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作品的再創作和再思考,它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和感悟作品所傳達的意義。以下是一些讀者對不同類型作品的讀后感,多樣化的觀點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思考。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一
古龍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寂寞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空虛,一種令你發狂的空虛。縱然在歡呼聲中,也會感到內心的空虛、惆悵與沮喪。”
我發現,小小年紀的我竟越來越能體會到這種寂寞,但我并不能準確地判斷出,這是否真的是古龍先生說的那種寂寞,直到看到《書香作伴》這本書中“寂寞是安在人心底的一根弦”這篇文章后,我才發現那真真是一種令人發狂的感覺。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安在心底的那一根寂寞的弦便開始彈動、開始隱隱作響,除了彈奏出的那一聲聲寂寞,世界萬物幾乎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心里感覺很空、很空,輕輕戴上耳機,打開手機,點開輕音樂,慢慢地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將頭輕輕地靠在冰冷的墻壁上,思維仿佛停滯,靜靜地傾聽著一首首憂郁的鋼琴曲。
本以為,也許這樣會把我心里的寂寞趕跑,把心里的空白填滿,但它,卻越來越空、越來越空,仿佛能聽到我內心深處的呼喊:我累了……太累了!我想好好休息,好好給心靈放個假,心里不再想任何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不要再來打擾我,滾滾紅塵與我無關。
淚落了,空虛了,寂寞了!
可是——這是不可能的,我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寂寞也不會離我而去,正如丁立梅說的那樣:“寂寞就是這樣的,是自己的另一個影子。”寂寞是擺脫不掉的,因為那是另一個自己,另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另一個有時連自己都感到陌生的'自己。
所以不要再徒勞想去徹底擺脫本就應該屬于我們這個年紀的那份寂寞,而是讓自己學會去接受那份寂寞,享受那份寂寞,讓自己與寂寞“共舞”,還要“舞”出精彩。
正像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說的那樣“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青春期的我們總是會有些敏感,有些多愁善感,經常感到莫名的空虛與寂寞,雖說這亦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狀態,但如果不正確對待,不主動去改變自己,它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還可能會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甚至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現在我學會了用我自己的辦法去疏解自己寂寞的情緒,去接受并享受這種寂寞的感覺。在寂寞的時候閉上雙眼,用心去感受這個曾經令我極其討厭的世界,放飛思緒,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悲歡離合;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歡喜憂慮;去梳理心中的千思萬緒。不再是“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此時你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透徹,對于自己的理解,對于他人的理解,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不再是灰色的,而是充滿陽光的,是五顏六色的。因為此時我存在于這個世界之外,也許,之前看不透徹是因“云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但當你把自己作為一個局外人時,當你的思想游離于這個世界之外時,你才會真正地懂得這個世界,此時——沒有怨,只有懂;此時——沒有恨,只有愛……滿滿的幸福早已“占領”整個心房!
卸掉心靈的枷鎖,打開心房的大門,讓和煦的陽光照射進來,試著讓別人走進我們的世界,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讓別人讀懂我們;更要讓自己走出那一方小小的、禁錮的、壓抑的世界,這樣我們看到的一定是陽光明媚、五彩斑斕!不要將本不應該屬于我們這個年紀的“多慮”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要學會讓自己釋懷。蝸牛速度慢是因為背著重重的殼,獵豹擁有閃電般的速度是因為“輕裝上陣”馳騁在遼闊的草原!時常放空自己,卸掉一切不應屬于我們這個年紀的負擔,忘掉一切不應該屬于我們這個年紀的憂愁,這時候才會真正體會到獵豹為什么跑得快!才能真正看清楚前進的道路。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原來我們感覺到的令人窒息的寂寞是為了考驗我們、磨練我們!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用心去彈奏安在我們心底那根弦,彈奏出華美的樂章!突然我清楚的聽到內心深處的呼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二
