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窗外的讀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讀書筆記篇一
很意外瓊瑤的作品也在榜中,半夜來些感慨。回想初讀瓊瑤系列是剛入初中,讀的第一本是《在水一方》,最喜歡的是《夢的衣裳》。但說到印象深刻,卻是她的一些中短篇小說。在我初中的那個年代,讀瓊瑤的女生會被冠以“做作”,“做夢”,“老套,離不開情情愛愛”等,可這是片面,帶有些偏見的看法。在她的筆下,有平凡卻細膩動人的情感,有對入世與出世的看法,有對大自然和淳樸少數民族的熱愛。
“一切景語皆情語”。雖然作品題材有局限,但她的語言幻化成的情與境,卻成為最特色的地方,是多情而溫綿的,是純凈而剔透的。所以那時,最幸福的就是捧著瓊瑤的小說,聽著enya的歌,仿佛心靈深處充盈著感動,正輕輕地吟唱。天籟。
在她作品的影響下,我喜歡紫色,喜歡納蘭,喜歡大自然,喜歡森林樹木,找過許多原始小村莊,也開始學習畫畫,大學還報了美術史系。也許讀書對人的影響,就是這樣,一生。
《窗外》應該是我讀她的第八,第九部作品,但給我的感動卻不同于其他作品。因為身份和性格的關系,江雁容與康南之間的許多交流,不在于言語,更多的在于一個黯然的眼神,一個細微翻書的動作,在于心靈、靈魂最深處的溝通。他們之間,在我看來不是世俗的愛,卻是一份“知音”知遇之感。他們的分開,不是愛情的離別,而是知音的誤解與背叛。
窗外的讀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讀書筆記篇二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關鍵是要讀好書。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做《獵人筆記》,我覺得屠格涅夫這本《獵人筆記》對我幫助很大。《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這部以描寫俄羅斯人民詩意鮮明的短篇特寫集進入了俄羅斯古典文學寶庫,并在國外擁有眾多的讀者。我在讀《獵人筆記》這本書的時候,仿佛與作者屠格涅夫融為了一體,一起度過一種全新的田獵生活。
此書中俄羅斯人民的性格特點的差異和對國家的熱愛讓我大吃一驚,書中有兩個農奴給我的印象很深——霍爾和卡里內奇。雖然他們兩人對人生的觀念是截然不同的:一個貼近社會,比較實際;一個熱愛大自然,比較爛漫,但是他們兩卻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才。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也要向俄羅斯人學習:少留戀過去,勇敢的瞻望未來!
窗外的讀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讀書筆記篇三
周末。窗外,風雨瀟瀟,迷霧朦朦。
我靜坐于窗邊,就著那一窗煙雨,專心致志地翻閱著手里的那本《窗外》。那是瓊瑤老師的早期作品,早就聽說那是一部好書,也早就想著要一睹為快,只是,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去閱讀,現在也總算是如愿以償了吧。
窗外,雨一直在下著,一刻也不停地下著。就像是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任淚水在臉上肆意地流淌著,不,那更像是一位傷心欲絕的女子,正在用瘋狂的淚水,訴說著內心深處那無盡的憂傷。
那本《窗外》已全部翻完了一遍,但還是舍不得放手,就像一個人吃完了碗里的東西卻不肯放下碗一樣。現在,那整個故事情節基本上都了然于心,有時,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便融進那故事里。輕輕地合上書本,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江雁容、康南、周雅安、程心文等等,一個個都在迎面走來、走來,他(她)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此刻都會牽動著我的心。
雖然,早已過了那多愁善感的年齡,但,還是保留著一顆多愁善感的心。總是容易為那些深情的文字所感染,常常會因文字而笑、也因文字而哭。比如剛才,我就被江雁容和康南的故事深深地打動著,不信?我的眼眶還是潮濕的。
江雁容與康南是那般熱烈地相愛著,他們愛情的烈焰幾乎可以融化世間的一切,可最終還是被江母的那一盆冷水無情地澆滅了,是的,徹底地澆滅了。只有幾縷青煙在風中繚繞,久久不肯散去。
江太太一心反對女兒與康南的婚姻,主要是因為康南比她女兒大了二十多歲。其實,這位江母她不懂,婚姻是沒有年齡和地域的界限,她就糊里糊涂地棒打鴛鴦,使兩顆緊緊相愛著的心完全破碎,讓人間又多了一幕愛情的悲劇。
江太太以“保護女兒”為由,一次又一次地阻止女兒的婚姻自由,甚至是不擇手段地破壞女兒的婚姻,不僅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而且出爾反爾、反復無常,真是叫人難以理解。
故事的最終結局是:康南差不多可以說被這次愛情徹底打倒了,他的人生已處于崩潰的邊緣,幾乎沒有一線生機。而那個叫江雁容的女孩,也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無路可走。她最后一次從康南的住所跌跌撞撞地走出來時,嘴里獨自吟哦:“我從何處來,沒有人知道,我往何處去,沒有人明了!”然后,漫無目的地走進那無邊的暮色里……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真叫人于心不忍、于心不甘!
