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觀潮教學設計一等獎觀潮教學設計教案篇一
;第四節輸血與血型教學設計 海南省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學廖涌權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解讀《課程標準》是備課的前提。《課程標準》對《輸血和血型》沒有明確的具體內容標準,但有理解血型與輸血關系的活動建議,以及珍愛生命,提倡義務獻血的情感目標。基于此,通過模擬實驗、獻愛心游戲和相關視頻,使學生能有豐富的感性體驗與深刻的感悟,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人的血型和輸血是學生非常關注的問題,但是由于血型鑒定可能會造成疾病感染和傳播,國際上許多國家都禁止在中學階段采用真人真血進行教學實驗。所以,我從《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選取模擬實驗加以改進,幫助學生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系;知道血型鑒定的基本過程,掌握血型鑒定的基本技能;學習模擬實驗等間接實驗的方法。
二、教學分析
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中介,準確而深刻的理解教材是上好課的前提。血液對于人體來說很重要,只有維持血量的基本穩定才能保證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那么一個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況下需要輸血?輸血需要注意什么?無償獻血有什么意義?這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本章前三節的學習,使學生對血液、血管、血液循環系統有了一個較為完善、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的《輸血與血型》單獨成為一節,是對新課程標準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的全方位體現,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章節中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本節文字量不多,知識量也少,但是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些內容學生也很感興趣,渴望獲得相關知識的欲望十分強烈。所以我把教學重點定在輸血與血型的關系以及認同我國無償獻血制度,使學生從小樹立珍愛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情感。但是輸血與血型的關系學生難于理解,認同我國無償獻血制度,激發學生從小樹立珍愛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情感僅憑教材內容很難落實,所以我把它們列為教學難點。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血型發現的過程,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并能認同同型輸血原則;
2.了解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的關系;
3.學會運用所學的abo血型知識,嘗試“模擬”血型鑒定,增強動手能力;
4.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匯報,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模擬血型鑒定”的模擬實驗,了解abo血型的鑒定,并認同同型輸血;
2.通過“獻愛心”游戲,鞏固同型輸血原則,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
3.通過觀看案例視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通過我自身的獻血實例和豐富的圖片,激發學生樹立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輸血與血型的了解,激發學生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2.通過模擬實驗,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3.通過我自身的獻血實例以及豐富的圖片,激發學生珍愛生命夠情感,樹立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四、教學策略和手段
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和推進的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以此為依據,我構建了“主動參與”的教育模式,還給學生空間和時間,并讓這些時間和空間發揮應有效益,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究知識,能夠得到一定的發展。為取得最佳效果,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視頻輔助,啟發設疑討論,游戲、模擬實驗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法,并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如提出問題、觀察方法、激發思維、資料分析、理論聯系實際、表達和交流等。從而深化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并使學生在學會的基礎上會學、樂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根據初中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在啟發式教學原則指導下,我使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學生自己同學的相片、五指山地區大中專院校學生獻血圖片、學生模擬視頻,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切實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能有效地突出重點,分解難點。
?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展示玉樹地震相關圖片,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人們在地震中受傷并大量出血,這時,他們最需要什么樣的救治?
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投入新課學習。
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
二、血型的發現
1、ppt展示血型發現史資料,學生閱讀,引導第一輪的搶答游戲。
問題一:不經過驗血直接輸血可能導致什么后果?
2、及時評價、總結,辨析“凝集”和“凝結”的區別。
問題二:世界上第一個發現abo血型的人是誰?
3、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評價、總結,擴展:人們還陸續發現了mn、rh等數十個血型系統,但是臨床中應用最廣泛的是abo血型系統。
問題三:他將血型分為哪幾種?
4、在答題完后,詢問幾個學生的血型及獲取血型的途徑。
閱讀資料后積極參與搶答。?
爭相回答。
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搶答,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其求知欲,鍛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讓學生在搶答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體現新課標下學生的主體地位。?
