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四大名著閱讀心得體會篇一
相信大家都看過《西游記》吧,它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主要人物有孫悟空、豬八戒以及沙師弟還有從東土大唐來的唐僧。
唐僧被派往去西天取經,在路上他招收了三個徒弟。大徒弟孫悟空、二徒弟豬八戒、三徒弟沙師弟,他們奉觀音菩薩之命護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經。
大徒弟孫悟空是一個石猴沒什么本領,有一次猴子們選大王,說:“誰敢進洞誰就是大王”。別的猴子都不敢。只有孫悟空一人敢。于是它成了猴子大王。因為它沒什么本領,所以前往大仙的住處前去拜師學藝,學到了七十二變和通天的本領,大仙還給了它一朵翻斗云。后來因為它把學到的本領用來玩,被趕出了師門。那大仙還叫它,以后闖禍,別告訴人家我是你的師父。孫悟空到了花果山和猴子們團聚了。可是它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便封自己為“齊天大圣”,還大鬧天宮把天宮鬧得雞犬不寧,玉帝浱下去捉拿孫悟空的人,可是個個都打不過孫悟空,每個人都失敗告終,最后被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唐僧救了孫悟空,于是,他們倆便一起去西天取經了。
我覺得唐僧的榮耀完全是依靠孫悟空的,因為明明是孫悟空打死了妖怪,可是人們卻把功勞記在唐僧身上,所以我覺得不公平。
四大名著閱讀心得體會篇二
《西游記》是一部神魔長篇小說。它是我國最出名在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杰出的小說家吳承恩。
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悟空、八戒、沙僧一路上為唐僧遇水疊橋、降妖除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后終于取得真經的故事。
《西游記》一書塑造了四個性格鮮明在人物。貪財好色、卻不乏善心的豬八戒;一心向佛、昏庸頑固、是非不分的唐三藏;心地善良的沙和尚;神通廣大、技藝高超的孫悟空。
由此,我想起了過去。記得,在奧數培訓在時候,發下來的練習卷上有很多難題,我乍一看,懵了。覺得這些題不可能做出來,所以也就沒有“鉆進去”。后來,等到奧數考試時,竟然又出現了這種題,我的心頓時拔涼拔涼的,后背上出了不少冷汗,腦子在飛速運轉,拼命想算出這道題的答案,可答案似乎和我作對,死活就想不出來。考完試后,我就開始鉆研這道題,終于,鉆研出來了。哎!要是當時能靜下心來鉆透就好了。
看了他們執著的精神,再想想自己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沒有堅持到底的精神。以后在每一件事情我都要盡力做,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只要做了就會有收獲。
在歷經時間磨練的《西游記》中,竟蘊含著人們最應該學習的執著精神,我終于明白它為什么能流傳至今了。
四大名著閱讀心得體會篇三
今年寒假我有幸閱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我一開始閱讀的時候,還有點坐不住,但堅持讀了幾天之后,發現此書特別有意思。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文筆風趣幽默、把人物形象展現得活靈活現,越讀越想讀。故事主要講述了東土大唐的唐僧和他的三個徒弟一起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徒弟三人一直保護著唐僧,一路上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終到達天竺國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
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住在花果山水簾洞里的齊天大圣一一孫悟空。他曾經大鬧天宮,被神通廣大的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唐僧看到后,幫他把符咒取下來,讓他重獲自由。后來他跟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為師父鏟除妖魔鬼怪,保住師父平安,但孫悟空的師父唐僧卻經常錯怪自己的徒弟悟空,說他傷天害理,甚至還把他趕走。孫悟空走了以后,唐僧又遇難了,豬八戒和沙和尚沒辦法救出唐僧,于是豬八戒駕著騰云去花果山水簾洞里找孫悟空幫忙,孫悟空并沒有因為唐僧說了自己幾句而不去相救,最終孫悟空救出唐僧,接著保護他們一起去西天取經。如此善良寬容、大方又不計較的悟空,不正是我們少先隊員應該具有的品質嗎?
孫悟空不但寬容大方,而且勇敢機智。在九九八十一難中,他多次以智取的方式戰勝妖魔鬼怪。印象最深的是悟空三借芭蕉扇。唐僧師徒經過終年烈火熊熊的火焰山,需要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熄滅烈火才可以通過。孫悟空第一次,抱著誠意去借扇子,未成;第二次變成小蟲卻拿到的是一把假扇子。這個時候的孫悟空依然沒有放棄,他第三次聰明地變成了牛魔王的樣子,從鐵扇公主那兒拿到了真扇子熄滅了火焰山的烈火。如此機智勇敢、不輕易放棄的孫悟空,不也正是我們少先隊員應該具有的品質嗎?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需要的正是孫悟空這樣的精神和品質。
四大名著閱讀心得體會篇四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龐統、姜維、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不,是錢權,是錢權一點點吞食他們的良知,吞食他們人性的一面,而"吞食"完了,他就會變得殘忍無仁。不錯,愛錢愛權,人人皆有,但大多數人都有理性,知道什么是該什么是不該。俗話說的好,不義之財,不可久享,那些死有余辜的污吏,在九泉之下也應該反省反省自己了,他們會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付出應有的代價!而那些忠臣,也可以仰天長笑了。如果這世界沒有污吏的話,我相信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那世界都會變得無比的美好!
四大名著閱讀心得體會篇五
割須代首
曹操有次帶兵路過麥田,讓兵管好馬,不能踩踏麥田,違者砍頭。可是,曹操自己的馬在走的時候,一只斑鳩飛過,收了驚嚇,踩到了麥田。曹操立即要人用軍法處置自己的踩踏之罪。眾人大驚:沒有這個將領以后怎么打天下?于是曹操就用頭發代替自己的頭割了下來。
其實,曹操用頭發代替頭的方法是一種象征而已。因為頭發會長出來,可是頭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來是以身作則,實質是逍遙法外。就像現在某些犯罪的人,他們自首,交出贓款,去除權利,甚至消除黨籍,就可以減輕很多罪行了,難道不是和“割須代首”同種性質的嗎?所以我們要學會辨別那些總是“割須代首”的人,那種人不能讓人信服。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徐庶在劉備身邊當謀士,曹操想拉攏徐庶,知道他是一個孝子,找到了他的母親,仿冒徐母的字跡寫了信,讓徐庶離開劉備。徐庶臨走之前給劉備推薦了更好的謀士。徐母知道了這件事,自殺了。徐庶在曹操這里一生都沒有為曹操做什么。
看起來,徐庶想做到忠孝兩全,但是其實是誤人誤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后母親自殺。曹操手下除了徐庶還有其他謀士,徐庶的一言不發卻使他的才華被自己埋沒了。就像現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滿足自己的工作,就以為自己不可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于是埋沒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們要樂業,要積極實現自我價值。
攜民渡江
新野之戰后,劉備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劉備在棄城逃跑之際,說:“現在這城已經撐不住了,愿意追隨我的和我一起過江。”全城人都帶著老老小小來了。劉備奔向江陵,眾將叫劉備棄下百姓,因為百姓耽誤了時間,劉備不肯。在當陽,曹操追到,劉備抵敵不住,獨自逃走。
這段故事后人覺得體現了劉備“愛民如子”。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劉備在真正的危機襲來的時候,獨自逃跑。那么“攜民渡江”應為“挾民渡江”,愛民實為害民。現在,一些官員要處理城市污水,讓市民捐款,市民覺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們拿錢去揮霍,正事從不做。這也是“攜民渡江”。所以,我們遇事不要意氣行事,要用理性來看到事情的本質。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古代的經典名著,我們可以在里面學到很多。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能在我們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