此時,我又想起了陸游和唐婉、劉蘭芝與焦仲卿、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娘子和許仙……哦,為何愛情的路上總是布滿著荊棘?為何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
窗外,雨越下越大了,幾乎是從天空傾瀉而下。雨點猛烈地敲打著窗戶玻璃,在大風的慫恿下,雨水從窗戶縫隙間直撲進來,不由分說地就直接打在我的臉上、身上、書桌上、以及室內的地板上。我不禁打了個寒顫,趕緊把窗戶關嚴實。
此刻,我才發現,手里捧著的那本《窗外》,也早已被雨水打濕了。書桌上,那點點滴滴晶瑩剔透的水珠,究竟是誰落下的清淚?書頁里,那些斑斑駁駁的濕印,又是誰留下的淚痕?
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禁獨自吟誦起秦觀的那首詞: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是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唯愿:天不老,情不絕,千里姻緣總相牽,幸福駐人間。
窗外的讀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讀書筆記篇四
近日,斷斷續續讀完黃武雄先生的《學校在窗外》一書,書中作者談對教育的理解,并不是那種理論色彩很重的“教授之書”,而是用講故事的形式親切地娓娓道來,談生活中的教育,談孩子的成長歷程和發展變化。開篇就用“孩子為了什么去學校?”的問題直擊人的心靈,一篇篇通俗的標題和故事闡釋著自己對教育的理解,確實引人深思。作者以“孩子為了什么去學校”這個追問為引線,深入思考“受教育與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別”、“知識是什么”、“學校要不要存在”、“教改發生了什么事”等涉及教育的本原問題,重新去認識知識、認識學校教育、認識當前社會。孩子為了什么去學校?作者認為,為了打開經驗世界與發展抽象能力,以便與世界真正聯結。作者的觀點,簡而言之就是,學校教育為個體的經驗世界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對知識的系統學習,把自己的經驗發展成抽象能力、理性能力,從而與真實世界形成真正的聯結。
我們會發覺我們的教育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學校學到的這一套套裝知識,正是忽略了知識與人的主體經驗相互聯結,造成我們的學生浮離于真實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遍法則,面對真實生活、真實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對待人生。后果就是,學生一旦離開了學校,曾經的知識便遺忘得所剩無己了。知識是什么?顯然不只是書本或教科書上的套裝知識,還包括人與世界互動形成的經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讓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剛剛過去的高考,報紙上羅列出一長串的高考狀元,細細看過這些狀元的事跡,沒有一個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孩子,他們都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所以才使他們有睿智的頭腦和開闊的眼界。學校里傳授的套裝知識只是知識的一部分。一般說來,教科書上所鋪陳的材料,是套裝知識的典型。數學與語文的系列課程,尤其是其典型中的典型。習慣于學習套裝知識,長期被遺忘了的是人最真實的經驗知識。
進行價值思辨,培養抽象能力,來培養、發展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教育者應該做的事就是創造人發展獨立思考的環境及催化機制。讓教育內容回歸知識的本來面目,把知識還原為人與世界互動的經驗,而非疏離于主體經驗之外的概念與資訊。
目前學校的主流價值與教師正在扮演的角色,其實不利于學生心智的成長,它們嚴重壓抑了學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成為復制知識的機器。實際上,人的學習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賴教師。教師最多從旁協助,所以教育的重點,首先在于解除學生身上的壓抑,讓他恢復童年時的好奇,讓他想學。其次是向他提出問題,讓他看到方向。再其次是營造討論問題的環境。最后才是“教材與教法”。
有時看到很多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被大量的作業、補習班壓得沒有時間走出去玩一玩,我都覺得非常的不忍。窗外的世界,總能引發人們無盡的向往,抬頭望向窗外,綠意盎然的風景在招搖。孩子們的眼光渴望與陽光、與芳草相遇,孩子們的心靈也期待與草地、與藍天擁抱。學校的教育,理應架起一個聯結窗內、窗外世界的橋梁。當學校教育卸下沉重與束縛,走向窗外,走向真實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歸到了它的原點。
