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 高三語文重點課文篇一
①伊索(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作家。著有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②埃斯庫羅斯(約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臘戲劇家,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2.意大利:
①但丁,意大利偉大詩人,文藝復興的先驅。代表作敘事長詩《神曲》
②薄伽丘,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重要作家,人文主義的重要代表。短篇小說集《十日談》。
3.西班牙:
塞萬提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堂·吉訶德》是歐洲最早的優秀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它諷刺了滅亡的騎士制度和騎士文學。
4.英國:
①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戲劇家、詩人。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和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后四部合稱為四大悲劇)。
②拜倫,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長篇政治諷刺詩《唐璜》。
③狄更斯,十七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杰出代表。長篇小說《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
5.法國:
①莫里哀,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代表作《慳吝人》《偽君子》均為諷刺喜劇。
②司湯達,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描寫于連野心勃勃的長篇小說《紅與黑》。
③巴爾扎克,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他創作的主要小說總稱為《人間喜劇》,其中代表作有《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等。
④雨果,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和代表作家。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⑤莫泊桑,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和長篇小說《漂亮朋友》等。
6.德國:
歌德,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等。
7.蘇俄:
①普希金,俄國詩人、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俄羅斯文學之始祖。詩《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和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
②果戈理,十九世紀俄國秀的諷刺作家。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和長篇小說《死魂靈》。
③屠格涅夫,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父與子》、散文故事集有《獵人筆記》。
④列夫·托爾斯泰,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⑤契訶夫,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大師。短篇小說《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
⑥高爾基,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長篇小說《母親》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⑦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代表作是自傳體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8.美國:
①惠特曼,民主詩人,美國浪漫主義文學杰出的代表。《草葉集》創立了自由詩體。
②歐·亨利,美國作家,短篇小說《麥祺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
③海明威,美國現代小說家,《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
9.印度:
泰戈爾,近代印度詩人。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沉船》和詩集《吉檀迦利》《飛鳥集》等。
10.日本: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伊豆的舞女》《雪國》
<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 高三語文重點課文篇二
一、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
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二、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四、夸張
1.夸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夸張的幾種形式:
①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縮小夸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五、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
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七、設問
設問的特點:“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_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八、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么可以驕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 高三語文重點課文篇三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說(說,通“悅?”
4.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6?. 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 .?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9.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 10. 不敢?倍德 (“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
11?.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
12.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1
?
13.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