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如何寫一
我和妹妹早就在家呆不住了,我給媽媽建議:“春天來了,我們也去人民公園踏春去吧!”妹妹更著急,拉住媽媽的手使勁往外拽。還使出她的“高招”:我就要去嘛!就要去嗎!!
媽媽終于發令了:出發吧,孩兒們!目的地是人民公園。有十來分鐘就走到人民公園,這可是我和妹妹的樂園:捉迷藏、玩沙子、比賽爬山、釣魚等等。
我們從人民公園的東門進去,剛進大門就被一股濃濃的花香陶醉了,再一看。花兒像美麗的少女一樣。不僅有玉蘭花、迎春花,還有櫻花,它們都在爭奇斗艷,爭先恐后地綻放。當然了也吸引了很多人來觀賞。有的人陶醉在花香中,有的人要摘幾朵花想炫耀一下,還有的人要拍照留念??。整個冬天的冷清一下子被熱鬧覆蓋了,我和妹妹在這花叢中相互攆著、笑著。春天也給我們孩子帶來活力!
走過五彩繽紛的花壇,走過小橋,來到假山跟前。這就是公園的中心了,池塘里的水變得明凈,被周圍的濃濃柳樹環抱,也變成一塊透綠的翡翠,美麗極了,這是我一冬天都看不見的景色。俯身池邊,
早有貪玩兒的小雨在水里嬉戲了 。妹妹個子低,看不見,直喊“我要抱起來,我要抓小魚。”可惜今天沒帶工具,不過也很開心,一個小朋友居然把自己撈的小魚送妹妹一個。媽媽把它裝到飲料瓶里,妹妹就一直把瓶子抱在懷里,當成她的寶貝。
再到小廣場,晨練的、跳舞的,也很熱鬧。春天來了,連他們舞姿也是那么精神!媽媽假如了隊伍,我和妹妹跟到后面蹦蹦跳跳!
我愛春天的人民公園,它的美景讓我流連忘返,它的熱鬧讓我開心,回味:俗話說:“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讓我們跟著春姑娘在成長的路上奔跑吧!
關于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如何寫二
漫漫兩萬五千里長征,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抗洪救災中蕩氣回腸的感人場面,這一次又一次的壯舉是一部又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歷史永遠銘記這英勇無畏、前仆后繼的共和國衛士們。他們創造了無與倫比的驕人業績,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詩篇。
在中國革命史這浩瀚的星空上,我的家鄉慈溪就像一顆閃亮的流星,劃過浙北的長空,產生了一種光芒四射的革命精神。1941年6月,為了開展三北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在崇壽相公殿,我第五支隊第四大隊決定對來犯的日軍進行伏擊,一舉打死打傷敵寇8名,打響了三北敵后抗日的第一槍,拉開了創建三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序幕,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振奮了三北的抗日民心。
自此,七星橋戰斗、陽覺殿伏擊、三北大破襲……面對外來侵略,為了守衛家園,歷代慈溪人民展現出的是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精神,是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這就是我們的“紅色基因”。
我驕傲,為生長在這個朝氣蓬勃、不屈不撓的民族;我自豪,為浴血奮戰、換取和平的那些可親可敬的人。
慈溪這片紅色的紅土地孕育了紅色基因,我們每一個三北兒女身上都鐫刻著“紅色基因”這個“達芬奇密碼”,傳承紅色基因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而傳承紅色基因歸根結底要靠行動。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僅多元而且多變,人的價值追求也如是。但越是這樣,就越突顯紅色基因的可貴,越需要我們一代代傳遞“紅色基因”的正能量。
如果說在血與火的歲月里,“南山三十六岙,后海七十二灶,要人隨多隨少”的口號,是慈溪人保家衛國紅色情懷體現;那么和平年代里,熱愛鄉土、建設美好家園、發家致富,便是慈溪人紅色基因的具體行動。慈溪的“紅色基因”是青瓷文化、移民文化、圍墾文化和三北抗戰精神等一系列寶貴精神財富的一脈相承、世代相襲,也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核心價值觀與“慈惠三北,溪通四海”的新慈溪精神的高度契合。
我要做“紅色基因”堅定的傳承者,堅守心中的一方凈土,腳踏實地,宣傳好、傳播好“紅色基因”,自覺把個人夢想的追逐融入到“慈溪夢”、“中國夢”的大潮中,奏響“紅色基因”時代旋律的主音符。
我要做“紅色基因”堅定的實踐者,注重實際,以勤奮工作為榮,圍繞著“青山綠水”做文章。當年,在廣交會上擺地攤的方太公司已搖身變成國內廚具行業的龍頭之一,依靠的就是這個紅色基因。如果這山望著那山高,終將一事無成。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作為一名三北兒女,我們要以錢海軍、交警爺爺胡劍宏等先進模范人物為榜樣,以擁有“紅色基因”而自豪,傳承并在每個人心中激活“紅色基因”,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譜寫無愧的人生篇章!
