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長和收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交流。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一
5月26日,我們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馬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活動,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通風設施好,裝飾古樸典雅,給人凝重、舒暢、清新之感。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辟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序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復制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陜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陜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xx余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崛起精神的鋼建筑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并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陜西地區的古代歷史。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陜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陜西地區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專題展覽廳位于序廳西側,陜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陜西歷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煉的感覺。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余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陜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展過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類,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個大的展覽廳中,可以感受到陜西洶涌、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館的幾個小時中,我們一舉跨越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代社會。通過一件件的文物,我們無聲的與古人默默對話,感受著幾千年甚至數千年勞動技術結晶所帶來的沖擊。思想接受著歷史大浪的沖刷,歷史推著我們的好奇發笑。通過這次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歷史文化也會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穩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勢愈發復雜的情況下,中國仍面臨著來自經濟、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戰,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讓我們每一個參觀的同學懷著對中國璀璨文化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于學習和實踐,繼續革命前輩們奮斗終身的事業,積極發揮現代大學生團員的特色,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5月26日,我們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馬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活動,充分感受了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通風設施好,裝飾古樸典雅,給人凝重、舒暢、清新之感。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辟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序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復制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陜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陜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xx余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崛起精神的鋼建筑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并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陜西地區的古代歷史。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陜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陜西地區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專題展覽廳位于序廳西側,陜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陜西歷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煉的感覺。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余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陜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展過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類,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個大的展覽廳中,可以感受到陜西洶涌、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館的幾個小時中,我們一舉跨越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代社會。通過一件件的文物,我們無聲的與古人默默對話,感受著幾千年甚至數千年勞動技術結晶所帶來的沖擊。思想接受著歷史大浪的沖刷,歷史推著我們的好奇發笑。通過這次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歷史文化也會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穩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勢愈發復雜的情況下,中國仍面臨著來自經濟、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戰,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讓我們每一個參觀的同學懷著對中國璀璨文化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于學習和實踐,繼續革命前輩們奮斗終身的事業,積極發揮現代大學生團員的特色,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二
的夏秋之際,我懷著一顆對歷史的崇高敬畏之心,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心中頗有些感觸,愿講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的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她是遵照周恩來生前的遺愿建設的。該館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建筑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布局成軸線對稱,主從有序;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區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0萬余件。
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可謂是館藏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品位之高、價值之廣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有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兩千多件漢、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漢、唐銀器,唐墓壁畫(四百多幅,畫面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等。可堪稱是陜西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象征。
在詳細參觀了上述諸多館藏歷史展覽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而陜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國稱帝,以號令天下。
可以說,陜西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這種文化的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中三大古國文明皆有中斷,唯有我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一直綿延至今。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曾說:后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贊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意,學習之心,弘揚之責。
是啊!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陜西人,且又是一名歷史的學習與鉆研者。我覺得,我們這些當世的后輩子孫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切身實際的感觸一下悠久淵源的中華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氣息。極力呼吁廣大社會青少年朋友能夠以身作則,行使“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的光榮傳統習俗!
注:三秦大地:歷史上楚漢相爭之時,以秦都咸陽為中心,關中地區被楚霸王項羽一分為三,封給了當時的秦朝三位降將。即司馬欣封塞王,管轄咸陽以東地區,建都櫟陽(今西安及臨潼一帶);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陜北地區,建都高奴(今陜西延安);封章邯為雍王,管轄咸陽以西地區,建都廢丘(今陜西興平)。此三王互為犄角之勢,共同防御遠在漢中之地的漢王劉邦,故稱“三秦大地”。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三
一周前就聽老師說學校要組織我們去參觀大慶博物館。聽到這個消息我興奮極了,可是時間仿佛在作弄我,一周的因此卻變得漫長起來。
終于挨到了前一天,夜晚我想象著博物館的樣子,許久才睡著。一早我就爬起來,興沖沖地來到學校。8點整,一隊大客車開進校園——整整9輛,好壯觀啊!
