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經歷一段特殊的時刻,或者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時,我們會通過反思和總結來獲取心得體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遵義長征心得體會和方法篇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鎖寒。更喜岷山千里雪,紅軍過后盡開顏。”這首氣勢磅礴的片頭曲,將我帶進了《長征》這部紀錄片。這部片子再現了萬里長征的艱難征途,一幅幅戰火紛飛的畫面,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場景,令我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1934年,蔣介石不顧日本軍國主義入侵東北三省,侵略我們中華民族的事實,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紅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由于蘇聯來的顧問李德和中央主要負責人博古的錯誤指揮,紅軍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兩萬五千里長征。
長征初期的錯誤指揮,使紅軍連連失利﹑損失慘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領部隊為紅軍殿后,等到大部隊撤退后,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待他們要撤退時,湘江已被封鎖,他們只能退回湘西打游擊。不料陳師長腹部中彈,他命令其他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在敵人抬著他去邀功的路上,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后壯烈犧牲,犧牲是他年僅29歲。紅軍這種寧可犧牲自我,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使我感動至深﹑難以忘懷。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重新指揮紅軍作戰,局面才有所好轉。毛澤東指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把蔣介石的幾十萬軍隊遠遠甩在后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飛奪瀘定橋”。1935年5月,紅軍在強渡大渡河成功后,國民黨調集大量兵力增援瀘定橋,企圖把紅軍的隊伍切開,但先頭部隊的戰士們用兩天的時間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趕在敵人增援部隊的前面到達。紅軍組織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擊隊,攀著只剩下鐵鏈的“鐵索橋”,冒著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他們身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傷落入水中則必死無疑。但勇士們依然冒著密集的炮火,勇敢頑強的向前沖,一個掉下去,下一個沖上來,受傷的戰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還在向敵人射擊。勇士們沖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墻,沖進了瀘定城,和后續上來的紅軍戰士一起消滅了國民黨的部隊。
紅軍過雪山草地異常艱難。央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高,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翻越雪山時,為了躲避敵人的飛機轟炸,紅軍常常半夜起來爬山,許多紅軍戰士身上還穿著單衣,天上一會兒下著大雨,一會兒又下起大雪,有些戰士由于饑寒交迫走著走著就倒下去了。草地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沼澤地不但有瘴氣﹑氣候惡劣﹑變化無常,不時還會遇到青草遮蓋的深水坑,稍不注意就會陷進去淹死。紅軍過草地時靠吃野菜和草根充饑,渴了喝沼澤中的積水,有些戰士不幸中毒,永遠長眠于草地上。作戰的疲勞﹑負傷的身體加上饑餓,使很多紅軍戰士體弱多病,不少戰士未能走出草地,一具具烈士的遺體成為明顯的路標。
經過一次次戰斗,沖破一次次包圍,克服一個個難關,英勇頑強的紅軍戰士終于到達了陜北,長征取得了最終勝利。在整個長征的368個日日夜夜里,他們一共爬過了18座崇山峻嶺,渡過了24條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個省份,占領過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部隊的包圍,挺進和順利通過了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沒有食物,沒有交通工具,物資極度匱乏,面對30萬武裝精良的敵人,在一個地球上最為險峻的地帶迂回穿插,最終征服了兩萬五千里的艱難險阻。
《長征》讓我領略了中國共產黨人豪情萬丈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感受到中國革命的波瀾壯闊和艱辛曲折,體會到我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如今我們生活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創造的和平年代,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做為一名學生,我要用“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征服學習﹑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條條大河,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讀書,絕不能浪費光陰﹑虛度年華,要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遵義長征心得體會和方法篇二
當數萬紅軍踏上征途,近代逐個正處于生死存亡的歷史關口。紅軍長征以慷慨悲壯的血戰,絕處逢身的轉折,感懷溫暖的情誼,悲喜傳奇的記錄將長征這部驚心動魄的壯麗詩篇呈現在讀者眼前。
直到今天,紅軍戰士那“拋頭顱,撒熱血”的壯志情懷,還讓我們記憶猶新。紅軍跋山涉水、爬冰臥雪、草根果腹、皮帶充饑、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轉戰烏蒙山、強渡嘉陵江、激戰獨樹鎮都撒滿了紅軍戰士的遍地熱血。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
