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加深審美體驗。下面是一些經典作品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一
我喜歡《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這里頭有我很喜歡的故事比如神農嘗百草、黃果樹瀑布、女媧補天......
其中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是,神農教人們種植五谷,幫人們解決了餓肚子的問題可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經常生病,于是神農就摘了各種草花,一種一種的常嘗到了能治病的或者會生病的都記錄下來有一次神農嘗到了斷腸藥神農為了造福人類把這個草準確的記錄了下來,并告訴人千萬不要使用,天帝被神農感動了,他派向西王母要來不死藥,治好了神農的病,還賜給他一根赭鞭,這根赭鞭可神奇了,不管什么花草樹木,是要用它打一下就會顯示出來,這樣神農干起來就不會累了。
為了紀念神農種五谷、嘗百草的'功效人們把他常藥的山命名為神農源。
這可以告訴我古代的故事文化,所以喜歡這本書。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二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中國古代神話》。其中,有一個故事——《盤古開天地》令我印象深刻。這個故事不僅內容精彩,還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傳說,在很久以前,地球還是黑暗混沌一片。這時,出現了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這個巨人經歷了重重困難,創造了我們美麗的世界,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其中,有一個令我難忘的文段——盤古頂天立地的時候。盤古為了能讓天地分開,他手頂著天,腳踏著地,這樣夜以繼日地扛著,那多累啊!更何況還堅持了一萬八千年。最后他累得倒下了,死后身體還變化成造福人類的萬物。
有一次,我和媽媽嘗試了一個挑戰——“頂天”挑戰。首先,我拿了一本書,放在了頭上,接著,我又把手伸直,把書本當成了天,想知道自己能支撐多久。5分鐘過去了,胳膊有種炙熱的感覺;漸漸地,10分鐘過去了,胳膊產生了一點點酸痛;20分鐘到了,媽媽堅持不住了,敗下陣來,說:“盤古可真厲害啊!”
30分鐘到了,我也累垮了。我心想:盤古犧牲了自己,為全世界的'人帶來了光明與生機,還有美麗的大自然,他多么偉大啊!
盤古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陳潔瑩)。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三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中國古代神話》。其中,有一個故事——《盤古開天地》令我印象深刻。這個故事不僅內容精彩,還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傳說,在很久以前,地球還是黑暗混沌一片。這時,出現了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這個巨人經歷了重重困難,創造了我們美麗的世界,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其中,有一個令我難忘的`文段——盤古頂天立地的時候。盤古為了能讓天地分開,他手頂著天,腳踏著地,這樣夜以繼日地扛著,那多累啊!更何況還堅持了一萬八千年。最后他累得倒下了,死后身體還變化成造福人類的萬物。
有一次,我和媽媽嘗試了一個挑戰——“頂天”挑戰。首先,我拿了一本書,放在了頭上,接著,我又把手伸直,把書本當成了天,想知道自己能支撐多久。5分鐘過去了,胳膊有種炙熱的感覺;漸漸地,10分鐘過去了,胳膊產生了一點點酸痛;20分鐘到了,媽媽堅持不住了,敗下陣來,說:“盤古可真厲害啊!”
30分鐘到了,我也累垮了。我心想:盤古犧牲了自己,為全世界的人帶來了光明與生機,還有美麗的大自然,他多么偉大啊!
盤古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陳潔瑩)。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四
合上《中國古代神話》,我的心情仍久久未能平靜,那一篇篇令人向往的傳說,不時在腦海中浮現,那些感人心扉的傳奇英雄令人欽佩,而那些無惡不作的壞人令人義憤填膺。
這些故事吸引著我們,其中我最喜歡《神農嘗百草》。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神農”的神,當時人們還填不飽肚子,所以就有許多人餓死了。神農看到了,就去嘗百草,他歷經千辛萬苦,翻山越嶺,途中還會中毒。他用神力排毒,但神力用多了,他就越來越虛弱。有一次,他一不小心,嘗到了斷腸草,因為他的身體很虛弱,他無法將毒解掉,就這樣死去了。我覺得神農為了保護百姓而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也要像神農那樣,做一個給別人的'生活帶來幫助的人。
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非常喜歡這充滿知識的書。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五
我喜歡《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這里頭有我很喜歡的故事比如神農嘗百草、黃果樹瀑布、女媧補天......