結合學生實際,自然過渡到血型鑒定。
三、血型鑒定模擬實驗
1、播放臨床血型鑒定的視頻;
2、創設情境:班上呂貴杰同學在見義勇為時大量失血,他的好朋友要為他獻血的場景(依次展示他們的照片),引入模擬實驗;
3、介紹實驗的原理及其操作步驟,教師演示實驗操作(鑒定呂貴杰血樣);
?
?
4、引導學生交流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作評價和小結;
6、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讓學生推導出輸血應遵循同型輸血原則。
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明確實驗原理,觀看教師演示,分組合作完成實驗。并與相鄰小組的實驗現象進行對比,填寫實驗報告。(相鄰小組檢驗的是不同血型的血樣)
組內討論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交流結果。
思考、討論。
創設親切、生動的學習情景,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
以學生為主體分組進行實驗,滿足了兒童樂于體驗的個性特征。了解臨床血型鑒定的方法,更進一步認識血型與輸血的關系,形成主動探究新知識的氛圍。
培養學生交流、協作意識,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四、同型輸血
1、安排閱讀任務:教材76頁:同型輸血
2、引導學生用簡圖詮釋同型輸血;
?
3、組織“獻愛心”游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1)、按照座位分為左右兩組;每位同學抽屜里都有一張標有血型的愛心卡片,代表著你的模擬血型。
(2)、每組找一名同學模擬事故中的失血者,另一組成員中若血型匹配,可以獻血的同學就舉起你們手中的愛心卡片。
(3)、數一數對方小組獻愛心的人數,和不符合輸血條件的人數。
4、對舉錯的學生進行引導,辨析其錯誤原因,糾正錯誤;
5、教師出示一張ab血型的愛心卡片,讓兩組血型匹配的同學舉手“獻血”。
認真閱讀。
嘗試畫圖。
參與游戲:
1、各組先后派選代表亮出需要輸血的血型牌,該組全體成員檢查對方小組是否有同學舉錯血型牌,數出舉手人數。
2、指出并糾正對方小組成員的錯誤。(循環2次)
全班同學舉起血型牌。
通過簡圖,讓學生深刻認識輸血與血型的關系。
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并能及時檢驗學生對血型與輸血關系的掌握情況,鞏固知識,深化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五、第一模塊小結與知識運用
播放事先準備好學生參與拍攝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能夠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視頻中的現象;
1、播放視頻片段一:幾個人將大量失血者送到醫院,醫生安排兩位護士分別準備手術和驗血,旁邊有人質疑為什么要驗血,再不抓緊就來不及了。
展示問題:在傷者大量失血的緊急情況下,醫生為什么不立刻給傷者輸血,還要先驗血呢?
2、播放視頻片段二:驗出傷者的血型后有三個人同時獻血,但并不是每個人血型都匹配。
展示問題:應該選擇誰作為輸血者呢?
觀看視頻,踴躍發言,用新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事例。
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并能夠遷移與應用所學知識。
六、血量
1、播放視頻片段三:我血型匹配,身體又好,你就多抽點。
展示問題:是不是血型匹配,抽多少都沒事?
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7頁 血量
展示問題:
問題一:成年人的血量相當于本人體重的多少?
問題二:對于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多少就會有生命危險?
問題三:一次失血超過800毫升會有什么癥狀?
問題四:健康人每次獻血多少不會影響健康?
觀看視頻。
思考、回答。
閱讀教材。
前三個問題學生搶答,最后一個問題全班集體回答。
及時評價,充分發揮鼓勵性評價的積極效應,促進學生自覺、熱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體現新課標下學生的主體地位。
七、無償獻血與情感升華
1、通過引入情境:班上四位同學為呂貴杰同學獻血未果,引導學生回答無償獻血應具備的條件。
2、介紹我自身的獻血實例,讓學生讀出我的各次獻血量(總共1400ml),引出兩個問題:
(1)我獻血四次總共獻血1400ml后身體健康不健康?使學生明白適量獻血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2)這1400ml血液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夠不夠用?引導學生明確無償獻血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才會充滿愛。
3、展示:五指山市大中專院校學生獻血圖片(配樂:《讓世界充滿愛》
4、展示課堂作業: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句獻血宣傳語,為社會盡一份義務,奉獻一點愛心.
