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三國演義讀后感5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450字篇一
整本書中三國群雄眾多,每個人都各有千秋,但最感動我的是諸葛亮的擔當。諸葛亮不僅輔佐劉備開創大業,更是在劉備死后繼續殫精竭慮的輔佐劉禪,期望他可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不僅有他對先帝的忠誠,還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的情感在里面。
當然,諸葛亮也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所能的幫助劉氏一族開創霸業,《出師表》的字字句句都是他擔當盡責的忠言。
諸葛亮的言行也使我反省起了自己。我在學校里也有沒有擔當的時候……
那是我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當上了值日小組的組長,也擔任著擦黑板的工作。因為我有時會忘了擦。所以我先是丟掉了組長的職位,接著又讓丟掉了擦黑板的工作。唉!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充分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誰能料到我自從犯了這次“失職”的錯誤后,竟慢慢沒有責任心,也沒有擔當了。后來,老師相信了我,又給了我一次機會,但是,我依然沒有完成。漸漸的,別人也不再給我任務了。
但是,當我讀到字字真心的《出師表》里說“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我才恍然大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想,我可以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三國演義讀后感5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450字篇二
路是什么?路供我們走過,上面留下深深錢錢的足印。人生也有這樣一條路。
人生之路,可有以下四條。
在我看來,《三國演義》很好地詮釋了這四條之路。
呂布——自作聰明
呂布猛戰三英,為世人敬仰,有誰知道他有勇無謀。為了攀升,先后殺了丁原、董卓兩位上司,后又被曹操活捉,呂布又想投其下,曹操因有前車之鑒,立即殺了呂布。呂將軍謀略不足,野心卻不小,若能一心事主,必會受到重用,也不會因為“不忠”而被殺了。這條路曰“自作聰明”。
周瑜——失足成恨
周瑜有勇有謀,才智自是超然,只可惜心胸狹窄,不滿孔明比自己技高一籌,發出“既生瑜,又生亮”的感慨,孔明正是利用這一點將其活活氣死。周瑜身為東吳的大都督,若當初心胸寬廣一點,不就不會英年早逝,成為天下人的笑柄嗎?甚至還會一枝獨秀!此路叫“失足成恨”。
諸葛亮——明智之舉
諸葛亮才智非凡,這是眾所周知的。老先生的忠誠也幾乎無人可比,雖知劉禪腐朽無能,但對先帝的忠誠之心驅使他寫下了《出師表》,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對劉禪的期待,諸葛先生的人生目標是很明確的——輔佐主公得到天下,“忠誠”正是他的人生標準,使其走入正道,這條路成為“明智之舉”。
張飛——大智若愚
張飛的笨拙溢于言表,當年三聲大吼,讓敵軍嚇破了膽。張飛不懂計策,但武藝高強,深得劉備贊賞。張飛貴在自知,凡事圖少求精,順其自然。有歇后語曰“張飛繡花——組中有細”。這條路謂“大智若愚”。
明智之路上不一定都有捷徑,笨拙之路上也不一定都是絕境,這人生之路上的奧妙,亦不皆于吾論,只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小部分罷了。
三國演義讀后感5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450字篇三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電視播了《新三國》,我每天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三國。
義---三國的標簽,《三國》義嗎?看了電視劇《三國》以后,我不敢茍同這個觀點。
每一次逃跑的時候,劉備總跑在第一個,不顧兩個結拜兄弟,自己先逃。這就是義?呂布乃武藝高超之豪杰,卻為了美女貂蟬,讓父親死在自己的刀下。這就是義?司馬懿搶走了曹操打下的一片江山,如此奸詐。這就是義?
很顯然,我的認為是膚淺的。于是我又打開了書本《三國演義》,細細品讀。
說到義,不得不提到蜀五虎中的紅臉關羽關云長,他武藝過人,人生最重一個“義”字。當年曹操在俘虜云長時,不忍心殺這位當代名將,還送了他一匹寶馬---赤兔。而赤壁打敗曹操后,曹操被關云長抓住,曹操已無力回天,但重義氣的關羽卻沒有殺他,因為曹操也對他有不殺之恩,所以關羽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這就是義。
蜀五虎中另外兩元忠將趙云及黃忠,誓為保護祖國。每當沖鋒時,趙云總是做先鋒;每當回營時,趙云總是斷后殺敵。而單騎殺千軍救阿斗更是令人驚嘆。黃忠就更不用說了,為了殺敵,這位忠臣為了蜀國,他拖著70多歲的身子骨征戰,為國家獻出了生命。這就是義。
而蜀軍師諸葛孔明,不僅才華出眾,學富五車,且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備三顧茅廬,令他感激不盡,誓為蜀國效勞一生。他的才華,展現在他的功績上:空城計、草船借箭、赤壁借東風……當他已無力回天時,他還讓士兵用木頭做成他的樣子,放在馬車里,讓人們以為諸葛亮身體還好,讓敵人膽寒,放棄攻打蜀國。他一次又一次地將蜀國從滅亡的邊緣拉上來。這就是義。
《三國》中英雄無數,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演繹、展示“義”。作為一名現代小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熱愛生活,團結互助,活出自我,以現代人的方式詮釋“義”。
三國演義讀后感5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450字篇四
“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艱難,惜紅樓夢斷”,我國四大名著中,我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鐘。今年寒假,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以東漢末年為歷史背景,以魏蜀吳三國為主干線,敘述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100余年的風云變幻,興衰起伏,云波詭譎的歷史演義故事。三國中有很多聰明的人,如諸葛亮,司馬懿,郭嘉……讀了他們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頭腦比肌肉更有用,要做生活的智者!
