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第一次世界大戰優質課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備課篇一
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教學目標,要求對薩拉熱窩事件主要過程的學習,了解其“導火線”的作用,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通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役的學習,討論戰爭給人類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嚴重災難,認識到熱愛和平、遠離戰爭是一種進步的現代意識。如何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拉近歷史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從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新聞報道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展開對戰爭話題的討論。
教學片段:
老師:人類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浩劫,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如果說那時距離我們還很遠,那么2003年3月20日爆發的伊拉克戰爭,通過每天的新聞媒體的報道,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戰爭。(播放幾則新聞報道)同學們能談談你對戰爭的認識嗎?
學生1:我看常常看晚上世界新聞報道,對有關伊拉克戰爭了解一些,今天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感受到了戰爭很殘酷,生命很脆弱。
學生2:我看電視畫面上的兒童受傷,哭喊著爸爸情景心里感覺很難受,我不喜歡戰爭!
學生3:假如世界上沒有戰爭,世界將充滿了和平的陽光,我們會快樂地成長,生活是美好的。一戰和伊拉克戰爭告訴我們,沒有戰爭,世界是和平繁榮的。
學生4: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例如一戰中出現了坦克、遠程大炮、毒氣彈等,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使用了最新的研制的先進的電子偵察系統等……
老師:那么針對那些地區性的沖突和矛盾,你覺得應該怎樣解決?
你怎樣看待“薩拉熱窩事件”?
學生:我覺得可以通過對話、和平談判來解決。不要使用恐怖行動,如刺殺、襲擊。“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次突發事件,也成為發動戰爭的借口,將人類帶入戰爭的深淵。
老師:我們還常常從新聞中了解到中東地區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沖突問題,你怎么看待“人體炸彈”?
學生5:我覺得人類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對人本身來說,生命是最重要的,恐怖事件并不能解決問題,冤冤相報何時了,不要進行無休止的戰爭……
這是一個成功的教學片段,從學生每天都能了解到的新聞報道中讓學生感受到他們學習的就是身邊的歷史知識,這體現了歷史學科與人類現實社會的密切聯系,又突出了歷史學科的人文價值。因為它來自于現實生活,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不是僅把課本知識作為理性的、科學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從科學世界回歸到直觀、形象的生活世界。學生生活在社會之中,并最終走向社會,讓他們了解現實的世界狀況,對他們的現在和未來都是極其重要的。我們的歷史教學應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優質課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備課篇二
~xx學年上學期匯報課材料
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教學設計
授課人:王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列強爭霸世界和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史實,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經歷了長時間矛盾與沖突的醞釀,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事件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學生分析薩拉熱窩事件的史料,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擴軍備戰的結果,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2)使學生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3)通過對凡爾登戰役的學習,討論戰爭給人類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嚴重災難,引導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得出結論,認識到熱愛和平、遠離戰爭是一種進步的現代意識。
[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2)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析和評價。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通過演示照片、形勢圖等資源,使復雜的歷史過程直觀化、簡約化。
[學法引導]
理解大戰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戰爭的性質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通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讓學生掌握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歷史地圖的運用,讓學生學會識讀歷史地圖的方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圖片資料等相關多媒體
[教學的基本思路]
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點等實際情況和本課的主要內容精心設計與之相關的材料以及有利于突破知識點的針對性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主動參與意識,通過討論,師生交流,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和師生民主交流平等參與的過程中,達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課堂教學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自然過渡到本課上來)
2)導入新課:
戰爭并不是人類歷史的主流,但一說起戰爭就讓人記憶猶新,深惡痛絕。因為它有巨大的破壞性,給人類帶來沉重的災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板書)
一、帝國主義爭霸世界(板書)
1、教師給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戰爭爆發的原因。
(1)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的日趨激烈。
2、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形成。一戰一觸即發。
二、大戰的爆發
1、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板書)
指定一名同學復述事件的經過。
(提問)你如何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
生1:做的對,對侵略者就要這樣給他點顏色看看。
生2:普林西普的行為太沖動,刺殺不會解決民族矛盾,只會導致大戰的迅速爆發,加重民族的災難。
(教師指點)說明斐迪南訪問的挑釁性。刺殺行動不是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的正義行為,其后果是點燃了世界范圍內的戰火,做成了人類社會的災難,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
2、巴爾干半島危機
(指出)直接影響大戰爆發的地區是巴爾干半島。長期以來由于列強之間的爭奪和其他復雜因素,巴爾干半島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薩拉熱窩事件之后,德、奧匈決定以這一事件為借口,挑起戰爭。“薩拉熱窩事件”就成了點“火藥桶”的這粒“火星”。
為什么巴爾干半島會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肥肉和大戰的火藥桶呢?(互相討論、發表看法)
(電腦演示)“一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形勢圖”
觀察圖,了解半島的局勢,記憶各國的位置。誘發疑問、激發學生興趣進行導學。形象、直觀,激發情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簡介半島的狀況并指出,各帝國主義對這塊肥肉都垂涎三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僅僅是找個借口而已。
3、大戰的爆發(板書)
(學生概述大戰爆發經過)經過與德國策劃,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后通碟,并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炮擊貝爾格萊德市,塞爾維亞被迫應戰。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德、俄、法、英四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大戰爆發了。
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奧匈;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風使舵,參加了協約國一方。(由學生評價意大利的參戰)
(學生討論)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對自己的盟友開戰說明了什么?
