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一
“燒開水”的經驗學生并不陌生,雖然不一定都燒過開水,但人人都喝開水,至于“水在被燒開的過程中會發生哪些現象?”“水在多少溫度時被燒開?”“水燒開了之后繼續加熱溫度會怎樣?”等問題,許多學生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所以我就以這種簡單的生活小事為引領,激發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就會產生“這種簡單的事情竟然說不出具體答案,給水加熱究竟包含著哪些科學道理”的問題,從而產生動手實驗探究的欲望。這樣,“燒開水”這一件生活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蕩起了朵朵浪花,將學生思維的探究激情蕩漾開來,學生會踴躍地投入到探究學習活動之中。
對小學生來說,我們不要求學生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及其結果做出準確的預測,而是培養學生大膽猜想、進行科學預測的習慣。不論預測成功與否,學生總能享受到探究的快樂,預測還有利于學生找準探究的方向。
本節課,我注重先引導學生依據生活經驗進行預測:“你們認為水燒開的溫度是多少?”、“水燒開后,繼續加熱,溫度會怎樣?”然后將學生的預測寫在黑板上,既便于掌握學生的預測情況,又尊重事實證據,更能促使學生養成科學預測的好習慣,使預測發揮更大的意義。
探究實驗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所發現,可以說,學生的發現越多,探究實驗越成功。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珍惜學生的每一個發現,對每一個點滴發現都給予鼓勵和肯定,從而促使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全面、細致地觀察,逐步養成善于觀察、樂于發現的科學素養。 于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留給學生近20分時間都投入“給水加熱,觀察現象”的課堂探究實驗之中,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去發現:水溫上升的趨勢是由快及慢;發現水的沸點;發現水到達沸點后繼續加熱溫度不會繼續上升;同時也發現了水中冒出的氣泡隨著溫度的變化其大小、多少也是不一樣的;還發現在燒杯內壁有小水珠,在燒杯口外冒出了“白氣”;等等。探究學習中的發現為學生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時,大量的發現也會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在進行探究性觀察實驗活動中,學生往往對實驗現象很有興趣,會有大量的發現。但基本上是看得多,記得少;善于看,而不善于記錄。在進行探究性學習中如果養成記錄現象的習慣,把點滴發現記錄下來,使記錄成為一個信息包、一個資源庫、一個信息超市,就會為學生提供第一手書面資料,提供事實依據。
為此,我提供了兩種記錄表:一種涉及時間、溫度及觀察到的現象;另一種是用曲線圖專門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二
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聲音產生的原因等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探究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以及認識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體。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學生通過多個活動對聲音這一熟悉的事物去進行一番理性的探索,從而構建起學生對聲音的傳播的認識,為今后的探究、學習奠定感性基礎。
課后靜下心來想想,有得有失。教學用語方面不夠嚴謹,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用語方面應該比較注意語言的簡潔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大的結構雖然沒有什么問題,但在過程之間銜接語言用得不理想。
其中在數據分析的時候,分析不到位。為什么出現這么多的數據,而其中又有些數據比較雷同呢?是因為誤差的存在,導致這么多的不同,而誤差又有很多種,比如線沒有拉直,聽筒的關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損壞等等多種原因,有的數據出現的次數多,大概就是因為它的傳聲效果比較好的緣故。
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點評不到位,應該用多種形式的語言多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拓展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通過師生協同活動,啟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探究科學的情趣。通過設置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并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份構成的。
2、在探究問題土壤中有什么時,能獨立思考發表意見,個人或小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方案。
1、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
2、會記錄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現象,根據事實資料研討問題,得出結論。
情感:通過討論,知道土壤對植物及人類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樣保護土壤,樹立愛護土壤環境的意識。
: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
在實驗中能自己提出問題,并能進行實驗研究。
:
課時1教學過程:
問:同學們,土壤是動植物、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見過土壤?對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學生自由交流。
問:對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啟發學生提出有關土壤的問題。
問:土壤是由哪些物質構成的呢?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構成的?
問:根據你平時的了解,你認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學生:水、空氣、雜質、化肥、泥土、砂等。
問: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準備:鐵锨、小鏟、小桶等。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剛才談到的物質呢?怎樣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種研究方法?
學生:用手捏、手是濕的,說明土壤里有水……
師:按照你們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質,看能有哪些發現。
學生:填寫活動報告單
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匯報:你采用什么方法,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講述:那些死去的動植物腐爛后變成了腐殖質。
啟發學生思考:除了這些研究方法,還能用哪些方法對土壤進行研究?