坐在寬敞的大客車里,我們全班同學在老師的建議下唱起了歌,從《春天在哪里》到《讓我們蕩起雙槳》,從《童年》到《踏著鐵人的腳步走》,車廂里歌聲蕩漾,一路歡笑。要到了,透過車窗,一圈紅色建筑映入我的眼簾,老師告訴我們,這里是我們大慶的文化區,左邊是城市規劃館,正對著我們左邊的就是大慶博物館,右邊的是大慶歌劇院、大慶書苑。哇,好漂亮呀!一圈紅色的建筑凹字形環抱著一個廣場,就像張開的臂膀在歡迎著我們。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不如館內,迎面就是一組高大的雕塑群,講解員告訴我們說中間的是猛犸象,左邊是東北野牛,右邊的是披毛犀,這些都是大慶地域史前的動物,都是因為地質氣候變化滅絕的物種。通過腳下的環形地坑,我們看到了這些生物的骨骼化石,每一件都可以說是碩大,難怪雕塑中它們都這樣高達威猛呢。
《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真正看到了猛犸象和披毛犀的完整骨骼化石整齊地排列在展區里,一排排,一隊隊威武雄壯,突然感覺自己穿越到了史前,參見它們隆重的慶祝儀式。沿著電梯上到三樓,來到《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展廳,這里陳列著各種文物,通過講解員的講解我了解了大慶遠古人類、燦爛的青銅文化、遼金元時期民族融合、驛站文化四個專題知識,原來我們的油都大慶的古代先民文化是這樣的豐富多彩呀!
回味中,歌聲又想起來,又是從《童年》到《踏著鐵人的腳步走》,那聲音比來時更嘹亮,感覺比任何時候都自豪,幸福。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四
星期天的上午,風和日麗,張老師組織我們去天門博物館參觀流動科技館。
一進入科技館,“飛鳥入籠”就映入了我的眼簾,我和小伙伴們立刻跑過去,研究起來。只見一張正方體桌子上面,有一個玻璃罩的大圓柱體,圓柱體里面,是幾只黑色的小鳥,最里層是黑色的圓柱體。圓柱體呈空心狀,里面有白色的光從縫隙中發射出來。小伙伴們都非常喜歡玩,所以排著隊,我也加入了這條隊。
終于等到我了,我用手快速地旋轉著手輪,看見“飛鳥”在空中快樂地飛翔,張老師看見了我們,走過來告訴我們原理:人眼在觀察景物時,光信號通過視神經過大腦形成視覺,但光的作用結束后,大腦的視覺形象并不會立即消失,而是會停留0.1至0.4秒,這就是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
原來這件展品將“小鳥”飛翔的連續動作分解成一幅幅動作連貫的靜止畫面,隨著“鳥籠”快速轉動,大腦中暫留的影像會填補鳥籠柵欄所帶來的視覺空白,于是人眼便會看到“小鳥”在籠中飛。
我們還參觀了許多展品,真是琳瑯滿目,有“會跳舞的回形針”、“骨傳感”、“管中窺豹”、”汽車差速器”等等。
科技館真神奇啊!不僅有趣,還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五
星期天,我去觀看了歷史博物館。杭州歷史博物館坐落在吳山廣場,占地面積1.3平方米,是反映杭州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里的東西還真多,唐宋元明清的珍稀之寶在這全都能看見,就說說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水晶杯。別看它只是一個杯子,它還是戰國時期的呢!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有點殘破,但還是能從這一個水晶杯上看出當年戰國時期戰場上的兇險。這座曾經被馬可.波羅賦于最美的城市在原始社會這一部分就可以看出來了。那里擺放著許多古代耕地的農具,生活用品,最讓我吃驚的還是兩樣,一是一幅杭州原來樣子的'立體圖,二是用電子和木雕做出來的在古代的街道的熱鬧。
那立體圖讓我為之驚嘆它那精美的手工藝術,一條條街道,一個個人,都做的那么精致,也讓我看到了當時杭州的其樂融融的畫面,有的人在洗菜,有的人拉著一匹馬去街上作生意,這些畫面就已經讓我們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勤勞,而電子動畫體現出了古代街上熱鬧的景象。
走出博物館,我在想:我們對杭州的文化歷史了解地還不夠,大家真應該去歷史博物館看一下。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六
今天,八月十四日,注定是個特別的日子。
猶如老家辦喜事選的黃道吉日一般早已定下行程。記憶中不知多少次帶著可愛的孩子們出行了,以前是帶著孩子們春游、秋游或者參加比賽什么的。唯獨今天不一樣,這是我第一次在異地他鄉帶著孩子們出去游玩,真不知道該怎么形容我的心情。緊張?忐忑?高興?或許都有吧!