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觀點。
明確無償獻血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參與,樹立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學生思考、回答。
結合我自身的獻血實例,借助平時生活中積累的圖片來幫助理解,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以深化重點和突破難點。
將課堂推向又一個高潮。
六、作業設計
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份宣傳廣告、漫畫或倡議書,形式不限,旨在號召大家都來關心公益事業,為社會盡一份義務,奉獻一點愛心。
七、板書設計
?
附1: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
實驗內容:模擬血型的鑒定
實驗目的:
(1)了解血型鑒定的過程;(2)理解同型輸血。
實驗材料:“______的血樣”,“a血清(碘液)”、“b血清(橙汁)”、試管等。
實驗原理:讓血樣分別與a血清和b血清混合,通過觀察有無沉淀產生(有無凝集),從而判斷血型。
實驗步驟:
?
第四步: 觀察是否有凝集現象,并記錄結果
第五步:根據現象,對照血型鑒定表,判斷血型。
實驗記錄和結論:
____的血樣
加入a型標準血清
?
加入b型標準血清
?
實驗結論:
____型血
?
a血清
凝集
不凝集
凝集
b血清
不凝集
不凝集
凝集
對應血型
a型
b型
o型
ab型
注:本文獲得中國教育學會生物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年會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 2011-11-21人教網 [打印]
相關熱詞搜索:;觀潮教學設計一等獎觀潮教學設計教案篇二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熟讀成誦。
3、品味字句,研讀賞析,掌握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4、理解蘇軾,體會感情。
八年級的學生對詞已經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對詞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和基本鑒賞能力。因此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體驗詞的語言美感,獲得進一步的語感熏陶,較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寫作特點,激發學習詞的興趣,進一步提高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
重點:品味字句,研讀賞析。
難點:理解蘇軾,體會感情。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幾時有》,配相關中秋畫面。
1、導語:同學們,這首歌好聽嗎?你們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出自哪里嗎?(引出課文)在眾多留芳千古的詠月絕唱中,蘇軾的《水調歌頭》如一顆耀眼的明星,更為璀璨。今天,就讓我們在這種唯美的圖畫意境和優美的音樂聲中,一起走進蘇軾的《水調歌頭》。(出示幻燈片,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學生先介紹,老師再作補充,后出示幻燈片。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開豪放一派。書畫上與黃庭堅、米芾、蔡囊并稱“宋四家”。上學期曾學過蘇軾的文章《記承天寺夜游》。
寫作背景:此詞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懷念手足兄弟。
1、一讀:生先齊讀,糾正字音,劃分節奏。
2、二讀:生配樂初試讀,生生評價,師作小結。
3、老師配樂范讀。
4、三讀:生配樂再齊讀。
1、賞析詞的上片。
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又該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所謂“人間”,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2、賞析詞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詞語流露出作者思念親人之苦?
②哪些語句是作者對人生的感悟?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③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
4、從這首詞中,你又學到了什么呢?