如果書也是一朵花,我想象著,如果是的話,那么,風吹來,隨便吹開的一頁,那一頁,便是盛開的一瓣花。
——丁麗梅。
初讀《書香作伴》,我的內心是不屑的,尤其是《感激一杯溫開水》,覺得作者很虛偽,哪有只因為一杯水就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事情發生呢?去和母親講,她卻告訴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粗粗的讀,是看不出書中意境的。你可以試著結合自身經歷,再看一遍,也許就不會這么想了。”
再讀《書香作伴》,便有不一樣的感覺了,讀著讀著。竟想起上初中前的那個暑假。我自小就暈車,上了車,不一會兒就頭暈腦脹,暈的厲害。去我在阿里河的姑姑家時,果然不出所料,又是天旋地轉。當時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個男生,看起來大不了我幾歲,高高的,瘦瘦的。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為了治我暈車的毛病,媽媽給我找了一個偏方。說是上車時帶幾個橘子,暈的時候,吃一些就會好些。他見我暈車,就來幫我,他很細心。幫我剝橘子,細細的,連橘子瓣上細細的白色紋路也剝了下來,分好瓣,再給我。等車到了宜里,他的指甲都被橘子染成了橘色。
雖然,我的體質讓我沒辦法像他一樣照顧別人。但那之后,再遇上和我一樣暈車的人,我會笑著遞上一個暈車藥或一個橘子,說:“吃一個吧,會好一點。”再讀《書香作伴》時,我都會會想起一件件的陳年舊事。心里就像揣了一個大暖爐,暖暖的,舒服極了。
一本好書,就像一杯苦茶,迅速的喝掉,只會感到苦澀;但如果你細細的,慢慢的喝,就能品到那一絲甜甜的,淡淡的清香。其實,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一昧的追求富裕,追求完美,只能讓生活更苦。但如果在忙碌之余,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休息。不需要太久,只要喝一杯茶,看幾頁書的時間。就能讓生活越過越好。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三
世界上有許多聲音,有街頭的喧嘩聲;有學校朗朗的讀書聲;有溪水的潺潺聲······聲音無處不在,一個悅耳的聲音或許會讓人成為歌星,走上娛樂道路。
在這本《時代廣場的蟋蟀》中,講了一只平凡而又特別的蟋蟀;一只當初被認為是不祥之物后來又被視為吉祥之物的蟋蟀;一只讓一個家庭賣報數量猛增的蟋蟀。這只蟋蟀用自己優美的歌聲挽留了自己,因為他一展歌喉被小主人的媽媽器重,讓一個音樂家佩服不已,當這只蟋蟀成為一位盡人皆知的“音樂家”時,它毅然的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康涅狄格州鄉下,去追求自己的自由。這只蟋蟀的名字叫柴斯特,因貪吃跳進野餐籃被帶到一個陌生而繁華的城市——紐約時代廣場的地鐵站,從此展開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它在城市里結實了一只富有的老鼠——塔克,一只憨厚的貓——亨利還有柴斯特的主人——瑪利歐。
柴斯特在這個報刊里闖了不少禍,夢中把錢當樹葉吃掉;因邀請朋友聚會,不小心點燃報刊,在瑪利歐媽媽萬分生氣的時候它唱了一首瑪利歐媽媽最愛聽的歌,就這樣它留了下來,往后他名聲大噪,在時代廣場頗有名氣。出人頭地,擁有了“fans”之后它卻沒有選擇名氣而是選擇自由,回到自己家鄉,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一點十分值得我思考,當你成了名,擁有許多“fans”圍著你簽名,在事業巔峰讓你放棄事業,你又何感受?我想:你不會放棄事業,一切都沒了,你會覺得辛苦都白費了,這是你的腦海里只有金錢、地位與聲望。柴斯特雖然離開了紐約,但他卻留下一個道理:地位和金錢都沒什么,只有一個人過的自由、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四
一本書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也能凈化一個人的心靈。《品味書香》帶我走進了書香濃郁,芳香四溢的世界,那個世界純潔無暇,令人回味書韻中寫到:“朋友不是書,書卻是朋友。”的確,書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熱愛書,我們敬愛書。有人說:“讀書有益,也可能有害。而不讀書則是絕對有害。我是非常贊同的,《品味書香》使我對書有了新的想法,它不但是一位老師,還是我們的朋友。從《書之門》這篇文章中我體會到書是多么重要。赫爾岑說過:“人類全部生活都依次在書本中留下印記。種族、人群、國家消逝了,書卻依然存在。”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讀了這本書,我感覺我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而變成了成熟、多愁善感的少女,《品味書香》使書香濃郁蕩漾在我們的心頭上。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五
書似暗室火炬,燃亮了生命里的過程,溫暖了漫長的時間旅途。
很想斷章取義地引半句卡爾維諾講過的話:“每一個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書,一個圖書館,一座物品積蓄庫,一系列風格。”
發生不相同的故事,也許可是加深了生命里固有的軌跡,誰知道呢,反正碰上了就是緣分。我們都忘了童年里讀過的那些文字,它們靜靜地鐫在生命里,隨時等待著回憶。
今后的書,都不能防備地成為生命的內容。無論囫圇吞棗或是含英咀華,它們都涵養著人生的養分,滿滿當當地塞在人生的'圖書館里,堆山填海。