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進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糧”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作為少先隊員的我們不得不被紅軍頑強的毅力,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然而我們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我們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創造的業績中了,而是要自強、自立,創造二十一世紀的偉業。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我們從紅軍長征中收獲了堅強、智慧、勇敢、自信、頑強、團結……那么,我們我們就要將這些品德付諸與祖國的建設中去。把自己的成長、成材同祖國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系起來。立愛國之志,成報國之材。我們的過家將成為世界的強國,我們的民族將成為宇宙的驕子,讓我們攜起手來,書寫嶄新的歷史,奏響未來更有力的強音!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中外名著讀后感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遵義長征心得體會和方法篇三
當我合上《長征》一書的時候,我的思緒任在江西的瑞金、在金沙江、在渡河、在大草地、在大雪山、在吳起鎮;耳邊回響的是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慷慨激昂、是大度橋上沖鋒的紅軍健兒、是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的歷史畫卷;我在問自己,是什么力量讓我們的前輩創造了如此輝煌的業績?答案是:信仰。
當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時候,《人類1000年》一書由美國時代出版公司出版,該書公布了從公元1000年至公元20__年的千年間,人類歷史進成中所發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科學領域的學者們共同認為,在已經過去的整整一千年中,這一百件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就有我們中國共產黨在1934年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走過的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
可以肯定的是,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們,在評選一千年間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時,他們在意識形態上與中國共產黨人并無共同之處,他們也不是從中國共產黨_史和中國紅色武裝的軍史角度來看待長征的。
長征是什么?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難險阻的遠征,長征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份,轉戰地域面積的總和比許多歐洲國家的國土面積都大。長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而且終年積雪;長征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洶涌險峻的峽谷大江;長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的濕地,那片人跡罕至的濕地面積幾乎和法國的國土面積相等。更為重要的是在總里程兩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十倍于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的戰斗在四百場以上,平均三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除了在少數地區短暫停留外,在饑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平均每天急行軍五十公里以上。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犧牲的遠征,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八萬陸仟多人踏上長征之路,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時全軍僅為近八千人。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近十萬大軍開始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時,全軍三萬三千人。1935年11月紅二方面軍兩萬一千多人從國民黨三十多萬的合圍中沖出去,踏上的長征之路,1936年到達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全軍一萬一千多人。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開始長征,經過數月的顛沛流離和艱苦轉戰,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到達陜北的武裝,全軍兵力最多的時候八千多人,最少是只有一千多人。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中國工農紅軍轉戰大半個中國,一路浴血奮戰,舍生忘死,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中國共產黨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長征喚醒了中國千百萬民眾,他們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跟隨者那面紅旗一路遠去,堅信道路的盡頭就是勞苦大眾千百年來所夢想的一個平等、幸福的中國。
世界上不曾有過這樣的向中國工農紅軍的隊伍:指揮員年齡平均不足25歲;戰斗員的年齡平均不足20歲,14歲至18歲的戰士至少占百分之八十。年輕的紅軍戰士在數天未見一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的翻山越嶺投入到殘酷的戰斗中,其英勇頑強和部位犧牲舉世無雙,在兩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犧牲。
