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臘八節臘八節詩句篇一
農歷臘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為了慶祝這一傳統的民俗節日,銅陵日報社小記者工作室為我們小記者組織了一場“穿越千年,體驗傳統,我們來過臘八節”活動。
活動這天,早上一起來,我吃完早飯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小記者工作室,和大家一起坐大巴車前往安徽老家酒業。
剛進酒廠大門,我們就感受到濃郁的節日氛圍,只見一面面彩旗隨風飄揚,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那鑼鼓聲聲,打鼓的人們笑容滿面,更是感染了我們,我們也不由跟著快樂起來。
老師首先帶我們來到了存放酒的地方,只見屋子里到處是紅紅的酒壇子,大的、小的,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用鼻子輕輕一吸,你會聞到糧食發酵后的香味,一陣陣沁人肺腑。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釀酒的地方,一進屋子里,大家就圍住了一個巨大的釀酒器,議論紛紛,“哇!”“這也太大了吧!”“里面裝的是什么呀?”我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議論起了這個釀酒器。這時一個更大 的 蓋 子往釀酒器上面一蓋,便開始釀酒了。老師對我們說:“過十幾個小時后,一些液體會通過釀酒器下面長長的管子流出來,這些液體便是酒。”我們轉過身來,只見釀酒器后面還有一個一個的坑,上面蓋著一層層塑料布。老師指著那些坑對我們說:“這坑里有小米、玉米、糯米、小麥、高粱,把它們放在坑里經過發酵,就可以通過釀酒器制作成酒了。”哦,原來酒是這樣釀出來的。
走出釀酒車間,我們又來到了講座現場,一位老爺爺告訴我們臘八節的來歷。原來,人們將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被稱為“臘日”。臘八節一般有兩大習俗———吃臘八粥,做臘八蒜。臘八粥一般由紅豆、花生米、紅棗、蓮子、薏米、葡萄干等放在一起熬制而成。而做臘八蒜就是在這一天腌制大蒜,等到開春再吃。臘八節居然還有這么多知識,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
這次臘八節活動不但讓我們了解了釀酒的過程,更感受到我國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我們應該多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讓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臘八節臘八節詩句篇二
今天早上,我小鬧鐘響了,媽媽把小鬧鐘舉到我面前,說:“寶貝,快起床,你看看媽媽今天留什么言。”于是,我就睜開迷迷糊糊雙眼看了一下,上面寫著:“臘八節快樂,快起來喝臘八粥了。”然后,我就起床了。
洗臉刷牙后,我就來到了餐桌前,看到了媽媽做“臘八粥”。你們猜猜我媽媽做“臘八粥”熬了幾個小時?告訴你們吧,是兩個小時。臘八粥中放有小米、黑米、黑小米、糯米、圓米、花生、玉米、紅薯,熬好后臘八粥看起來非常美味。
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臘八節”由來吧。“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在古代,“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與神靈祭祀儀式,祈求豐收與吉祥。因為在十二月舉行,所以稱該月為“臘月”,稱這一天為“臘日”。后來“臘日”這一天固定在臘月初八,“臘八節”就這樣產生了。
在臘八節這天,有喝“臘八粥”傳統。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臘八粥。臘八粥熬好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是好兆頭,象征著“年年有余”。
有地方還有臘八蒜、臘八豆腐、臘八面。在我們河南省,有地方稱臘八粥為“大家飯”。到了現在,我們在臘八這天還是會喝臘八粥,但是沒有祭祀,沒有饋贈親友,只要一家人一起喝粥就可以了。
小朋友們,今天你們喝“臘八粥”了嗎?這下你們知道“臘八節”由來了吧,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臘八節臘八節詩句篇三
2017年臘八節作文:臘八節回憶
不知道是聽誰說的,臘八這天采來的映山紅花(就是野生的杜鵑花),放到瓶子里用水生上,到了年三十這天一定盛開。那個時候,也沒有賣鮮花的,要是大年三十,家里有一瓶子盛開的鮮花也不錯!我和我的同學一起,在郊區的東山上,踩著沒膝的積,登山爬砬子去采那些干枝的映山紅。人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小丫頭,也是夠龍性的了,干脆就沒想到,山上會出現什么野牲口,會隨時有墜崖的危險。由于山上的太深,到了家以后,每個人都濕了半截褲腿子,被風打過,凍得硬梆梆的,當然也免不了被家里人責怪。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伺弄得精心,到了臘月二十九,這一瓶子的花啊,開得那叫歡實呢?我也終于有了一些成就感,家里人也為這盛開的鮮花感到節日的喜慶。