其中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是,神農教人們種植五谷,幫人們解決了餓肚子的問題可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經常生病,于是神農就摘了各種草花,一種一種的常嘗到了能治病的或者會生病的都記錄下來有一次神農嘗到了斷腸藥神農為了造福人類把這個草準確的記錄了下來,并告訴人千萬不要使用,天帝被神農感動了,他派向西王母要來不死藥,治好了神農的病,還賜給他一根赭鞭,這根赭鞭可神奇了,不管什么花草樹木,是要用它打一下就會顯示出來,這樣神農干起來就不會累了。
為了紀念神農種五谷、嘗百草的`功效人們把他常藥的山命名為神農源。
這可以告訴我古代的故事文化,所以喜歡這本書。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六
你們喜歡神話故事嗎?我就很喜歡,就在最近我讀了一本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里面的每一個故事都很精彩,都吸引著我,讓我充滿幻想。接下來就聽我講一講其中的一個故事吧!
我最喜歡的神話故事就是巫山神女了。瑤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她不但漂亮還十分善良,王母娘娘十分喜歡她。可是她很喜歡到人間玩耍,有一天王母娘娘發現了這個秘密,于是就大罵了她一頓。可是又在瑤姬的解釋下便同意她去龍宮轉轉。
到龍宮后,龍王想要她和自己的兒子結婚,瑤姬很生氣就來到了人間,龍王怒了,就開始在人間興風作浪,殘害百姓,瑤姬勸他們停止作惡可是他們不聽,甚至更猖狂。于是瑤姬就殺了那十二條龍。后來她繼續留在人間幫助百姓,還有十一個姐姐也和她在一起保護著人間的百姓。
再后來,十二位仙女們變成了十二座美麗的山峰,而瑤姬就變成了蓮花峰。象征著永久的守護和庇佑。
從這個故事里,我展開了對古人的奇幻想像和對幸福的欲望。讀了這篇故事后,我還知道了,瑤姬是一個正義、善良、為民除害的`仙女,我們應該和瑤姬一樣,做一個善良、正義的人,以后能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七
讀了《中國古代神話》后,我走進了中國古人的精神世界。古代神話代表了古人對世界的認知,是華夏先祖的心靈密碼,是中華民族性格的根源。故事中傳播出的各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用心體會的。
比如開天辟地的盤古,為了人類的世界奉獻了自己的全部。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照耀大地萬物;他的右眼變成了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他的手足、軀干、血液、肌肉都變成了世界萬物。借盤古言志,這個故事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古人對無私奉獻精神的'崇尚。
故事太多太多,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古代神話》,傳承盤古的無私奉獻,學習夸父的堅持不懈......來共同傳承發揚古人的精神吧!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八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又稱《玉壺野史》,十卷,北宋文瑩撰。《玉壺清話》是文瑩于神宗元豐元年(1078)作于荊州的又一部野史筆記,內容、體例與兩年前所撰《湘山野錄》、《續錄》相仿。本書前八卷近一百六十條,雜記北宋開國至神宗朝百年間君臣行事、禮樂憲章、詩文逸事、市井見聞等;而第九卷《李先主傳》、第十卷《江南遺事》,則詳細記錄了五代后期南唐政權“累世之隆替”、“圣賢治亂之跡”,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談詩論文之語,清曹溶則冠以“玉壺詩話”輯入《學海類編》,顯現它的詩話價值。
明初編修《永樂大典》后,逐漸散闕,僅得前五卷流傳,天一閣范欽等人抄訪得后五卷,遂合成十卷刊行。《玉壺清話》現通行本有《知不足齋叢書》本、《筆記小說大觀》本、《說郛本》;稱《玉壺野史》則有《四庫全書》本、《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
今有:《玉壺清話》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年版;《玉壺清話》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一編,年版。
《雞肋篇》。
宋代考據辨證類筆記,三卷。北宋末年莊綽撰。莊綽字季裕,約宋欽宗靖康年(1126)前后在世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說是太原人(歷史上太原也曾有清源之稱),誤。生卒年均不祥,約北宋末前后在世。狀貌清癯,人目為“細腰宮院子。”北宋末年,歷攝襄陽尉、原州通判等。宋室南渡后,歷任建昌軍通判、江西安撫制置使司參謀官,最高官職是“朝奉大夫知鄂州、筠州”。莊綽學有淵源,是一個考證學家、民俗學家、天文學家、醫藥學家,對針灸尤有研究。著有《本草節要》、《明堂灸經》、《脈法要略》,皆已散佚;今尚存世的有《膏肓腧穴灸法》二卷和《雞肋篇》。