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與1981年來中國走"長征路".當這位西方的政治家帶著他的家人來到大渡河邊時,他被這條湍急的河流和兩岸險峻的崖壁震驚了,他被三萬中國工農紅軍在幾十萬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中渡過這條大河的壯舉震驚了。布熱津斯基后來講到:"對嶄露頭角的新中國而言,長征的意義絕不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的多,它是國家統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后東西的必須要因素".——長征是突破了國度、階級和政治界限的人類精神的豐碑,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無論持何種意識形態,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給于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須的永不磨滅的信念,是信仰不朽的象征。
我被書中的每一次戰斗、每一次犧牲、每一次會師感動著;因為付出了太多的犧牲,因為犧牲承載者不屈的信仰,長征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是,堅定的信仰,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這些都是可以創造人間奇跡的精神。我們的偉大的導師講過: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通過學習,我感覺長征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壯麗的史詩。只有知道長征,才明白什么是苦難與輝煌,只有了解長征才清楚的。
遵義長征心得體會和方法篇四
最近學院組織我們觀看了《長征》,我很有感觸,現在將我一些想法向組織匯報一下。
“我是受了不少苦,但這點,算得了什么?”觀看完《長征》后,我不禁自問。
由于家境欠佳,近年來,尤其是上大學以來,可以說我受盡了貧困之苦,生活甚是困難,可謂舉步維艱。正因為這樣,多少個萬籟俱寂的夜晚,我孑然一身徘徊在校園小道上,靜聽夜禽的哀鳴,盡受夜風的欺凌。仰望長空,訴說上天的不公。
1931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為首“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及中央根據地的失陷,促使紅軍主力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但此后李德等人依然不醒悟,并未好好地總結經驗教訓,而是依舊頑固地堅持教條主義,脫離實際地遵從國際共產主義的指示,硬讓大家進行搬家式的大逃跑,并命令紅軍和敵軍正面硬比硬拼,以致紅軍死傷慘重、血流成河。
可是紅軍將士們面對即將降臨的滅頂之災,卻表現得鎮定自若,氣定神閑,滿懷信心地為解放事業不懈斗爭,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在遵義會議后,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四渡赤水河,巧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繼而又出人意料地不惜千里跋涉,爬雪山,過草地,歷盡千難萬險,足跡遍及11個省,踏過二萬五千里,終于得償所愿,順利地到達了陜北革命根據地,從而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扭轉了中國的命運。
觀看完《長征》,讓人不能自已地高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更開顏!”這是何等的雄壯豪邁!何等磅礴的氣勢!何等寬廣的胸襟!這便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縮影,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我們不難想象,假使當年紅軍前怕狼后怕虎,畏縮不前,逆來順受,屈服于敵對勢力,那么紅軍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匆匆過客而已,再者頂多也只能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也就不可能有我們中國安定、繁榮的今天!而事實上,紅軍用頑強拼搏的精神,用自己的血和肉,鑄造了一個流芳百世的神話。
所以我斷定,我的確受了苦,或者說受了不少苦,但這點苦真的算不了什么。唉聲,嘆氣,怨天,尤人……這些都不能給我帶來什么。我需要的是長征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屈不撓——這樣才有可能改變現狀,塑造一全新的自我。
這就是我觀看《長征》后的感受。
遵義長征心得體會和方法篇五
《沉思錄》是一本啟迪智慧、發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得以純潔而高尚的哲學自省書,是古羅馬皇帝先哲馬可.奧勒留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它使人建立樸實的信仰和高貴的道德,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莊嚴不屈的精神魅力。溫總理給予它很高的評價,并把它作為床頭必讀書籍。
《沉思錄》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冗長的說教,卻處處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書中的許多思想,即使在兩千年后今天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作者從哲學高度對人生真諦進行思考,深刻、睿智,讓人高山仰止。讀《沉思錄》會讓人在高雅思想和純凈心靈中得到慰藉。初讀之下,我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辯證的看待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奧勒留是位自然主義者。他對大自然懷有深深的熱愛與敬畏之情,但不僅僅限于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強調尊重其客觀規律。他在《沉思錄》中寫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關聯的,連接萬物的紐帶是神圣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因為它們聯系在一起,有秩序地組成同一個宇宙。