關于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如何寫三
- 認識實習總結 推薦度:
- 認識實習報告 推薦度:
- 《認識鐘表》教案 推薦度:
- 《認識線段》說課稿 推薦度:
- 對黨的認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認識人民幣
(一)使學生單位:元、角、分,知道它們的十進關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學會兌換人民幣.培養學生用不同單位的人民幣湊成指定的錢數和根據人民幣的票面數出它們所表示的錢數的能力.
(三)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受到勤儉節約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重點:認識常見的幾種人民幣,以及人民幣單位間的十進關系,領悟這種十進關系和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相同.
難點:各種面值人民幣之間的簡單換算.
口答:10個一是( ) 100個一是( ) 10個十是( )
1.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到商場買東西,到書店買書,都用什么去買呢?(用錢去買)對了,每個國家的錢都有自己的名稱,你們聽說過哪些貨幣的名稱?(美國的錢叫美元,日本的錢叫日元,英國的錢叫英磅,法國的錢叫法郎,……)我們國家的錢叫什么?(人民幣)今天我們就來(板書課題:)
2.教學例1
師: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各種分幣.請同學們從自己面前擺放的人民幣中指出1分、2分、5分硬幣擺在桌面上.(學生活動結束后,教師逐個出示1分、2分、5分硬幣讓學生看,并把放大的硬幣示意圖貼在黑板上)
師:1分、2分、5分幣有硬幣和紙幣兩種,它們的幣值是相同的,用途是一樣的.
教師指著示意圖提問:你怎么知道哪個是1分的硬幣?( 1分的正面有數“1”,數“1”下面有“壹分”字樣,“壹分”周圍有麥穗圖案)
師:誰說一說2分的硬幣有什么特點?(2分的上面有數“2”,數“2”下面有“貳分”字樣,“貳分”周圍也有麥穗圖案.它比1分硬幣稍大一點)
師:誰告訴大家5分的硬幣上面有什么特點?(5分上面有數“5”,數“5”下面有“伍分”字樣,“伍分”周圍也有麥穗圖案.它比2分、1分硬幣都大)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分、2分、5分的硬幣,同學們看一看硬幣的背面有什么圖案?(人民幣的背面是國徽圖案)
師:在國徽上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這些是人民幣的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每一位公民都要愛護人民幣,你們從小也要養成愛護人民幣的好習慣.
師:下面請同學們想一想:一個2分幣可以換幾個1分幣?(讓學生自己擺出學具,兩個1分的)
師:一個5分幣可以換幾個1分幣?(同上)
師:一個5分幣可以換幾個2分和幾個1分的呢?有幾種換法?(同桌互相說說,并說出自己不同擺法的思路)
3.教學例2.
出示投影片,教師用壹分幣一個一個地數,數出10分來.
師:10個1分是多少分?(10個1分是10分)
師:想一想10分可以換學具中的哪一張人民幣?請你悄悄地找出來,老師說一二三,你們一起舉起來,看誰找得對.(學生舉起1角)
師:誰能說一說你是怎樣找的?(10分可以換1角,1角的人民幣左、右兩個下角都有一個“1”字,面上有“壹角”兩個字)
師:你真聰明,不但找得快,而且還說出10分可以換1角.那么1角也可以換成10分,1角和10分同樣多,因此我們說:1角等于10分.(板書:1角=10分)
師:想一想幾個2分幣可以換1角?幾個5分幣可以換1角?(5個2分幣可以換1角,2個5分幣也可以換1角)1角也有紙幣和硬幣兩種.(教師邊說邊板書并貼示意圖)
4.教學例3.