用火燒,土壤中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課時2教學過程:
1、整理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方法 觀察到的現象
捏土壤 手是濕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氣泡冒出(空氣)
攪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幾層,上層黏土,下層砂
燒土壤 有燒頭發的味道(腐殖質)
2、根據學生對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進行評價。
1、土壤中除了這些成分外,還有別的物質嗎?
目的:
(1)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興起。
(2)引導學生談談土壤中污染物的問題。
2、土壤中的這些垃圾袋、廢電池對土壤有什么影響?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呢?學生充分交流后,教師適當介紹“保護土壤小知識”。對于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始提出的其他問題,留作學生課外研究作業。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氣的?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四
1實驗材料雖然提前一天在群里告知學生,但是很多同學都沒有看到,沒有按照要求準備材料,導致部分同學不能做實驗,或者由于實驗材料準備的不是鋁制硬幣(1元、5角、非鋁制1角)導致實驗不能成功,改進措施,以后實驗材料做到提前3天告知家長,并且確保家長都收到信息,提供簡化實驗材料方案,比如今天的實驗,在沒有鋁制1分、5分情況下就告知準備回形針和鋁片。
2簡化上課流程,網上課程畢竟不同于在學校班級授課,一節課可以只圍繞一個問題展開,開展一個實驗,集中討論一、兩個關鍵問題,因為4個班級同時授課,不能做到及時的回復,簡化問題以后,可以確保關注到大多數同學,真正使每一個同學,在課堂上學有所獲,今天我也及時回復了,但是對于一些實驗不成功的.同學就不能一一的指導,而是集中指出原因,讓學生課下再次實
驗。
3qq在線課程為了避免刷屏,老師的問題學生都能看到,需要開啟全員禁言,需要學生互動時則關閉全員禁言,相互切換模式,課堂效果會好一些。
4在線問題一次不能太多,作業放在最后布置,學生大多能看到,不要一開始說,學生在上課之后可能遺忘,最后布置完成率更高。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五
第一次有這么多的老師來聽課,我感到壓力很大。為能上好這節課,我的教案改了又改,背了又背。時間終于到來,我還以為自己準備充分,可以上好這堂課。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這堂課上得不比平時的好,反而覺得自己很緊張,教態不自然,有時差點忘記接下來該上什么內容。結果真的是適得其反!
在指導學生觀察上肢運動時,目的要求不清楚,導致學生在記錄時無從下手,學生對肌肉與骨骼、關節協調運動時的作用理解不到位。這堂課的另一失敗之處是學生在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時,堂下大部分學生都不知在干嘛,并沒有聽老師和同學一起交流。這樣使得課堂效率大大降低。上完課后,同組的老師們立即提出了改進意見:尋找合適的資料、屈肘伸肘動畫,加深學生對肌肉與骨骼、關節協調運動時作用的理解;在學生觀察手臂伸縮后,教師應該在黑板上粗略畫出手臂的`結構,加深印象;教師起引導知道作用,學生才是課堂中的主體,所以課堂上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對骨骼肌肉和關節的協同作用做了個明確的總結。
當晚立即行動,修改了課件和教案,第二天上課,自我感覺不錯,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了。
但是,當我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時,卻發現曾經以為不錯的課在現在看來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我的教學設計更多的是強調了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忽視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例如:教學目標中“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知識,并體驗與人分享研究結果的快樂。”針對這一目標,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只是最后稍微帶過。
但愿自己今后能以此為鑒,不再重犯類似的錯誤,努力更新教學觀念,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六
我感到本次教學出現的問題主要如下:
首先將導入改為問答游戲:師問:howareyou?生:fine,thanks。andyou?師問:吃了嗎?生:吃了。師問:哪位同學說一說你早餐吃的什么?學生進行回答。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我們的食物。
然后在我們的食物有哪些的的'部分,讓學生昨天的三餐在小組都記錄在同一表格中時間過長嚴重的影響了教學過長。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少寫,在這個環節中花費太多的時間不合適。可以讓沒有同學在課下提前準備好自己的記錄,然后在課堂上首先用少量的時間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共享,然后課堂匯報,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匯報在課堂上適當的進行板書。為下步做個鋪墊。
在食物的分類的部分,特別強調分別的標準的確定。首先在確定一個標準,然后學生將在自己的三餐記錄表中進行分類。注意分類的可以用各種不同的符號進行圈。一類的圈同樣的符號。
由于統計食物的階段時間過長,沒有進行食物的美食小導游的活動,這是個遺憾。
在學生管理上,我嚴格要求了學生進行傾聽,以便使學生養成聽的習慣。對于上課亂說起哄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對于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演。這樣為教學創造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七