書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雖然他不像趙云一樣能打,但是他的頭腦在三國中肯定名列前茅,“草船借箭”中他觀天象、懂地理、識人心,向曹軍成功“借”了10萬支羽箭!“空城計”中他命人把旌旗隱藏,又叫士兵把城門打開,派幾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自己則領著兩個小書童,到敵樓上彈起琴來,令生性多疑的司馬懿全軍撤退。“七擒孟獲”中他將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孟獲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諸葛亮善用頭腦的事例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多用頭腦,能用頭腦解決的,千萬不要用蠻力解決。頭腦用了能很快的恢復,但傷筋動骨可要100天啊!
記得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一起玩,不知怎么著門壞了,他被關在了房間中,很著急。我用力推門,門紋絲不動,用力踢門,但門卻毫發無傷。當時大人都不在,我就慌了,使了全身的力氣推拉頂拽,可就是打不開。后來我靈機一動,想起了書中開門的方法,輕輕一推,門就開了。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善用頭腦,做生活的智者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游刃有余。
三國演義讀后感5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450字篇五
今天,我望完了三國演義的原著版本,里面全是文言文,讓人望了頭暈腦轉,不外,我望過n+1遍口語文版的《三國演義》,所以望起來還不算很難。
《三國演義》中,我最佩服曹操。
良多人大吃一驚地問臥冬為什么呢,他哪點值得您佩服呢?
我自己也很納悶兒,劉備是英雄,董卓是奸臣,為什么曹操是奸雄呢?
曹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千百年來褒貶不一,蓋棺難以論定。褒者稱他為“英雄”,由于他于東漢末年,除穢定略冬同一國莢冬功可蓋世。而大部門人稱他為“奸雄”,他“寧鳴我負天下人,休鳴天下人負我” 無辜殺恩人呂伯奢全家。
可我的心里覺得,劉備才是真正的“奸雄”。曹操本來也夠奸雄的資格了, 但有劉備在, 他其實不應該“榮膺”奸雄這一稱號,望望劉備的一生:吞劉璋, 迫劉表, 坑呂布, 騙曹操, 懵袁紹, 伐孫權, 摔阿斗, 囑孔明, 迎張松, 欺袁術……無不體現其奸雄的性格。誰都知道劉備的山河是哭來的。劉備逢人不忘說一句:“我乃漢室宗親。”這豈非不是用身份來包裝自己嗎?《三國演義》中說劉備是英雄,顯著是作者自己在擁護劉備,排斥曹操,完全是憑一己之見抑曹仰劉。至少我與我的百度朋友們是這么以為的。總結來說,三個君王里面最有才干的是孫權,不但年青而且占位時間長,他最有象征意義的性格特點仍是頭腦寒靜、深謀遙慮而又雄心勃勃。孫權是拒操的決議計劃人物。周瑜稱他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驚嘆,更能證實孫權的實力是多么的強盛呀!孫權這種深謀遙慮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發鋪變化中表現出來的,因而顯得非常細致、完備,人物形象十分光鮮。這里,仍是要好好表揚羅貫中一下滴~ 總之,仍是頂一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啦!
三國演義讀后感5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450字篇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我讀到這首豪情萬丈《赤壁懷古》詞時,一個個精彩的三國故事便浮現在腦海中。
《三國演義》以黃巾軍為引線,描寫了魏、蜀、吳三國爭雄的故事。書中塑造了不少的英雄豪杰: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有胸懷大志的曹操,有勇猛善戰的關羽,還有粗中有細的張飛……
在書中,為了追求屬于自己的無限榮光。無論是誰,無論在哪里,無論在什么時候,都離不開兩個東西:一個是智慧,另一個是勇氣,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要智慧和勇氣,現實是沒有光的舞臺,我們也同樣需要勇氣和智慧進行博弈戰場。
每到周末,我就會和爺爺一起下棋,我先用一個“炮”牽制住了爺爺的主力“車”和“馬”。接著起“馬”過河,準備襲擊爺爺,可我那點小伎倆是瞞不過“年老成精”的爺爺。他一提“車”就把“馬”掐在手里。“哎呀”我遺憾地說道,我焦急地想:完了完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我必輸無疑。
可我并不甘認輸,我仔細的觀察了一下局勢,若有所思地想:爺爺的大軍一直在往外派,防御漸漸變少,我眼前一亮,如今,我是不是可以效仿曹操在官渡之戰的做法,這樣一琢磨,我頓時信心。
拿定主意,我上了一匹“馬”,將另一匹“馬”大方的送給了爺爺。提起“車”把爺爺的車引開了,我的“馬”瞅準時機,一躍上前,大喝一聲“將軍”,就這樣把爺爺的“將”趕了出來。這時爺爺才發現自己中了計,近前一將-驕傲輕敵的外公被我打敗了。我暗自欣喜,好在我讀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只有“膽”也只是匹夫之勇;只有“識”也只是紙上談兵。作為青少年,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應該做到有膽有識。這樣才能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實現遠大理想,追求無限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