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讀書交流會發言稿加PPT篇一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進行這次讀書交流活動,其目的是要大家暢所欲言,談談自己讀書的經驗和感悟,同時也包括自己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問題。下面,我把自己在讀書學習中的做法和體會拿出來,跟各位老師做真誠的交流。
我們學校有許多喜歡讀書的老師,尤其是卞金濤老師、高英猛老師、韓開平老師等,他們博學多才的品質,深深地影響著我。他們讀書是為了興趣,主動讀自己喜歡的書。在上學的時候,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也曾經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優美的詩歌、散文,各類小說,也深深地吸引著我。但隨著年齡和教齡的增長,在繁瑣的工作面前,讀書的興趣漸漸地淡去了,今天的自己總是感覺是在壓力下讀書。
以前,我們經常說要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杯水,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但新時代教師再也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在某些知識方面超越了老師是常有的事兒,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僅滿足于一杯水、一桶水,不求知識的拓展和加深是完全不夠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要做“活水”,要做源源不斷的“長流水”。所以,我認為即使讀書的興趣散去,我們也應該在壓力下讀書,因為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
我的學習是從反復閱讀初中歷史教學用書和高中歷史教材開始的。我購買的書籍,我自己把它們分為教育理論、專業知識、課堂教學三類。近期我購買的書籍主要有:《教師語言的藝術》、《給歷史教師的101條建議》、《優秀教師的經典說課案例》、《史記故事》、《成功教師的22條軍規》、《人一生要讀的經典》等。分別放在家里、辦公室里、學校宿舍里,利用休閑時間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困惑,尤其是繁忙的工作,總是不能夠按照事先的計劃讀書。
在此,我給各位年輕的教師提出幾個建議:
一、明確目的:首先根據個人情況思考自己為什么而讀書。
二、選擇書目: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工作的需要進行選擇(你喜歡看什么樣的書,你需要看什么樣的書)。
三、制定讀書計劃:既包括短期計劃,也包括長期計劃。計劃每年每月,甚至每周每天讀什么內容。
四、寫讀書筆記、教育隨筆:這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重點寫出自己讀書后的心得體會,把讀到的東西和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
五、積極參加各種教科研活動:編寫教學設計、優質課評選、論文評選等,各種活動會成為你讀書的動力,活動促使你去讀書,查閱各種資料。一個教師無論是自身素質的提高還是專業理論的提升,都是在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才會有質的飛躍。
從年齡上講,你們是初升的太陽,我們已是夕陽西下的時候。不要等到書到用時方恨少,不要等到我們這種年齡,沒有精力讀書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學到的東西太少。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們就應該盡自己的所能,使自己做到最好。從現在開始,就努力讀書吧!也許我們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們可以成為最努力的!
教師讀書交流會發言稿加PPT篇二
書中有句話,如果說“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愿景,那么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就是實現這個愿景的方法和策略,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共讀共寫帶來共同語言,共同語言帶來行動一致。共讀共寫能解決行為不一致背后的凝聚力問題。共讀共寫能讓我們更團結。共產黨一向如此,集中力量辦大事。
所謂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都是指利益取向。“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目標經常被政治家掛在嘴邊。思想問題永遠是首要問題,思想工作做好了,思想統一了,凝聚力就有了,事就好辦了。共讀共寫其實就是共同體成員吸收相同的經典文化,建構相近的思想價值體系的過程。平時的聊天、開會、共同經歷也能統一思想,建立相同的價值觀,但是局限性太小,兼容性不強。要形成更廣大范圍的共同體和價值認同,就要選擇那些具有普世價值的語言,唯有向上向善的民族文化經典才含有這樣的營養功效。所以唯有社會成員共讀共寫,邊吸收邊消化,互相理解、融合才能實現凝心聚力的社會效應。最終實現如民族、國家等大級別的共同體的利益和意志。
