼兒能更好的接觸到大自然,更能直接的去感受大自然。《幼兒園工作規程》強調幼兒園應當將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合理利用室外環境,創設開放的,多樣的區域活動空間。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會變的月亮》.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