(四)學生互動,解決問題
(采取分小組討論最終交流匯報的形式進行)
(五)當堂訓練,鞏固成果
1、給加點字注音。
宮闕( ) 朱閣( ) 綺戶( ) 嬋娟( )
2、下列對《水調歌頭》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上片寫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爰,下片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句,抒發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詞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六)(回顧本課堂所學內容)
教師小結:是啊,蘇軾就是這樣一個心胸豁達、樂觀積極的人。在苦悶矛盾中,問天問月問人生,最終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愿同學們的心靈永遠像明月那樣純潔和美麗!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關“月”的詩句
(八)齊誦全詞(作業)
觀潮教學設計一等獎觀潮教學設計教案篇三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鄉愁》)
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是根據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譜曲改編的。他寫的《鄉愁》讓他紅遍了海峽兩岸,享譽華人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鄉愁》,去感受詩人那濃濃的情思,去體會這首詩的獨特魅力。(板書:鄉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嘆訴鄉愁
師提醒:注意“這頭和那頭”,“啊”讀作“ya”。這幾個字的讀音可以在課本上批注一下。指導學生放慢語速。
生:結構相似,有些句子重復------師:這就是我們曾經在《詩經》學過的重章疊句,這樣的句式表現詩人反復詠唱和纏綿無盡的感情。
師:從剛才的朗讀中,我們還發現了什么順序?
師:是的,詩人是按時間順來寫的,詩人一生的鄉愁就濃縮在這四個時間里了。隨著時間的變化作者思鄉的情緒越來越濃,越來越厚。
生說:詩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節個人的故鄉之思是為了襯托他的思想愛國之情。
三、巧借意向訴鄉愁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不同時期的濃濃的鄉愁。師:我們把詩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具體事物稱作“意象”。(板書:意象)
師:這四個意象分別表達了他對母親、新娘、母親和大陸的感情。請四個同學來分別讀一讀這四小節。
師:“生死兩隔的距離”,讓我們想象一下,母親在矮矮的墳墓里靜靜地長眠,外面站著泣不成聲的詩人。我想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遙遠的距離,最永久的悔恨,莫過于這樣近在咫尺,卻陰陽兩隔了。
我們課前都認真聆聽了由毛阿敏演唱的《鄉愁》。大家或許不知道,當時毛阿敏在錄這首歌時,錄了兩次都沒有成功,原因是每當她唱到“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時就痛哭不止,沒辦法往下錄。當時毛阿敏的母親剛去世不久,她唱到此處,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來。我們應該從這個幕后故事中明白: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設身處地地體察、品味語言,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真正讀懂一首詩。
那么我們怎么通過“外頭”和“里頭”這兩個詞語,把母子陰陽兩隔的悲痛情感讀出來呢?請同學們自己先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師:這位學生讀得很動情,效果非常好,說明她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而這正是品味現代詩歌需要達到的境界。老師建議大家在讀這兩句的時候把語速放緩,讀出停頓,想象著詩人在墓前慢慢回憶母子共處時光的情景,重讀“我”、“母親”、“里頭”,把“外”和“里”拖長,把作者心頭的沉痛之感表達出來。
(生齊讀)
師:我們在讀這一小節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讀出一個“呵”。這個小小的語氣詞,通過這個“呵”,我們可以想象出詩人放電影般追念自己和母親共處時的溫暖,還有母親去世后的無限唏噓、黯然神傷的悲涼。朗讀時,可以先吸一口氣,再把它慢慢吐出來,誰來試一試。(生讀)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經歷。
1928年,10月21日(重陽節)生于南京。
1937年,9歲,日寇的鐵蹄踐踏南京,他隨著母親逃亡,輾轉蘇州、上海,經香港、越南、昆明到重慶。1947年,19歲,考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1958年,30歲,赴美國進修。這一年,他的母親孫秀君女士在臺北去世。
1971年,43歲,在臺北寫出《鄉愁》。此時,他已離開大陸滿20年,而母親也已經去世13年了。
師:從上面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摯愛的母親,不僅給予他生命,更在那戰火紛飛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軀悉心呵護孩子的成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樣一個戰亂的年代,這位母親還千方百計地支持他求學。
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盡心竭力地報答親恩,可母親就在那矮矮的墳墓里頭再也聽不到孩子的呼喚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讓先生痛斷肝腸呢?帶著“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永遠的悔,詩人余光中寫了很多詩來懷念他的母親。老師找了兩首詩,讓我們朗讀一下,用心去感受詩人這種鄉愁的沉痛。(播放配樂,教師讀《天國地府》生讀《今生今世》。)
師:通過剛才我們對詩歌第三節的反復深入的品讀,大家都感悟到“墳墓”一詞中濃濃的深情。其實“郵票”、“船票”、“海峽”這三個意向也包含著深情,因為詩歌就是借助意向來表達感情的。
三、妙用疊詞訴鄉愁
師:這幾個詞在形式上有一個重復,這就叫做——疊詞。(板書:疊詞)
師:我國古典詩歌,特別是《詩經》,大量運用疊詞,為什么要運用疊詞呢?我們來做個比較,男讀左邊,女讀右邊。
師:比較一下,為什么用疊詞? 生:用疊詞比一個字讀起來聲音拖長啦!