只有一個由萬物集合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于萬物之中的神明,萬物本是一體,遵循同一法則,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對于這些本源歸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靈而言,也就只有一個唯一的盡善盡美之境”。這一觀點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為人處事遵循客觀規律,合乎自然法則,這就是人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奧勒留對自己如是說。“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一心一意,堅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隨便分心在別的事情上,保持內心的純凈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如果能做到這些,不奢求什么,也無所畏懼,如果你現在的行為合乎自然,你從小到大所說的話沒有任何虛假,那么,你就能過得幸福;誰也不能阻止你獲得這樣的幸福”。他還寫道:“只要我們遵循著理性行事,便無需畏懼,因為只要我們是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所做的合乎本分,我們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會受到傷害”。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過上述思考,結合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學習,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只有堅定唯物主義哲學觀,積極行動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并獲得幸福。
2、如何看待“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奧勒留在書中寫道:“不要像一個被強迫者那樣勞動,也不要像一個將受到憐憫或贊揚的人那樣勞動,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會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動和抑制自身。”
相應的,馬克思“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從真正的自由勞動所具有的特質出發,得出其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這一命題: 當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真正自由的勞動作為自我實現的過程將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勞動在于真、善在勞動中的統一,使得勞動具有美的性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自由勞動將對應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無可阻擋的歷史規律。
我認真的思索,勞動自然首先是為了生存。當生存被勞動滿足之后,勞動又是為了什么。多少人是為了所謂的“舒適”,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取悅他人?我想兩者都不會從勞動本身得到快樂。勞動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質是自然。能夠符合自然的勞動者才是快樂的,能夠創造這樣勞動氛圍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
《沉思錄》非常關注人的修身養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應該做到:其一,意志要堅強。“每時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堅定,像一個羅馬人、一個大丈夫那樣,一絲不茍地、保持尊嚴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終懷著友愛、自由和正義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頭”。其二,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瘋狂,但惡人做事不可能不瘋狂”,他認為:“由欲望而引起的過錯比憤怒引起的過錯更應該受到譴責。因為當一個人憤怒時,他是由于某種痛苦或內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驅使而犯罪的人卻是因為經不住快樂的誘惑,他的過錯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應有的自制力”。他告誡自己:“你所沒有的東西,不要想入非非,夢想著已經得到了,要從你已經擁有的東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這些東西倘若你現在不是已經擁有,你該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為無私,為人誠實。對于所經歷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從不大驚小怪,因為這一切都源于同一個命運的安排”。他在內心里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違心,不要自私,不要輕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華麗的言詞來裝飾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閑事”。
堅強意志、克服貪欲、端正思想。說的多好啊!內心的自由,來自于執著,不是對表象的執迷,而是對內心準則的堅持。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不斷的自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才會產生堅定執著追求的勇氣,才會獲得內心自由的幸福。
這部哲學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閱讀欣賞獲得點滴體會,留做溫故知新。奧勒留的《沉思錄》,幫助我們反省過往、思考未來,我也必將常讀常考,以作鞭策。
遵義長征心得體會和方法篇六