四十分鐘的車程在孩子們的歡歌笑語聲中很快就結束了。每個孩子臉上都洋溢著說不盡的歡快,而我,早已被這三伏天的高溫烤得汗流浹背。看著不知疲倦的孩子們,我的那份焦灼感減輕了不少。
來參觀的老師加上孩子有五十多人,我負責的參觀小組有九個孩子,好在他們年紀不大,還算比較聽話,這讓我放心了不少。就這樣,我們五十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博物館。
博物館分成了幾個展館,有寧波歷史館、陶藝館,蕾絲館,瀕危動物展館和古文化館。不用說,孩子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瀕危動物展館了。其他幾個展館,這些孩子都是走馬觀花似地看了一遍就出來了,唯獨在瀕危動物展館逗留的時間最長。
一進展館,兩邊墻上便有投影播放,畫面內容是自然風光,給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恨不得馬上去了解這些岌岌可危的動物們。
展館里的所有動物都是制作成標本展示出來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看到。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個標牌,上面有詳細介紹,而且還配備了一些動物的叫聲,讓人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們在參觀的途中還拿出小本子記錄,趴在地上或者靠在墻上記。看著這些用心的孩子們,我欣慰地笑了,相信如此用功的孩子們,他們的未來肯定燦爛無比。
其實最讓我震撼的是展館最后的那面墻,墻上掛滿了近三百年來已經滅絕的動物。看到那么多動物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心里真的是五味雜陳。根據介紹說,這其中很多動物的滅絕都是人類濫捕濫殺造成的,我的心在滴血。是啊,時代飛速發展到今天,這過程中又給那些可愛的動物帶來了滅頂之災,讓人痛心。不過感到欣慰的是,現在人們已經在保護這些動物了,而且很多國家已經有關于保護自然的法律法規了,這讓我看到了希望。相信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只要是還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都能永遠的繁衍下去。那些已經離我們而去的動物,就讓它們留在記憶深處吧!
參觀完博物館,我和孩子們一樣,收獲良多,謹寫下幾句作為留念!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七
今天,我和父親去河南博物館參觀和玩耍。他們非常高興,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們在售票處買票,檢票后進入博物館。
走進大廳,我一眼就看到大廳中央站在我面前的嫦娥一號模型。中間是紅色的',兩邊是白色的,寬約3米。總的來說,它非常壯觀。評論員解釋得很仔細。我聽得很仔細,學到了一些天文學知識。我又來到了展示實驗結果的地方。真有趣!最有趣的是地震。
8人站在上面,服務員按下按鈕,踏板振動,從1級開始,然后水平越來越高,直到9級停止地震演習,我頭暈,感覺很有趣,學習地震知識:只要人們破壞地球,就很容易引起地震。
我又玩了一架戰斗機。我坐在戰斗機上,盯著電視屏幕,認真地操縱戰斗機,左右,非常有趣。今天,我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玩得很開心。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八
上周五,我們去了博物館參觀。
在博物館里面我們看到了許多關于古代的一些文字和圖片,比如:我們淄川天然形成的蛤蟆石,雄偉的……在一樓看到了一些陶器和一些關于未來的圖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機器人和人合成的“人”,那個圖上面畫了一個人:一半是機器,一半是人的身體,上面還寫了一些關于這張圖片的介紹。
三樓是最好玩的地方。那里有許多電腦,還有一些:魯班木球、猜生肖、測發電力、磁力乒乓球、滾珠子、節能燈、融合鏡……可好玩了,其中我最愛玩的是魯班木球,雖然很難拼,但我也拼起來了一個。
這個博物館真有趣呀!參觀博物館讓我知道了許多科學道理,比如,像電腦里的一些游戲給了我一些啟示:不能亂殺野生動物,不要亂砍樹木,不能隨地吐痰……在玩節能燈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要少用電。在玩測電力的時候我知道了:手心的汗越多,放電的可能性就越大。
參觀完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勇于探索,勇于實踐,專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愿望。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九
