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那一次我讀懂了篇一
因為有水的溫柔,魚兒才能游得歡快;因為有天空的包容,鳥兒才能飛得自由;因為有親情的呵護,我們才能生活得如此幸福。
呼呼的風吹在臉上,涼意頓生,手不自覺地將拉鏈拉上,“我該怎么辦?”心里默默念叨著,離打電話給父親要他來接我已經一個多小時了,可父親怎么還沒有來呢?他會不會因為有事而忘記了呢?站在路口眺望,看不到路的盡頭,只有時不時傳來的一兩點光亮,但也會很快,黑暗中的我面對著一張張陌生的面孔從前而過,一種莫名的害怕、慌恐涌上心頭,此時,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計,以此來表示它的不滿,可熟悉的身影仍舊沒有出現。
如完全拉下帷幕的天空留下的只有讓人無法捉摸的深遂,只能憑感覺,而我唯一的感覺就是全身的溫度早已被寒風一點一點吹散直至手指變得冰涼。就那樣,如雕塑一般,心中對父親的不滿早已化為憤怒,怒火在心中雄雄燃燒著,在身體上下躥動著,這也成了支撐我的唯一力量。過了很久,在一對夫婦的幫助下,拔通了父親的手機號碼,電話那邊傳來父親熟悉而又低沉的聲音,我終于忍不信嚎啕大哭起來,父親只是安撫了我一下并說他馬上就來。
從那次以后,我終于體會到了父親那深沉的愛,讀懂了那不曾表達出來的、沉甸甸的愛,或許,我該學會去欣賞、珍惜、回報這份深深的愛。
那一次,我讀懂了那份親情,那份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倍加珍惜!
那一次我讀懂了篇二
陽臺上,有一盆干枯的梔子花,干枯的枝,干枯的葉,一片死氣沉沉的樣子。
這花,是爸爸買的。剛帶回家時,嫩綠的葉兒襯著潔白的花,甚是好看。可不知怎么,剛過了一個月,那原本碧綠的葉子就開始變黃,一片一片刷刷地往下落,枝干也不似原先那樣挺拔,像是害了什么病。
慢慢的,大家對它失去了興趣,再也沒有了原先的那股熱情,只是把它丟到陽臺上,任它自生自滅。
一天早上,我到陽臺上開窗通風,剛打開窗,一抹綠色就映入眼中。那綠,星星點點地撒在梔子花干枯的枝干上,不多,卻甚是惹眼。大概是前幾天的細雨將它從沉睡中喚醒了吧!
我很是驚訝,俯下身,偏著腦袋,細細地觀賞著。
那是幾片極其細小的葉子,帶著新生的綠,不大,卻紋絡清晰。葉脈的地方微微隆起,里面源源不斷流淌著新生的血液,沿著葉脈,刷刷地流淌,帶動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的心不禁為之一振,植物的生命力旺盛,我早有耳聞,直至今日親眼看見,卻還是忍不住驚嘆,這是一股多么強悍的力量啊!是多么偉大的信念支撐著它,在別人的冷眼旁觀中,忍受著饑渴,挨過一天又一天,最終等到了再次復蘇的這個時刻。
我知道,是生命!
是這種偉大的力量,迫使種子沖破重重阻礙,破土而出,是這種堅定的信念,支撐著毛毛蟲忍受著無數痛苦,作繭自縛。
那一次我讀懂了篇三
堅強,是一個暖水袋;堅強,是一把金色的鑰匙;堅強,是一個……
記得那一天,是一個我永遠都無法忘記的日子。“鈴鈴鈴……”上課啦!老師走進教室,對我們說:“現在,請大家排好隊去書法室。”一個調皮的同學大聲說:“干什么去呀?是不是去上書法課呀!”一些同學跟著他起哄,說:“是呀!這節課難道不是語文課嗎?怎么變成書法課了呀!”老師嚴肅地說:“安靜!我們不是去上書法課,而是去打預防針!”“啊?打預防針?”我的心像一塊石頭重重的砸了下去。從小到大,我最害怕的就是打針了,一碰到打針就想退縮,最后靠爸媽的軟硬兼施才能解決,從來沒有想著自己去面對。
我慢悠悠地走到了書法室門口。只聽見里面的護士小姐說:“誰第一個來?”同學們沒人吭聲。護士小姐又說:“誰是最勇敢的?”還是沒人吭聲。一會,班上的“淘氣鬼”小強大聲地說:“我來!”說罷,他挽起袖口,雄糾糾地走了進去。我們都不敢往里面看,也不知道小強怎么樣了,心里直為他犯嘀咕。
小強終于出來了,“膽小鬼小姐”小楚低聲問小強:“痛不痛啊?”小強聽了,馬上捂住肩膀,痛苦狀地說:“哎呀!好痛啊!”小楚聽了,“哇”的一聲,便哭了起來。
隊伍慢慢地移動著,大大的針筒刺向臂膀,一股鮮血噴出,這個情景一直在我腦海里呈現。終于,到我了,我遲遲不肯進去。護士小姐說:“快進來!”我躊躇不前,后面的同學連聲催促。沒辦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還沒有拉起袖子,淚水已順著我的臉流了下來。我閉著眼睛,喃喃自語:“輕點兒!輕點兒!”“刺進了,刺一樣扎進血管了。”我用力忍著。“好了,下一個。”護士小姐的聲音響起。我睜開眼睛,打完了嗎?怎么,我覺得一點兒都不痛,就只是蚊子咬般一樣。
我輕輕揚起嘴角,因為在那一刻,我真正讀懂了堅強,只要堅強,才能戰勝任何困難!
