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植樹節活動總結的格式小學植樹節活動小結篇一
1、植物種植全校播種行動:大隊輔導員在升旗儀式上向全體隊員發出號召:“我為綠樹掛名牌”,人人參與植樹節護綠、養綠系列活動,為美化、凈化環境盡一份力。
2、學生自帶種子進行動手種植的實踐,撰寫觀察日記或實驗報告,進行成果展示。
3、環保護綠行動:各中隊成立護綠小隊,認養校內綠化植物,開展揀垃圾、落葉、擦花壇、養護綠化等活動。各中隊制作護綠卡片,統一懸掛。
4、“我知道...”植物生長知識班隊交流活動:收集有關植物生長知識在十分鐘隊會上交流、宣傳。
通過這次植樹節活動,全校師生都認識到植樹是為了環保,是為了綠化環境、凈化校園、美化教室,創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在這次活動中,不僅是對社會、校園環境的改善,也是對我校師生環保意識的又一次提高。現在,全校師生愛護綠化的風氣蔚然成風,大家都愿意為綠化出一份力。
小學生植樹節活動總結的格式小學植樹節活動小結篇二
1.在離南極最近南美洲的海倫娜岬角,在那里,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是瞎子:如羊會得白內障變成盲羊,獵人隨手可拎起一只瞎了眼的野兔回家享口福,天上飛的野鳥因視力不好,辨不清方向而誤闖百姓家里,就連河里的魚也是盲魚,許多在這里居住的人得了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植物生產緩慢,農作物減產,請問。這是為什么?(這一地區的上空臭氧層遭到嚴重破壞,太陽紫外線過強所造成的)
2.臭氧層離地面有多高?(20—30公里)
3.每年的“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6月5日)
4.污染者負擔原則是什么?(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
5.過多的紫外線傷害會導致什么疾病發病率?(角膜炎、白內障)
6.12億人口是多少?不妨給出一些形象的說法:如果中國人手拉手站在地球的赤道,可以繞地球多少圈?(50圈);全國人民一天吃掉多少萬噸糧食?(78萬噸);多少萬噸肉?(4萬噸)。
7.現代家庭居室中存在什么污染?(人體污染,建筑材料污染、家電污染、廚房污染、殺蟲劑污染)
8.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類使用的化學材料如氟里昂等揮發到空氣作用的結果)
9.每年的國際臭氧層日是那一天?(9月16日)
10.汞、鎘、鉻、鉛、砷是一類污染物,對人體危害很大,被稱為“五毒”。這些污染物隨廢水進入水體后,被浮游生物吸收,小魚吃浮游生物,大魚又吃小魚,人又吃污染后的魚類,污染物會逐漸的聚集到人體內,我們稱這樣的關系為什么?(食物鏈污染)
11.據科學家們觀測,全球氣候在逐漸變暖,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類生產活動所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12.如果缺少什么?地球上所有生物將會全部滅絕,人類也不例外?(空氣和水)
13.一氧化碳氣體對人體有什么危害?(人體是靠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攜帶氧氣到各個組織和器官,在吸入無色無味的一氧化碳后,它會進入人體的血液,一氧化碳和血紅蛋白結合的能力要比氧氣強250倍,它很快搶占血液中氧氣同血紅蛋白結合的位置,造成大腦和軀體缺氧,短時間內可致人死亡)
14.煙塵是大氣中的固體顆粒物,直徑很小,其中小于10微米的可以長期在空氣中飄浮,叫什么?大于10微米的,能較快地降落地面上,叫什么?(飄塵、降塵)
15.家庭污水從哪里來?(廚房、廁所、洗澡等)
地球表面有百分多少的地方被水覆蓋?(70%)
小學生植樹節活動總結的格式小學植樹節活動小結篇三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科學的。”多年語文教學我最大的感悟是: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和閱讀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
1、立身以讀書為本——讀書與做人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當學生進行閱讀時便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一部英國兒童小說《哈利。波特》,征服了全世界,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被哈利的人格魅力折服,正直、正義、勇敢、堅韌不跋,向我們闡述一個人性永恒不變的主題,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2、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與心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閱讀有很多研究,他對閱讀與學習能力的關系闡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說:“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孩子在小學,甚至初中低年級時,僅僅依靠聰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但如果沒有閱讀墊底,年級越高越會顯出力不從心。
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讓孩子的智力狀況和學習能力更好,缺乏閱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表現得很平淡。
3、此日中流自在行——讀書與寫作
家長長期以來都有一個困惑:如何能寫出好的文章。
其實,提高寫作能力真正的“捷徑”是閱讀,表面上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它是最經濟、最有效、最省心的辦法。但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最難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態讓許多家長想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學會寫作文——這是不可能的了。寫作需要優美的文辭、細膩的情感、深刻的體驗。孩子的年齡那么小,他從哪里獲得優美的文辭,從哪里尋找細膩,從哪里體會深刻。