學校在窗外,這本身也是一個隱喻。我們的學校教育,理應推開那一扇關閉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風景。其實,僅僅看一看窗外是不夠的。畫家馬蒂斯一生不斷地在畫窗外,他自己說:“在我的意識中,窗內窗外已融而為一。”學校教育也一樣,只有與個體經驗相連、與真實世界相連,實現“窗內”與“窗外”的一體融合,才能讓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質得以健康地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盧梭曾提出,“教育即生長”,可以說這就是教育的本義。“生長”需要一個良好的土壤,我們教育首先要做的也是,為“生長”提供一個良性的環境,提供一個有陽光雨露、花草樹木、云霞虹影的彩色世界,讓窗內的生活不再單調。
讀完此書,深深覺得作為教師我們真的應該在埋頭工作的時候,抬起頭來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學生,看一看窗外。
窗外的讀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讀書筆記篇五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經常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愛,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如果你細加琢磨,便會領悟到它的內涵——人間的愛,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東西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象全世界的人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己,悲觀者則會用自殺來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們、愛我們、幫助我們,我們多幸福啊!
愛,就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就因為它無影無形才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或許有人會問:“是不是只要需要愛,愛就會來到?”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我們在擁有愛的同時,一定要去創造愛,讓需要的人得到愛,讓整個世界都充滿愛!
愛是人們心靈的溝通。善待別人,等于善待自己;給別人幸福,就是給自己幸福;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一個人心理有別人,總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并有真情的奉獻,那么得到的將是內心的充實、高尚的人格、愛心的照耀、真情的溫暖。甘愿給社會付出真情和愛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因為幸福總是偏愛那些熱愛生活而樂于奉獻的善良的人。
窗外的讀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讀書筆記篇六
我是在人聲嘈雜的公交車上讀完《窗外》的。結尾處江雁容默默地站在角落里,注視著那個邋遢頹廢而蒼老的康南,那個她日思暮想的曾經詩一般儒雅的老師,終于任她的淚水恣意地滑落,悄無聲息卻痛徹心扉。合上書,車正在路上顛簸,溫熱而舒適的夏風輕輕穿過我的發梢,夕陽橙黃色的光暈透過車窗,柔柔地拂過臉頰。在天邊,如火一般的晚霞正在熱烈地燃燒。驀然回首,我仿佛看見了在光與影重疊中,江雁容那夢幻般迷惘的雙眸——我從何處來,沒有人知道。我往何處去,沒有人明了。情感的巨浪猛然間淹沒了我,悵然若失地在胸中彌散開來。
《窗外》的悲劇,不但是江雁容與康南愛情的悲劇,同時也是一個不夠寬容不夠純粹的社會的悲劇。而現在,悲劇還沒有停止。中國臺灣著名教授蔣勛曾經說過:“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規范是自省的,不是向外指責。當一個社會一味地向外指責時,他就沒有能力去解讀更多的東西,就很容易倒退甚而腐化。”()而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社會總是在指責一些東西,只要有違常理,或是老少黃昏戀、或是北大清華高材生賣肉、或是娛樂圈明星的閃婚閃離,諸如此類,都難逃媒體的煽動、大眾的辱罵。
閑暇時,我常常會想,如今這世上牛奶可能是假的,大豆可能是假的,文憑可能是假的,房產證可能是假的,真的東西到底還剩下多少?現在,還存在真正的愛情與友情嗎?蘊含了人間真情的童話,難道只封塵在逝去的時光中了嗎?也許,多一些寬容,多一些體諒,多一些理解,我們每個人才會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活得更瀟灑、更本真、更幸福。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喧囂塵世中,永遠生活在童話里,保持一顆水晶般純真無暇的心。如果可以,我寧愿沉睡在童話里,吹著夢幻的泡泡,永遠不要醒來。