什么是共同語言?比如說:看過同一部電影,聽過同一首音樂,認識同一個人,身為同一件事的當事人,即共同的經歷帶來共同的語言,如發小們就算很長時間沒見也不會生疏,因為他們有童年的共同生活經歷,他們會沉浸在美好的共同回憶中享受親密完整的人際關系。
但是這些語言,都不足以把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但共同讀過一本書就不一樣了,那會帶來讀者思想基礎上的統一,而且這個不難實現,無論經濟狀況如何、成長環境怎樣,只要讀的書一樣,價值觀類似,那么他們就能隨時無障礙的溝通,就能團結更多的人做大事,實現更高層次的利益。
對于新教育,我認為,他是以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改革資本。沒有教師對專業閱讀、專業寫作的執著和堅持,那些美好的愿景都會幻化為泡沫。思想決定高度。其實,每一次教育改革受到的阻力都在教師這里,因為“上面千條線,下邊根針”,教師是所有理念最終的落實者,發言稿《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正所謂,“教育改革,成也教師,敗也教師。”我們肩上的成長的擔子很重呀。雖然外界對我們的要求會隨著社會民主化的推進而越來越明確、嚴格,但“知之者不如樂之者”,“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自我覺醒才是我們最好的出路,其實大家從站在更高層次審視學生的學習問題一樣,自覺和興趣最重要,能力不足可以用責任心彌補,對于成功來說,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具有決定性作用。
教師讀書交流會發言稿加PPT篇三
在我發言前,王瑛老師的發言震撼全常我只能自我解嘲,幾句話過渡到我的發言!呵呵!引言如下:剛剛王瑛老師為我們創設了一個詩情畫意的情境,讓我們沉浸其中,無比膜拜哈!但是,我堅信樸素的語言并不影響對真理的表述,下面讓我和大家一起回歸淡定的理想思考。
“運用情境課堂,培養學生愛聽課的習慣”讀書體會。情境課堂,以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吸引學生的注意,有效地培養學生愛聽課的`習慣;情境課堂,以情感染著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愛聽課;情境課堂,以思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通過思考到達愛聽課的效果。情境課堂具有獨特的魅力,所以每節課我們都在努力地創設這種很容易走進學生心靈,一下子就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尤其對于一年級的學生,這種情境課堂的創設更有著不容忽視的分量。只有孩子的思維被喚醒,被激活的情境下,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去聽老師的講課,去思考,去收獲!但我們不能滿足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認真地學習狀態,我們更應該關注這種愛聽課、會聽課、會學習的習慣培養!
從啟蒙到體驗學習、延續發展、直到形成成熟的興趣取向,這個過程不會只是一個人在參與,在這里有孩子們自身的尋找和探索,有外界環境的引導和影響,有孩子們的執著和堅持,有外界環境的陪伴和同樣持之以恒的協助。所以說“興趣”的形成,有它的“前世今生”。而我們則是促進這個過程的最有力的外界協助力量,我們任重道遠,我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在每一節課上,創設情境,實現學生與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應該從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入手,決不能有環節,沒細節,真正關注學生內心的體驗,讓他們產生“愛聽課、愛學習”的源動力——對學習的興趣。相信這一定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但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對我們的學生有信心,一定會不斷地向著這個目標靠近。有句話說“夢想是用來接近的,而不是用來實現的”,我想讓這句話更完滿些,我們可以向著夢想無限接近!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固守著給學生最優異的成績這個信念,也一直為此而努力。但最終能夠成就學生的,卻是一些最本質的東西,比如良好的習慣。相信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同時,我們也正在形成某種良好的習慣,證應了那句話——“在付出與收獲的同時,成就別人,頁成就自己。”這是一件雙贏的事!
教師讀書交流會發言稿加PPT篇四
大家好!