師:一個字,又疊了同一個字,讀起來聲音自然要拖長,而鄉愁的深情也就隨著聲音的拖長變得綿延、彌漫開來了。我們慢慢地來讀這些疊詞,就仿佛聆聽著詩人內心的嘆息,悠遠、綿長,有獨特的味道。
生:運用疊詞,感情變深,加重了。生:第三聲的字疊起來
師:上聲字疊起來,就會讓人回環曲折,低回婉轉,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種百轉千回,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表達出來。
生:“淺淺”的海峽反襯出鄉愁之深,對祖國的眷戀之深。)
師:海峽是淺淺的,可是它卻成了詩人返回大陸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淺淺”這個詞恰好表達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離開大陸,1972年寫這首詩,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種感覺,那種滋味,向誰傾訴,又有誰能體會得到呢?在這個時候讓我們一起把第四節再讀一遍。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海峽淺淺,鄉愁深深;墳墓矮矮,鄉愁高高;船票窄窄,鄉愁寬寬;郵票小小,鄉愁大大。這其實就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板書以小見大)
師:這四個簡簡單單的疊詞,把詩人鄉愁的濃重,綿長和百轉不回表達出來,難怪有人說余光中是聽覺的詩,音樂的詩。
還有哪些詞語觸動了你的心靈? 預設三
還有對詩中的詞有新的發現? 生:一枚、一張等
師:詩人選擇這獨特的數量詞,把大世界,大情感融于方寸之間以“一枚”等之小,反襯了內心深處鄉愁之重。
------------總結拓展
通過剛才的反復品讀,我們發現從“郵票”這些飽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回婉轉的疊詞,從“小時候”“長大后”這濃縮悲歡離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頭”“里頭” 之間遙不可及的生死距離。這些獨特的詞語無不寄托了詩人那血濃于水的的鄉愁深情。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作者卻能巧借意向,妙用疊詞,以小見大,一唱三嘆,化抽象為具體,讓這首詩風靡全球。
現實無法穿越,但詩歌是自由的。他在詩歌里寫那段歷史,那段文化,寫自己的回家夢,這里,老師另找了他的一首詩。(鏈接《春天,遂想起》)
其實,在那么我們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呢?