小學四年級科學《冷熱與溫度》是《冷和熱》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對生活中的冷熱現象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溫度的概念,教會學生規范地測定水溫,并且帶領學生探究熱水變涼的規律,《冷熱與溫度》教學反思。我在這節課的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在課的引入部分,首先讓學生做實驗,兩個手的食指分別同時插入冷水和熱水中,等老師數到5時取出并且馬上把他們同時放入溫水中再等5秒鐘,說出兩個手指的感受。這個實驗現象非常明顯,學生在同一杯溫水中兩個手指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的,學生對此現象產生了強烈的矛盾心理,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注重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形成溫度概念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認識到僅憑感覺判斷溫度是不可靠的。在學習溫度計測定水溫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測量,學會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在探究熱水降溫規律時我讓學生小組分工合作、親自測量、觀察、記錄、分析數據并得出規律,處處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學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熱水變涼的規律,還讓他們想象這杯水繼續放置后的溫度變化,和如果給涼水加熱會是什么樣的變化規律。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激發著學生的求知欲望,把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后,培養了學生的.求知精神。
四、本節教學中的不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在教學生溫度計使用方法時采取了播放視頻的方式,但從學生的實際操作來看,掌握并不理想。后面的教學中這塊內容還需再強調一下。另外,實驗課中學生對實驗材料很感興趣,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加之動手能力差,實驗速度慢,不能再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對課堂的突發事件不能很好恰當地處理,在日后的教學中還需努力提高對課堂的控制能力。語言不夠準確、流暢,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正。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八
本課通過對音量、音高的研究讓學生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這也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本課的另一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聲音的變化和振動之間產生一個聯系。
教材中的內容安排比較清晰,一個是對音量的研究,一個是對音高的研究并且圍繞著3個實驗進行:尺子音量的研究;水杯音高的猜測和結果;橡皮筋的音高實驗。在整課教學中,自我感覺整體比較完整和流暢,思路也比較清晰,也能夠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不過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的地方,反思總結如下:
一. 教學的重難點是每節課的切入點,除了要明確本課內容的教學目標之外,正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名教學經驗尚不足夠的年輕教師,對于重難點的把握,似乎太過于依賴于教學參考中給出的意見,而忽視了自己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或者說是沒有好好消化教參中的重難點提示。正因為缺少了自己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往往體現不出重難點,學生的認知也只停留在了表面。
二.實驗效果的好壞影響著學生實驗結果的得出,而實驗工具和材料則影響著實驗的效果。尤其是像這節課,作為演示實驗的材料,效果都比較好。但是學生實驗所用到的材料,對于他們的觀察和認知是起到了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的'作用呢?在觀察振動快慢決定橡皮筋音高的實驗時,松緊不同的橡皮筋振動快慢并不是肉眼可以明顯分辨出來,學生的結論可能是他們根據記錄單上的引導老師的提示以及生活經驗所得出的。顯然這樣得出的結論就失去了做實驗的意義。再比如振動幅度影響尺子音量的實驗,尺子本身并不長,加上鋼尺的發聲效果也并不如塑料尺理想,但是塑料尺容易折斷,彈性不如鋼尺,那么究竟是該選擇鋼尺還是塑料尺?或者在原有材料的情況下,如何想辦法克服不足,使實驗效果最佳。還是需要好好下下功夫的。
三. 小結和總結對于這節課,我覺得格外的重要。每個實驗完成之后的小結,都能讓學生加深對振動與音高音量之間聯系的認識。而我在這節課中的小結都不夠充分,也缺乏了一些必要的板書,比如振動快 聲音高;振動慢 聲音低這類的板書小結,導致最后總結時,學生思路不清晰。當然這也有臨時內容安排上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影響,因為自己的疏忽而遺漏了一個環節,在總結前想把內容補上,卻反而攪亂了學生原本的思路。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九
知識目標: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嘗試邏輯推理。
教學難點:對實驗條件的精密控制。
能力目標: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中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能運用光的折射原理對生活中的現象作出解釋。
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喜歡觀察實驗現象,喜歡親自動手實驗并思考,但他還不會探究事物發展的因果聯系,這是本課立體解決的重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光的折射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提出有關光的折射問題。
課前準備:玻璃杯,水槽,魚缸,燒杯,硬幣,筷子,激光器。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一、欣賞圖片,提出問題,激發探究欲望。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了解了光的有關知識,下面我們來欣賞一組神奇的自然景觀,好嗎?師邊出示投影邊介紹:在茫茫無際的荒漠中,一隊人馬在長途跋涉,突然,前方出現了一匹非常高大的駱駝,駱駝上還做著一個美麗的新疆小姑娘,不遠處,還隱隱約約出現了一座城堡。再來看第二副。師陸續播放,不只是在沙漠中,有時在平靜的海面、湖面、草原、城市上空等地方,偶爾也會出現這種神奇的幻景。大家知道這種自然奇觀是什么嗎?