師:請同桌的同學一起在學具中找出2角和5角人民幣,互相說說2角和5角的'人民幣各有什么特征?(學生活動后,指名說出2角和5角人民幣的特征.教師板書并貼示意圖)
師:一張2角的人民幣,可以換幾張1角的?(指定一名學生與教師兌換)
師:一張5角的可以換幾張1角的?誰與我兌換.(指定一名學生與教師兌換)還可以怎樣換呢?(5角換3張1角和一張2角;換2張2角和一張1角的)
5.教學例4.
師:請同學們拿出學具中的所有1角的人民幣,一角一角地數,數到10角.(學生動手數出10角)誰來告訴大家可以換一張什么樣的人民幣?為什么?(10角可以換一張壹元的人民幣,因為1元=10角)
師:請同學們在學具中找出1元的人民幣.(教師同時板書并貼示意圖)10角可以換1元,1元也可以換10角.因此,1元等于10角.(板書:1元=10角)1元也有紙幣和硬幣兩種.
師:到現在我們認識以分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1分、2分、5分三種)以角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1角、2角、5角三種)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幾種?(只有1元的1種)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還有其它紙幣的,以后我們再學習.
師:請同學們看書:p38~p39.并在書上填空.集體訂正后,讓學生口答一元等于多少分?
師:你們認為人民幣中最小的是多少?(1分)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如果全國12億人每人節約1分錢,將是1千2百萬元,能夠建成幾十所希望小學.所以我們從小要注意勤儉持家節約用錢.
1.教科書p40做一做中的第1題.(出示投影片)
(1)把1角、2分、1分合起來是( )角( )分.
(2)把3張1角、1個5分、2個2分合起來是( )角( )分.
2.游戲:教師當售貨員,學生當顧客,教師出示標有價格的商品,讓學生購買.
一支鉛筆:1角5分一把尺:2角4分
一只口哨:2角8分一塊手帕:3角6分
一本書:1元5角8分
3.搶答題
1角=( )分10分=( )角3角=( )分
40分=( )角6角=( )分50分=( )角
4.教科書p40做一做中的第3題填在書上.
5.課堂練習:p43練習十1~3題.
這節課緊扣,讓學生對人民幣單位元、角、分以及它的十進關系有一個直觀形
象的初步認識,教學層次清楚,環節緊湊,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為了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課前應備有足夠的學具,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和直觀教具的演示,通過看、想、拿、換、說,
使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氣氛中掌握了1角=10分的進位關
系.在此基礎上,運用遷移規律,學習了1元=10角,進而得出1元等于100分.并適時地
歸納、概括出這節課認識的幾種人民幣,使學生對人民幣形成了整體認識.
練習設計層次分明,形式多樣,新穎有趣,使學生樂學、愛學.
教師在教學中還對學生進行了愛護人民幣,節約用錢的教育,為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起到良好作用.
s("content_relate");【認識人民幣】相關文章:
認識人民幣01-22
《認識人民幣單元復習整理》教學反思09-15
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說課11-12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教案01-27
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12-23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教案最新模板01-27
人民幣簡單的計算02-09
配套人民幣借款合同02-07
人民幣借款合同范例02-07
幼兒園《人民幣》說課稿12-24
關于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如何寫四
ok3w_ads("s005");聶智琪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
二○二○年新年伊始,英國脫歐終于塵埃落定。昔日的大英帝國轉身離去的側影或許讓不少人黯然神傷。有人感傷之余反思今日之果,大概又要追溯到新世紀以來在歐美聲勢日隆的民粹主義。認為正是具有盲目排外、群氓躁動等一系列非理性政治特征的民粹主義,推動英國最終走向了逆全球化的歧路。這種理解恰也反映了人們對于最近二十年攪動歐美民主的民粹主義政治的主流看法。民粹主義的初衷或許是以民為 “精粹 ”,但是這一標簽已然化身為民主異化的政治符號,對它的全然否定甚至成為主流民主話語下的政治正確。不過問題在于,僅僅將民粹主義的興起歸結為對民眾激情的政治操縱,進而將其貶低為一種政治病癥,顯然無法充分解釋民粹主義在主流話語和政治實踐上呈現出的巨大反差,即為何長久浸淫于成熟民主體制的選民,會突然之間喪失政治判斷力轉而支持民粹主義?或許有人會說,此次民粹主義浪潮與全球化所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息息相關。這種解釋當然有其道理,但它僅僅將民粹主義視為社會經濟問題在政治領域的一時投射,就忽視了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民粹主義是否與民主本身的進程相關?或者說,民粹主義是否是民主自身投下的永恒伴影?
