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2023年《豐樂亭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簡短一
明年:第二年,即慶歷六年。
問諸滁人:向滁人打聽泉水的出處。諸,兼詞,之于。《與韓忠獻王書》:“山川窮絕,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抱,構小亭于泉側。”又有《幽谷泉》詩。
聳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著。聳然,高聳的樣子。特,突出。
窈然:深幽的樣子。
滃然:水勢盛大的樣子。
俯仰:這里為環顧的意思。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
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戰爭。
“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趙匡胤為后周大將,與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將皇甫暉、姚鳳會戰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敗于滁州城。隨后趙匡胤親手刺傷皇甫暉,生擒皇甫暉、姚鳳,奪下滁州城。周,指五代時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
圖記:指地圖和文字記載。
清流之關: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
“所在”二句:指到處都割據稱王,難以計算。勝,盡。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天下。
向,從前。
遺老:指經歷戰亂的老人。
舟車商賈:坐船乘車的商人。
畎:田地。
樂生送死:使生的快樂,禮葬送死。
涵煦:滋潤教化。
事簡:公務簡單。
掇幽芳而蔭喬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樹蔭下休息。掇,拾取。蔭,蔭庇,乘涼。
刻露,清楚地顯露出來。
歲物:收成。
刺史:官名,宋人習慣上作為知州的別稱。歐陽修此時為滁州知州,根據習慣自稱為刺史。
名:起名,命名。
2023年《豐樂亭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簡短二
寫于慶歷六年(1046)。所謂“慶歷新政”,僅經過一年多時間,就在慶歷五年春宣告失敗,執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繼被斥逐。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捏造罪名,貶于滁州。滁州五代時為爭戰之地,備受破壞,經過宋初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已初步恢復元氣。州西南瑯琊山為游覽勝地,歐陽修政事之暇,頗喜尋幽訪勝,辟地筑亭。此文除記述建豐樂亭的經過及與滁人共游之樂外,還描繪了滁州從戰亂到和平的變遷,從而寄托了安定來之不易,應予珍惜的命意。
無論是記述還是描繪,全文都是圍繞“樂”而寫:建亭取名為神經是思樂;與滁人共游為“樂”,是享樂。樂在亭中,樂在山川,樂在和平安定的歲月。
歐陽修的散文,語言簡潔,含義深遠。全篇不足500字,卻多角度、深層面地寫出了“豐樂亭”的“樂”意。
處地之“樂”——自然與創造。
歐陽修能夠在滁州飲到甘甜的泉水,賞到優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賜,當然樂;看景致,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聳然而特立”的“豐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滃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樂?樂是樂,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時之樂,也不愿獨享其樂,于是在自然賜“樂”的基礎上,又用人力去創造“樂”,去豐富“樂”——“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真可謂是由“樂”而造亭,由亭而生“樂”,“樂”何其多,人“豐樂”,亭也就叫“豐樂亭”了
處時之“樂” ——機遇與幸運。
只有“樂”之地不能成就其“樂”,還必須處在“樂”之時。而作者和滁州百姓,正巧碰見了這“樂”時,這“樂”的機遇,能不感覺幸運嗎?作者寫處時之“樂”,是從四個方面來寫的。一是“樂”之久。滁州在五代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沒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趙匡胤“嘗以周師”平定此地。到了作者所處的時代,再想去尋戰爭的遺跡,也已經不可得,因為“故老皆無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養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二是“樂”之源。遠源是“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近源則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說白了,這“樂”之源其實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三是“樂”之況。既然處于“樂”之地,“樂”之時,那百姓到底是怎么個“樂”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用現代一點的詞語表達,就是“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生老病死,順其自然,一派田園風光”,于是作者“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多么愜意呀!這是想當年陶淵明連做夢都想過的生活,現在讓宋朝的歐陽修和滁州百姓過上了,這種“樂”,局外人怎么能體會得到呢?四是“樂”之思。人常說:飲水思源。既然嘗到了“樂”的甜頭,那就一邊“樂”,一邊思——讓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而作者更沒有忘記“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職責。在“樂”的過程中,讓百姓思德報恩,懂得這“樂”來之不易,應當加倍珍惜,以擁護趙宋王朝。這也是本文的深層內涵。
處人之“樂”——井然與融洽。
作者歐陽修時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如果他只知道自己享“樂”,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間,沉迷于美景之中,那就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樂”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風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與民同樂”。歐陽修深知這一點,因此,他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將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與百姓相處和諧,關系融洽,于是他才得情致,“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百姓喜歡與自己游,那怎么能不“樂”個痛快,“樂”個天翻地覆呢?