非常感激這次有機會去到xx博物館參觀,回來之后我感慨萬千,這次的參觀讓我見識到了我們過去的歷史,大開眼界,我很多時候都會去想我過去為什么不早點來參觀,自從這次去到了博物館之后我感覺我就深深的愛上了博物館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這么過來的,我們在參觀的過程當中會有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這種有趣不是嬉戲,我是真的感覺一件件過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東西,擺在我面前的時候那種感覺是非常奇妙有趣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現在我是真的能夠感受到這一點,我希望能夠在今后生活當中讓自己去學習,多多去接觸,見識到一些有趣的文物的時候我就會感覺非常的奇妙,一些過去的上百上千年的東西竟然就在自己的面前,這種感覺是在是太好了,現在我一直都在懷念這種感覺,有的時候我也非常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去吸收學習,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抱著學習的心態,這就是現在我對自己的一個態度,這次就去到xx博物館我也有一些心得。
這種感覺讓我意識到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參觀博物館一行真的`也讓我感觸良多,我是一個喜歡文化的人,接觸這些之后這種感覺越來越濃厚,這絕對不是偶然,我認為我們的過去的就應該主動的去了解,我們只有了解的過去的才能更好的去面對未來,博物館就能夠讓我們明白這個到底,參觀博物館看到我們歷史的興衰,看到的我們的文化的結晶的時候,我便感覺自己未來沒有什么事情是過不去的,因為我們的現在經歷的或者我們即將要經歷的,我們的先人們都經歷過了,這種感覺是非常奇妙,那一件件漂亮至極的文物,讓我流連忘返,我當時站在展廳里面似乎感覺永遠都欣賞不夠,有些構造復雜,外觀精美的文物讓我咂舌,感嘆古代的能工巧匠手法之精妙,同時也讓我意識到了我們現在怎么就看不到這些東西了,不禁就惋惜了起來,這是我們先人的智慧,只有見識過了才能知道那種手藝之高超。
我認為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們見證了我們的過去,在歷史不斷的發展過程當中見證了興衰,然后存留至今,這次參觀博物館讓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雖然我與這些文物只有一面之緣,但是這一面之緣卻讓在我腦海中深深的扎下了根。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十
今天,父親帶我去參觀溫州博物館。剛進門,一艘精致的大船映入眼簾。我仔細一看,上面有許多小人,有的坐著喝茶;有些人站在船頭眺望遠方;有幾個孩子在玩,很有趣。
大船旁邊有一張小地圖。父親來看書法,馬上叫我去書畫館。但是我對自然感興趣,所以我去自然博物館觀察動物。當我到達自然博物館時,許多我稱之為未知的鳥正在田野里覓食。我趕緊跑過去仔細觀察,里面有12只鳥,看起來都不一樣,非常生動。過了一會兒,一只雪豹準備咬一只山兔。一個天鵝湖,幾只天鵝緊靠在一起,與海洋世界相對。一條巨大的鯊魚出現在我面前,嚇了我一跳。下面有兩只烏龜。最里面的是pk中的龍和霸王龍。突然,父親走過來對我說:“阿吉,已經10點半了,該回家了。”我不情愿地走出了門。
今天值得來博物館!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十一
爺爺奶奶今天帶我去自然博物館。當你進入博物館時,你會看到一個有前腿的大魚骨。在二樓看到一個地球磁場模型,周圍有許多小指南針,指向一個方向。我搖了搖柄幾下,指南針轉動后指向一個方向。走過一個黑色的小洞穴,前面有一個大屏幕,播放著太陽發出光焰的圖像。以前看到大大小小的恐龍骨架和模型,模型的頭尾都會動,還有一只像烏龜一樣的小恐龍。然后我們又去了三樓。
三樓地上有一張大地圖。爺爺說這是浙江省的地圖。奶奶讓我去找我們住的城市。我找到了杭州。三樓有許多生物模型和標本,包括魚、鳥、蛇、熊貓、猩猩、大象等。接下來,我去了森林旁邊的一個山洞。里面有鼴鼠家的模型,特別有趣。
今天參觀博物館后,我增加了很多知識,玩得很開心。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十二
星期天,我與爸爸媽媽一起參觀了邯鄲市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就是國家二級博物館與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體建筑得前身就是1968年建成得”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邯鄲展覽館",現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到了博物館,我迫不及待地走了進去。邯鄲市博物館里得東西還真多,常年設有磁山文化陳列、趙文化陳列、中國歷代錢幣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與磁州窯瓷器陳列。磁山文化得發現就是我國新石器考古得重大收獲,填補了我國在新石器時代中早時期考古得空白。