正是基于這一問題意識,以卡農范、穆德、阿迪蒂為代表的學者提醒我們關注民粹主義與民主之間的潛在關聯,甚至試圖挖掘民粹主義之于民主的正面價值。例如卡農范指出,民主本身就存在救贖性和經驗性的雙重面相,民粹主義的興起與內在于民主的這種張力密切相關。而在穆德看來,民粹主義既是一種對民主的威脅,也可能是一種矯正民主的方案。阿迪蒂則以一個生動的比喻道出了他對民粹主義的同情:民粹主義就像一個宴會上的醉酒客人,他的話語粗魯,卻觸及了真相 —自由民主已經忘卻了人民主權的初心。民粹主義絕不僅僅是一時的政治躁動,而是對現代民主自身難以擺脫的內在困境的反應。隨著討論的深入,在這些誘發民粹主義的民主難題中,人們越來越關注民主的悖論這一最具挑戰性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民主悖論成為民粹主義興起的深層根源?
依卡農范之見,這一悖論指向的是現代民主本身的復合式結構,其中的兩大支柱 —自由主義和人民主權 —的張力始終存在。在當代法國思想家羅桑瓦龍看來,這種對峙性沖突早在現代民主肇始之初就已經存在。以羅伯斯庇爾為代表的激進民主派和以基佐為代表的理性自由主義的相互激蕩,長期主導著法國的政治轉型。當前者指責后者從根本上拋棄了人民主權的原則時,后者則批評前者必然會墮入一種非理性的恐怖政治。不過揆諸歷史,在漫長的民主歷程中,從法國大革命的悲劇到 “二戰 ”中的極權民主實踐,人民主權原則似乎背負了更多的壞名聲,以至于 “二戰 ”之后尤其是歐洲的民主實踐普遍導向了強調人權和憲法優先的法治國模式。這種轉變甚至導致了關于歐美民主的傳統印象的再次翻轉。依慣常之見,美國一向被視為以憲法約束人民主權的典范,其對司法審查、權力制衡等的強調使其帶有更明顯的反多數特征,從而區別于因陷于激進的人民主權導致極權悲劇的大陸民主模式。而如今,歐盟日益邁向一種以技術官僚為主導的理性治理模式,相形之下,美國反倒呈現出一種保守特征,這種保守的對象不是通常所指的個人自治意義上的權利,而恰恰是被當今歐洲逐漸淡忘的集體性的人民主權原則。
美國憲法學家阿克曼就曾指出,美國的政治傳統允許人民在例外狀態下突破修憲規范直接出場,對包括權利在內的任何憲法性問題予以重新界定,而德國基于對納粹的反思所制定的憲法,卻規定了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基本權利。近來美國學者卡恩基于對施密特的政治神學的獨特解讀,更是進一步挑明了美國相對于當代歐洲的例外論特征:“歐盟在追求一種沒有主權的政治 —沒有例外的法律。然而,美國從來沒有經歷過任何一種對于我們的政治制度或我們的政治想象的戰后重構。我們依然是一個 ‘例外的 國家,因為我們從未放棄我們對自己主權的信仰。”(《政治神學》,17頁)換言之,當歐洲普遍走向了對于超越法律的主權者行動的否定,美國對于法律的理解依然與人民主權和自我統治這些民主原則密切相關,而不僅僅是將其歸結為人民意志之外的理性。例如,美國對于國際法的抵觸看上去與歐洲的潮流格格不入,其實是因為美國人將法律視為人民主權的產物,從而無法理解 “一種在主權者那里沒有淵源的規范系統如何能構成法律 ”(同上,12頁)。同樣,美國的司法審查雖然指向的是對議會多數的制衡,但其合法性卻來自對一個超越世代的人民聲音的捍衛。與之對比的是,為歐洲國家所青睞的憲法法院則是奠基于個人權利而非人民主權之上。
阿克曼和卡恩對歐美在民主理念和實踐上的差異的闡釋或許有可商榷之處,但有一點很明確:現代民主工程本身被視為是個矛盾的結構,而不同國家所展現出的民主樣式和具體后果,則與自由主義和人民主權這兩種力量的此消彼長密切相關。在卡農范看來,當人民主權被自由主義過度壓制,民粹主義便可能成為民主主義者 “找回人民 ”的武器。有論者就指出,時下理性自由主義已經進一步蛻變為去政治化的技術專家統治,以至于激發了民粹主義的激烈反彈。在當代歐洲,民粹主義的興起就被視為是對歐盟日益走向技術專家統治的一種反抗。所謂的光榮孤立與退群的背后,“找回人民 ”甚至成為左右翼共同行動的動力。例如法國右翼民粹主義領導人勒龐宣稱其倡導的只是人民主權和民族自治的原則,以反對歐洲層面的專家治國。“劍橋學派 ”的代表人物塔克雖然身處左翼傳統,卻同樣大力鼓吹脫歐乃是英國人民從歐盟奪回人民主權的政治決斷。他甚至提醒那些支持英國留歐的左翼人士,脫歐并不是中了 “民族主義 ”和“本土主義 ”之毒,而是重新召喚本來就屬于歐洲政治傳統的人民主權原則。