窗外的讀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讀書筆記篇七
讀了臺灣黃武雄先生的《學校在窗外》,斷斷續續地讀完這本書,感受頗深。因為它揭示了教育最基本的內涵:"教育與不教育有何區別?"、"知識是什么?"、"學校為什么要存在?"、"教改發生了什么事?"這些問題都是教育的本源,發人深思。使我不得不重新去認識學校教育,認識知識,認識當今社會。孩子為什么去學校,黃先生認為,為了打開經驗世界與發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世界真正聯結。作者的觀點,簡言之就是,學校教育為個體的經驗世界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把自己的經驗發展成抽象能力、理性能力,從而與真實世界形成真正的聯結。
書中講到,學校教育應做兩件事:打開人的經驗世界和發展人的抽象能力。"維生"、"互動"、"創造"是人存在的三個支架。先說"互動",是人與世界的互動,一個人若完全脫離世界,只能自己走向毀滅,我們必須與外界建立某種聯系,得到某種認可,被需要,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而"維生"則是維持基本的生存,學校教育的第一目標即教會學生相應的技能以維持生存。很多時候,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教育便成了復制知識的機器,而不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推動力。所以,黃先生提出,學校教育不僅僅在于維生,更在于創造。我們的教育應調動起孩子們探究未來世界的好奇心。讓學生通過與外界的聯結互動中獲取知識、經驗,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最終培養起抽象能力,來培養發展人的獨立思維能力。
學生需要怎樣的學習環境?我們的教育成了束縛孩子心智的場所,我的孩子在幼兒園中班就開始學習漢語拼音,雖然不要求拼寫,但僅僅是識記對孩子也是一種遏制。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某西方國家家長狀告幼兒園的例子,在老師沒教孩子字母"o"之前,孩子覺得是圓,是太陽,是......教后那就是字母"o",結果是家長勝訴。我們中國的校園,特別到了中學,很難看到學生那種特有的陽光和燦爛,多數臉上寫滿的是疲憊與木訥,對學生而言,表面學到了很多知識,但這些知識消化了嗎?是他們自己的嗎?為他們打開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我們會發覺我們的教育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學校學到的這套知識,正是忽略了知識與人的主體經驗相互聯結,造成我們的學生游離于真實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通法則,面對真實生活、真實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對待人生。后果就是,學生一旦離開了學校,曾經的知識便被遺忘地所剩無幾了。知識是什么?顯然不是在書本上和教科書上的套裝知識,還包括人與世界互動形成的經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讓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盧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長"。可以說這是教育的本義,而作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給他們一片土壤,有風雨、有陽光、有沃土、有鹽堿,然后你會聽到孩子們的聲音:正在生長,請勿打擾。他們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識,也不需要自己成為套子里的人,他們要成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獨特的創造,有自己獨特的人生和價值。當美國大片在探討《阿凡達》、宇宙、未來世界時,我們中國大片卻在研究《孔子》、《畫皮》......一個面向未來,一個面向過去,。若中國人一直在緬懷失去的光榮,那么未來世界的競爭中我們將處于何地?若學生只是復制知識的機器,而不能通過建立與世界的積極有效聯結起來更早的開發潛能,面向未來,那么成長就永遠只是成長,而不是長成。
學校在窗外,這本身也是一種隱喻。我們的學校教育,理應推開那一扇關閉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風景。其實,僅僅看一看窗外是不夠的,"窗內"和"窗外"已融二為一。學校教育也一樣,只有與個體經驗相連,與真實世界聯結,實現"窗內"與"窗外"的一體融合,才能讓受教育者的人生特質得以健康的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
