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語文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技巧篇一
(1)評價主旨類
1、意境深遠、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2、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3、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nèi)容豐富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等。
(2)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分類
1、憂國憂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2、歷經(jīng)磨難、堅持追求的形象
3、胸懷寬廣、豪放灑脫的形象
4、轉(zhuǎn)戰(zhàn)沙場、舍身保國的形象
5、寂寞愁苦、身世飄零的形象
6、孤傲高潔、堅持操守的形象
7、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8、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9、慷慨憤世、矢志報國的形象
10、送別友人、思念故鄉(xiāng)的形象
11、反對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12、重情重義、兒女情長的形象
13、辛苦勞作、純樸善良的形象
(3)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常用詞語: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蔑視權(quán)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歸隱田園、惜春悲秋、羈旅愁思、思鄉(xiāng)念親(友)、憶友懷舊、別恨離愁、相知相思、兒女情長、堅貞愛情、懷古傷今、借古諷今、憤世嫉俗、登高覽勝、寄情山水、熱愛自然等。
(4)詩歌的個人風格類
杜甫的沉郁頓挫(所謂“沉郁”是指杜甫的詩歌反映現(xiàn)實廣闊深厚、意境雄渾、感情深沉,所謂“頓挫”,是指與沉郁相適應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主要指表達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調(diào)起伏變化。)
三曹的蒼涼雄健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范仲淹的蒼涼悲壯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李賀的奇詭變幻、憂郁激憤
張九齡的委婉蘊藉 李煜的細膩感人 李清照、柳永的纏綿悱惻
賈島的蕭瑟悲愁 元稹的艷麗淺近 王維的恬淡含蓄,氣韻生動
陸游的悲壯愛國 辛棄疾的氣勢雄壯蘇軾的雄健豪放,曠達高遠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韓愈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
杜牧的清健俊爽 劉禹錫的清峻明朗李白的豪邁飄逸,清新雄奇
晏殊的明朗疏淡 楊萬里的新鮮活潑陸游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
韋應物的清新典雅 歐陽修的清麗明媚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
高岑的雄渾悲壯 孟浩然的恬靜渾健
(5)評價詩歌語言的常用術(shù)語
質(zhì)樸 淡雅 自然 蒼涼 低沉 蒼勁 生動形象 沉郁頓挫淡筆勾勒
舒緩 悲涼 雄健 雄渾 準確 濃墨重彩 艷麗多彩 含蓄蘊藉富有哲理
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簡潔巧妙,入木三分語言凝練,生動傳神
屬對工切,聲韻和諧 低回婉轉(zhuǎn),沉郁深微
語文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技巧篇二
詩歌鑒賞是語文考試的必考試題之一,想贏得高分,需要掌握很多解題技巧。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高三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臺,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有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后一類居多。
詩歌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xiàn),它像一條紅線,串聯(lián)起散落在詩歌中的珍珠,像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關(guān)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guān)注題目。
“起承轉(zhuǎn)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的結(jié)構(gòu)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初三復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guī)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著起承轉(zhuǎn)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命題者對詩歌鑒賞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因此對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必須結(jié)合原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來進行,千萬不能空泛而談。如果是選擇題則要緊扣原詩詞內(nèi)容進行判斷選擇,否則難以說明自身是否讀懂了原詩。
句意理解方面:誤解多義字、對象錯位、偷換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無中生有、牽強附會、任意拔高等;表達技巧方面:張冠李戴、想當然等。我們在平時要多加練習,并及時總結(jié)答題規(guī)律。
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xiàn)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同時,往往要聯(lián)系鑒賞詩人的形象。而且這兩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古代的詩人喜歡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為表達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氣壯一些;三是可以用較少的文字傳遞較多的信息,使表達簡明一些。一般用典有兩層含義:(1)用歷史舊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既自明心跡,又豐富詩歌的意蘊,提高詩歌的文化品位,用黃庭堅的話來說就是“脫胎換骨”。
從題目認識對象;從字面讀出感覺;從注釋破解難點;從作者了解背景;從原作找到根據(jù);從題干得到啟示;從首聯(lián)找到特點;從尾句參透主旨;從景物把握情感;從意境洞察心胸。