將民粹主義的根源追溯到現代民主的悖論式結構,這種思路固然有助于認真對待民粹主義及其所揭示出的民主實踐的問題,但是也可能導致一個新的危險:試圖 “找回人民 ”的民粹主義與同樣主張“人民統治 ”的民主的差異被模糊了,以至于本應該予以警惕的民粹主義成為民主的代名詞,而這很可能又將民主引向另一個極端。因此,米勒和烏爾碧娜緹都不約而同地批評將現代民主理解為自由加民主的悖論式結構的觀點,認為民主本身就應該是自由的和多元主義的。例如米勒主張在多元和復數的意義上來理解人民,以區別于民粹主義強調的同質性的人民觀。看上去這種多元人民觀很有理論上的吸引力。因為這一理解不僅注意到了澄清民主與民粹主義區別的重要性,而且將自由民主體制的合法性直接建立在 “人民 ”的基礎之上,而非依循傳統的 “以自由節制人民主權 ”的思路,從而有助于規避激進民主對其 “壓制人民 ”的指責。就此而言,針對民粹主義 “找回人民 ”的激進方案,自由民主的回應無須重談 “人民暴政 ”的老調進而刻意回避人民話語,而是擁抱一種多元和復數意義上的人民。換言之,如果人民本來就一直在那兒,民粹主義 “找回人民 ”的訴求就喪失了合法性。
通過爭奪對人民的闡釋權,米勒試圖徹底斬斷民主與民粹主義之間曖昧不清的關聯。這種畢其功于一役的理論抱負固然令人欽佩,但是也使其論述顯得有些粗略。一個更為深層的理論問題是:提倡一種復數意義上的人民觀是否真的足以化解民主的內在困境,進而防范民粹主義對民主的侵蝕?
誠然,在英語語境中將人民視為多元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一種理解,因為 people本身就是復數形式的集合體。而與之構成鮮明對比的是,無論是拉丁文的 populous,還是歐洲多數民族使用的 “人民 ”一詞(如意大利語的 popolo、法語的 peuple和德語的 volk等)都指向一種單數的人民,后者甚至與民粹主義的人民觀頗有吻合之處。但是一直致力于恢復歐陸民主之于現代民主理論的獨特價值的羅桑瓦龍指出,英美政治思想對人民的復數化理解并沒有把握住現代民主的核心問題,即如何從一個紛繁多樣的民主社會中產生出一種整體性的人民政治。對于羅桑瓦龍而言,對激進民主導致的極權主義的反思并不意味著都要導向自由主義一邊。事實上只要民主是作為一種政治共同體的存在樣式,就勢必無法擺脫對于一種整體上的人民的需要。例如,無論是自由主義強調的憲法還是哈貝馬斯所青睞的民主商談程序,雖然基于利益多元或政治多元的不同視角都試圖容納一種復數意義上的人民,但是這一憲法和商談程序本身卻預設了一個就其達成共識的統一的人民(雖然這種民主之下的整體性人民與民粹主義的單數人民的差別仍有待給出理論上的澄清)。
而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從 “統一 ”還是 “多元 ”的角度來理解人民,都會遇到一個迄今為止被民主理論嚴重忽視且殊難化解的悖論—人民的邊界難題(boundary problem)。這一難題指向的是人民本身在構成上的困境,有時也被稱為人民的不確定性悖論。某種意義上,這一潛藏于人民自身的悖論比前面提及的自由主義與人民主權之爭更為棘手。
具體來說,根據通常對民主的理解,民主制度的合法性來源于人民的同意。但是人們往往對賦予制度以合法性的主體即人民的合法性缺乏關注,從而忽視了對如下問題的追問:人民自身又是如何構成的?換言之,人民也需要通過民主的方式來界定。但遺憾的是,在實際的民主實踐中,這個 “人民 ”卻常常要訴諸地理、歷史、制度甚至強制性力量的事先規定。這就導致了另一個民主理論自身難
以克服的悖論:被視為對權力與制度賦予合法性的人民本身卻面臨
合法性的質疑。對此難題,民主理論大師達爾也深感頭疼,甚至將其視為民主理論的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在現實的世界里,就民主的目的而言,‘人民 是由什么構成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更有可能來自政治行動和沖突,而非基于民主原則和實踐的理性推論,而這又常常伴隨著暴力和強制力。正如我們所見,在解決這一特定問題方面,民主理論無法給我們更多的指引。”
