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我是先看的電視劇《京華煙云》,后看的林語堂的小說,此劇對小說改動很大,由于先看的劇,倒沒有先入為主的感覺,電視劇拍得很好,每個演員都讓我感覺那就是人物,處處都是戲。這部劇從初中看完,偶爾心情不好,或者想起來了,都會再看,每看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猶如看《紅樓夢》。
初中看時,一看到木蘭上了曾家的花轎,眼看和立夫的情感沒有了結局,我就心急如焚,如鯁在喉,耐不住性子。一對這樣好的人,簡直天作之合,為什么命運要將他們分開?我看不下去了,木蘭和曾蓀亞結婚那一段,我看得太揪心。正逢一個堂哥到家里玩,他不愛看這電視劇,于是換了臺。可我又不愿意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可我搶臺也搶不過他呀。哎呀,真是急死了。過了幾個晚上,堂哥終于回去了。太興奮了,不管怎么樣,我還是看了下去。
對于木蘭和立夫的情感,我始終不能釋懷,總為倆人感到可惜。立夫第一次見木蘭,便一見如故。如同寶玉第一次見黛玉,“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可陰差陽錯,木蘭要報答曾家的救命之恩,她對父親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是救命之恩呢?”于是忍痛放下對立夫的感情,嫁給了不愛她的曾蓀亞。嫁過去,可想而知,受了諸多委屈。我真為木蘭不值,放著志同道合的立夫不嫁,偏偏要替妹妹的任性承擔后果,太氣人了!
可是年歲漸長,再看此劇,已經不再僅僅糾纏于木蘭的這個痛苦的選擇了。木蘭這么重情重義的人,要她不去報答曾家的救命之恩,這是做不到的。可是,她心里的委屈,也許只有立夫和她的父親最懂吧。
木蘭的父親曾對她母親說過,有些人,雖然不能結合,但是他們是精神的伴侶,比如木蘭和立夫。這一句話,也讓我恍惚明白了什么。木蘭和立夫,雖未結合,但他們在精神上,達到了高度契合。
立夫入獄,木蘭費盡千方百計去見立夫。倆人淚眼相對,感慨萬千。木蘭給立夫帶來了一本關于甲骨文研究的書,立夫一愣,木蘭問:“你不是最愛甲骨文嗎?”立夫隨即點頭。看到這里,我不知哪兒來的眼淚,模糊了畫面。木蘭哪,你大概不知道,其實立夫是因為愛慕你,才喜歡研究的甲骨文啊。立夫讓木蘭唱一段《李陵碑》,他大概以為自己兇多吉少了,所以想再聽聽。聽完后,他說:“今生今世,有你這樣的紅顏知己,我知足了。”我真想說,此情只應書(劇)中有也。倆人之情深矣,也許已經超越了愛情。
立夫娶了莫愁,我想其中也有木蘭的原因在。莫愁與木蘭大不相同。莫愁一心想到的是立夫的安危,阻攔立夫寫文章針砭時局。此情可理解,但與立夫的心性不合。而木蘭呢,會問立夫:“你最近寫什么文章了嗎?”立夫用筆名寫的文章,木蘭讀了,不知道是誰寫的,可總是會心一笑,深表同感,木蘭和立夫的心性可真遙相呼應啊。
這讓我想到了寶黛釵三人,寶釵總是想為了寶玉好,勸他考取功名。而黛玉則不會,甚至與寶玉共讀俗人眼中的“穢書”――《西廂記》(想想畫面太美)。名義上的為人好,其實還不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難得。當然立夫重情之人,娶了莫愁之后,一心對妻子,盡管他心中還是有木蘭的一席之地。
除了愛情,最讓我感動的是木蘭和父親之間的親情了。木蘭自嫁了蓀亞后,總受委屈。父親也很無奈,然而父親總是開導她。父親讓她明白,人怎么活,全靠自己。父親信道,崇尚莊子,常用道語開導木蘭。木蘭又是極聰慧的人,一點即開。
當初曾家逼婚時,父親未曾逼過木蘭半分,他讓木蘭自己拿主意,因為他明白,木蘭有自己的想法。這樣一個父親,在鬼子來臨之時,他為了守住那一箱子甲骨文,不讓它落在鬼子之手,留在家中。他讓女兒先走,木蘭很舍不得,木蘭哽咽道:“從小到大,您為我費了那么多心血,我還沒來得及報答您呢?”看到這里,這些生離死別,我像經歷過一遍似的,潸然淚下。父親,女兒,生離死別,人世間多么痛苦的時刻。
父親也許見不到女兒了,牽掛,思念涌上心頭。女兒可能再也看不到父親了,不舍、傷心和擔心總在心上。而父親,為了大家,為了老祖宗留下來的甲骨文,忍痛舍小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放火燒了前來搶東西的鬼子,連同甲骨文和他自己。這悲壯的一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一部《京華煙云》,不止愛情,親情,愛國之情讓人動容,還有很多細節(jié)值得回味。不知道下次看,還有什么體會呢。
?