(教師指點)薩拉熱窩事件后德奧以此為借口,挑起了戰爭,首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之后,俄、法、英相繼加入戰爭,意大利基于自身利益出發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4、分析大戰的性質
結合p134動腦筋分析一戰性質。
三、大戰結束(板書)
1,大戰的結束(板書)
1918年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協約國勝,同盟國敗。
2、結合幻燈片分析加速一戰結束的因素。
3、戰爭的危害
(1)凡爾登戰役 (19xx年)
介紹凡爾登要塞的戰略位置重要性。
使學生快速閱讀課本第134頁小字本頁插圖“遭到炮轟后的凡爾登”。激情導學,制造氣氛。使學生認識戰爭的殘酷性,激發對帝國主義的憎恨之情。(學生談論圖片包含內容和看圖后的感想)
凡爾登戰役是一戰的轉折點,此后的形勢對德國更加不利。
(2)、談談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學生相互討論,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指導學生閱讀課本。
(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沉重苦難,歷史4年牽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億人口, 造成重大物質損傷和人力傷亡。)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小結(幻燈片 )
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戰爭,它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以同盟國一方的失敗宣告結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我們留下的思考還遠遠沒有結束。戰爭總是殘酷的,和平總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珍視和平、熱愛和平。
五、鞏固練習。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5分鐘)內完成。
六、板書設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戰前的世界: 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爆發的根本原因)
↓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
戰爭爆發:???????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線)
19xx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戰爭結束:????????????空前的災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優質課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備課篇三
一、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根本原因。
(1)根源:由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的。實質: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2)表現:①法德矛盾,由普法戰爭導致。
②俄奧矛盾,由爭奪巴爾干引起;
③英德矛盾,由爭奪世界霸權引起,并成為帝國主義間主要矛盾。
二、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1)三國同盟:①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了《德奧同盟條約》,帶有反俄性質。
②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③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
(2)三國協約:
①1892年,法俄兩國締結軍事協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標志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②20世紀初,英國分別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英法俄三國協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a.核心:英國。
b.19xx年,英法協約——針對非洲(埃及,摩洛哥)。
c.19xx年,英俄協約——針對亞洲。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
(1)爆發:
①19xx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②一個月后,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1914-7-28
③交戰雙方以同盟國和協約國為主;意大利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以英日同 盟為借口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而出兵中國山東。
同盟國集團:德、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
協約國集團:英、法、俄、意、比、日、塞爾維亞等27國
(2)性質:
①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交戰雙方都是非正義的。
②塞爾維亞為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但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3)進程:??????????????????????????