學界迄今對這一難題的認識仍流于表面甚至于產生誤解,從而嚴重低估了其對于民主理論的重要性。例如米勒在《什么是民粹主義》中雖然也提到了這一邊界難題對民主造成的困境,但他只是將其理解為民族國家的地理邊界所導致的公民資格問題,認為除非倡導一種世界主義,否則民主理論不可能就此給出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現實中恰當的回應之道也只能是由現有共同體的成員與希望加入的成員開放性地加以協商和討論。
當然,現實的民主體制確實都預設了一個特定民族國家邊界之內的人民,因此即使是像《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那樣的經典文獻看上去宣告的是普世的人權,其實際的民主設計也是指向特定疆域里的人民。這種地理邊界通常有助于建構一種相對同質的人民共同體,且往往又離不開歷史傳統甚至是暴力征服的影響。這不僅使其難以獲得民主規范的辯護,也使民主與同樣強調邊界和排斥的民粹主義難以區分。而在實踐層面,對于那些新獨立的轉型國家,這種人民的邊界難題甚至會帶來暴力沖突和種族清洗,導致邁克爾 ·曼所說的 “民主的陰暗面 ”。
不過整體上如果邊界難題只是指向民族國家的地理因素所導致的困境,其實問題還沒那么嚴重。因為,在規范層面,民主理論的回應既可以訴諸激進的世界主義,也就是通過構想一種世界公民的圖景來從根本上化解這一難題;也可以提出更穩健一點的主張如 “所有受到決策影響的人都應該納入人民范圍 ”的原則,以此超越民族國家對于人民范圍的狹隘設定。而在事實層面,即使起初民族國家的人民的形成無法擺脫歷史和強力的束縛,考慮到所有現實的民主國家都難免這一難題,且這種束縛只限于開端或罕見的時刻,規范性的民主理論也只能將這一事實懸置,去探討在此之后的人民如何進行民主決策的問題 —這恰恰是當代理論采取的主流思路。例如羅爾斯就承認并不存在一個人們通過完全自愿而形成的社會,因此政治哲學只能將現有的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可見,對于羅爾斯而言,人民本身的構成被視為是外在于民主的問題,而不被納入其規范性的討論視野。
但事實上,這樣就大大低估了這一內生于民主的根本性困境對于民主理論和實踐所造成的挑戰。因為,邊界難題并不局限于建國或者罕見的時刻,其中的 “邊界 ”也不僅僅是指地理意義上的。它其實貫穿于民主的整個過程,當特定的政治共同體形成之后,人民依然持續面臨關于其自身構成的正當性拷問。在這里,帶有強制意味的地理邊界不再構成對人民的主要約束,而是代之以民主制度本身。自此便面臨一個更難化解的制度與人民之間的惡性循環:民主之下的制度合法性需要人民來賦予,但與此同時這個需要對制度賦權的人民本身的構成(如選民的資格)又需要制度來界定。可見,即使是激進的世界主義方案能夠成為現實,這種包容全世界的公民資格理論也不能在根本上化解這一悖論。因為人民依然持續面臨如何通過制度來界定自身的困境。換言之,我們無法僅通過投票的方式來決定誰屬于那個能夠就該問題投票的人民。例如,當要決定選民年齡是否要從十八歲降到十六歲,制度與人民的循環就出現了。考慮到實際中的政治共同體隨時會有人退出和加入,這種人民與制度的惡性循環就更加令人困擾了。
值得一提的是,盧梭曾在《社會契約論》中談到了類似的困境:“為了人民在形成之初就看到成熟的政治原則,接受治國方略的基本統治,結果就必須成為原因:本應由新的社會機構產生的社會精神必須在機構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在法律誕生前人民就得已經成為該法的治下之民。”盧梭的意思是,為了讓人民能夠真正勝任體現公意的立法工作,就必須首先要有一個能產生這樣的人民的法律,但是好的法律本身又是由這種有美德的人民來制定的。盧梭在這里面臨的兩難處境是:好的人民與好的法律,到底孰先孰后?一種主流的看法認為,為了化解這一循環,盧梭最終訴諸一個在法律產生之前能夠對人民予以引導的公正的立法者。但是引入一個外在于人民的立法者與盧梭主張的人民主權原則并不相符。當然,嚴格講,盧梭這里觸及的是好的法律與好的人民之間的循環問題,而不是更為基本的制度與人民的循環困境。換言之,即使碰巧存在有美德的人民,并由其制定出一個公正的法律,但是這個人民本身的范圍依然無法擺脫是由制度預先確定,還是任由傳統甚至是暴力因素主導的困境。