也怪不得如今的年輕人。畢竟,那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的歲月,和現實生活相距太遠,引不起他們足夠的關注也可以理解。但問題背后的隱憂是,先輩們留下的精神遺產如果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不到有效的繼承,那我們面臨的將是精神上的斷層。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只有牢記歷史,我們才能找到我們的傳承,明確我們的奮斗方向。所以說,追憶和紀念那段歷史是我們需要做的重要事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喚起人們對先輩豐功偉績的記憶,通過社會輿論的力量,讓人們重溫我們的過去,記住那段不平凡的歷史,從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在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唱響主旋律。
追憶和紀念固然重要,但僅僅停留于此還遠遠不夠。追憶和紀念是為了不忘卻,是為了發揚光大,但能否真正讓歷史在人們尤其是青少年頭腦中扎根,能否把這種光榮傳統和偉大精神真正注入人們的思想意識,轉化為一種作用于人們行動的精神營養,則是需要我們長期努力的事情。
原因就在于,隨著社會環境、社會風氣的變化,社會上一些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也發生了改變,傳統意識淡化、價值取向多元化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社會現實。作為我們這個民族、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寶貴精神財富,長征精神無疑需要我們大力弘揚,但要真正讓它發揚光大、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則需要努力改變我們的“精神土壤”,通過長期不懈的、切實有效的努力,營造出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和追求崇高的價值取向。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傳統,不能沒有精神的支撐。一個牢記光榮傳統、推崇偉大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正如胡*錦~濤同志最近所指出的:“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這個時刻,我們需要追憶歷史,需要隆重紀念,但更重要的是永遠銘記,把這段歷史、這種精神真正融入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轉化為振興祖國、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
遵義長征心得體會和方法篇七
我們敬愛的毛主席曾經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我喜歡讀書,也讀過好多書,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是一個英國人,他不喜歡呆在家里過那種安寧、舒適的生活,于是他開始了一次航海冒險。但是不幸的是,他遇難了,他被風暴吹到了一個荒島上。島上沒有人,沒有房子,只有成群的動物、成片的森林和魯濱遜。他奮斗了二十五年,終于和一艘船回到了英國,他的故鄉。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多么堅強的一個人啊!在他生病的時候,他可以吃任何放在家里的糧食,但他仍然選擇出去打獵;這種自立自強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在他遇到食人生番的時候,他可以選擇投降,但是他卻和他的奴隸——星期五一起英勇戰斗,還救出了一些俘虜;在他遇到船商的時候,他沒有馬上提出回國,卻提出了和他們一起戰斗,保衛他的領土。
看看魯濱遜,再看看我,相比之下,我是多么懦弱呀!遇到困難就放棄,心想:讓媽媽幫我做吧!遇到難題就請教家長,卻不聽解題步驟,只是在盼望著,快告訴我答案吧,我好玩手機啊!
遇到困難,魯濱遜會放棄嗎?不!他當然不會。遇到不會的題就請教家長,魯濱遜會那樣嗎?不!他不會。看完了這本書,我突然有所領悟:堅持也是一種品質,在最困難的時候,堅持不懈可以讓我們渡過難關;但同時,自立也是我缺少的一種精神。不會自立,人無法生存;不會自立,也無法讓我在社會立足。想到這,我立刻昂起頭,去面對、迎接即將向我沖來的困難!
遵義長征心得體會和方法篇八
觀看完《長征》紀錄讓我想起小的時候,就聽媽媽說:“長征時,你的外曾祖父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打過好多勝仗哩!”漸漸地,長征在我幼小的心靈扎下了根。上學后,我對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愈加偏愛,紅軍將士至死不渝的信念,使我在心里立下要當一名軍人的志向。
1920xx年,蔣介石粗暴地摒棄了蘇聯理念并趕走了蘇聯顧問,宣告了國民黨開始。仍然信仰共產主義的中國人用了四年時間才在中國東南成立了官方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他們的領袖是主席毛澤東和戰地司令朱德,眾多軍官聚集在他們周圍。這些人不像中國的軍閥那樣,他們不接受賄賂。蔣介石用了近四年時間才將他們驅逐。
1934年,他們從包圍中突圍,以一次偉大的長途行軍轉移向中國西北。在這次偉大的長跋涉中,這支10萬人的共產黨軍隊積極地同蔣介石的軍隊作戰。最終共產黨的軍隊到達西北,隨后,他們在這片擁有20xx萬人口的地區里迅速擴大著共產主義的影響。
在漫長的長征途中,面對生與死的考驗,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紅軍創造出了軍事史上的奇跡:平均日行軍74華里;幾乎每天都會有一場戰斗;平均走365華里才休整一次……總數超過20萬人的紅軍結束長征時,只剩下區區幾萬人。所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這一“震驚世界的行軍”,和橫穿中國北部的長城一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曾祖父曾說:“一些紅軍戰士把家人也帶在身邊,這些戰士就像公元初期英國游牧民族或是美國墾荒者一樣生活,他們靠在槍上睡覺,輪流上戰場,并在行軍途中繁衍生息。”我認為,紅軍戰士之所以能夠堅持過來,是他們認為吃這種苦是值得的,是為了讓所有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的翻身解放,相信跟著共產黨,為人民打天下,一定會勝利。沒有這種信念,他們是不可能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的。
“長征是革命戰爭史上偉大的史詩,而且不僅于此。”美國著名女記者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一書中寫道:長征已完成,紅軍正在繼續創造歷史。而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如此評價長征:“兩萬五千里征程所展示的意志和力量,已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