①第一階段:19xx年,德軍的速決戰汁劃破產,西線轉入陣地戰。
②第二階段:1915~19xx年,19xx年出現了三次大型戰役:西線: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東線:俄軍夏季攻勢。? 日德蘭海戰是規模最大的海戰。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③第三階段:1917~1918年,美國參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卜月革命,并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④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一戰”結束。
(4)后果:
①大戰歷時4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入門被卷人戰爭。對人類造成廠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
②大戰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垮了俄、德、奧等帝國,削弱廠英、法、意三國。封建的奧斯曼帝國解體。
③戰爭后期,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戰后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尼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優質課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備課篇四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首先,一戰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是長期以來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總爆發。它改變了歐洲、亞洲的政治格局,使歐洲對世界的領導地位開始削弱,并促使帝國主義國家在新的力量對比上建立了新的國際關系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其次,在戰爭中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力地沖擊和威脅資本主義制度,極大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
2.作用:本課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載體。它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與經濟之間關系的驗證,可使學生受到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對國際關系的分析,有利于學生樹立維護祖國利益的觀念。有助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分析和認識當今國際社會的重大問題,引導學生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貢獻力量。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問題框架:本課圍繞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不斷發展”闡述了“一戰”爆發的原因、性質、經過和影響。
4.教材加工與拓展:
教材加工:將教材的前兩個子目合在一起,都作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為,“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實際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的發展。這樣,一是使教材更緊湊、充實、完整。二是使本課內容更加簡明,突出主線。
教材拓展:提供與本課相關的資料并設置情景,以便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5.重點、難點及確立的依據與現實意義
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性質
依據:1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屬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關系史的內容,前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相連,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接,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形成知識結構、發展思維能力的關節點。
2正確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國主義戰爭發生發展的規律,進而找到制止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途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難點:“一戰”的影響
依據:此處是學生認知水平提高的臺階,也是學生能力形成的障礙。由于世界現代史初期的許多問題都與此次大戰的影響有關,因此,學習這部分內容,又是學好世界現代史的關鍵所在
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歷史思維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基礎,熟悉了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和步驟,對問題的深入探討充滿熱情和自信。但在挖掘歷史的現實意義方面尚有欠缺,個別同學的思想認識還比較膚淺。結合上述學生狀況,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了使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確立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目標: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實質、表現和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大戰的爆發;大戰的性質;歐洲戰場三個階段戰局的演變;大戰的結果。
2.能力培養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正確把握矛盾的變化,學會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過搜集和整合信息,訓練學生史論結合,論證問題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是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逐漸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國集團,加入協約國集團作戰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沒有永恒的友誼,有的只是永恒的國家利益。教育學生時刻把祖國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國主義戰爭發生發展的規律,明確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進而找到制止帝國主義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途徑。
(1)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閱讀、分析有關材料,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3)通過“歷史論壇”和“質疑反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大膽質疑的學習習慣。
由于我校具有先進的現代化信息資源和多媒體設備,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并具備了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因此本課采用網絡研究性學習的模式,進一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程序一:學生課前自學
程序二:師生、生生課上多向交流
展示有關20世紀戰爭的圖片,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心靈受到震撼,啟激學生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歷史責任感。
意圖:1通過課前預習使學生達到基礎知識目標要求,在此基礎上設計知識結構,目的是推動學生主動加工教材并從中體會有效學習的基本途徑,進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通過展示師生知識結構,達到生生間和師生間的思維交流,實現知識共享。
策略: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采用激勵式評價,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同時,利用生生互評和教師點撥,糾正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
預測:學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維過程,這既能發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解讀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師有效地對學生因材施教。
獲得反饋信息根據網絡中基礎知識檢測題,檢查和督促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并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教學。
策略:依據大綱的要求,結合知識體系和能力建構的需要,在自學和反饋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認知狀況,組織探討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研究性問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并在網頁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達到其最近發展區。
問題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如何?分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二: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根源和實質是什么?你認為“帝國主義是世界大戰的根源”這種觀點正確嗎?
問題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意圖:使學生明確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根源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資本主義各國的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舊的平衡被打破,產生了新的動蕩的帝國主義大國間的關系。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斗爭的實質是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意圖:利用網絡中的資源,將一戰的史實活化,讓學生體驗歷史過程。激發學生的好奇與興趣,強化記憶效果,提高知識
目標的達成度。
策略:通過演示和引導學生查閱網絡資料庫中的照片、形勢圖、影視錄像、具體戰役介紹和大戰武器庫等資源,使復雜的歷史過程直觀化、簡約化。
問題:一戰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哪些影響?你怎樣評價戰爭?
策略:引導學生搜集查閱資料,整合信息,論證觀點。
意圖:培養學生深入探討、多角度論證、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明確一戰除了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外,也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意圖:在學習教材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閱讀網絡上的相關資料,提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開放思維的研究性問題,以有效地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和途徑.
問題一:對意大利退出同盟國集團,加入協約國集團方面作戰一事,你有何感想?
問題二:美國參戰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三:美國的參戰和俄國革命對大戰的進程會起什么影響?
策略:組織學生分組研究、互相討論,發表看法
預測:學生能夠認識到國家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國家利益;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社會進步的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留給你哪些思考?面對21世紀新的形勢和挑戰,你認為應該怎樣防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意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及網絡資源,實現歷史學科的課程價值,突出時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學生進入歷史論壇,各抒己見,教師也加入論壇,實現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意圖:多角度、分層次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提高學習效果。
1.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抓住適當時機,介入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體驗過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機交互沖淡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交流
2.歷史教師一定要站在現代課程觀的高度上,深入挖掘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聯系,為使學生成為具有時代精神和歷史責任感的新世紀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