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童年讀后感篇一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臺梭利關于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并影響著兒童的自我實現。
蒙臺梭利還從七個方面討論了兒童的發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礙兒童的發展的。
首先:成人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強迫兒童長時間睡覺。蒙臺索利指出,如果我們要為兒童的個性發展提供幫助,鑒于兒童是一個弱者,那么有著更強個性的成人在指導兒童的時候必須控制自己。
第二:蒙臺索利認為,兒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發展,而是通過練習獲得的,因此,成人必須調整自己以幫助兒童享受行走的樂趣。
第三:蒙臺索利表示,當我們評價兒童的心理發展時,我們應該根據言語的出現以及從工作中激發出的手部動作的出現來考慮幼兒的心理發展。
第四:蒙臺索利批評成人并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
第五:蒙臺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為通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
第六:蒙臺索利認為,由于成人不理解運動對于兒童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阻止兒童的身體活動。而一個“失去肉體自由”的人要比聾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慘也更嚴重。
第七:蒙臺索利獨辟蹊徑地提出,兒童具有天賦的特殊的“愛心智力”,這種愛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觀察他們周圍環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兒童對我們成人的愛,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被喚醒。如果沒有兒童幫助成人振奮精神,那么人類就會頹廢。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秘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現,并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讓我最后抄錄一段書中的話,與所有的成人共勉:“成人必須確信,在兒童的發展方面他們只能起一個次要的作用。他們必有努力理解兒童,這樣他們才能適當的幫助他們。這應該是兒童母親的目的和愿望,也應該是那些所有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愿望。自然兒童遠比成人弱小。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個性,成人必須控制自己,領會兒童的表示,而且成人必須把這當作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隨兒童。
童年讀后感篇二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好書,它叫【童年】。
這本書是偉大作家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一部,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悲慘。文章開頭就寫了作者父親的死亡,他和外祖母一起離開了這座城市。接著,他來到了外祖母的家鄉“尼日尼”,并在這里度過了7年并不快樂的童年。
別人聽了都笑她傻,可她自己總是會不以為然地說上好幾句。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感到心酸。作者不到十歲時就父母雙亡,從到外祖母家鄉“尼日尼”起,只有善良的外祖母一個人關愛他。正因如此,作者提前懂得了人間的冷暖,成長成為一個很獨立的少年。
看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自己的幸福:擁有一個完美的童年。我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我會更加珍惜這幸福的生活。
童年讀后感篇三
童年是每一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而他的童年卻是在黑暗中度過,經歷了種種磨難使他成為了一名堅強,勇敢,有愛心的人。他就是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他將自己的童年生活用阿廖沙這一形象寫入了《童年》里,充分的體現出那時俄羅斯的下層人民的黑暗生活。
阿廖沙的父親是一個木匠,他在三歲時失去了父親,和母親寄居在外祖父的小染坊里,母親因受不了這一個充滿血腥的家庭,拋下了阿廖沙,一個人離開了。阿廖沙生活在這一個可怕的家庭里,過早的明白了人世間的痛苦和是非,同樣讓他有了正義感和同情心,疾惡如仇,對壓迫者充滿了憎惡,對被壓迫者充滿了同情,有了明銳的感知力和觀察力。外祖父就是一個壓迫者的典型,是邪惡的代表。
看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之后,我常常不僅的想:阿廖沙的生活這么的痛苦,在那么血腥的生活之下還保持著如此正直的心真讓我感動!如果那時社會上每個人都多一點愛心的話就不會有阿廖沙那么困苦的人了,也就不會有那么悲慘的《童年》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那外祖母的慈祥善良,去憎惡外祖父的惡毒。對每一個人都謙讓一點的話,那么世界將是無限的美好了!