觀潮教學設計一等獎觀潮教學設計教案篇四
1. 歸納昆蟲、魚類動物的共同特征。
2. 認識常見動物昆蟲、魚類。
3. 觀察昆蟲、魚類實物或標本或觀看多媒體軟件,指認一些主要器官。
4. 認識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 認識昆蟲類和鳥類,歸納某一類動物的共同特征。
2. 觀察昆蟲類、鳥類的實物或標本或觀看多媒體軟件,指認一些主要器官。
能力培養
1. 培養觀察、記錄、歸納、判斷的能力。
2. 學習比較的方法。
3. 學習通過研究代表動物而歸納出該類動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4. 學習利用網絡資源開展交流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樂于與人合作。
2. 培養愛護小動物的情操。
3. 感受動物世界的多樣性。
設計意圖
“蜻蜓與麻雀”是“生物大家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先從動物不同的運動方式入手,以 “空中飛”的運動方式,把昆蟲(代表動物為“蜻蜓”)與鳥類(代表動物為“麻雀”)兩大動物類群合為一課來進行學習,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學習的方式,在觀察比較各類動物身體結構的異同的基礎上,歸納出各大類群動物的基本特征。
本課是認識鳥類和昆蟲類動物。主要包括觀察、比較麻雀和蜻蜓的運動器官和外形特征,歸納鳥類、昆蟲類的一般特征,并依此對一些常見動物進行判斷和分類。
教學流程
觀察――提問――觀察――實驗記錄――交流――運用。
重點難點
經歷觀察、記錄、歸納、判斷等的研究,認識昆蟲類和鳥類,從而歸納出某一類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
蜻蜓與麻雀的標本、視頻影片等,其他昆蟲類、鳥類動物的標本、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圖片。
目的:創設活動情景,引出探究活動的問題。
二、活動一:觀察和比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
導入:蜻蜓和麻雀能在天空飛行,靠的是什么?(答:翅膀)
它們的翅膀一樣嗎?
討論: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猜想。
引導:我們要通過哪些途徑才能知道它們的翅膀是否一樣?(答:觀察實物或標本)
觀察:各小組領取蜻蜓和麻雀標本,觀察并記錄。
交流:各小組進行匯報與交流。
目的:通過對實物或標本觀察,知道蜻蜒和麻雀的翅膀是不同的。如果翅膀是光滑,透明,有脈紋,較薄,無骨骼的,就是蜻蜓的,蜻蜓的翅膀應該有兩對;如果翅膀是外披羽毛,較厚實,內有肌肉和骨骼的,就是麻雀的,麻雀只有一對翅膀。
三、活動二:觀察和比較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導入:蜻蜓和麻雀外表上只是它們的翅膀不同嗎?外形上還有其它不同嗎?
出示蜻蜒和麻雀的圖片。
觀察:觀察蜻蜓和麻雀的圖片,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
四、活動三:尋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
導入:出示鴿子和鸚鵡的標本(或圖片)。也可以另找兩種其他鳥類代替。
問題:你認識這兩種動物嗎?它是蜻蜓的伙伴,還是麻雀的伙伴,為什么?
活動:觀察鴿子或鸚鵡標本,尋找它與麻雀的共同特征。
歸納:鳥類具有共同的特征。
活動:播放《尋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flash課件,在給蜻蜓和麻雀找朋友游戲中了解昆蟲和鳥類的外形特點。
目的:結合分類情況討論兩類動物外形上的共性,認識鳥類和昆蟲類。
五、課堂小結。
觀潮教學設計一等獎觀潮教學設計教案篇五
[教學要點]
1、整體閱讀訓練與檢測
2、品析、討論情節
3、體會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一、導入、出示目標
從“預習提示”中對瑪蒂爾德這一形象的概括和所引起的爭論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同時消除“預習提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給學生先入為主的心理定勢)。
二、整體快速閱讀訓練
要求:理清小說的情節,明確線索、順序;批注人物描寫,將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詞句批注出來。
三、整體閱讀練習與檢測
一、字詞
1、選擇正確的注音
寒傖(a、chanb、chen)謄(a、tengb、juang)
租賃(a、linb、len)褶(a、zheb、zhe)
面面相__(qu)氣__(gai)
____(wei)幕__(an)淡
2、根據解釋寫出詞語
a、因為自己的樣子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b、因失望、失意而引起不愉快的情緒()
二、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按什么順序組織的?
2、小說以什么這線索來將情節串連起來?