還記得在同學家吃過一種綠色的大蒜,酸酸的,很爽口。尤其是吃油膩菜肴時,用它做輔餐,那是相當得味。同學的媽媽說:臘八這天,把剝好的大蒜瓣放到白醋里浸泡,到了春節時,大蒜就變成了翠綠色,叫做“翡翠蒜”,也叫做臘八蒜。名字好聽,也很喜慶。從那以后,我們家的餐桌上就多了這道菜,當然也是我的杰作。
臘八節臘八節詩句篇四
;關于2017年臘八節的一些資料,下面是在線 為大家帶來的2017年臘八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17年臘八節
2017年臘八節時間1月5日農歷臘月初八星期四
臘八節的歷史演變
臘八節,顧名思義,以農歷臘月初八為節期。臘八節源于古代臘日祭祀風俗,在佛教傳入中國后,又受到佛教的滲透。臘八節的歷史源遠流長,起于先秦,興盛于明清,清末民國時就已衰落,何況到如今。
臘日——臘八節的雛形
臘日,即祭祀之日,是歲末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時日,始于伊耆氏(即神農氏)。臘日是中國古代歲末的一個重要的節日,唐宋以前就十分興盛,有“歲時伏臘”之說。唐宋以后,臘日逐漸衰落,分化成了兩個節日——一個是具有濃郁佛教色彩的臘八節,一個是祭灶節(臘月二十三)。
臘日有兩種祭祀方式
一是蠟祭。蠟祭有八個方面的內容,稱為八蠟或蠟八。《禮記?郊特牲》說“八蠟以祀四方。”鄭玄《注》說“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輟,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炎帝神農氏開創了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的根本,并且始作蠟祭以告上蒼,形成了我國古代年終蠟祭的開始。蠟祭在我國古代是一件大事。所以,作為一國之主的歷代天子或國君,在每年的農歷十二月,都要作蠟祭以祀神,并且進行禱祝,稱為天子大蠟八。
二是臘祭。臘祭之日是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冬至后三戍,臘祭百神。”即臘祭是在農歷每年冬至后的第三個戍日進行的,該日稱為臘祭日,簡稱臘日。臘祭則主要是指祭祀祖先。年終祭祖是上古時期的主要風俗,其目的是為了感恩祖先的賜予,希望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以先祖五祀為對象。
蠟祭與臘祭原來是具有十分明顯的區別的。蠟祭始于祭祀八位農業神靈,其祭品多為五谷,祭祀場合多在郊外;而臘祭是天子對祖先及五祀等的祭祀活動,祭品多為獵獲的禽獸,祭祀場合多為宗廟。然而,春秋戰國之際,社會巨變,“禮崩樂壞”,原有的秩序日漸衰敗,加之蠟祭和臘祭日期相臨近,兩者由此逐漸合一,統稱“臘祭”,作為年終的臘月也因此得名。
可以說,臘八節是古代臘日節的遺俗。
臘八節的形成
臘八節是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兩大因素,即臘日節的衰弱與佛教對其的滲入。
蠟祭與臘祭在秦漢時期逐漸趨于融合。漢武帝改用《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以十二月為臘月,并定于臘月初八日為臘祭之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臘八節逐漸從臘日節中分化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節日。佛教傳入后,統治階級對其大力提倡,佛教在境內日益興盛,對臘八節的形成也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荊楚歲時記》中最早記載了臘日固定于臘月初八,此后臘日便都固定在初八這一天,很少再有變動,臘八節隨之逐步產生。唐宋以后,臘日節出出現了衰亡的趨勢,尤其到了元明時期,臘日節日日漸衰微,不在舉行祭祀活動,逐漸被臘八節所取代,臘八節作為一個獨立的地位得以最終確立。
唐宋盛世臘八節的發展階段
唐宋兩代,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國力強盛,盛世空前。臘八節的發展也呈現與社會發展趨同的態勢,節俗繁雜,民眾喜愛,加之佛教的推波助瀾,迎來其發展的大好時機。
起初,臘八節與佛教緊密相關,是一個佛教節日,紀念佛祖成道,世俗民眾參與的很少,這一時期,臘八節的主要節俗有浴僧和浴佛、煮“藥食”、燃燈習俗等。這些習俗主要在寺院里面舉行,起初只是僧佛們舉行的活動,后來逐漸蔓延至民間,吸引了民眾的參與,演變為民間之物。臘八節也由此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及至宋代,臘八節成了與臘日節齊駕并驅的節日,隨著臘日節的日漸衰微,臘八節逐漸取代了臘日節,成為當時主要的臘月節期。這一時期的臘八節不斷繼承著以往的習俗,最為惹人關注的是臘八粥的出現,它隨即成為臘八節的主要標志物,是臘八節最終成型的最重要的標識。另外還有冬春、送臘藥除疫等新習俗,表明臘八節在宋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明清臘八節的繁榮階段