讀完此書,深深覺得我們教師真的應在埋頭工作時,抬起頭來看一看學生,看一看自己,更要看一看窗外。
窗外的讀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讀書筆記篇八
才疏學淺,買書五車,而不是學富五車,汗顏,叫做讀書人,讀書大多帶有功利色彩,要么英語教學,要么各種輔導資料,用于東抄抄西改改,變成自己所謂原創作品,其實不然,結果之一,給自己帶來一些微薄收入補貼家用,都市生活需要的一樣少不了,沒有臟兮兮的鈔票寸步難行。帶班主任幾年來,多有案頭班主任秘籍之類,大多寡淡無味,讀之,棄之,來年整理書柜,多有濫竽充數之類,五毛一斤,換來兩斤排骨,三斤牛肉。
昨晚轉載校長《荀子》一文,不讀則以,一讀讓我驚呼不已,世上竟有這等精髓之書。《論語》學習由來已久,一知半解,感覺《荀子》與我們教學與學習關系更加密切,更有教育意義。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在各種文段中早有耳聞,大多被引用,后來者居上,學生超越老師。今人要想超越前人,首先要做到:學不可以已。要有空杯心態,要謙虛,勿燥,要堅持不懈讀書,讀書,知識就像木匠的墨線一樣,讓人成規矩,成方圓;知識就像砥礪一樣讓人思想銳利,讀書可以明智,思維敏銳,也許就是這個道理,看來我們中國人懂得得要比西方人早上很多。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讀這一段之后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讀書不可以浮躁,不可以用于炫耀,不可以用于嘮叨,不可以用于讓別人看。讀書是為自己修身養性,為自己遠大目標,高尚理想,讀書可以讓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有思想,有境界,有目標。讀書不是小人之學,是君子之學,為人,做事之學。飽讀詩書,需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態,不好為人師,不樂善好施,不評頭論足。別人需要幫助才出手,別人需要解答采取給出答案,有問有答,做到有禮有節。
窗外的讀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讀書筆記篇九
誠然,至者,信哉!人世間,若無精神,人之立、軍之威、國之強、民之富,則無從談起,無由成就!所以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細細讀完這本《中華精神》,我心情無比激動,受益匪淺。原來古人早就擁有了那么多高尚而美好的精神:雷鋒的螺絲釘精神等等,都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他們是中國瑰麗燦爛的歷史上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是五星紅旗上一片紅色。想到人們的高尚精神,再想自己,我無言以對,暗自羞愧。記得有一次是學校的課間休息時間,正玩得起勁的時候,忽然聽到“哎呀”一聲,原來是一個低年級的小學生跌倒了。本想上去攙他起來,卻禁不住同學叫我玩耍的誘惑,只能裝作視而不見,匆匆地繞道走了。但就在忍不住回頭時,我看到了一位同年級的學生正跑去攙扶他,不禁臉紅了。
說到感恩,我想起了媽媽。有次聽爸爸說,在媽媽懷著我的時候,真的是受盡了“磨難”,腳浮腫得厲害,早上睡的香,晚上又不睡,連著幾個月,爸爸媽媽都沒有一夜睡過完整的覺。剛出生時我才五十厘米,如今,我都一百四十多厘米了,想想這其中得有父母多少的心血啊!原來心里一直有點恨媽媽,因為她對我很嚴厲,有時我還真有點怕她。聽過爸爸的話,我的眼里不禁泛出了淚花,感覺心里的恨消失了,對媽媽只有感激。
今年母親節,我就親手給媽媽做了個小禮物,用卡紙做一朵鮮艷的大紅花,并且工工整整地寫上了對媽媽的祝福和我想說的悄悄話,以此來表達我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還記得媽媽收到禮物時,一向嚴肅的臉上也笑開了花。親情很珍貴,但友情我也同樣非常重視的。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陳一曄,和我同級,每次和她在一起的時候我都好開心。每當我去她家作客時,她總是會熱情地招呼我,有好吃的東西也總會分我一半。每當遇到不懂的題目里,我們就會在一起討論、交流,雖然有時我們也會爭得面紅耳赤,但馬上又和好如初了。我們倆還經常在一起做手工,比如紙花、小紙船等等,看著我們開心的樣子,媽媽常說我們要好的就像兩姐妹。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朋友,我真心地希望和我的每個朋友的友誼之樹都常青。
人們的高尚精神教育了我,我也同樣會以古人為榜樣,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快快行動起來吧!中華精神永遠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