陪著那些書,一起慢慢老去,是一件平常勢。童年的閱讀與老年的閱讀,是生命的兩端,都有著難以抗拒的魅力。我可是不由自主,在這里左右觀看。
這是一種滴水石穿的愛戀,不相同于激情迸發的熱戀,對著滿架書,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喜歡。不需要花言巧語,不需要海枯石爛,可是離不開,忘不了,海枯石爛,讀著讀著,就讀過了春夏秋冬,讀過了若干年光。紅塵歲月,不知不覺,就愛你到老。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六
讀《燦爛千陽》,我讀懂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富饒而富強的國家,這樣的國家給了我們足夠的安全感和自由。
讀《美的歷程》,我讀懂了我們生活的國家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燦爛的文化成就。
光普照,歲月靜好,正是那些生命中的灰暗歲月讓我們學會了寬容和豪放,學會了自我救贖。
讀《生命不能夠承受之輕》我讀懂了沒有責任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這種輕松是我們不能夠承受的。正是有了對家庭,對別人,對社會的責任,讓我們的生活更厚重和有價值。
讀《我與地壇》我讀懂了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生的.絕境過后即可能看見絕美的風景,所以,永遠不要失去對生活的熱愛和信心。
從書里,我讀懂了感恩,剛毅,責任和勇氣。也許,我讀懂的可是冰山一角,但。
世界,建立廣闊的世界觀。讓我們即使在兵荒馬亂的日子里,也能夠找到心的方向和回家的路。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七
啊,祖國,我的母親,在歡慶您誕辰60周年之季,我熱血沸騰,思緒澎湃。我們有多少貼心的話兒要對您講,有多少贊美的歌兒對您歌唱。60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偉大的祖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是日新月異的創造。到處是招商引資,促進經濟建設的洪流。我仿佛看見南湖的紅船沐浴著太陽的金輝,向今天駛來。井岡山的紅旗,杜鵑笑靨和映山紅的壯美像的紅霞款款飄來。寶塔山的熱風,延河水的激浪,青紗帳的故事挾著黃河的瓊漿,孕育了千萬英雄的兒女。
就如從小就樂于助人的雷鋒吧,他無時無刻的替我們這些老百姓照想,為了我們他獻出了22歲的一條年輕的生命,就讓我們回憶一下雷鋒的應英勇事跡吧!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他出差機會多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就多了,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一次雷鋒外出在沈陽車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看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要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干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后,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抖,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她們送到家里。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么感謝你呀!”
雷鋒就是選擇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做好事,難怪人們一見到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鋒。因為他是我們的好榜樣!
親愛的祖國,五千年的蘊涵和積淀,五十三年的揚棄和繼承,一個東方巨人到了可以說“不!”可以發言的時候。您聚集當今世界上最多最廣最大的人氣和景氣,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和平與發展是您熱切表達的心聲!您不卑不亢不躁不驚,以坦蕩豁達和深邃、閑靜,闊步在新世紀的黎明!在“十六大”的東風勁吹中,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正繼往開來帶領著中華民族走向新的輝煌。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八
家庭教育是針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什么樣的家庭生活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利?父母的哪些教育行為能帶給孩子一生的益處?……這些看似屬于基本常識的問題,在不同家庭具體的生活情境當中,卻有著迥然不同的解讀。翻閱《父母教育行為的50個細節》,仿佛聽到50個親切靠譜接地氣的專業碎碎念,科學的家庭教育理論研究與生活實際鏈接,兒童觀、教育觀、人才觀等宏大視角化為家長和家庭教育指導者拿來就能用的操作指南,到位、可讀、好用。