好的作品中本身就蘊含含著豐富的人生體驗,閱讀過程就是學習寫作技巧過程。書讀得多了,寫作技能自然會形成——古人早就總結出來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而時下,電影、電視網絡等深受大眾喜歡的傳媒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于是孩子們中間,迷戀電視節目者有之,迷戀電腦游戲者有之,迷戀上網聊天者有之,喜歡閱讀的卻寥寥無幾。只有當閱讀成為一種需要時,孩子們才能變被動的讀為主動的讀。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學生只有產生了閱讀的興趣,才能在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讓學生“樂此不疲”地進行課外閱讀,讓閱讀成為學生的愛好。
1、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國外,如果孩子不喜歡閱讀,人們不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而把原因歸結為家長和老師沒有為他們創設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沒有發現他喜歡和感興趣的閱讀材料。由此,我們定會想到要給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適合學生閱讀的氛圍。
(1)、成立“小小圖書角”,倡導閱讀。為了啟迪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參與閱讀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我要求每位學生在每個假期買兩本新書。利用寒暑假,自己先讀好。每學期開學后,開展“獻兩本我喜歡的書給你給他”的活動,把自己的好書介紹給別人。這樣每學期班級就有了近百本書,組成了班級“小小圖書角”。于是我要求每個學生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也可以借回家看。這樣形成了人人都看課外書的良好氛圍。
(2)、利用圖書室,廣泛閱讀。圖書館不僅是供應圖書的地方,也是學校的文化中心。它是開展課外閱讀的物質基礎。我經常利用黑板報、墻報等陣地,及時作新書介紹和推薦,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閱覽課上親自帶學生進圖書室暢游書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形成讀書氛圍,并保持閱覽室的寧靜、明凈,讓學生在這樣洋溢馨香的地方盡情采擷知識的花蜜。
(3)、拓寬學生讀書空間。我們又把讀書活動引向家庭。許多家長經常帶孩子上書店,給孩子選購書籍,有些家長還在家里為孩子安排了讀書的小書桌、放書的小書櫥。有些家長還放棄休息娛樂的時間,與孩子一起讀書,邊讀邊議,互相討論。
總之,要讓學生感受到課外閱讀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悅讀”,那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2、利用榜樣的力量
美國某一校長,曾做過這樣一個教學實驗: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愛的書推薦給學生。在她的影響下,她所在學校的學生早已行動起來,從圖書館中找到這些書并借出,勁頭十足地讀起來。這位校長給學生強烈而絕對肯定的啟示便是:“閱讀非常有趣。” 心理學表明,孩子是具有向師性的,他們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教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經常給孩子們講名人的讀書故事,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除此之外,身邊榜樣的力量也不可小瞧。經常表揚班里愛讀書的孩子,讓學生探討讀書感受,交流讀書收獲,也會在無形中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3、利用課文作先導
教材中編排的許多文章都出自名著或和名著相關,我們就可以一次以為契機,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如學了《林沖棒打洪教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閱讀《水滸傳》;學了《伊索寓言三則》,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閱讀《伊索寓言》;學了《一本那孩子必讀的書》,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或是楊紅櫻系列的其它作品;學了《之間兒童多處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閱讀《繁星春水》。
4、體驗成功的快樂
①組織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全家共讀一本書、詩文朗誦比賽、故事會、課本劇表演、辯論會、閱讀沙龍等。有時,為發揮課外閱讀活動的綜合效應,我們還可結合語文教學開展主題綜合閱讀活動,如本學期,我就以“友情”為主題開展了相關的閱讀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不僅閱讀了《藍鯨的眼睛》、《夏洛的網》、《青銅葵花》等書籍,還閱讀了大量的詩歌、美文,孩子們還排練了一些短劇,收到了課外閱讀活動的綜合效果。