可見,民主理論的中心地帶其實存在一個難以化解的邊界難題:人民自身的構成難以通過民主的方式得到辯護。如果說民主理論存在諸多悖論,邊界難題可能是最為根本性的。因為人民是民主的邏輯起點,如果連人民自身都面臨無法擺脫的循環困境,更遑論對其他問題甚至是悖論的化解。即使自由與民主的張力得以緩解(例如通過哈貝馬斯提出的人權與人民主權的共源說),人民的邊界難題也依然存在。此外,如果說諸如人權與人民主權之爭這樣的難題,處理的只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之間的關系,邊界難題卻是一種循環悖論,這顯然是傳統的民主理論更加難以應對的。
或許正因如此,這一悖論長期以來并沒有受到民主理論應有的關注,以至于達爾慨嘆歷史上那些偉大思想家幾乎都對此忽略不顧了。這種理論上的忽視導致我們無法有效診斷和應對其對制度和人民的合法性所提出的重大挑戰,進而成為誘發民粹主義極端回應的深層根源。就制度而言,如果作為授權主體的人民本身存在合法性的問題,那么經由其同意的制度的民主合法性就令人懷疑了。達爾就指出:“組成某一政治體系的人以無法證明其正當性的方式結合起來,在這種意義上,那一體系的民主價值就被降低了。”顯然,制度合法性的降低會誘發民粹主義的反建制傾向。而人民本身構成的困境也可能推動民粹主義去找尋純粹的人民。在當代歐洲,右翼民粹主義追求一種擁有共同文化或種族特征的民族意義上的人民;拉美的左翼民粹主義則試圖從階級的維度構想一種統一的人民。可以說,民粹主義這種對純粹人民的執著追求恰恰反映了民主之下的 “人民的不確定性 ”所引發的焦慮。
不過遺憾的是,當民粹主義以 “找回人民 ”的訴求來回應現代民主的困境,在本應對此現狀予以嚴肅反思的當代民主理論中,“人民”卻被邊緣化了。且不說傳統的自由主義民主理論,其他諸如參與式民主、協商民主和認識論民主等理論流派,雖然都旨在彌補或者是糾偏自由主義民主,但其核心論述都是圍繞 “參與、協商和真理 ”等話語展開,從而有意無意地繞開了 “人民 ”這一民主理論中最為核心的概念。確實,相較于之前的國王,集體性的人民面目模糊不清,容易被人篡改和利用,以至于越來越淪落為民主時代的一個高貴的謊言,抑或是帶有壓制性的因而是需要警惕甚至拋棄的一個危險概念。但是一種拋棄了人民的民主理論,如何能有效回應民粹主義的挑戰?因此,雖然民粹主義給出的方案值得警惕,但是從中若可以反觀民主內在的張力和悖論,進而從理論上予以恰當回應,或許是當下民主理論的進展上最可期待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勇于 “找回人民 ”的同時重新闡釋人民的概念,從而將民主真正建立在人
民的根基之上。這一問題,將留待下一篇文章中探討。
相關熱詞搜索: 找回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關于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如何寫五
漫漫兩萬五千里長征,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抗洪救災中蕩氣回腸的感人場面,這一次又一次的壯舉是一部又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歷史永遠銘記這英勇無畏、前仆后繼的共和國衛士們。他們創造了無與倫比的驕人業績,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詩篇。
在中國革命史這浩瀚的星空上,我的家鄉慈溪就像一顆閃亮的流星,劃過浙北的長空,產生了一種光芒四射的革命精神。1941年6月,為了開展三北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在崇壽相公殿,我第五支隊第四大隊決定對來犯的日軍進行伏擊,一舉打死打傷敵寇8名,打響了三北敵后抗日的第一槍,拉開了創建三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序幕,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振奮了三北的抗日民心。
自此,七星橋戰斗、陽覺殿伏擊、三北大破襲……面對外來侵略,為了守衛家園,歷代慈溪人民展現出的是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精神,是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這就是我們的“紅色基因”。
我驕傲,為生長在這個朝氣蓬勃、不屈不撓的民族;我自豪,為浴血奮戰、換取和平的那些可親可敬的人。