莊綽博物洽聞,又喜游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見聞廣博,《雞肋篇》中記載了大量全國各地民俗、物產、飲食和醫藥知識,對我們認識宋代社會以及生產生活狀況有一定幫助,如記載“皂莢”的制作過程:“京師取皂莢子仁煮過,以糖水浸食,謂之‘水晶皂兒’”;定州絲綢織花的獨特方法:“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于木杼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于經緯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當時寒食祭祖風俗:“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湖南灃州“社日”祭祀瘟神,然后裝載在船上送走,為之“送瘟神”毛澤東《七律·送瘟神二首》詩題可能源于此俗。書中記載的一些醫藥知識如針灸、偏方也可作為今日借鑒參考。
今有:《雞肋篇》蕭魯陽校點,唐宋史料筆記叢書,中華書局1983年版;《雞肋篇》上海書店1990年版。
《墨莊漫錄》。
記載兩宋典章制度、歷史故實、詩文的筆記,十卷。北宋末張邦基撰。張邦基,字子賢,高郵人。生卒年、生平事跡均不祥,約宋高宗紹興初(1131)前后在世。喜藏書;有《墨莊漫錄》十卷行於世。
《墨莊漫錄》雜錄宋代雜事,間有考證,多有見地。尤留意于詩文詞的評論及記載,較多地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文學史資料,本書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學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其中有詩詞欣賞:著重舉出當代人的作品(或完整地舉出,或摘句),并概括評論,評論頗為精當,如如稱杜甫《丹青引贈曹霸》詩“微意深遠”,王令《假山》詩“筆力豪放”,舒亶“香泛”聯“刻削”,韓駒“倦鵲”聯“太工”等。評論也頗具見地,認為作詩、讀詩、概關于際遇:唐人行役,懷歸感嘆,故詩多“佳作”;蔡絳身“處富貴”,輒不悟杜甫晚居西川之“悶”;有詩詞考釋,如謂杜甫玄都壇歌“王母畫下云旗翻”之“王母”乃蜀鳥,謂李商隱《錦瑟》中間四句乃形容瑟譜四曲,謂蘇軾儋耳山“君看道傍石”之“石”當“者”,或出自個人發明,或祖述他人,往往有獨到之處。關于文的評論;如謂蘇軾、黃庭堅善題跋,屬散文;謂孫覿(仲益)、汪藻(彥章)工四六,屬韻文,謂張舜民(蕓叟)、秦顴(少游)文法干愈(退之),屬師承淵源。皆可資參考。有文人軼事,如關于蘇軾者,即達二十則,除個別則外,皆不見他書。以上四個方面加在一起,略及本書一半篇幅略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許為“宋人說部之可觀者”。但論詩重“箴諷”,謂元稹《連昌宮詞》高過白居易《長恨歌》,以前者“微而顯”,后者“終篇無所規正”,未脫儒家詩教窠臼,失諸片面。
《墨莊漫錄》十卷,宋代書目未見著錄,《四庫全書》收于子部雜家類。《宋詩紀事》稱引其文達三十八條。
今有:《墨莊漫錄過庭錄可書》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5年版;《東坡志林》(附老學庵筆記·考古編·演繁錄·墨莊漫錄)京華出版社20版;《墨莊漫錄》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三編,20版。
《默記》。
主要記載北宋時期朝野遺聞的筆記,南宋王铚撰。王铚,生卒年不詳,字性之,汝陰(今安徽阜陽)人。王铚出生于世代書香之家,是宋初著名學者王昭素的后裔。父親王萃(字樂道)是歐陽修的學生。家中藏書甚富,紹興(1131-1162)初,官迪功郎,權樞密院編修官。因纂集祖宗兵制,受到高宗趙構的賞識,詔改京官,晚年,遭受秦檜的據斥,罷為右承事郎、主管臺州崇道觀。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角詠自娛,人稱雪溪先生。王銍少而博學,善持論,強記聞。據說他讀書能五行俱下,別人才三、四行,他已盡一紙。南宋的大詩人陸游很推崇王铚,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王性之記問該洽,尤長于國朝故事,莫不能記,對客指畫育說,動數百千言。退而質之,無一語繆。予自少至老,惟見一人。”王铚對北宋一代的歷史有著很深的造詣。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會要》等書的記載,他曾經編修過祖宗兵制、七朝國史、哲宗皇帝元祐八年補錄,著有《太玄經義解》、《國老談苑》、《默記》《補侍兒小名錄》,《雪溪集》、《四六話》。《宋史翼》等。可惜的是這些書大都沒有保存下來。
《默記》主要記載了北宋時期的朝野遺聞。由于王铚“尤長於國朝故事”,所以在他的《默記》中保存了很多北宋時期的遺聞軼事,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對于研究宋代的歷史有一定的參攷價值。其中如記宋太祖攻取滁州清流關的經過,李煜因思念故國寫《虞美人·春花秋月》而被害經過可補史料文學史之缺。其中記人物又頗幽默風趣,如記宋初宰相王溥之父王祚的父道尊嚴以及被瞎子糊弄的經過,頗為風趣:
王溥,五代狀元,相周高祖、世宗,至本朝以宮師罷相。其父祚,為觀察使致仕,待溥甚嚴,不以其貴少假借。每賓客至,溥猶立侍左右,賓客不自安,引去。