3、說說你最欣賞的地方,并簡述理由。
4、給分開的各個部分加上小標題。
5、根據小標題簡要概括復述情節(不看課本,用自己的話)。
四、品析、討論情節的安排
(一)、梳理情節、理解情節設置的巧妙
十九世紀法國的城市可簡單分為以下幾個階層:大資產階級(貴族)、中小資產階級、城市平民、無產階級,假如我們以此為縱坐標,而以課文的七個部分為橫坐標,請畫出瑪蒂爾德和丈夫的地位變化的曲線圖,并簡要解釋這樣畫的根據。
明確:情節的發展表現了地位的變化也即人物命運的變化,本文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見板書)
(二)、品析情節,體會情節的作用
1、從上圖可以看出,“失項鏈”是命運變化的轉折點。作者對此有一段感嘆,請找出。作者說: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段話很明顯是針對“失項鏈”這件事而發出的感嘆。這段話的意思是什么?“失項鏈”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結合文中的有關片斷來談)
明確:性格決定命運,情節的發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內在力量所推動的。
孤立地看“失項鏈”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聯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決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會丟,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這次不丟項鏈,也會有其它甚至是更慘的事等著她;另一方面,在晚會上的“狂熱”“興奮”“沉迷”“陶醉”及后來的“趕快逃走”,在這種慌亂陶醉中丟失東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明確:一方面欣賞結尾的藝術,體會前面三處鋪墊的效果;另一方面進一步理解情節的發展對于表現人物和主題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讓她知道項鏈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現虛榮的代價,也無法表現作者對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諷刺。情節的發展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
(三)、欣賞心理描寫
1、剛剛我們欣賞了作者高超的結尾藝術,現在我們來看看開頭,小說的開端,很顯然是“得請柬”,那么作者在此之前為什么用了六段文章,近千字去寫一個背景,這個背景寫了什么內容,請概括出來。它與后面的情節的關系是?主要采用什么人物描寫方法?請找出這一部分中的心理描寫,體會其所表現的心理及人物性格。
從情節的欣賞轉入對心理描寫的欣賞,既是對前面環節所學的運用,又自然引出新的學習內容。
重點賞析兩組“夢想”。
明確:第一部分是對后文的鋪墊,是從面上去展現主人公的性格,也就是提供了一個性格背景,后面的情節是在這一背景下的自然發展。
這一背景主要寫了瑪蒂爾德的現實與夢想及它們之間的反差,她的痛苦來表現其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性格特征,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描寫。
2、請描述出從“得請柬”到借到項鏈時瑪蒂爾德的心理變化歷程。兩節中的心理描寫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得請帖:高興――懊惱――不耐煩――悲痛――平靜直接
發現、發抖、出神----遲疑而焦急---跑起來、摟、親、跑
無首飾的郁悶、不安、憂愁
發現鉆石項鏈的激動、神往,
想開口借而唯恐對方拒絕的猶豫不安
終于得到對方允許的極度歡欣、興奮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淋漓盡致地揭示了她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精神世界、
3、這些心理描寫對于表現人物有什么作用?試比較《祝福》中表現祥林嫂的描寫手法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明確:兩者相同的地方是都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祝福》中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言行間接表現人物的心理,而本文主要直接的描繪心理(第一、二部分尤為典型)。這也是中西小說的不同的特點之一,中國小說重人物言行,西方小說重心理。
五、小結
情節設置的三個“是否”和心理描寫的作用
六、作業布置
小說以佛來思節夫人說出項鏈是假的為結尾,情節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的空間,請以情節設計的三個“是否”為要求,進行合理想象,補寫小說的結尾,400字以內。
七、板書設計
小資產階級
城市平民
無產階級
背得借失賠還明
景請項項項債真
帖鏈鏈鏈務相
板書設計二
現實感覺夢想
外貌:美麗動人自己美麗、豐韻、嬌媚、聰明
出身:低微無法優美的姿質,溫柔的性情
婚姻:不如意只得生活住所
生活:拮據穿―――樸素粗陋不幸裝飾
住――――寒傖黯淡痛苦生活方式
首飾――――――沒有苦惱傷心地位被人艷羨
得人歡心
被人追求
愛慕虛榮、追求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