(1)認讀感知。讀詩后繼續(xù)仔細閱讀各個選擇項,借助它們進一步再去對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題。另外,還要讀標題,讀注釋,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領(lǐng)悟作者的心情。
(2)啟動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聯(lián)想,或想象,進一步體會詩歌意境,同時對已知選項進行大膽篩選。比如,選擇項中對一些典故或前人詩句的解釋,有些比較冷僻,有些比較牽強,則可以去掉;對作者的評價過高或過小,或武斷,或偏激的,也可視為“不恰當”。
(3)單項核對。選擇項中有的是解釋或分析單項內(nèi)容的,如對詩歌中的修辭項的解釋,我們就可以與詩句逐一核對,去掉那些無中生有的,指鹿為馬的。這樣,又可為鑒賞掃除了一大障礙。
(4)辨析真?zhèn)巍T谔峁┑拇鸢钢校袝r會出現(xiàn)似是而非,有時會出現(xiàn)前是后非,有時還會出現(xiàn)自相矛盾,如選擇項中出現(xiàn)“都”、“全部”的判斷詞,我們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圓其說,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去偽存真。
語文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技巧篇三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jié)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有哪些技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鑒賞題,大體上可歸納出的回答模式如下:
一般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變式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gòu)建的讓人產(chǎn)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diào)。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因什么而"感傷"。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jīng)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語文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技巧篇四
要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首先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調(diào)動學習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一)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趙,就要與生活相互聯(lián)系
要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首先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 趣。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調(diào)動學習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先要使學生認識到詩歌本身,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 加深對詩歌的認識,逐漸地培養(yǎng)起學生對古代詩歌的學 習興趣。可以先選擇一些難度比較小,并且有趣的詩 詞,可以選擇課外的古詩詞,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比如,向?qū)W生提問最貴的書信是哪一封?答案為:烽火 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類似于這樣的活動可以活躍課堂 的氣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要追多地玫史教學方式
教師要適當?shù)馗淖冏约旱慕虒W方式,在課堂上要多 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能夠讓原本難懂的詩歌鑒 賞變得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互聯(lián)系。比如,學習蜀道難 這一課時,由于蜀道難的篇幅較長,要求背誦的部分較 多。教師在講解蜀道難之前,先要對作者進行介紹,可 以向?qū)W生提問,如果你是李白,面對這樣的景色你的反 應是什么?為什么會有“噫吁巇!”這樣的感慨?弓丨導學 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逐漸地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能力。
(三)對學生進行4'泌的訓練
教師在課堂中要對學生進行鑒賞能力的專業(yè)訓練。 在古詩詞的課堂上,先要對古詩詞的詩句進行鑒賞,再 分析其中的意向,通過對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以及作者 的寫作手法等多個方面的分析,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 鑒賞能力的認識。教師可以使用示范的方式對學生的 鑒食能力進行訓練,再讓學生勇于嘗試,教師在學生敘 述的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匾龑В軌蚴箤W生記憶更加深 刻,逐漸地完善學生的鑒賞能力。
(四)教師要不軔地免善負身的專業(yè)紊質(zhì)
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對鑒賞能力的認識,要能夠 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采用 科學的教學方法,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提高課 堂效率。教師還要不斷地探索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的有 效途徑,使學生在學習鑒賞能力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有效 率。還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耐心地輔 導,適當?shù)貙W生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更加 積極地提升鑒賞能力。
詩歌教學的策略
知人論世法 “詩言志,歌詠言。”詩歌往往是詩人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下表達的一種特定的情感。我們?nèi)绻荒軌驕蚀_把握這種背景性的資料,往往很難準確地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感。對此,知人論世、弄清史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所謂知人論世,就是要掌握詩人的生平和他創(chuàng)作詩歌的特定背景知識,作者的經(jīng)歷和意志情趣,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特點,在了解詩人思想軌跡的基礎之上,就會逐漸理清作者要傾吐的心聲和想表達的情感;所謂弄清史實,就是對于詩歌當中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師生要有相應歷史知識的積累,以課件展示或者講故事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牢牢握住讀懂詩歌的一把鑰匙。