慈溪這片紅色的紅土地孕育了紅色基因,我們每一個三北兒女身上都鐫刻著“紅色基因”這個“達芬奇密碼”,傳承紅色基因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而傳承紅色基因歸根結底要靠行動。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僅多元而且多變,人的價值追求也如是。但越是這樣,就越突顯紅色基因的可貴,越需要我們一代代傳遞“紅色基因”的正能量。
如果說在血與火的歲月里,“南山三十六岙,后海七十二灶,要人隨多隨少”的口號,是慈溪人保家衛國紅色情懷體現;那么和平年代里,熱愛鄉土、建設美好家園、發家致富,便是慈溪人紅色基因的具體行動。慈溪的“紅色基因”是青瓷文化、移民文化、圍墾文化和三北抗戰精神等一系列寶貴精神財富的一脈相承、世代相襲,也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核心價值觀與“慈惠三北,溪通四海”的新慈溪精神的高度契合。
我要做“紅色基因”堅定的傳承者,堅守心中的一方凈土,腳踏實地,宣傳好、傳播好“紅色基因”,自覺把個人夢想的追逐融入到“慈溪夢”、“中國夢”的大潮中,奏響“紅色基因”時代旋律的主音符。
我要做“紅色基因”堅定的實踐者,注重實際,以勤奮工作為榮,圍繞著“青山綠水”做文章。當年,在廣交會上擺地攤的方太公司已搖身變成國內廚具行業的龍頭之一,依靠的就是這個紅色基因。如果這山望著那山高,終將一事無成。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作為一名三北兒女,我們要以錢海軍、交警爺爺胡劍宏等先進模范人物為榜樣,以擁有“紅色基因”而自豪,傳承并在每個人心中激活“紅色基因”,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譜寫無愧的人生篇章!
關于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如何寫六
是誰給我們現在的幸福?是誰給我們美好的生活?又是誰讓中國人變的更堅強?是永垂不朽的革命先烈,為今天做出的重大犧牲,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而奉獻的卻是寶貴的生命,挺胸迎戰,中國人的豪氣,永不言敗的精神,不屈不撓的頑強信念,視死如歸的內心定義,正如詩中吟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論遭受無數磨難仍然堅挺,為了整個中國沖向前方,為了心中的報國之愿,必勝之心,毫不動搖,矢志不移的剛毅品格,剛正不阿的性情,為今天的幸福而無私奉獻。
懷著愛國的信念,將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傳遞在每個人心中,涌起一股愛國的心,回想起一部部血流成河的場景,滿街的槍炮聲,一把沾滿血淋淋的滿腔熱血的刀,深深的韻在骨子里,不斷的流淌出晶瑩的熱淚。在心中烙下中國印。
我心中突然涌出一股愛國的心靈感情,這種堅定的信念正是我們應學習的,正是我們應做到的,就讓這種永不言敗,不屈不撓的信念告戒下一代,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懷著這種心情,聽著慘不忍睹的故事,我對這些革命先烈滿懷敬佩之心,仰慕之心,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謝意,希望他們在九泉之下能夠看到現在美好的中國。在中國人民對抗小鬼時是這股勇往直前的勁頭,一直使他們沖向前方,這種意志讓我的心靈受到了創傷。
我的心靈在火上燒著,意志上受到了不斷的磨練,這讓我也向革命先烈在心靈上得到了學習,我深刻的銘記下這些革命先烈,而我們現在應做的而是繼承他們的精神,不斷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讓中國人變的更加堅強,意志更加堅定,生活更加美好。
讓我們深刻的銘記住那些壯烈犧牲的革命先烈,學習他們高尚的品質,不斷取長補短,學習他們不屈不撓的意志,將革命先輩的精神一直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