這篇散文,融記敘、議論、抒情和描寫于一體,以“樂”開篇,以“樂”終結,“樂”貫串始終,景怡人,情動人,理啟人。他的《醉翁亭記》讓人跟著“醉”,他的《豐樂亭記》讓人跟著“樂”,真不愧為傳世的姊妹篇呀。當然,還必須認識到,這兩篇散文都間接地、含蓄地抒發了作者“樂”與“醉”之中的憤郁和不平。
2023年《豐樂亭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簡短三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直以來人們稱贊它風格歡快、意境優雅。前人大多評論該文連用21個“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嘆的風韻。其實,細讀全文不難發現,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記,除連用21個“也”字之外,還有10處之多連用“樂”字。
一、樂觀進取的處世態度,奠基了太守“樂”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以后寫的散文。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當時,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樣,“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寫道:“陽城淀里新來雁,趁伴南飛逐越船,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詩中流露出遭貶后憂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歐陽修并沒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貧困,努力仕進,曾經幾起幾落的磨難,成就了他的自強不息、樂觀上進的處世態度。所以任職滁州期間,作者的心情是開朗的,“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所以,作者把個人的煩惱扔在一邊,“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覺得“四時之景無不可愛”(《豐樂亭記》)。故而歐陽修在《送張生》中高吟:“老驥骨奇心尚壯,青松歲久色愈新。”離開滁州三年以后,歐陽修還深情地懷念那段被貶生涯,“吾嘗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嘗思豐樂,魂夢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祿謝寺丞相歸滁州》)。這種懷念當年,以苦為樂的處世心態十分罕見。由此觀之,《醉翁事記》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這與歐陽修的經歷和樂觀心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奠基了歐陽修創作《醉翁亭記》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極富樂趣的優美景色,提供了作者”樂”此不疲的客觀環境
滁州位于東南隅,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記》里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地描繪山光、水色:“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從群山到諸峰到林壑,由遠而近,盡收眼底,讓讀者沿途覽勝,漸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麗,樹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給游人提供了一個優美的環境,道出了“樂”此不疲的緣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變化的時間里描繪:“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一天的朝暮變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對四時更替,既不傷春,也不厭夏;秋天是高風潔霜,而非天邊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聳,而非寒風枯草。從對景色的描寫中,可以流露出歐陽修的情緒:善于從大自然中領悟山光水色那純真的美,從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樂業,是作者安“樂”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樂”上,《醉翁亭記》難得之處,在于滁州百姓“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這幅安樂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樂陶醉于山水間的重要因素。此處雖文字不多,卻起到點睛作用,給我們深入了解作品‘樂”字的含義提供了最佳的解釋。
史料證明,歐陽修被貶滁州,正是宋朝開始衰退之時。就在這個封建皇帝的腐敗統治鞭長莫及的東南一方,在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開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辦理政事時,又“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豐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歐陽修完全忘卻了仕途的苦惱和艱難,思想上得到一點安慰。處身這一情景,作者的“樂”已由之前的山水“樂”升華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生活的“樂”。假若對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發,只是歐陽修樂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觸動,那么,隱藏在深處的樂趣,就是對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樂亦無窮也”。使得作者的“樂”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記》與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樂的田園山水作品有了鮮明的區別。
四、妙不可言的快樂,出自作者對“樂”進行哲理的探究
跟隨作品的演進,曾在“觥籌交錯”中樂極而醉的歐陽修;對貌似相像而原因不同的“樂”進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究:從“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問中可知作者把“樂”劃分三類;一是禽鳥,這是一種只知飽食沒有思想的快樂;二是游人(指除太守之外的游人),他們雖懂得欣賞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他們的樂不能與太守相媲美;唯獨太守之樂,才是凡人俗鳥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樂。這是因為,在歐陽修看來,鳥為飽食后投林而樂,百姓為豐衣足食安事太平而樂,而他自己內心深處的“樂”則是囊括山水、風物、人情的兼濟天下之樂。不但為滁州風景而樂,而且為百姓豐衣足食而樂,也為自己治理有方而樂。這樣一位居于樂之巔峰的太守,吸引大家對作者“樂”的思想歸宿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究。范仲淹常常自夸:“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醉翁亭記》歡樂氣氛中,大家也能夠從歐陽修身上看到這種“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形。這正是作者對“樂”進行哲理的探究中寄托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的沉醉,使文章進一步得到升華,更加具備較深的思想意思。
2023年《豐樂亭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簡短四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虛詞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
3.認識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
二、難點、重點分析
1.第1段主要寫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寫醉翁亭的位置環境,說明醉翁亭的命名緣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樹木茂盛,深幽秀麗的瑯琊山間釀泉邊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號“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這段采用什么方式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
分析:這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先寫滁州四面環山,再寫西南諸峰中的瑯琊山,接著寫瑯琊山中的釀泉,最后寫建在釀泉邊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幾層意思?
