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桂花雨桂花雨篇一
以前,我并不喜歡桂花。小時候,我和伙伴們一起在桂樹下玩耍,總是被蚊子咬得很慘,而且桂花,它那么小,覺得和牡丹月季比起來,太普通了。
有一次,我偶然經過桂花樹下,嗅到一陣沁人心脾的芳香,由于心情好,我四處觀望,想知道香氣從何而來,卻不曾想過這香氣是緊簇的桂花散發出來的。抬起頭來,我第一次發現了桂花的魅力——她們隨風搖曳著,從枝葉間的縫隙中灑下陽光的碎影,不時落下幾顆金色的小花,那些花輕盈地點在樹下,顯得玲瓏美麗,又有陽光伴隨,就像璀璨的瑪瑙……我第一次陶醉在了桂花樹下。
上中學了,那次美麗的桂花雨,卻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開學不久,桂花就悄然開放了。走出教室沒多遠,那幽香就驅散了我所有的睡意,看到長廊邊的那些桂樹,葉縫間的小花總是讓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來欣賞一會兒。風總是伴著桂花翩翩起舞,一簇桂花,被風吹到了地上。我拾起那一簇桂花,細細品味著:四片花瓣相連,像一個個小鈴兒,真讓人想贊美大自然這偉大的藝術家。
我又再一次偶然間想到:我難道只是為賞花而愛花?
我想著這個問題,想到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終于得到了答案:桂花隨風落到樹下,一場秋雨過后,融入泥土里,用生命滋養著它們的母親,守護著母親。
風雨決定著桂花的命運,待到花的使命結束,又變為泥土開始新的旅程……這一切是為了感恩母親。
每當秋雨過后,桂花總是牽動著我的情思。
桂花雨桂花雨篇二
滄海霽月,落崖驚風。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燈紅酒綠的都市中,在余音繞梁的低回處,在清風送爽,點點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簾燕,在歸途中幾度徘徊。
能見證人類在現代化的大路上越來越遠的一個代表性群體之一便是貓。曾幾何時,貓已經從肩負重任的衛家戰士蛻變成養尊處優的寵兒。當我們高唱“老鼠愛大米”的時候已激不起貓的半點兒斗志——它早已轉變了習性,愛上了魚。是什么使貓失去了捉老鼠的本能?又是什么使貓從獵人變成獵物?我想說“不”,貓決不是坐享其成的觀望者,它的體內還潛存著奮斗的本能。
隨著歷史的飛躍和時代的變遷,人類用雙手創造出生生不息的.文明。文明的力量是偉大的,它不僅存在于精神,更滲透進政治、經濟等物質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不僅僅大幅度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我們不否認這種變化帶給人類的優越,但伴隨著進步而來的種種矛盾也日益突顯。而對優越的物質環境,人們失去了奮斗的本能,越來越不愿勞動,甚至恥于勞動。各種高端科技產品及機器都以代替人類勞動為主要目標。殊不知,雙手的解放引發了思維的惰性。奮斗與勞動是大自然賦予的本能,而自然的本能在逐步褪去了,也標志著人類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物卻脫離了自然,離自然越來越遠。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這便是自然留給我們的本能。情感也是如此。
“住在布達拉宮,我是雪域之王。
走在拉薩城中,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這是倉夾嘉措留下的詩句,也是他對于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寫照。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全是為這種本能而活。他不貪戀權位,更不為財富而誘惑,他的心,時時刻刻尋找人間最真實的情感,他把人間的至真至愛,把人間最美好的天性釋放得淋漓盡致。
問佛:為什么總也遺憾?
佛曰:沒有遺憾,無法體味幸福。
問佛:為什么下雪總在夜里?
佛曰:美好的東西總在不經意間流走。
倉夾嘉措這樣問,人類也這樣問,因為我們總是在美好中留下遺憾,正如我們已淡去的本性。
桂花雨桂花雨篇三
;六合在自己的龍海廣場上又辦雨花石節了。這是第七屆,卻是它榮獲“中國觀賞石之鄉”后的第一次,僅精品就薈萃了南京及六合200多位藏家的600多枚壓箱寶貝。
參展石奇妙無窮,賞石人其樂融融。
雨花石悅目、養心、益智、提神,是天賜南京人的藝術享受。生活在南京,雨花石可飽眼福,成水鴨可飽口福,《茉莉花》可飽耳福。
在雨花石節開幕的上午,我隨南京雨花石協會的石友乘車去六合觀光。六合在江北,是南京的一個區,過去稱縣。
龍海廣場果然成了晶瑩亮麗的海洋。室內展品和室外的銷售品琳瑯滿目,爭奇斗艷。上百家攤位擺出一排排白瓷碗。白瓷碗里用清水養著億萬年前就已形成的五彩繽紛的精靈。大自然的風花雪月,飛禽走獸,大干世界的人物山川,都在方寸美石中盡情表演。石中的月,好像在呼喚著游子,石中的花,感覺它散發著芳香。它匯集了世上的色彩,它變化著人生的夢幻。
隨著收藏熱的加溫,精品雨花石的價值不斷飚升,是30年前的5000倍,幾枚精品雨花石就能換一套別墅。
六合是雨花石的主產地。六合的雨花石大都來自長江岸邊的橫梁鎮。此次展出的精品、絕品中有一些就是從那里的農民手中買來的。當初幾元錢就成交了,如今已漲到五位數。江蘇省觀賞石協會顧問、73歲的老作家劉水,是六合瓜埠人,他常到橫梁鎮農民家里淘石。一次,農民端出一盆雨花石讓它挑選,他一枚都未看中。門外廢石堆里的一枚卻讓他眼睛一亮。農民說:“劉老,你要喜歡就拿去!”劉水如獲至寶:黑亮的瑪瑙上,秋葉落盡的叢林里,一輪明月升起,橫空的枯枝從圓月中穿過,倍感夜色冷峻靜謐。劉水為它起名《寒夜》。從此,這枚石頭蜚聲石壇。國內外的展覽會上和各種精品圖集中,都有它的身影。石友們不喊他劉水了,直接喊他劉寒夜。浙江省的一位老板要出10萬元買《寒夜》,劉水搖搖頭,他要讓這枚石頭陪他終老。
南京雨花石協會會長戴宗寶也和我同桌,他拿出一枚雨花石請大家取名。石上有一輪圓圓的月亮,旁邊有顆亮晶晶的星星,有人說,叫《伴飛》,有人說,叫《星星伴月到永遠》,我想了想,說:“月亮星星都在石上,不必再提,就叫《相伴永遠》。如何?”戴會長站起來,敬我一杯酒。
六合的這一屆雨花石節要過8天,歡度節日的雨花石,不要新衣,不要新帽,不要鮮花,不要鞭炮,只要一碗純凈水。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