意象分析法 意象是構(gòu)成詩歌意境的重要元素,也是揣摩詩歌意境、領(lǐng)悟詩歌思想情感的關(guān)鍵所在。在詩歌中,常常有一種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和體驗。也就是說,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對應規(guī)律。因此,我們在解讀詩歌的過程中,必須以意象為突破口。分析意象類題目,重點要把握住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第一步,要從詩歌當中找到相關(guān)的句子,找出相關(guān)的意象,并根據(jù)詩中詩句或體現(xiàn)景物特點的關(guān)鍵詞語概括意象特點;第二步,要結(jié)合詩歌主旨分析詩人為什么要寫這意象;第三步,分析詩人描繪這個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詩歌意象的分析,通過分析意象的自然屬性挖掘意象背后深層的內(nèi)蘊,在分析的過程中注意把握多個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感情。在分析意象的過程中,首先要抓意象的特殊內(nèi)涵時候。例如: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對月思親,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以折柳表惜別,“柳”是“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以蟬喻品行高潔;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意象的特殊內(nèi)涵,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聯(lián)想和解讀。
強化誦讀法 語文新課標中對詩歌教學的目標要求是:“閱讀古今中外出色的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lǐng)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結(jié)合“書讀百篇,其義自見”的古訓,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并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我們在詩歌教學的實踐中就要通過自由朗讀、教師范讀、聽錄音、反復誦讀等形式來進行強化誦讀訓練。在誦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誦讀指導,包括指導學生要注意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語速的輕重緩急等;讓學生在反復誦讀吟詠的過程中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領(lǐng)會其深遠的意境,從而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1 抓住詩題,找詩眼
詩歌的題目通常揭示了詩歌的具體寫作時間、寫作對象、寫作地點、主旨或者是詩人的情感。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詩歌的題目,通過題目初步理解詩歌。比如說在學習《蜀道難》這首詩時,通過題目我們可以了解作者所要描寫的是四川的道路,還可以了解作者認為蜀道是十分艱險的,這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找詩眼,所謂的詩眼就是在詩歌中最能夠體現(xiàn)詩歌情感的字或者是詞。學生能否準確的找到詩眼對詩歌的學習十分重要。在學習《蜀道難》這篇文章時,詩歌的詩眼是“難”字。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時,可以圍繞這個字進行和展開。在學習杜甫的《詠懷古跡》這首詩時,尾聯(lián)“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中的“怨恨”一詞就是詩歌的詩眼,體現(xiàn)了王昭君對于遠嫁大漠的怨恨,也同時體現(xiàn)了詩人被貶謫的悲涼和怨恨之情。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詩歌中的詞語具有超強的表現(xiàn)力,富含著深刻的含義。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要訓練學生發(fā)現(xiàn)詩歌的詩眼,并通過詩眼體會詩歌的情感。
2 了解作者與背景
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以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于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不同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具有不同的風格和情感,詩歌與詩人的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只有學生了解詩人才能更深入的體會詩歌的情感。比如說在學習《琵琶行》時,教師應該事先向?qū)W生介紹有關(guān)作者白居易的背景,讓學生了解白居易在寫這首詩時是因為當朝的宰相被殺害,自己因為上書要求緝拿兇手而被貶。因此,在詩中表現(xiàn)了作者的凄涼與憤慨之情。如果學生在學習詩歌時不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或者是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就不能更好的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在學習杜甫的《登高》時,詩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登高飲酒,相約的朋友卻為赴約。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杜甫壯志未酬,心中難免郁結(jié)[2]。
3 抓住詩意,體會詩歌情感
詩歌中有很多優(yōu)美的意境,這些意境是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應該創(chuàng)建適當?shù)囊饩常寣W生能夠在特定的意境中感受詩歌的情感,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從整體上感受詩歌的畫面。比如說在學習《再別康橋》這首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配樂朗誦,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營造出適當?shù)臍夥眨瑥亩玫捏w會詩歌的情感。在學習《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段朗誦,將這一個故事分為幾個階段,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詩歌的意境創(chuàng)造是體會詩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意境的創(chuàng)造,通過采取多樣的形式,調(diào)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加強對詩歌的理解,比如說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讓學生更直觀的形成對詩歌的感受。