那一次我讀懂了篇四
在記憶中,我媽從我記事開始就特別愛嘮叨,時不時就會對我嘮叨幾句。
我媽的嘮叨與其他母親相比,有一個特別之處——她的嘮叨是定時開啟的,大約是每天早上七點整準時開啟,到了晚上九點鐘會定時關閉。
每天早上我聽見的第一句話都是我媽的叫早嘮叨:“朱錦樂,你怎么還不起床,都七點鐘了!你看……”艱難地起床,穿衣,刷牙,好不容易走出了家門,又聽見我媽的嘮叨,叫我專心聽課,記得吃早飯什么的。對于這些,我也就“嗯……嗯……”地答應過去了。到了學校,我便把這些話忘得一干二凈,只顧著和同學玩去了。
晚上,這嘮叨就加重了。寫作業慢了就會被嘮叨幾句,去小便慢了也會被嘮叨幾句,被說煩了頂了一句又會被嘮叨好幾句。總之,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要被嘮叨幾句,真煩!
直到有一天,一本書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那就是季羨林的《留德十年》。書中,季老先生離開祖國,奔向德國后那思念母親的心情讓我記憶深刻。在《留德十年》的字里行間中,無不流露出季老先生對母親的懷念。他不僅僅懷念祖國母親,更是懷念自己的生母。就像他1935年11月28的日記中所記錄的:“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于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兒子從學校回家,這本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可在房東太太的眼里是件大事。所以,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媽媽的嘮叨并不是在給我添麻煩,而是愛我。
媽媽的嘮叨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而這種愛,被人們稱之為母愛。
那一次我讀懂了篇五
我向來不懂得珍惜。但是那一次經歷,使我不得不下決心改變自己。
時間是公平的,小學到初一,初一到初二,再到初三,它都默默無聞地如細沙般地流淌著。而在這狹小的細沙的空隙中,我卻悄然地錯過了很多美好的東西。
不知是怎么回事,上了初三,我與同學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了。有時,我站在講臺上不也正視所有人的眼睛,我變得不合群了。我想著的是如何避開他人。
那次運動會前夕,我拒絕了參加拔河比賽。我認為這是逃避人群的最好方法。
運動會那天,運動員們都在操場上揮汗如雨,其他同學則為他們加油鼓勁。我呢,偷偷地溜走了,和幾個臭味相投的同學坐在乒乓球桌上,看起了漫畫。時間的沙漏開始運轉,感覺我周圍的空氣都是凝固的,運動會的聲音卻慢慢地縹緲起來。我感覺到,我就像是一個人被關在寬敞的大廳里,大廳外都是熱鬧的舞會。但我不感到孤獨。
突然,從前操場上傳來了一陣陣歡呼聲,哦,應該是拔河比賽開始了。
我聽到雜亂的“加油”聲,不久這“加油”聲又轉變成了歡快地呼喊聲,這呼喊聲震動我的心,讓我的心微微起伏著。但我又想,這與我有何相干呢?于是,又將注意力轉移到漫畫中去了,打算一個人默默地消磨時間。
淡淡的陽光從西邊斜射過來,我的影子也已漸漸和墻壁的影子融合了。漫畫中的故事告一段落。我合上書,和朋友打了聲招呼飛奔向前操場。我們班的比賽已經比完了,我向陳雪琦走去,問她:“我們班贏了嗎?”她笑著對我說:“得了第二名。”我沉默了,對她笑了笑,是很不自然的笑,然后郁悶地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明明一切都很正常啊,為什么我會感到莫明的空虛?
第二天上學,同桌興奮地對我說:“昨天的拔河比賽真的很精采呢!老師們都說我們班很團結……對吧?”唉,我能說什么呢?昨天的比賽,我都一無所知了,因此我無精打采地說:“昨天的比賽,我沒看。”她聽了后,炫耀般地說:“唉,那可真是可惜了。”我感到空虛到了極點,悔恨如潮水般涌上心頭。
我想:我是應該多關心一下這個班集體,多關注一下周圍的同學。我應該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友情。只有這樣,我才能體會到學習和生活豐富多彩。否則,我失去的將不只是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