走出博物館,我在想:我們對邯鄲得文化了解地還不夠,大家真應該去博物館瞧一下。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十三
楚人是相信鬼神的,所以兩千年前的楚人屈原說: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所以兩千年后的楚人毛澤東放歌: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驕楊”是毛澤東的第一任妻子楊開慧,與他最為相愛,所以死后還如此懷念,相信她的靈魂永在,高高飄揚在九天,在高高的九天依舊關注著地上人間的愛人,關注與愛人志同道合的革命事業。
而在他們生前,夫妻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就在長沙的清水塘,如今的長沙市博物館內。
進入占地四點二萬平方米的長沙市博物館館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尊高大的毛澤東鋁鎂合金塑像,塑像為晚年毛澤東形象,他頭戴軍帽,身穿軍棉大衣,揮手屹立在藍天白云下。像高七點一米,象征黨的生日,基座五點一六米,紀念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北京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起草的指導““””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塑像總的高度為十二點二六米,寓意毛澤東誕辰日。讓我們高興的是,這尊塑像是家鄉黑龍江省的作品,是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在一九六八年鑄造完成的,當年塑像有兩尊,一尊運來長沙,一尊留在廠內,由于鋁鎂合金是制造飛機的材料,毛主席知道后說“雕像雖好,還我飛機”,于是廠內的塑像被回爐熔掉了。長沙市清水塘的這尊塑像,是國內唯一一尊是鋁鎂合金(也有人說是鋁質,非合金)巨型毛澤東塑像。
塑像后有一弧形拱門,正中鐫有主席手跡“故園”二字。過此拱門便至一塘邊,塘邊有石刻“清水塘”,清水塘楊柳依依、綠波蕩漾,沿塘邊向前便是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到長沙旅游的,很多人都會到長沙市博物館暨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這里是中宣部二oo一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oo四年評選的百姓最喜愛的湖南百景之一,二oo六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游人往來,熱鬧得很。
然而當初毛澤東他們看中這里的原因卻恰恰是它位于城外荒郊、環境僻靜,不引人注意。一九二一年十月十日中共湖南支部建立了,毛澤東為書記,這是全國最早的中共省級支部。當年秋天,中共湖南支部的委員易禮容經手租下了清水塘二十二號房屋,系一棟坐落于一個大菜園之中的青瓦平房,磚木結構,單層二進三開間,占地面積一百七十九平方米,建筑一百一十二平方米,坐北朝南,門開東壁,中間為堂屋,兩側為住房,共六間。前有圍墻庭院,臨清水塘,后有雜屋竹林。毛澤東以湖南省第一師范教員身份租佃此屋,他的薪水每月八塊大洋,租金就要七塊大洋,毛澤東偕夫人楊開慧在此居住工作,同時做為區委機關所在地。把個人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七點五拿出來為黨的事業所用,毛澤東何等無私,楊開慧對丈夫的這一舉動無條件支持,又是何等理解和恩愛!這樣無私的奉獻,終換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這樣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楊開慧是毛澤東心中永遠的驕傲永遠的“驕楊”。我們知道,《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詩詞》中收錄最早的文章和詩詞都是寫于一九二五年的,在一九二五年之前,他與愛人在一起,應該是未必英雄氣短,但一定兒女情長的。導游讓游客仔細看青年毛澤東的照片,下頜上并沒有那顆痣,痣是中年以后才有的,所以叫“中年得志”。在共同理想和相互恩愛中,一九二二年十月和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他們的長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相繼在這里出生。臥室很簡單,除了一張床,幾乎沒多余的家具。洗澡間很小,并沒有現在的水龍頭和浴盆等沐浴設施,就是一個封閉的空地,用木盆盛水來沖洗而已。還有一間為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人的臥室。
一九二二年五月前后,在湖南支部基礎上建立中共湘區委員會(湘區轄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鄉地區),毛澤東繼續任書記,何叔衡、易禮容、李立三、劉少奇、郭亮等為領導成員。劉少奇、李立三、李維漢等都曾來此開會、匯報,然后在客房休息或住宿。