童年讀后感篇四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這次閱讀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童年河》讀后感:享受童年,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讓我們走進作家趙麗宏筆下的《童年河》,感受主人公洪雪弟的天真無邪。主人公洪雪弟七歲那年,與父親一同前往上海定居。洪學弟在上海遇到了許多新鮮的事,還先后結識了牛加亮(牛嘎糖)、米峰(小蜜蜂)、唐彩彩等好朋友,發生了許許多多有趣而又冒險的事:探訪鬼屋、冒險跳水、英勇救人。同時洪學弟也遇到了一些傷心、難過的事:蘆花之死、彩彩搬家、親婆去世,無一不在他心中造成沉重的打擊是洪學弟包、飽含了人間的酸甜苦辣,漸漸成長起來。
書中語言優美自然,感情真摯真實,人物描寫突出。在洪學弟身上,我們總會找到童年生活的影子,回憶起許多甜蜜和苦澀的往事。真實的情感與虛構的情節、虛構的人物、虛構的故事在小說中融為一體,使小說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雖然小說是虛構的,但從中我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童心的天真單純與透明澄澈,深深的感受到童年的'美好與作者對童年的向往。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曾說過“童年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階段”,坦桑尼亞詩人夏巴尼也說過“童年乃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同樣關于珍惜童年的詩句、格言與文章更是不計其數。由此可見名人們是多么懷念與依賴童年,甚者更是希望重回童年,繼續享受童年的美好時光。
人生只有一次,童年只有一次,讓我們一起享受童年的美好歲月,一起享受童年帶給我們的歡樂,一起讓自己的童年更加出色,更加絢爛多彩。
品讀經典美文,共享書香詩韻。讓我們一起讀好書、品好書、享好書,讓童年浸沒于書香之中,讓自己與書為伴,與書為友。好好珍惜童年,享受童年。
童年讀后感篇五
冰心奶奶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一本本好書讓我領略了豐富多彩的生活。
前段時間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阿廖沙三歲時父親死于霍亂,母親帶著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這個家庭里,父子間,兄弟間,夫妻間經常鉤心斗角,經常為了財產,甚至為了一些小事而爭論不休,經常毆打對方。外祖父喜怒無常,脾氣暴躁,經常會兇狠地打罵外祖母。外祖母不像外祖父那樣粗暴,她很和藹,經常給阿廖沙講一些傳說。幾年后患肺結核去世外祖父破產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間,開始獨立的謀生。
合上這本書的最后一頁,我不禁為阿廖沙辛酸的童年而感到同情。讀這本書時,我的心也跟著阿廖沙遭遇而七上八下。
這本書真實的寫出了阿廖沙苦難的童年,展現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正直、純樸和勤勞。
阿廖沙的遭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要珍惜現在安寧和平的生活,因為這樣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
蜜蜂離不開花朵,羊兒離不開青草,我們離不開書籍。讓我們與書為友,讓我們快樂讀書吧!
童年讀后感篇六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后感寫一篇關于《童年》的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童年有感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想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的,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生活,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我”……從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_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這時,我的腦子里也隨著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個市長,那該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實現理想,我必定救人們于水深火熱之中!
第一: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抓好社會治安管理。因為只有這樣做,社會才會進步,才不再有“貪污”的現象,人們才不再過上被壓迫的生活。
第二:抓好事業。要多設一些專門學校,讓失學讀上書,使學生能茁壯地成長成為國之棟梁。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無依的兒童,還可以為國家培育人才。其次,還要多設兒童場所,發展兒童的智力,鍛煉兒童的身體,做到勞逸結合。
第三:設老人福利院。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退休職工、干部,都可以搬進去休養,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并且特意派出專門人員為老人服務。這樣便能夠減少孤苦無依的老人。待到所有設施都實行后,我相信乞丐必定由多變少,由少變無,那時侯的我市一定更好、更美、更繁榮。
雖然這只是一個孩子的愿望,但我相信憑著自己的努力,這個理想一定會實現的。為了能早日實現這個理想,我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沖鋒的戰士,做好了出發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