祚居富貴久,奉養奢侈,所不足者未知年壽爾。一日,居洛陽里第,聞有卜者,令人呼之,乃瞽者也。密問老兵云:“何人呼我?”答曰:“王相公父也。貴極富溢,所不知者壽也。今以告汝,俟出,當厚以卦錢相酬也。”既見,祚令布卦,成,又推命,大驚曰:“此命惟有壽也。”祚喜,問曰:“能至七十否?”瞽者笑曰:“更向上。”答以至八九十否,又大笑曰:“更向上。”問曰:“能至百歲乎?”又嘆息曰:“此命至少亦須一百三四十歲也。”祚大喜曰:“其間莫有疾病否?”曰:“并無。”固問之,其人又細數之曰:“俱無,只是近一百二十歲之年,春夏間微苦臟腑,尋便安愈矣。”祚喜,回顧子孫在后侍立者曰:“孫兒懣切記之,是年且莫教我吃冷湯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铚熟于掌故,所言可據者居多。但提要也指出:“惟所記王樸引周世宗夜至五丈河旁見火輪小兒,知宋將代周一事,涉于語怪,頗近小說家言,不可據為實錄耳。”
今有:《默記》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35年版;《默記·燕翼詒謀錄》朱杰人點校,中華書局“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1981年版;《默記》江蘇古籍出版社20版。其中中華書局朱杰人點校本較佳。
《揮麈錄》。
宋代歷史軼事筆記,南宋王明清撰。王明清(1127-1202)字仲言,著名學者王銍次子,汝陰(今安徽阜陽)人。自幼繼承家學,酷愛文史。孝宗即位之初,以父蔭入仕。乾道間奉祠山陰。淳熙十二年(1185)以朝請大夫主管臺州崇道觀。光宗紹熙三年(1192),為雜買務雜買場提轄官。四年,任寧國軍節度判官。寧宗慶元元年(1195),添差泰州通判。嘉泰初(1201),為浙西參議官。與尤袤(字遂初)、陸游(字敄觀)、李燾(字仁甫)等有過交往。王明清以博聞洽識著稱于世,其父王銍善治史,著有筆記小說《默記》。明清承修父業,亦以史才冠有宋,史筆精湛,態度嚴謹,所撰《揮麈錄》為其三十余年心力所灌就,另著有筆記小說《摭青雜說》、《投轄錄》、《玉照新志》等。
《揮麈錄》二十卷。其中前錄四卷,后錄十一卷,三錄三卷,余話二卷。主要記述兩宋典章制度、文人士大夫軼聞,兼及詩文碑銘,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領域等。如談及徽宗朝對布衣薦舉的不重視和民間對薦舉的輕蔑,包括由薦舉獲得高位人品的卑劣:“本朝以來,以遣逸起達者,惟種明逸、常夷甫二人而已。徽宗朝,王易簡、蔡崈、呂注自布衣拜崇政殿說書,然薦紳問多不與之也。王君儀、尹彥明后亦登禁從,距今亦三十年矣。雖屢下求賢之詔,州郡間有不應聘者,而羔雁不至于巖穴也。易簡即寓之父,九江人,大觀中家祖守郡,首薦之。其后改節,以媚權臣,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寓仕靖康,驟拜二府,被命使虜,托夢寐以辭行,欽宗震怒,竄嶺外。”這也可能就是北宋滅亡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談及當時避諱和世人對此的態度:“本朝劉溫叟以父名岳,終身不聽樂。至其孫幾,乃自度曲,預修《樂書》,可笑。”
作者不僅能夠繼承北宋傳統筆記的編修體例及其記事特色,而且還能憑借博聞強識的自身優勢,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采取存錄基本文獻史料、注重匯聚當時諸多人物及事件的記事方法,主要用來補足處在南北宋之交時的史料史實不足。因內含豐富的當代文獻史料,多是作者親歷的當代史事,其資料來源大多得自當時的文獻以及親友的口述,加之作者選擇和筆錄的態度比較嚴謹,因此它在問世后就得到了一些著名學者的稱道,被官私歷史著作屢加征引,是宋代史料筆記的上乘之作。
《揮麈錄》有明汲古閣本,《說郛》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知不足齋叢書》、《學海類編》本等。
今有:《揮麈錄》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揮麈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揮麈錄》上海書店2001年版。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九
咱們中國的神話很多,有一本書專門講中國古代的神話,這本書就叫《中國古代神話》,這本書從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倉頡造字都寫得很精致,很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女媧補天,女媧不僅創造了我們,還為人類補天,她很善良,而且在盡力保護我們的人間,我們都應該感謝她。
其次就是后羿啦,因為天帝的十個兒子(就是十個太陽)在人間不守規矩,所以天帝就派神箭手后羿去管管,說他們(太陽),結果他們不聽,后羿生氣了一連射了九個太陽,得罪了天帝。所以后羿不能回到天上,只能做老百姓。
還有就是盤古開天地這個故事,等天和地分開后,盤古擔心天地又合上,就一只手撐著天,腳踏著地,就這樣,每天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盤古長一丈,最后盤古累倒了,他變成了山河湖海,有盤古才有人間,這本書非常好看,我真的推薦大家看一看看,看完后會有很多收獲。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