②重視評價。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有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我們可以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納入到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之中,可采用活動評價、作品展示、讀書記錄卡等形式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評價,讓學生建立自己的課外閱讀檔案,記錄自己的閱讀經歷,積累自己的閱讀收獲。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字數等定期進行數據統計,對學生廣泛閱讀手冊要經常檢查,并將學生課外閱讀結果,納入《小學生綜合素質報告書》中,使學生的閱讀成果及時顯性化,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肯定與贊賞,從而形成推進學生積極閱讀的合力。即使是一些讀書活動,結束后,教師也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如評出“廣泛閱讀金、銀、銅獎”“閱讀進步獎”“閱讀小博士”等獎項,并舉行隆重儀式,頒發獲獎證書,最好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如書簽、書籍等,學生就能從中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快感體驗。
薩克雷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只有當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學生才會在課外主動地,有選擇地去進行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對信息加以鑒別,以促進自己語文素養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發展。
在形成和保持小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悉心指導,學會選擇。這里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讀物。目前,市場上各種小學生讀物琳瑯滿目,但不是都適合小學生去閱讀,教師需要指導孩子去選擇那些積極的思想健康的讀物來閱讀,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教師要向學生提供或推薦優秀的少兒讀物外,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家長的指導,使其配合老師,教會孩子選擇讀物。另一方面,還要教學生在有益的讀物中學會選擇自己有用的信息。盡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內容、觀點未必都適合自己,因此,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有選擇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進自己的健康發展。
第二,適當“強制”,知行合一。葉圣陶先生曾說:“養成良好習慣必須實踐。換句話說,那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樣怎樣,未必就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習慣的形成大約需要21天的堅持時間。可見,學生知道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具備了一定的鑒別和選擇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習慣,還有必要在學生日常的課外閱讀指導中,通過一定的“強制”,使學生達到“知行合一”。所謂“強制”,在這里是指給學生規定相應的課外閱讀任務,通過一些必要的手段,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監督。這種“強制”,在小學生良好的語文課外閱讀習慣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過適當來自于教師或家長的外部強制,逐步使學生過渡到自我“強制”,即強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課外閱讀態度、方法去閱讀。這樣,天長日久,習慣成自然,從而達到自動化的程序,以至于某一天沒有進行有益的課外閱讀,沒有獲取到新的信息,倒覺得別扭、不舒服。
第三、嚴格要求,持之以恒。在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指導中,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課外閱讀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視抓好開端,由易到難,逐步養成。首先,要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向他們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做到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其次,教師一旦提出某種要求,就必須堅定不移,不允許有一次違反,不允許學生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個別學生身上表現出不良傾向的時候,更須嚴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師要堅持以正面引導為主,特別留心去發現學生中由于好的課外閱讀行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給予積極的正確的評價,讓個別學生的成功成為良性的刺激,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良好的語文課外閱讀習慣的形成,進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非一日之功。只要我們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為學生創造有利條件,激發學生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學生將會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