1.京華煙云讀后感
2.林語堂京華煙云讀后感
3.京華煙云小說讀后感
4.京華煙云讀后感800字【精選】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最近在看林語堂的《京華煙云》,說來慚愧,長到20幾歲,很多名著都沒看過。記得當時是看到網上書城有一個影視原著的欄目,瞥見《京華煙云》的原著者是林語堂先生,突然來了興趣開始讀這本書。
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應該是高中的時候讀過他做的文章,依稀記得他是我的老鄉(xiāng),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個很挑剔讀書的人,喜歡的書,看上幾遍都不煩,比如《紅樓夢》,不喜歡的書,就算勉強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十年前讀到哪里,現(xiàn)在還是讀到哪里。說的是北京城里幾戶富家的.少爺小姐們在動蕩年代的愛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頗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讓人看了不禁贊嘆,有時候給人似曾相識見紅樓的感覺,比如銀屏說:我又不是你們家買下的人,總有一天要離開了這里,嫁給平實莊稼戶的。不是很像襲人對寶玉說的一番話嗎,巧的是所處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說到木蘭大婚,有四人專管杯盤碗碟,有四人專司迎賓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賈府大喪鳳姐兒指揮的場景;還說到姚家買下王爺家的花園,連園景都修得像大觀園似的,還有“青紗櫥”,樓臺水榭等等。對林先生的生平并沒有研究,不過借著字里行間猜測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歡《紅樓夢》,《京華煙云》里相似的場景是向曹先生致敬來著,不過僅僅猜測而已。這是我自己在讀書時發(fā)現(xiàn)的一點樂趣,覺得很有意思。 讀書真是一件可以讓人平復心情的好事,雖然我說不上什么具體的道理,不過確實對我有這樣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覺得實在是絕妙之極,恨不得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佳作,把好詞好句收集起來,閑暇時候點評點評或做點發(fā)展擴充,實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時候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現(xiàn)在看來讀萬卷書和行千里路同樣重要。書中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顏如玉,書中卻自有一份韻味在。
京華煙云的讀后感,來自卓越網的網友:大師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四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華語文壇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筆。現(xiàn)代版《紅樓夢》,三大家族半個世紀的中國往事。一部全景展現(xiàn)中國風云變幻的人文、社會和文化的史詩巨著。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用了七天時間看完了《京華煙云》,書比電視好看,所以我喜歡看書,書中的人物更立體,更合理。我不是很相信現(xiàn)代的編劇們,經他們修改后的名著們總是失了味道,走了調。
很喜歡看歷史,歷史總是那么的精彩,或許是因為留下來的都是歷史學家們精選下來的史料。最近研究歷史偏重于封建社會的家庭組成,在封建社會,女人大都被認為是男人的附屬,女主內,男主外。女人操勞于家務與孩子。有些地位的家庭,女主人的工作則更為繁重,管理下人,家庭外交,節(jié)假禮儀。封建大家族更像現(xiàn)在的家族式企業(yè),男主人是這個家族的品牌,大家要靠這個品牌過日子,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這個品牌開展。女主人更像這個家族企業(yè)的ceo。管理家庭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家人的和睦相處,家族的外在聲譽的保持與提升,內在精神的堅持與傳承,家人和仆人的素養(yǎng)品德,子孫的教育,這都是耗人心血的。
在流傳下來的書籍里面,有很多類似于《曾國藩家屬》《顏氏家訓》之類的書籍,看來子孫教育都一個家族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時會有書香門第,官宦之家一說,也是家教不同。
之前讀紅樓夢,元春為這個家庭一直在隱忍,沒有自由。迎春太軟弱。探春太潑辣,惜春太執(zhí)拗。妙玉太孤傲。寶釵太圓滑。相比之下,黛玉比較真實,有才氣,但是對黛玉一直有說不出的感覺,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而湘云更為我所欣賞,有才氣,不必黛玉差,又性格豪爽。讀了京華煙云之后對她們則有更客觀一點的認知,紅玉好比黛玉,太過聰明,凡是看的很明白,但是不知道如何排解,總是多愁善感,郁郁寡歡,心理上屬于不健全的哪種類型,把紅玉和木蘭莫愁一比,就很明顯的感覺到紅玉的不健康,人格上的不健全。電視劇里木蘭成了寶釵,所以電視里莫愁才會一直怨她的姐姐,她的行為給人帶來太多的心理陰影。太不真實,太過完美,沒有了自我。書本上的木蘭很好,活潑浪漫,奇思妙想。像是湘云。書本上莫愁也比電視上的更加讓人喜愛,某些方面像是襲人。
看了京華煙云很喜歡木蘭,她的人格獨立是我最羨慕的。她是好的女主人,同時她不拘泥于世俗,對自己的精神有很好的追求,在這種追求中,她得到滿足。木蘭和立夫是很好的一對,但是他們在一起不見的很幸福,木蘭會助長立夫的銳氣,不像莫愁可以克制立夫,木蘭也不見得會像莫愁那樣為立夫做出那么多的犧牲。那么木蘭就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奇思妙想,立夫也不會像蓀亞那樣包容木蘭。所以愛情不見得就是兩個人結合的最好理由。