記錄南宋遺聞軼事、典章制度,并記及都城勝跡雜錄,十卷,周密撰。《武林舊事》成書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南宋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為瞭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如“諸色伎藝人”門著錄的演史﹑雜劇﹑影戲﹑角觝﹑散耍等五十五類、五百二十一位名藝人的姓名或藝名;“宮本雜劇段數”門著錄的二百八十本雜劇劇目,對於文學﹑藝術和戲曲史的研究,尤為珍貴。
今有:《武林舊事》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武林舊事》裴效維選注,學苑出版社,歷代筆記小說小品選刊,版;《武林舊事》中華書局《中華經典隨筆》版。
《東京夢華錄》。
記載北宋都城開封都市生活和風俗習慣的歷史軼事類筆記,十卷。南宋孟元老撰。孟元老,原名孟鉞,號幽蘭居士,開封人。生卒年不詳。據《宋會要輯稿》及蘇轍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學士領都水﹑將作二監事務孟昌齡的族人孟鉞,曾任開封府儀曹,北宋末葉在東京居住二十余年。生平事跡不見他書記載。現在僅能據其自撰的《東京夢華錄》序,了解其生平大概。他生于北宋末年,崇寧二年(1103)隨其父到東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亡后南逃,在東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
《東京夢華錄》十卷,約三萬言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1102一1125)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內容:京城的外城、內城及河道橋梁、皇宮內外官署衙門的分布及位置、城內的街巷坊市、店鋪酒樓,朝廷朝會、郊祭大典,東京的民風習俗、時令節日,當時的飲食起居、歌舞百戲等。如:卷一記載東京內外城的規模,河道橋梁的分布,宮內門殿閣的座落;卷二、卷三、卷四所述開封各街巷各種商店、貨攤,名目繁多的的食品和酒樓、夜市;卷五、卷六記載京瓦伎藝和娶婦、育子、正月元旦朝會、立春元宵等各種節令民俗。其中“娶婦”條記述由由起草帖到婚后新女婿到女家拜門的經過;“育子”條記述孕婦臨產前由娘家送衣物“催生”到來年小孩“周歲”的種種講究,可以考證古今風俗的演變。卷六、卷七中記載的皇帝出行儀制、看百戲的情景、亦可補《宋史·禮志》之闕。
由于《東京夢華錄》對徽宗政和、宣和年間汴京的城市社會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均有翔實的記載和詳盡的論述,這就為后人留下了探索那個時代汴京城里各個階層居民生活面貌的大量寶貴資料。自從它于南宋初年在臨安刊行以來,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封建社會里的文人墨客,在談到北宋晚期東京掌故時,莫不首引此書,如趙甡之的《中興遺史》、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以及陶宗儀的《說郛》,對本書的部分資料,都有所選錄。到了近代,由于其所反映的內容具有很高的社會經濟文化史的價值,更引起了中外許多從事各種專史研究的學者專家們的高度重視,交相征引利用。人們往往把本書與《清明上河圖》視同姐妹之作,二者對于我們考察研究北宋城市經濟發展史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東京夢華錄》也開創了以筆記描述城市風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體裁,為以后反映南宋都城臨安的同類著作《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如夢錄》﹑《續東京夢華錄》等書所沿用。
今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出版;《東京夢華錄》鄧之誠注,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1982年版;《東京夢華錄箋注(上下)》伊永文箋注,中華書局版;《東京夢華錄注》,鄧之誠注,商務印書館1959年初版;《東京夢華錄》貴州人民出版社版;《東京夢華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夢梁錄》。
記載南宋都城杭州都市面貌、市民生活和風俗習慣的歷史軼事類筆記,二十卷,南宋吳自牧撰。吳自牧,臨安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跡不詳。該書成書年代,據自序中“時異事殊”,“緬懷往事,殆猶夢也”之語,當在元軍攻陷臨安之后。書中所署“甲戌歲中秋日”(即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疑是傳抄有誤。
