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進(jìn)行演講的依據(jù),是對演講內(nèi)容和形式的規(guī)范和提示,它體現(xiàn)著演講的目的和手段。那么我們寫演講稿要注意的內(nèi)容有什么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演講稿模板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蘇軾演講稿篇一
2、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蘇軾《贈劉景文》
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4、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fēng)波·三月七日》
7、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和董傳留別》
8、花褪殘紅青杏小。——蘇軾《蝶戀花·春景》
11、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
15、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6、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8、笑漸不聞聲漸悄。——蘇軾《蝶戀花·春景》
19、林?jǐn)嗌矫髦耠[墻。——蘇軾《鷓鴣天·林?jǐn)嗌矫髦耠[墻》
20、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22、春未老,風(fēng)細(xì)柳斜斜。——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2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24、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蘇軾《蝶戀花·春景》
25、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演講稿篇二
1、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2、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diǎn)塵隨馬。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jiān)忍不拔之志。
4、霜降紅梨熟,柔柯已不勝。
5、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6、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只君與長江。
7、歲歲登高,年年落帽,物華依舊。
8、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9、流年又喜經(jīng)重九,可意黃花是處開。
10、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11、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12、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13、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14、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
15、人間有味是清歡。
16、請得一日假,來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
17、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18、窮不忘道,老而能學(xué)。
19、慎重則必成,輕發(fā)則多敗。
2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21、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東風(fēng)輕拂著海棠,花透出美妙的光華,迷茫的夜霧中彌漫著花香,朦朧的月光轉(zhuǎn)過回廊。夜很深了,因?yàn)閾?dān)心海棠會像人一樣而睡去,所以趕忙點(diǎn)燃蠟燭,照耀著海棠。
23、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24、興亡百變物自閑,富貴一朝名不朽。
25、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jìn)姚黃花。
26、但屈指西風(fēng)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27、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
28、猶自帶、岷峨云浪,錦江春色。
29、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
30、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31、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diǎn)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32、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鑒,鷺點(diǎn)煙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33、細(xì)看來,不是楊花,點(diǎn)點(diǎn)是離人淚。
34、君知五蘊(yùn)皆是賊,人生一病今先差。
35、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
36、掃埽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
37、人競春蘭笑秋菊,天教明月伴長庚。
38、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39、雖非吾土且登樓,行盡江南南岸,此淹留。
40、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演講稿篇三
蘇軾是宋代文學(xué)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軾詩詞集錦,歡迎參考閱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fēng)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xiāng)的人那樣,但是由于依戀,差一點(diǎn)掉了隊(duì)。
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jīng)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fēng)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jié)吧。
惠崇是個和尚,宋代畫家。這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惠崇原畫已失,這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曉景》,現(xiàn)已無從考證。
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xiàn)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jìn)入一個通過蘇軾獨(dú)特構(gòu)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bǔ)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xiàn)的東西。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fā)揮了詩的長處。蘇軾用他饒有風(fēng)味、虛實(shí)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xiàn)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jù)畫面進(jìn)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gòu)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yōu)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此時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時節(jié),可以在市場上銷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時節(jié))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nèi)容,既要能再現(xiàn)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dú)立的藝術(shù)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diǎn)。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lián)想。整首詩又如同蘇軾即景言情,當(dāng)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xiàn)畫境,其實(shí)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yàn)槔L畫屬于視覺藝術(shù),而詩是語言藝術(shù),有著表現(xiàn)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jìn)一步發(fā)揮聯(lián)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chǔ)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fēng)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guān)河豚的應(yīng)時風(fēng)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dāng)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蘇軾的學(xué)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rèn)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lián)想是有根有據(j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
蘇軾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fù)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蘇軾的視線由江邊轉(zhuǎn)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后,蘇軾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xì)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蘇軾進(jìn)而聯(lián)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jié),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yàn)轼欩]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閑已經(jīng)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jī)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dāng)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還記得當(dāng)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yuǎn),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嘉祐六年(1061年)冬,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作詩寄蘇軾,這是蘇軾的和作。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中進(jìn)士。他與蘇軾赴京應(yīng)試路經(jīng)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于壁上題詩。如今蘇軾赴陜西鳳翔做官,又要經(jīng)過澠池,因而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詩云:“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dú)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蘇軾的和詩,四個腳韻與原作全同,卻縱筆揮灑,絲毫未受束縛。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jīng)長出了青澀的果實(shí)。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怛不要擔(dān)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墻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秋千,少女發(fā)出動聽的笑聲,墻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墻里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本詞是傷春之作。蘇軾長于豪放。亦最擅婉約,本詞寫春景清新秀麗。同時,景中又有情理,我們?nèi)杂谩昂翁師o芳草(知音)”以自我安慰自勉。蘇軾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局限于對“佳人”的相思。本詞下片所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約詞。