舊址旁邊是長沙市展覽館,是““””時建設的紅色陳列館,曾名“萬歲館”是一座大型仿蘇建筑,造型極富時代特征,兩邊各有紅旗的旗桿,紅旗上有鐮刀斧頭,中間是青年毛澤東像,如今已是國內罕存。
我們去展覽館參觀時,館內有兩項展覽,一個是“虎年話虎”,今年是虎年。一個是率真瓷李鐵映工藝美術作品展,李鐵映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名譽理事長,展覽以“率真”命名旨在表達直率真誠。展出了二百余件陶瓷作品,包括紫砂壺、琺瑯瓷、青瓷、景德鎮釉上彩、景德鎮釉下彩和青花瓷、刻瓷、鈞瓷、漢光瓷等幾十個品種。李鐵映是長沙人,所以他的作品在長沙展覽很合理,但選擇在長沙市展覽館展出,應該還有另一層深意。
在一九二三年四月,毛澤東赴上海黨中央工作,李維漢成為了中共湘區委員會的第二任書記。李鐵映的父親,正是李維漢,能在父親工作過的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舉辦個人作品展覽,應該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毛澤東雖離開這里,但楊開慧帶著孩子繼續在此住了一年多,于一九二四年五月才搬走。
毛澤東一九二三年離開長沙去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時,與愛人楊開慧依依不舍,對往日溫馨的回憶,讓他情不自禁,吟了一闋平生難得一見的婉約之作《賀新郎》:“揮手從茲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即有豪情,更有溫情,多了兩情深重的纏綿,多了雙飛比翼的傾訴,看著清水塘中缺月兒的倒影,憧憬著離別后幸福的團圓。
如果萬物有靈,他們的靈魂一定會團圓的,世界上相互最了解,最情意相投的這對知己,不是在九霄云外的高天之上雙飛,就是在明月映照的清水塘畔比翼。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十四
早上,雖然雨下得很大,但還是擋不住我們的腳步。
在博物館里,我看到了許多古代大畫家的畫,真的栩栩如生。畫中的鹿似乎活蹦亂跳,桃花遍布全鎮,似乎最后一秒還沒有開花,下一秒就會盛開。
我還看到了熊頭骨化石。聽到這個名字很可怕嗎?但這塊化石并不太可怕,它的嘴和頭都有裂縫,牙齒仍然不同,就像山崩塌后形成的形狀一樣。我還看到了一對鹿角化石,看起來像一根彎曲的樹枝。我很好奇這些化石是如何保存到現在的?靜雅青花讓我陶醉,青花瓷畫是中國藝術家陳志精最近的探索。潔白的瓷胚,純凈的青料,靜水流深的技藝,通過窖變呈現出優美典雅的青白環境;透明的青花,清澈的空白,用靜謐的觀光營造出禪意般的空靈世界。而立體、多面的構成則引起了我們的環狀思維。
參觀博物館讓我們感受到8000年前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奇跡,向祖先的智慧和考古學家致敬。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十五
今天,我們來到了民族博物館。博物館看起來像一個大火鍋,上面裝飾著許多v形。
上完電梯,我來到三樓,看到了家里的展廳。展廳中間有立體地圖。地圖上還有很多民族圖片,圖片上還有民族介紹。有壯族,漢族……走進展廳的門,里面有幾棟少數民族住的房子。聽老師說:一樓是用來養動物的,二樓是用來住人的。當人們想喂飼料時,他們會把飼料從洞里扔下來給動物吃。又一扇門,里面有一些民族服裝。黑衣服,紅衣服……衣服上有很多漂亮的裝飾裝飾。
下樓后,我來到了民族博物館后面。有幾座民族建筑和一條清澈的溪流。我上了一棟樓,地板被踩得啪啪一聲。從遠處看,有些房子的屋頂像三角形,邊緣像牛角一樣彎曲。
這是民族博物館,希望你能來這里看看。
專業長沙市博物館心得體會大全(16篇)篇十六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長沙市博物館參觀“長沙三國吳簡暨歷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現在參觀的是第一展廳。這里采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復原出吳簡考古發掘的現場。1996年7月至13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平和堂商廈”的建筑工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戰國至明清時期古井61口,出土銅、鐵、竹、木、陶等各類文物達3000余件(套)。特別令人震驚的是,在編號為22號的古井中發理了大量寫著文字的簡牘,經確認為距今1720xx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的遺物。這批文物,對相對匱乏的三國文獻史料,將作出全面而精確的補充。我國曾有過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發現: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區屯戍簡牘,敦煌石室文書,清宮內閣檔案。長沙三國吳簡完全有資格與這四次發現相提并論,也將形成某一學科的分支,成為國際學術界相關學者的研究課題。