該書仿效《東京夢華錄》體例,記載南宋臨安的郊廟、宮殿、山川、人物、市肆、物產、戶口、風俗、百工、雜戲和寺觀、學校等情況,如卷一:元旦大朝會、立春、元宵、車駕詣景靈宮孟饗;卷七杭州、大河橋道、小河橋道、西河橋道、小西河橋道、倚郭城南橋道、倚郭城北橋道、禁城九廂坊巷;卷十六: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葷素從食店、(附諸色點心)、米鋪、肉鋪、鲞鋪等,為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活動,手工業、商業發展情況,市民的經濟文化生活,特別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較豐富的史料。其中卷十九“瓦舍”和卷二十“百戲伎藝”記述了講唱文學的名目、演員人名和演出場所,為文學史研究留下極為寶貴的資料,如“百戲伎藝”中寫道:
百戲踢弄家,每于明堂郊祀年份,麗正門外宣赦時,用此等人,立金雞桿。承應上竿搶金雞。兼之百戲,能打筋斗、踢拳、踏蹺、上索、打交輥、脫索、索上擔水、索上走裝神鬼,舞判官,斫刀蠻牌,過刀門、過圈子等……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更有弄影戲者,元汴京初以素紙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裝飾,不至損壞。
此條所記雜技名稱達數十種,還有踢瓶、弄碗、花鼓、弄熊、藏人、燒火、吃針等,可見此時已有大型魔術和馴獸等表演。另外傀儡戲又分為懸線傀儡、杖頭傀儡和水傀儡等門類,極為豐富。
有《知不足齋叢書》本,《說郛》本、《稗海》本、《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等。
今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夢梁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夢梁錄》符均張社國解說,三秦出版社“歷代名家小品文集”版;《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中華書局年版。
《游宦紀聞》。
記載宋代歷史軼事、人物掌故、風土人情筆記,十卷,南宋張世南撰。張世南,《文獻通考》作“士南”,字光叔,鄱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寶慶初前后(1225)在世。與劉過、高九萬、趙蕃、韓淲諸人游。張世南系當時文獻故家,曾隨其父官于蜀,在蜀活動時間較長,自稱“游蜀道,遍歷四路數十郡,周旋凡二十年”,又嘗官于閩之永福,游歷浙閩。《游宦紀聞》就是他筆記半生游歷的結晶。
《游宦紀聞》卷帙雖不多,僅十卷計一百零八條,但所包括的內容,卻很廣泛。舉凡當代掌故,逸聞軼事,風士人情,文物鑒賞;以及藝文,小學,考古,歷法,術數,醫藥,園藝等方面,均有所論及。而又注重實際,不尚空談。其中如:蘄春鐵錢監、謁見刺字、賜緋借紫、高麗國使人狀、楊臨式等條具有較高史料價值。《四庫總目》稱其為“多記雜事舊聞,為說部佳本之一”。
有《知不足齋叢書》本、《稗海》本,《說郛》本,
今有:《游宦紀聞》,張茂鵬等點校,中華書局1981年版;《游宦紀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歷代筆記小說大觀》1983年版;《游宦紀聞》,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20版。
《楓窗小牘》。
記載宋代人物軼事、典章制度類筆記,二卷。南宋袁褧撰,子袁頤續。袁褧字尚之,吳縣人(今江蘇蘇州)。早年為諸生,可是鄉試屢試不第。晚年躬耕于謝湖,自號謝湖居士。工詩、文、書、畫,與兄表、弟褒、袠及從弟砄、裘,時稱袁氏六俊。書法俊邁,宗法米芾,與文征明齊名,又善畫花鳥。諸生貢太學。法米芾,與文征明齊名。畫山水瀟灑,林丘掩映。任意寫竹枝花朵,饒有生趣。卒年近八十。有《田舍集》及《奉天刑賞錄》。《楓窗小牘》由其子袁頤續成,書名也由其子定名于渡江之后。其序云:“余迫猝渡江,僑寓臨安山中,父書手定都為烏有,第日對窗西鳥,相省念舊,聞得數十事錄之,以備遺忘。時晚秋蕭瑟,喜有丹葉殘霞來射幾案。會錄成,輒呼酒落之,名曰《楓窗小牘》”。
《楓窗小牘》多記汴京見聞,亦及臨安雜事。有關北宋后期南宋前期禮儀、風俗、政事、藝文等佚聞,可與史傳相參較。如記張思訓在仁宗時制作的渾天儀,可補中國科技史之闕:“太平興國中,蜀人張思訓制上渾儀。其制與舊儀不同,最為巧捷,起為樓閣數層,高丈余,以木偶為七直人,以直七政,自能撞鐘擊鼓。又為十二神,各直一時,至其時即自執辰牌循環而出。余大王父贊善公嘗入文明殿漏室中見之”。書中所記宋初到北宋末年徽宗朝戶籍增長情況以及南渡初尚存的戶籍,更為經濟史中寶貴資料:“國初,杭粵蜀漢未入版圖,總戶九十六萬七千五百五十三。至開寶末,增至二百五十萬八千六十五戶。太宗拓定南北,戶猶三百五十七萬四千二百五十七。此后遞增至徽廟,有一千八百七十八萬之多。噫!可謂盛矣。及乘輿南渡,江淮以北悉入虜庭。今上主戶亦至一千一百七十萬五千六百有奇。生息之繁,視宣和已前僅減七百萬耳”。
《楓窗小牘》有明萬歷年間刻本,《稗海》本,《知不足齋》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今有:《楓窗小牘》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楓窗小牘》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2001年版;《楓窗小牘》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一
暑假里,我讀了《笑貓日記》《一千零一夜》《古希臘神話故事》其中我最百讀不厭,最愛不釋手的,還是《中國古代神話》。