分析:這段包含兩層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時也。”寫山間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無窮也。”寫太守來此,無論春夏秋冬,都能欣賞“山水之樂”,其樂趣無窮無盡。
4本段描寫山!司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寫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靠開,云歸而巖穴瞑”;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采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5第3段包含幾層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兩層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寫滁州百姓來此游山賞景一路上的歡快情景。②“臨溪而漁……太守醉也。”描寫太守與眾賓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戲射下棋的“宴酣之樂”。
6.這段為什么寫滁人之游?這個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系?
分析:上段寫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游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歐陽修在滁州寫的另一文《豐樂亭記》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2023年《豐樂亭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簡短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以“樂”為主線,前后呼應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景物描寫作用,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積累文言詞語,掌握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游記散文。大量運用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大量運用“也”“而”,加強了回環詠嘆的意味。這些都需在反復朗讀中體會。
本文的結構很有特色,課文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在寫了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后又太守見到滁人游山賞景,與眾賓客宴酣之樂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歐陽修在滁州寫的另一文《豐樂亭記》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而這些內容最后都統攝在“太守之樂其樂”中。理解文章結構,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沒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托在敘事寫景之中,特別是描寫滁人之游的內容,與文章上下文之間的關系,學生不易直接把握。所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是教學難點。
教材設想:
在熟讀課文,在學生掌握文言知識,疏通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以問題切入,課堂學習主要以課文誦讀,問題討論,品味鑒賞,比較閱讀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韻美,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懷。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因為他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慶歷新政”。這次改革失敗,受貶謫的不止滕子京一個人,范仲淹本人在慶歷五年也被貶到鄧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歷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文,看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抒發的是什么樣的情懷呢?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宋代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被后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史傳等都有相當成就。
背景介紹: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歐陽修曾參加了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推行“慶歷新政”,不久在政敵的打擊下,改革失敗,范仲淹等降調外任。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作為執政者的反對派,有很多政見要說,有滿腹的抑郁不平要發泄。但現在只能從側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與作者同一時期寫的另一篇文章《豐樂亭記》是姊妹篇。
三、解題
“記”是古文中一種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體裁,多用來描寫作者的旅行見聞。它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類似的文章有:《岳陽樓記》、《小石潭記》、《桃花源記》等;類似的古文文體還有:“銘”(《陋室銘》)和“說”(《馬說》、《愛蓮說》)。
四、聽讀課文,掌握朗讀節奏
學生讀課文,讀通順,讀準節奏
教師出示重點讀音
滁(chu) 壑(he) 瑯琊(langya) 潺(chan)釀(niang) 僧(seng) 輒(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傴僂(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籌(gong) 翳(yi)
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疏通課文大意,不懂問題可以向老師或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問。(教師可出示參考譯文作為學習輔助)。
六、完成下列資料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字
蔚然:茂盛的樣子。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雜然:錯雜的樣子。
傴僂提攜:駝背。山肴野蔌:蔬菜。
2、一詞多義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靠近)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轉折連詞)
臨溪而漁(到)朝而往, 暮而歸(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不必譯出)
泉香而酒洌(順接連詞)
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山水之樂(樂趣,名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為樂趣,動詞)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歡樂,形容詞)
七、再讀課文,注意體會“也”的不同語氣和“而”的輕重音;通過推究文理,梳理文脈,讀出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旨在讀得流暢。
教師在學生疏通文句的基礎上作朗讀提示:
第一段,“環滁皆山也──瑯琊也──釀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自號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個“也”表判斷;五、六、七個“也”表解釋;第八個“也”表肯定,語氣堅定,“也”的語調要較重;第九個“也”表肯定,但語氣較平穩。
第二段,這一段中“而”較多。關于“而”的讀法,凡表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節奏作用的,則應輕讀。
第三段,四個“也”均表解釋語氣,六個“而”有的表修飾,如“雜然而前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魚肥”“泉香而酒冽”。這些句子均應輕讀。
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陳述語氣,四、五句“也”表解釋。“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除第三個“而”表順接需輕讀外,其余三個均應重讀。
八、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二段。
2、訂正并復習課堂練習。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人們經常把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兩篇名文相提并論,不僅因為它們同一時期,同樣偉大的文學家的作品,更主要都表達了兩位大家不同凡響的思想境界。在我們剛學的《岳陽樓記》中作者直抒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在本文中作者要表現怎樣的情懷呢?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表達的呢?