生:應該是海市蜃樓。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二、實驗探究,觀察現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小組長操作,組員觀察)。
把一根筷子斜著插入有水的燒杯里,仔細觀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師板書課題:筷子折了
師:筷子是真的折了嗎?拿出來看看。
師: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號”。為什么筷子在空氣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氣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膽的猜想一下嗎?你覺得可能與什么有關?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誰說的更科學更準確?讓我們再一起來做個科學實驗,或許能從中發現什么。哪位同學愿意和老師一起合作,為大家做個示范?
師出示實驗器材:激光燈、厚玻璃板、紙屏。并強調實驗時同學們一定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師操作實驗,生觀察現象。
師:你看到什么現象?
師:為什么會這樣?誰來試著解釋一下?機會難得,積極參與,說得不好沒關系。
師板書:光、空氣、玻璃。通過剛才這個觀察實驗,同學們仔細分析一下,光在傳播過程中經過了哪幾種物質?光走的路線怎樣了?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同學們設計的這些實驗,都呈現了一種同現象,我們再聯系剛才的兩個實驗,其中空氣、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樣的.物質?生:透明物質。師板書:一種透明物質——另一種透明物質。所以說,光從一種透明物質以一定角度進入另一種透明物質時,它的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從而給我們的眼睛造成了一種假象。
師:你知道這種現象叫什么嗎?
、現在,我們認識了光的折射現象,你能再來解釋剛才第一個實驗中筷子為什么折了嗎?
你能再舉幾個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嗎?有一個小男孩在河邊玩,他看到河水又清又淺,于是他想到河里捉魚,行嗎?為什么?
師:為什么看上去淺實際深呢?
看來,光的折射現象隨處可見,關鍵是你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光的折射現象不僅會使我們的眼睛“受騙”,有時還會產生一些很美的自然奇觀。比如,開課時我們欣賞的海市蜃樓,下面我們再來重溫一下這種罕見的自然奇觀。(師播放投影)除了海市蜃樓,還有一些由光的折射產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輝,一起欣賞一下。
生:筷子在水面處好像“折斷”了,筷子變粗了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樣。
生:光點偏了。
生自由發言:光在傳播過程中,通過空氣再透過玻璃時,傳播方向發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點偏了。
生交流完畢,師生共同總結:在這個實驗中,光在傳播過程中,從空氣透過玻璃時,傳播方向發生了偏折。
自行設計實驗,驗證現象。
生發言,這種現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比如:平時我們看樹葉的葉脈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樹葉上有水珠,透過水珠看葉脈就非常清楚了,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舉例說明,如:魚變大了等,并解釋現象。
生:危險,因為河水看上去很淺,其實很深。
生:光在從空氣進入水中時發生了折射。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這節課,我們通過觀察實驗,欣賞圖片,解釋現象等活動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現象,但是關于光的折射現象還有很復雜很深奧的秘密有待于我們去探究和發現,同學們可利用課余時間繼續探索,好嗎?下課!
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從一個透明物體以一定的角度進入另一個透明物體時,傳播方式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學生終于了解到了筷子為什么放在水里之后就折了,站在河邊看到的水比實際要淺些等,不足之處就是學生認識不夠深刻。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上冊篇十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學生能夠很好地區別導體與絕緣體,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對實驗研究的興趣得到了加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并學會記錄和描述簡單的實驗現象。也就是說大部分教學目標都達到了。
本課教學內容分兩部分。
檢測區分多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體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用電路檢測器檢測一塊橡皮的過程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環節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找到很好的切入點,為學生進一步探究開了一個好頭,也為構建適合兒童理解的導體和絕緣體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鋪墊。
二、檢測一塊橡皮的研究活動,這一內容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如果把教材中的檢測方法直接呈現給學生,學生會很快學會且節省了許多教學時間,但學生們沒有親自嘗試一個科學嚴緊的檢測計劃的制定,自然會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學生們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動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小組的研討,加之教師適當的引導、點撥,由“扶”到“放”,并通過示范、討論、評價的形式落實。幫助學生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