這里有許多力大無窮的神,比如盤古。他從一個大雞蛋中出來,把天和地分開,最后自己累死。他口中呼出的一團氣體,變成了天上的風和云;他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聲;他的左眼變成了萬丈光芒的太陽;右眼變成了皎潔明亮的月亮……讀到這里,我覺得古人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啊,同時我也感受到盤古的無私。
我真希望自己也有這樣的神力,我就再也不會膽小了,也不會被小朋友們欺負了,也可以揮著一把大斧頭“掃黑除惡”。
合上書,盤古的身影在我的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如果你去讀這本書,相信你也會愛不釋手!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二
我最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中寫了很多小故事,每個小故事看似很短,很簡單,但都包含了一個個深刻的事理。
記憶最深刻的有兩則故事:
一:“刻舟求劍”講了一個楚國人坐船渡河,突然,楚國人的寶劍掉到水里了,別人大叫道:“哎!你的寶劍掉了,還不快撈上來!”楚國人不慌不忙在船邊刻了個記號,說:“不著急,我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等船靠岸了,水淺了,我再下去撈寶劍。”別人說:“船是能在水里飄動的,劍則沉到了水底是不動的,那樣就找不到劍了……”這則故事諷刺那些不懂得根據現實環境來處理問題的人,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立場去向理問題。
二:“三人成虎”講的是,在魏國,龐恭和太子要去邯鄲,在臨走前龐恭問了魏王一個問題,說:“若是有一小我說集市上出現了一只老虎,您信嗎?”魏王說:“當然不信!”
通過讀這些故事,我學到了良多事理,學會了若何去思考和判斷。以后我也要多讀書,多思考,多學知識來豐富自己的思維。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三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書叫《中國古代寓言》,這本書里藏著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
其中,我最喜歡《八哥學舌》這個故事,故事主要講了有一種鳥叫八哥,有人把它捉來教它說人話,八哥就學會了幾句簡單的話。一天,知了在樹上鳴叫,八哥就問:“知了,你會說人話嗎?”知了回答:“不會。”八哥又說。“你難道不感到慚愧嗎?”知了再次回答:“你已失去你的聲音,而我發出的是自己的聲音”。
讀完這個故事,我知道了一個人總是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八哥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遭到別人的.諷刺與嘲笑。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正視自己的缺點。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四
暑假里我看了好幾本書,最使我難忘的是《中國古代神話》。這本書告訴我許許多多生動、有趣的神話故事,有共工怒觸不周山、有人文始祖伏羲、有阻隔天地的顓頊、還有中央和四方天帝,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女媧補天、鉆木取火和精衛填海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盤古開天辟地和鉆木取火,作者袁珂將它們寫的十分生動。
盤古開天地吸引了我:遠古時代,天地沒有分開,宇宙只是黑暗的一團,像一個大雞蛋。盤古睡了一萬八千年,他醒后,用斧子劈開了天和地。因為怕天和地再合攏,它就頭頂著天,腳踏著地,站在天和地的中間,像一根支撐天地的柱子一般,每天增長一丈,到最后,盤古長得足足有九萬里,覺得天地相當牢固,不會再合攏了,就躺下來休息了,哪只再也沒有醒來。他的身體就變成了我們美麗的世界。
鉆木取火吸引了我:人文始祖伏羲教會人們怎樣使用火之后,解決了生吃食物容易生病的問題。但是天然火很難遇到,火種也難以保存,直到“燧人氏”也就是”取火者”的聰明人出現后,這個難題才得到解決。原來,在遙遠的`遂明國,那里終年不見太陽,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但是,那里有一顆名叫“遂木”的大數,鳥用嘴啄著樹干時,樹干就會閃出火花。正是從這棵樹的啟發,那個聰明人才發明了鉆木取火的方法。從此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腦海浮現出一部中國古代神話畫卷。畫卷里的每一部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故事里的內容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堅強、獨立、在困難面前不能屈服、要與災難做斗爭的精神,建議大家也讀一讀吧!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五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中國古代神話》,里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盆子里的孩子》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皇上派了一艘船到一個距離滿是漁民的.