思維有些跳躍,想起什么寫什么,希望這里會成我這個愛胡思亂想的水瓶座之人的涂鴉之地。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有栩栩如生的鮮明人物;有感天動地的凄美愛情;有繁華如夢的京城往事;有美若天堂的蘇杭韻味;有質樸誠摯的人間實感;有千年文明的精彩記錄;有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有戰(zhàn)火紛飛的動亂年代。這就是《京華煙云》帶給我們的一場文學盛宴;這就是《京華煙云》展示給我們的文學寶藏;這就是《京華煙云》送給我們的人生哲學。而林語堂先生就是有這種的文學造詣;他就是有這種能力讓你沉醉在他的文學世界里流連忘返;他就是有這種天賦讓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學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諦,了解愛情的悲喜,感受民國的風情,體會愛國的精神,傳承古老的文明。
林語堂先生曾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到“本書對現(xiàn)代中國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亦非揭發(fā)其罪惡。只是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yǎng)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huán)境而已。”但是在我看來,牢牢的緊貼現(xiàn)實,才是這本書比較大的亮點,因為這能讓我們設身處地去感受到當時那個年代的生活,能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書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能讓我們更好的從中吸收一些東西。
而這本書中給我留下比較深影響的莫過于“木蘭”這個奇女子了。無傲氣有傲骨,天資聰穎,“清煙竹韻,道法自然”說的就是木蘭了。在她小小的身軀里,蘊含著巨大的勇氣與骨氣;積淀著醇厚的文化與底蘊;兼容著別樣的善良與包容;融合著深厚的感情與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顏之美,聰慧之美,賢德之美,豁達包容之美,難怪人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呢!
木蘭的才華令人欽佩與折服。木蘭會吹口哨,會唱京戲,還認識甲骨。木蘭的父親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蘭從小受父親的影響,這使得父親的諄諄教誨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并貫穿她的一生。姚思安曾對木蘭說過“心浮氣躁對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則邪氣不能入侵。”這些話是木蘭生活中的準則,總是能讓木蘭從中獲得無限勇氣,總是能讓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蘭除了在文學等傳統(tǒng)文化上有頗高的造詣外,還認識甲骨與金文,她還喜歡唱京戲,收集古玩,有著頗深的文化文學修養(yǎng)。她總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還有落落大方、賢淑端莊之美表現(xiàn)得。這樣一個德才兼?zhèn)涞呐樱@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這樣一個開明無懼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歡與欽佩呢?木蘭真不愧為新時期的奇女子也!
木蘭的愛情令人感到心疼與惋惜。木蘭十歲的時候與家人失散被拐,比較后陰差陽錯的被曾家所救,而這也就預示著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運的齒輪在她情竇初開的年紀就這樣無情地卡住了,為了不懂事的妹妹,為了爹娘的臉面,為了家族的信譽,她聽從父命毅然決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己,但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與軟弱的,相反這是她做出的比較好的選擇,也是比較明智的選擇,而事實也確實證明這段婚姻是非常圓滿的。當然木蘭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順,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蓀亞與曹麗華廝混在了一起,這樣的侮辱與難堪是任何一個女子都難以接受的吧?可是木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選擇與曹麗華見面,大度地會見自己的情敵,無畏地去面對丈夫的出軌,勇敢的去捍衛(wèi)自己的婚姻,她以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寬容大度和對事情的機智靈活巧妙地化解了這場感情危機;她用她的隱忍與寬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敵,擄獲了丈夫的心。不得不說木蘭是一個高情商與高智商兼容的獨特女性。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蘭,她是個有理想的人,她將美好的心靈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現(xiàn)實與理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與考驗中,堅守內心的灑脫與傲世。這個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總是閃耀著光芒,她的故事總是打動著人心,她的才情總是綻放著光輝,她的一生總是帶著傳奇。比較后我想說:木蘭真不愧為一奇女子也!