王士禎所說的“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指出本詞與風(fēng)格婉約的柳永詞不相上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褪對旨顏色變淺或消失。開頭一句描寫的是暮春景象,句意為:暮春時節(jié),杏花凋零枯萎,枝頭只掛著又小又青的杏子。蘇軾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jīng)凋謝,所余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diǎn)一點(diǎn)褪去,樹枝上開始結(jié)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綠水環(huán)繞著一戶人家。這兩句又描繪了一幅美麗而生動的春天畫面,但缺少了花樹的點(diǎn)綴,仍顯美中不足。“繞”字,曾有人以為應(yīng)是“曉”。通讀全詞,并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大意是:樹上的柳絮在風(fēng)的吹拂下越來越少,春天行將結(jié)束,難道天下之大,競找不到一處怡人的景色嗎?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dá)于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dú)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fēng)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一致。最后竟被遠(yuǎn)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xiāng),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fēng)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蘇軾此時的心境。蘇軾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yuǎn)離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獨(dú)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的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郁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dá)了蘇軾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墻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jīng)過,只聽見墻里有蕩秋千的聲音,一陣陣悅耳的笑聲不時從里面?zhèn)鞒觯瓉硎敲釉谑幥锴А_@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著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蘇軾在藝術(shù)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guān)系。這里,他只寫露出墻頭的秋千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chǎn)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復(fù),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墻里”、“墻外”分別重復(fù),竟占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墻內(nèi)是家,墻外是路;墻內(nèi)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墻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tài)如何,蘇軾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墻內(nèi)佳人已經(jīng)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yuǎn)。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墻院里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墻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后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墻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里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dāng)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xiāng)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蘇軾發(fā)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么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guān)系的類比和聯(lián)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lǐng)悟,蘇軾并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下闋寫人,描述了墻外行人對墻內(nèi)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里,“佳人”即代表上闋蘇軾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蘇軾的化身。蘇軾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xiàn)了其抑郁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蘇軾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蘇軾意欲奮發(fā)有為,但終究未能如愿。全詞真實(shí)地反映了蘇軾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dú)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殘?jiān)赂邟煸谙∈璧奈嗤温┞晹嗔耍巳洪_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dú)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渺高飛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據(jù)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初作于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游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蘇軾自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蘇軾(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余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蘇軾(宋)
余七歲時,
見眉州老尼,
姓朱,忘其名,
年九十歲。
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
一日大熱,
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
作一詞,
朱具能記之。
今四十年,
朱已死久矣,
人無知此詞者,
但記其首兩句,
暇日尋味,
豈《洞仙歌》令乎?
乃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fēng)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diǎn)明月窺人,
人未寢,攲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
時見疏星度河漢。
試問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繩低轉(zhuǎn)。
但屈指、西風(fēng)幾時來,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蘇軾(宋)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宋)
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
清景無限。曲港跳魚,
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
黯黯夢云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
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
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
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
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
為余浩嘆。
蘇軾(宋)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fēng)。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蘇軾(宋)
似花還似非花,
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
欲開還閉。
夢隨風(fēng)萬里,尋郎去處,
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
一分流水。
細(xì)看來不是楊花,
點(diǎn)點(diǎn)是離人淚。
蘇軾演講稿篇四
蘇軾是中國宋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書法家,而且對茶道、茶藝等都有較深的研究,至今也流傳的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
蘇軾創(chuàng)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zhì)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鐵觀音的功效蘇軾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xiàn)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hù)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jiān)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shù)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
仙山靈草溫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fēng)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后來,人們將蘇軾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lián),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lián)。 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dú)特的方法,他認(rèn)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fēng)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tài)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蘇軾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rèn)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jù)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shè)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后人為了紀(jì)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yùn)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的其它古詩名句: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欲寄相思千點(diǎn)淚,流不到,楚江東。
有情風(fēng)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
相逢一醉是前緣。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人間有味是清歡。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fēng)流陌上花。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fēng)流陌上花。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yīng)羞上老人頭。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jié)來生未了因。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云散月明誰點(diǎn)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fā)是中原。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天外黑風(fēng)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蘇軾演講稿篇五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qiáng)擄)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