(一)反復誦讀,思考品味
詩歌是語言藝術(shù)和情感藝術(shù)的融合,是最精純美妙的文體。詩歌本身具有語言的象征性、隱喻性、多義性和非確定性等特點,同時又具有節(jié)奏、韻律的音樂美和語象、造型的畫面美。這些都要求我們應當從詩歌本身的特點出發(fā),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品味語言藝術(shù)和把握詩歌的情趣與韻味,真正實現(xiàn)詩歌教學中學語文與學做人的統(tǒng)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分詩,七分讀。”詩歌與韻律、節(jié)奏密不可分,應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律,感受音樂美,體味詩人的情感。應要求學生做到正確朗讀,流利朗讀,有感情地朗讀。要求學生初步感知,通過反復誦讀讀出詩歌的語氣和情感。這一階段是詩歌鑒賞的起點和基礎,是由詩歌的表層含義向深層含義的過渡。
更高層次的朗讀稱為情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情到深處自然表露于外。
在教學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誦讀之外,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促使他們更好地朗讀,激發(fā)他們讀詩的興趣。比如開展各種朗讀比賽、詩歌競賽等。通過朗讀達到理解詩歌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變換教法
詩歌有高度凝練的語言,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還有著概括性、形象性和音樂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介紹詩歌的相關(guān)知識,為他們理解詩歌和練習寫作詩歌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同時也使學生在想象、聯(lián)想,以及語感、語言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讀詩使人靈秀”,在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情感豐富,想象力強,可塑性強,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強化詩歌教育,讓學生大量地積累背誦出色詩歌,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對于詩歌的教學,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具體情況改變教學方法,比如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創(chuàng)設出易于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情境;比如在朗讀階段為學生進行范讀,創(chuàng)造寬松愉悅的朗讀環(huán)境;在講解詩歌時,采用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如用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感染學生,或用多媒體手段從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觸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還可以通過課本劇等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既能深化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寫作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三)嘗試練筆,創(chuàng)作詩歌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詩的興趣,教師應盡力營造讀詩、寫詩的氛圍。在班級中開設賽詩會,讓學生搜集積累詩歌,通過朗讀培養(yǎng)興趣和語感,積累語言。同時鼓勵學生寫律詩、絕句、現(xiàn)代詩等,在班級中進行評比,讓學生選出出色的作品,抄寫到黑板報上或是張貼到班級展示欄中以供大家學習借鑒。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讀詩的興致,又調(diào)動了學生寫詩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詩歌品鑒水平與寫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不光是古詩文學習如此,在現(xiàn)代文教學中也可以涉及詩歌的練筆。
總之,詩歌教學對于教師甚至整個教育來說都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我們既要繼承傳統(tǒng)的好的教學方式,又要有所創(chuàng)新,讓詩歌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出色詩歌,發(fā)現(xiàn)并欣賞它的美,進而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讓我們的民族更多一些詩意和智慧。
2.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3.高中語文的有效教學方法
4.高中語文教學方法實踐
5.高中語文寫作十大技巧
6.高中詩歌解析技巧有哪些
7.學好高中語文的十個方法
8.高中語文課型講授技巧有哪些
9.高考語文詩歌分類鑒賞解題技巧
語文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技巧篇五
2、“簫管迎龍水廟前”、對比、不顧勞動人民疾苦,終年貪圖享樂、同情 。
3、①這首詩的“可憐”是“可惜”的意思;《賣炭翁》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孔雀東南飛》中是“可愛”的意思。
4、(1).由小到大,生命力強。
(2).托物言志。該詩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諷喻時俗。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之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輕策也能成就大業(yè)”的觀點;另一方面諷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淺、趨炎附勢的本質(zhì)。
【評說】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tài)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
5、(簡析) “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6、擬人;虛實結(jié)合(或類比);孤鴻不愿選擇高枝棲息,寧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鴻自比,表現(xiàn)了自己遭到貶官后內(nèi)心的孤苦和清高。
7、后兩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兩”、“相”二字把人和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兩字更突出了詩人對山的喜愛。