《京華煙云》這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小說,給我留下了太過深刻的映象,讓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迪與感悟。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所說:“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波濤,然后覺得幽默、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比較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是啊,浮生如夢,忙忙碌碌走過這一生,像做了一場夢一樣,那么虛無縹緲,那么可望不可即。所以說世間萬物都有其一定之規(guī),善惡、美丑、榮辱、貴賤、死生、禍福,如朝去夕來、夢碎但醒,皆為輪回轉換,不可強求,亦難以回避。因此在不幸面前,我們要勇敢承受命運之苦,在寬懷中獲得堅韌,在順應中求得把握,在承受中懂得釋然,在困境中找到真理。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她追著她的紅燭,遇見了乞丐的婚禮,終是落下感慨:我與蓀亞的洞房花燭夜倒是熄了紅燭而變得這般薄凉。
她把她的紅燭贈給了乞丐夫婦,新婚之夜應紅燭長燃。明知是風俗之說,已是心灰意冷了去,倒是尋得一番慰藉。
代妹出嫁,原本是無可奈何的事,倒是愿意相信自己對蓀亞的了解,可以寬待他、寵愛他,等待他成長,給他指引和全部的愛。
她知,婚姻是粗茶淡飯,以對方為己任,想對方之所想,她從未勉強蓀亞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直至她聽聞了蓀亞和曹麗華有了孩子,她的絕望像是從海拔三千五百米撲瀉而來的潮水。無望,都是發(fā)疼的無望。
立夫問她,為何要這般讓自己過得委屈。她說,我只不過想做個好女人罷了。
對于婚姻里前往的好,代價未免太大,傾盡所有的情感,都得不到一絲安慰與擁抱。
當她冷得不知自處的時候,只想聽蓀亞的一聲問候,但他還是在大雨的夜里去找曹麗華,她聽著她的淚從眼眶里流出來,顫抖不已。但她內心里的倔強一直撥節(jié),我不要妥協(xié)與認輸。
她以為她的大愛能贏得蓀亞的成長、回歸,做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不要讓家里人失望。可是,得到的反而是孫亞的指責,她終究妥協(xié)了他的不愛、死都不愛。
但世間的愛都會是藥,是生命浩蕩中拯救良知的藥。她的堅韌贏得了這場婚姻,蓀亞最終成了她心中的蓀亞,在日本占領北平的時候,眾人逃難,蓀亞臨危不懼,對木蘭說,我要做回真正的男子漢。
姚父看著女兒說,謝謝你,木蘭。
他深知她的委屈有過淵一樣的黑也深知自己的女兒有慧人之悟,能喚醒世間已落哀的塵事。
木蘭讓這個有著叛逆情懷的大少爺感知日子只不過粗茶淡飯得過活。一家子在一起就是幸福,就是道悟。
而于立夫,她深知有著讓世人羨慕的愛情,彼此深愛到沒有言語就能洞明對方的心里,但她知道,那已是疲憊生活里的英雄夢想了。
立夫說,你離婚,我等你。
她說,我還想給他一次機會。答應曾母,要守護曾家。
她對蓀亞說,我留下來,只想讓你體會一個母親的良苦用心。
每一次的寬容和忍讓,終于讓蓀亞知道自己的不成熟、沒有責任感、自我、任性。他感慨,原來,躺在我身邊的就是一個聚寶盆。木蘭抱著他,此刻我正享受著真正的幸福。
而于蓀亞和曹麗華的愛情,我們不能妄自抨擊與評價,畢竟愛情,互為相愛,就是最好的情。
只是,他們沒有遇到對的年代,然后坦蕩蕩地相愛罷了。
主角互為矛盾的愛情終是這部電視劇的主情調,而讓人動容的還有桂姨對于曾老爺的相知相隨。
曾老爺故世后,桂姨在房間里回想和老爺的平事,怎樣饋贈于她寵愛,怎樣在這個大家族里保留她的地位,怎樣呢喃地贈于她情話可是,房間里只有她空蕩蕩的一個人,那些儼然舊去的故事又怎樣磅礴再磅礴呢。
她幻想著幻想著念到:老爺,您走了,我可怎么活。
原來,曾經貪戀這個家族財產的念頭都不是本意,只不過是想換來在這個家族里內心的篤定,而這篤定并非家財萬貫可以取得,而是由衷的愛一個人、守護一個人,依偎他,貪戀他。日日守著、護著、念著。
她走了,是為一場盛世的愛情走的。
曾太太說,倒是想著你能走在我前頭,畢竟老爺深愛的還是你啊!
互為珍惜、懂得、默契的愛情終像是一場童話,讓人歆羨不已。
想著元好問的那句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倒是濃烈到至情至意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