明清以來,臘八節的發展達到了繁盛階段,過節氛圍日漸隆重、新的節俗不斷涌現。此時的臘八節俗在整體傳承往代習俗的基礎之上,展現出些許新的節俗變化。
明代,臘八粥的構成原料與和以往不同了,制作因南北方物產和飲食習慣的不同而略有差異。不僅居家皆吃,又拿來作為親朋好友間相互饋贈的禮品,甚至在有些地方用來祭祀貢獻祖先。此外,還有寺院給信佛者、貧窮者施粥。臘八粥的食用習俗到明朝時已經被整合進許多新鮮的具有特殊的儀式活動,不僅擴充了延伸其活動的豐富性,而且加深了其文化內涵的厚度。明代流行的臘日風俗有臘月制作臘水、臘酒、臘肉與臘醋等。
清朝時期,民族融合加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相互融合滲透。此時流行與民間的臘八節,不僅承襲前代節俗的特點,并且融入了許多其他民族的特色。清朝作為最后一個封建制國家,除了受到外來文化的入侵,傳統的文化自然發生改變外,其節日文化也與少數民族節日習俗相互交融,呈現出別具特色的文化內涵。
清末至民國臘八節的衰落階段
清朝末年,中國社會進入了急劇動蕩的歷史階段,政權更迭十分頻繁,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廢除舊傳統、學習新思想的維新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傳統文化首先成為被打壓的對象。臘八節作為民間傳統節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逃脫不掉被改進的命運,出現了解體、衰落的趨勢。
時下,臘八節在全球化、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不論在表現形式、文化內涵,還是在社會功能、文化價值等方面都有著深刻明顯的變化。臘八節的許多習俗無法很好地與現代生活對接和融合,逐漸被人們淡忘。臘八節如果不能通過自身節俗表現形式的轉變來適應社會需要,并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以吸引更多年輕人,那么其走向衰落將是必然的趨勢。
相關熱詞搜索:;臘八節臘八節詩句篇五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一個臘八節到來了,小作者希望所有人能渡過一個快樂的臘八節,關于內容詳情如下。
時間可過得真快,想去年的臘八,我還呆在學校里準備考試呢,呵呵。
今天又到臘八節,可惜好多天天被工作和生活搞的暈頭轉向如我的人是記不清這些日子的。一早起來,我用高壓鍋做了小米粥,煮了雞蛋,這才跑到網上,這也算一種統籌安排時間的方法吧,做飯上網兩不誤。看到考試吧社區首頁有關于臘八的來歷,教做臘八粥之類的帖子,這才恍然,原來是臘八啊。
曾經,我也很喜歡喝臘八粥。母親用紅棗、花生、大米、核桃仁、栗子、綠豆、紅豆之類加上白糖熬成的熱騰騰的粥在我眼里曾經是不可多得的美食,當然,并不需要在臘八,平常也可以吃得到,但是要看母親有沒有時間,有沒有心情。每當母親說要熬臘八粥了,那我會開心的幫母親剝栗子、花生等等,還熱心的盡可能湊著八種原料,回想起來,吃臘八粥是一件很麻煩很熱鬧的事。
今天又到臘八節,我希望所以的人都能夠過一個快樂的臘八節。
臘八節臘八節詩句篇六
>各地臘八習俗北京
北京臘八節的習俗: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西北
西北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節在陜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陜西
陜西臘八節的習俗: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
甘肅臘八節的習俗:傳統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
寧夏臘八節的習俗: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和陜北一樣,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西寧
西寧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節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江浙
江浙臘八節的習俗: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
浙江人煮臘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說,這種煮粥方法還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