請大家看第22號古井的剖面復原。22號井發現時,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時被破壞。這是—口不規則的圓形豎井,底部略呈袋狀。井口南北長3.5米,東西長3.1米;現存井深5.6米,井口覆蓋著純凈的紅褐色泥土,下深1.5米處發現簡牘層。簡牘層中間厚,四周薄,呈坡狀堆積,邊緣厚20厘米,中間厚50厘米。綁扎簡牘的繩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們當時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統計共有10萬余片。簡牘層下為灰褐土層,厚約3.1米,其中夾雜著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樹葉、碎磚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處)套有一個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構井圈,井圈四角各釘一根木樁,樁外各鑲兩塊木板為井壁。井圈長93厘米,高58厘米。這個小井的作用,大概是為了將倉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這里,然后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倉井的干燥。這是發掘時拍攝的現場照片。
從22號井的結構和遺物來分析,它是一個古代的倉井,其作用是用來儲藏食物。長沙氣候濕熱多雨,食物容易腐敗變質,深達10多米的井下環境相當于一個現代的冰箱。考古發現證實,從商代開始,人們就使用這種儲藏方式。也許大家會問,10萬余片的吳簡為何埋藏于井中呢?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孫吳所處的三國時代動蕩不安,戰亂頻繁,突發性的動亂使這批簡牘被匆忙埋藏在這里。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批簡牘大多是檔案文書、契約合同,將它們埋在井中可能是當時處理檔案的一種方式。
請再來看這張照片。這是第22號井發掘現場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見簡牘浸泡在泥水中。這次發掘出來的簡牘,為什么能經過1700余年至今還保存完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簡牘長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較深,密封情況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余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來,請大家參觀第二個展廳。
這是一張對坐著的陶俑照片,是20世紀50年代在長沙金盆嶺一座西晉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邊的一人手持寬厚的木牘,口中念念有詞;而右邊的一人則一手持筆,一手持牘,正在書寫文字。這件陶俑生動形象地將古人書寫簡牘的情景再現在大家眼前。
再來看看這一組照片。這是一支毛筆,1954年在長沙在家公山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筆桿長而小,容易折斷;旁邊有一個套筆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時對筆有保護作用。這是一個硯臺,旁邊放置的小碎塊是墨塊。這兒還有一把銅削刀,為書寫者削制簡牘以便修改書寫錯誤的工具。這是1975年在湖北楚國故都紀南城168號墓發現的一套書寫工具的照片,另外還有無字的木牘6片。這也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漢代文具。
我們的古人計算簡牘數量的單位不是“片”,而是“斤”。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批閱奏章竹簡,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約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請看,這是本世紀以來全國出土的簡牘情況一覽表。其中紅色字一欄為本次長沙發掘簡牘的數量,超過了歷年來全國各地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所以稱之為“驚世發現”,“本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眾所周知,由于戰亂的原因,三國時代的文獻史傳之后世的很少。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總共才100余萬字。歷年來全國考古發掘的三國簡牘也十分罕見,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幾十片。而長沙今天一次出土總數達10萬片的三國吳簡,以每片20字計算,總字數可達300多萬字。這些文字資料大大超過了《三國志》字數的總和,為我們研究孫吳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簡冊制度、職官沿革、歷史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大大填補了史籍之缺。長沙吳簡的發現必將影響到中國歷史研究的諸多方面,重新審核過去已有的定論。