今天在這里跟大家進行讀書匯報交流,我想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老師,從無知走向豐富,從學習的校園走進了教學的校園。我們深深的知道讀書的重要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能夠豐富一個人的知識,提高一個人的境界,做為人民教師的我們,傳道受業是我們的基本職責,有一名話說得好“沒有金鋼鉆,攬不了瓷器活”,所以教師更應該與詩書為伴,與筆墨為友,只有不斷地從書中汲取營養,才能更好地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換來芬芳滿園的佳境。從我個人來說,盡管認識程度很高,但更多時候我是屬于“眼高手低”之流,捫心自問時常常為少讀書而感到困惑,為讀書少而羞愧不如。古人云:“開卷有益”,一點不假。“腹有詩文氣自華”的道理這里不必細說,今天單把我的一點讀書體會與各位老師交流,以求共勉。
大家都知道,由于職業所限,我們老師每天都很忙,三尺講臺才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舞臺,靜下心來走進書房擁有片刻的讀書快感只能屬于晚上臨睡前的短暫時光,因此我的個人讀書習慣也是在晚上,每每夕陽西下,夜幕降臨之時便是我暢游書海、遨游知識海洋的最充實的時光,可惜的是這種時光對我來說過于短暫,以至于現在知識儲備甚少,不能與博學多識沾邊。
我這個人在書的選擇上比較隨意,比較喜歡散文,詩歌,像徐志摩的張愛玲的,喜歡網絡里流行的現代小說等,而我今天首先想給大家介紹的是伴我三年的讀者雜志。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讀者相識了,初次相見時,我對他平凡的外表并沒在意,隨意翻看著。發現刊物還不錯,于是就開始定閱。在不知不覺中,友誼開始了。現在新一期的讀者讀完了,總盼著下一期出版的日子。
讀者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風雨歷程,被譽為“中國人自己的心靈讀本”他發掘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了人文關懷。讀者每月有900萬的發行量,全年發刊量居全國第一,全亞洲排名第一。
我喜歡讀者網站中的二句話,因為他最真實的體現出了讀者。一句是:一生讀你,靜靜感動。另一句是:以人文關懷,感動心靈的瞬間,于浮華盛世于聲色太馬后,堅持一直堅持的,恪守一直恪守的,歲月蹉跎,我們純潔如初。我讀故我在,寧靜致遠,淡泊人生。這兩句話也是我在讀者中得到的最深的感悟。
我喜歡讀者的人性,喜歡他的大氣,喜歡他的清雅,喜歡他的寧靜。
教師讀書交流會發言稿加PPT篇五
大家好!
今天我交流的題目是《讀書讓我改變了教育理念》。
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我眼中,只是教給學生知識和學生考出的好成績,我也樂此不疲的踐行著這一理念,學生的好成績就是我的教育世界。
而xx年暑假的鄭州市骨干教師培訓,卻改變了我,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了我學習的渴望。從那時起,我愛上了讀書,沙發上、床頭邊、背包里,總放著書,只要一有空,我就如饑似渴地讀書。
我越來越感到:書是有靈魂的,你相信它,它就會給你很多:
讀《黃愛華與智慧課堂》,我不僅領略了他課堂上的精彩,還更加意識到了書就是智慧課堂的源泉。讀陶繼新《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我則知道了讀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搖籃,知道了讀書的方法"取法乎上——誦讀經典"。讀《希望教室》,我從臺灣教師蘇明進身上,看到的教育是輕松的、明快的、幽默的、睿智的,也是其發自內心的愛的教育。蘇老師的一句"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深深地觸動了我、震撼了我!讀張文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我知道了: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為,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學會使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教師發揮慢的藝術;知道了:批評孩子,其實可以"理直氣柔,義正詞婉";知道了生命化教育,就是對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朱永新老師有這樣一句話:"你怎樣理解教育,你就擁有怎樣的教育。"
如今的我,真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變我的否定性思維,一點一點地變得陽光一些,主動一些,努力著慢慢使自己成為建設性文化的一部分,成為贊美文化的一部分。
老師們,也許我們一輩子也做不了教育家,不過請你相信:我們雖然不能夠接近太陽,但是踮起腳尖,我們能夠更早的承受陽光。那么,讀書吧!讓我們用勤奮登上書山的頂峰,去迎接那早晨第一縷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