二、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探究文章的結構。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已有了了解,下面請同學概括各段的主要內容。
討論明確:
第一段:亭外的風光,亭名的由來,醉翁寄情山水的樂趣。
第二段: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第三段:太守出游所見的畫面——滁人游,太守宴,賓客歡,太守醉。
第四段:太守醉游歸來,自得其樂。
2、討論文章的內容間有怎樣的內在聯系呢?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在寫醉翁亭之前先寫了周圍的景色,是按什么順序寫的,與下文內容有怎樣的聯系?
參考:從遠山落筆,立足于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后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瑯琊。接著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里,先聞水聲,后見泉水,最后峰回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后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樣很自然地表現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山水美,自然有游人的樂趣,人們的樂趣表現在哪些地方?
參考:滁人游,前呼后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根據以上梳理,你認為文章結構有何特點?
參考:文章是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一個“樂”字貫穿全文: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
文章講究結構上的前呼后應:第一段提出太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描寫太守在宴席上“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文章一開頭,只云醉翁,只說是太守自號,但太守是誰?并不點破,以下幾段也只反復用太守作為稱代,共用了九個之多,直到最后一句才道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使讀者恍然大悟,原來是作者“夫子自道”。這都增加了本文結構上的妙趣。
三、結合以上分析,理解作者情懷。
1、作者結尾說“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那么太守到底“樂”什么呢?
討論后明確:怡情山水,更為滁州一帶的百姓安居樂業而樂。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2、投影出示《豐樂亭記》,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懷。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早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明確: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美麗的瑯琊風光,駝背彎腰的龍鐘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于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一樣,“與民同樂”也是歐陽修的政治理想。雖然他遭貶謫,他以寄情山水來排解他內心深處的抑郁,但他看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滁州得以實現,內心是感到欣慰的。這種深層次的快樂,不是別人都能夠理解的,而他也樂得自得其樂。
四、賞讀課文。
《醉翁亭記》是一篇極其優美的散文,秀麗多姿,富有詩情畫意。請大家就課文景物描寫的內容,重點誦讀,并發揮想象,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推薦一下。
示例1: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有亭踞臨泉上。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構置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五、布置作業:
1、按要求默寫。
① 文中描寫醉翁亭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文中寫山間四時景色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文中點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文中描繪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 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
① 已而夕陽在山 已而:___________
② 太守謂誰 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句中的“其”,跟“醉能同其樂”中的“其”字意義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b.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c.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d.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
(3)。 與“游人去而禽鳥樂也”中的“而”作用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 朝而往,暮而歸 b.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c. 佳木秀而繁陰 d. 日出而林霏開
(4) 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分別用一句話寫出“禽鳥” “人” “太守”之“樂”的具體內容。
禽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從課文的主題的內容,意蘊,表達的方式等方面比較《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
參考答案:1. ① 翼然臨于泉上
②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④ 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附參考答案
1、略2、(1) ①不久(或:繼而) ②是(或:為) (2)。 c(代詞,他們)
(3) d(表承接。選項a中的“而”表修飾,選項b中的“而”表轉折,選項c中的“而”表并列)
(4)喝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時能用文章來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
(5) 禽鳥:山林之樂 人:從太守游之樂 太守:山水之樂;勤政為文之樂;
3、滁人、賓客之樂《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懷,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范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景 醉翁亭 山水之樂
朝暮之景 四時之景 山水之樂
滁人游 太守宴 賓客歡 太守醉 與民同樂
山林之樂 禽鳥之樂 人之樂
太守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