8、該句使用了擬人的手法。(1分)寫開門見“山”,“兩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蒼翠的山色“送”進門來。(點明擬人具體內(nèi)容,1分)化靜為動,化無情為有情,賦予山以靈性,生動地寫出了田園風光的盎然生機。(2分)寫出了詩人身處其間的愉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這種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
9、“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xiàn)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10、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tài)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11、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陽光來比喻慈母的恩惠。說明慈母的厚愛,兒子是無以報答的。
12、“山雨欲來風滿樓”現(xiàn)在多比喻重大事變即將發(fā)生前的緊張氣氛。
語文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技巧篇六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臺,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有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后一類居多。
詩歌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xiàn),它像一條紅線,串聯(lián)起散落在詩歌中的珍珠,像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關(guān)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guān)注題目。
3.了解詩歌的結(jié)構(gòu)
起承轉(zhuǎn)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的結(jié)構(gòu)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初三復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guī)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著起承轉(zhuǎn)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4.答題應緊扣原詩的內(nèi)容
命題者對詩歌鑒賞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因此對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必須結(jié)合原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來進行,千萬不能空泛而談。如果是選擇題則要緊扣原詩詞內(nèi)容進行判斷選擇,否則難以說明自身是否讀懂了原詩。
5.明白選擇題選項常見干擾設置
句意理解方面:誤解多義字、對象錯位、偷換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無中生有、牽強附會、任意拔高等;表達技巧方面:張冠李戴、想當然等。我們在平時要多加練習,并及時總結(jié)答題規(guī)律。
6.熟悉有關(guān)意象與意境的知識
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xiàn)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同時,往往要聯(lián)系鑒賞詩人的形象。而且這兩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詩人的用典
古代的詩人喜歡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為表達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氣壯一些;三是可以用較少的文字傳遞較多的信息,使表達簡明一些。一般用典有兩層含義:(1)用歷史舊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既自明心跡,又豐富詩歌的意蘊,提高詩歌的文化品位,用黃庭堅的話來說就是脫胎換骨。
從題目認識對象;從字面讀出感覺;從注釋破解難點;從作者了解背景;從原作找到根據(jù);從題干得到啟示;從首聯(lián)找到特點;從尾句參透主旨;從景物把握情感;從意境洞察心胸。
(1)認讀感知。讀詩后繼續(xù)仔細閱讀各個選擇項,借助它們進一步再去對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題。另外,還要讀標題,讀注釋,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領(lǐng)悟作者的心情。
(2)啟動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聯(lián)想,或想象,進一步體會詩歌意境,同時對已知選項進行大膽篩選。比如,選擇項中對一些典故或前人詩句的解釋,有些比較冷僻,有些比較牽強,則可以去掉;對作者的評價過高或過小,或武斷,或偏激的,也可視為不恰當。
(3)單項核對。選擇項中有的是解釋或分析單項內(nèi)容的,如對詩歌中的修辭項的解釋,我們就可以與詩句逐一核對,去掉那些無中生有的,指鹿為馬的。這樣,又可為鑒賞掃除了一大障礙。
(4)辨析真?zhèn)巍T谔峁┑拇鸢钢校袝r會出現(xiàn)似是而非,有時會出現(xiàn)前是后非,有時還會出現(xiàn)自相矛盾,如選擇項中出現(xiàn)都、全部的判斷詞,我們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圓其說,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去偽存真。
閱讀下面的詩,然后回答問題。
訴衷情
宋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
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1.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感情。
2.下面對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開頭兩句回憶了詞人當年為了覓取功名、爭得官職而奔赴前線的初衷。
b。塵暗舊貂裘暗示自己收復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內(nèi)心苦悶。
c。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寫出了詞人放眼西北,殘?zhí)斘磼?回首人生,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志難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敵前線,滄州代指閑居之地。
1.(不能報國殺敵的)悲憤
2.a。分析:讀詩詞,需了解詞人所用典故的含義,該詞中,覓封候是用了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寫出作者自己報效祖國的壯志。
自許封侯在萬里(《夜游宮》),一個覓字顯出詞人當年的雄心和堅定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并非是詞人當年為了覓取功名、爭得官職而奔赴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