村子不遠的大海演習,讓漁民不能下海捕魚,沒有收入,沒有吃的,不知道干什么。后來有一位老人下海去捕魚,卻撈到了一個神奇的寶盆。這個寶盆在晚上所有人睡了以后活了過來,里面濺出來的水珠變成了珍珠。這件事被一個壞衙役知道,編了一個故事告訴縣太爺,他信以為真,把老爺爺抓過去。老爺爺本來想把寶盆摔壞,不讓壞人拿去,可誰知他這一摔讓寶盆活了,把那些人釣死了。寶盆重新回到了大家手里,珍珠也一直分給大家賣,大家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從這個故事里我明白了,只要有勇氣,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但如果沒有勇氣對付危險,那就只能喪命在危險之中。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困難和危險,只有你勇敢面對這些困難與危險,才會使你獲得巨大的進步,但你逃避了困難和危險,將來這些困難和危險就會成為你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就比如你的作文寫的非常好,老師讓你上臺演講你的作文,你卻因為害怕出丑而逃避,你的同學都說你是膽小鬼,不和你玩,你也變得自卑起來,導致作文水平下降。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困難與危險,只要你有勇氣克服它們,你就可以取得人生的成功。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六
我喜歡《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這里頭有我很喜歡的故事比如神農嘗百草、黃果樹瀑布、女媧補天......
其中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是,神農教人們種植五谷,幫人們解決了餓肚子的問題可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經常生病,于是神農就摘了各種草花,一種一種的常嘗到了能治病的或者會生病的都記錄下來有一次神農嘗到了斷腸藥神農為了造福人類把這個草準確的記錄了下來,并告訴人千萬不要使用,天帝被神農感動了,他派向西王母要來不死藥,治好了神農的病,還賜給他一根赭鞭,這根赭鞭可神奇了,不管什么花草樹木,是要用它打一下就會顯示出來,這樣神農干起來就不會累了。
為了紀念神農種五谷、嘗百草的功效人們把他常藥的山命名為神農源。
這可以告訴我古代的故事文化,所以喜歡這本書。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七
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我明白了許多的'道理,書里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很多故事,但今天我只想告訴你們的是《塞翁失馬》和《掩耳盜鈴》這兩個故事。
《塞翁失馬》主要講的是一個老人,住在和胡人相近的邊塞那邊,一次他的馬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大家都來安慰他,他卻覺得這是好事,果然過了不久,塞翁的那匹馬帶著胡人訓成的馬一起回來了,大家都來恭喜塞翁,他卻覺得這是一件壞事,當然這次又被塞翁猜中了。他的兒子很喜歡這匹馬,經常騎馬出去,有一次因為馬受了驚嚇,塞翁的兒子從馬上跌落下來,摔斷了一條腿,塞翁卻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果然那年發生了戰爭,十有八九的青年都在戰場上送了命。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可以不用去參加戰斗而得以幸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好事和壞事并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壞事能變成好事,有時候以為是好事,反而結果是不好的。這個故事教給我們一個道理,看待事物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是壞事,但學會了不輕易放棄就又變成了好事;受到表揚也不能驕傲自滿,否則表揚也會變成壞事。
書中還有《掩耳盜鈴》這個故事,故事是有一個人想偷一口鐘,這人想把鐘背上就逃跑,可是鐘太重了,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鐘砸碎,剛一砸就有很大的聲音,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把自己的耳朵捂住,這樣只會騙了自己,而騙不了別人。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都不能自欺欺人,對于客觀存在的事實就應該去正視它,去面對它,而不是想辦法逃避。
讀完了這本書以后,我受益多多,會對我以后的成長幫助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