再來看這一張地圖。長沙考古工作者通過圍繞五一廣場區域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初步確定了近3020xx年來長沙古城的區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東至蔡鍔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長方形狀,中心區域為今天的五一廣場。可以說,近3020xx年來長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沒有變遷。這一次發掘出來的簡牘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簡、木牘、竹簡、封檢、簽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類:
第一類為券書類,包括佃田租稅券書和官府調撥券書。佃田租稅券書,形制為大木簡,一般長0.5米,文字有100至200個,書寫工整,由右向左直行書寫。佃田租稅券書,涉及佃戶租佃土地應向國家交納租米、租布、稅錢的數量,這種券書一式兩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別保存,作為憑據。官府調撥券書主要記錄官府各機構之間錢、糧、物的交換調撥情況。下面這一種個體比較小的為分類簽牌,上面寫著“中倉吏黃偉、潘慮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當時兩個倉吏一個叫黃偉,一個叫潘慮,他們在嘉禾元年記錄的一份月度報表。
第二類為司法文書類,記錄當時一些文化、經濟案件的審理、申訴、復查的具體內容及有關程序。這一片牘上記錄的是當時一個督郵,貪污了多余的官鹽,事發后被判死刑,他不服,于是上訴,經過“重復核實”,仍然維持原判,他只好“誠惶誠恐叩頭死罪死罪。”
第三類為人名簿類,相當于現在的戶口簿。請看第二片小竹簡,上面寫著“戎里戶人公乘何欽年五十五,算一,刑兩足”。“戎里”是長沙當時的一個地名,這里有一個名叫何欽”,爵位是“公乘”,年齡55歲,算一個納稅人丁。“刑兩足”是指被鋸掉了兩條腿。這是當時的戶口簿,記錄了戶主的姓名、年齡、職務、身體狀況,比現在的戶口簿還多了一個身體狀況的介紹。
第四類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問安、贈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內容,相當于現在用的名貼、名片。
第五類為賬簿類,詳細記錄了長沙郡府所屬有關部門經營管理的錢、糧、布、器物、租稅等方面的出入賬目。
再請看這幾件文物。這些是在走馬樓古井中出土的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請看,它們釉色晶瑩,裝飾淡雅。其中第二件為雞首壺,壺作雞首狀,引頸高冠,造型很美。這在晉朝比較流行,一般作水壺和酒壺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聽了這么多的講解,下面再來看看出土的簡牘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柜中看到的,就是這一次在走馬樓古井中發掘的簡牘原物。簡牘是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書寫材料,其中狹長的竹、木片稱“簡”,寬厚的木片稱“牘”。您一定要分清楚,并不是木頭做的就叫做“牘”,竹子做的就稱“簡”。簡也有木質的。右側這一邊放著的是木牘,中間的是大木簡,左側壓在透明玻璃條下的為竹簡。簡牘上面的文字簡單明了,清晰可辨,字體是隸書到楷書的過渡。
這種木簡和木牘是用杉木制作的,質地細密,保存完好,制竹簡的原材料竹子質地疏松,容易彎曲變形,所以在陳列展覽時需要壓在玻璃條中。古人制作竹簡有好幾道程序。先把竹子鋸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后剖開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簡。剛劈成的竹簡很濕,無法寫字,要用火烤干。火烤時,竹片上有水冒出,稱為“汗青”或“殺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于此。長沙三國吳簡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因此經過省、市領導及有關專家的反復研究和論證。已在天心區天心閣對面建成了一座融保護整理、陳列展示、科學研究、文物旅游于一體的簡牘博物館,等正式開館后歡迎大家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