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很有必要學會隨時倒出鞋子里的'那粒沙子。”俄國文豪伏爾泰的這句話,放在家庭教育情境中,好像是在提醒我們,生活教育的痕跡就是細節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這件細碎又重要的事情上,真可謂“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在日常言語細節、主動教育細節、回應教育細節和自我約束細節這4個板塊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日常言語細節。一句句我們平常掛在嘴邊的口頭語——幾乎每天都會用來催促孩子的“快點快點”,要求孩子專注于學習時的“認真點”,經常把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的“你看……多好”,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時的“我都是為了你好”,還有抱怨孩子不聽話時沖口而出的“我跟你講話,你聽不見啊”……儼然一面面冷靜又真實的鏡子,照出不少家長帶給孩子的傷害和禁錮。
50個家庭教育細節是精心挑選的,又是常見的,許多來自見諸報刊的真實案例。很欣慰不少故事來自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更高興看到作者從案例分析中梳理出了中肯細致的“為什么”和“怎么辦”。
書中列舉的很多細節,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無論當時的客觀效果是激勵了孩子還是委屈了孩子,父母常常是不由自主地說出來、做出來的,有時甚至說了、做了都沒有覺察。因為細節是教育的自動反應,折射的是父母可能很少思考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成才觀。
接孩子放學時,是接過孩子的書包幫他背還是讓孩子自己背,考量的是父母是否重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考試沒有發揮好時,是拉下臉來批評、打罵,還是安慰、開導孩子,反映出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發現孩子收到情書時,是生氣還是驚喜、是說教還是放任,關系到父母是否知道“早戀其實是早練”;當孩子有心事跟你交流時,是積極回應還是敷衍了事,體現的是父母是否真正尊重孩子……日常生活中這些看似張口就來的話、不假思索的行為,都是由父母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決定的。
小細節有大能量,尤其是父母的臉色和語言,對孩子生命的影響不可小視,具有造就或者摧毀孩子的能量,就像催眠一樣,牽引著孩子成長的方向。父母溫和的笑臉、輕言細語的聲音、將孩子抱在懷里親子共讀、容忍孩子學做家務時笨手笨腳而不責備他“幫倒忙”等等細節,都會在孩子的童年留下或深或淺、或甜或苦的痕跡。孩子長大后,這些童年生活中與氣味、聲音、味道、觸覺、溫度等相關的細節,像一顆顆小小的鉆石,閃爍在心靈和歲月的深處。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九
白玉無瑕,在月光的襯托下,更加雪白純凈。丁立梅老師的作品就像那玉石一般精美無瑕。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家里所有的書不是學校要求讀的,就是哥哥姐姐給的。學校要求讀的只是看個大概,內容大部分都一掠而過,只是應付差事,考試的時候能蒙個大概意思就行;哥哥姐姐給的就是翻個幾下,看個目錄,有些連碰都沒碰過,在家里擺著當裝飾品,像古董一樣存起來。
但是這本書卻與眾不同,這是我媽媽給我買的。我媽媽給我買字典的時候,看到了這本書,就拿起來看了下,結果媽媽告訴我,她不知不覺就看上癮了。于是,她就把這本書買下來,回家之后就對這本書贊不絕口。我媽和我一樣都不愛讀書,她現在也不用上學,也沒有人給她書,我的書她也不看,看的書比我都少,看見書就想睡覺,書對我媽媽來說就是一個催眠神器,一個個字眼就像螞蟻一樣在腦子里爬來爬去,搞得她頭暈腦脹。
所以出于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書香作伴》,一行行字映入眼簾,我竟不知不覺地著了迷。不知是我的見識太少,還是丁立梅老師的作品太好,我一時間竟找不出任何詞語來形容它,簡直是完美至極!
在“寂寞是安在人心底的弦”一文中,有句話是這樣的“是像蛋一樣的淚砸下來呀,大顆大顆的,你疼不疼?”這句話中丁立梅老師把淚比作成雞蛋,用“砸”這個詞來形容,充分體現出人物那入骨三分的痛,仿佛我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傷心與悲痛,正如文中所說“眼睛突然酸澀起來,無來由的”。
在丁立梅老師的作品中,月亮是大而圓的;天地是闊大無邊的;村莊是安靜祥和的;小溪是奔騰不息的。
我終于知道不愛看書的媽媽為什么這么喜歡看這本書了。看完后,我發現,只有在書中才能找到安靜和諧的世界,這之后,我又讓我媽媽給我買了好幾本書,從讀完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我決定發奮讀書,提高寫作水平,以丁立梅老師為榜樣,讓自己做得更好!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十
《聞書香識女人》是當代著名作家徐坤為全國“書香三八”讀書活動,奉上的一部新作。徐坤以智慧幽默、犀利深刻、侃侃而談的妙趣橫生,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平易親切,講述了自己如何從讀書到寫書、再到品書論理與識人的讀書心得與創作心得,表現出了中國當代知識女性,讀書點亮智慧人生、讀書改變生存命運的意識覺醒過程。因徐坤在這本書里傾注了太多的愛心真誠與姐妹情誼,閱讀起來更是字字入心,句句扣理,頗具啟發性。可以說,這是一部女性思想成長與精神解放的必讀教材,更是一部能夠引起女性共鳴的心靈讀本。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女人漂亮和美麗是兩回事。一個女人可以沒有漂亮的眼睛,但是可以有美麗的眼神;一個女人可以沒有漂亮的臉蛋,但是可以有優雅的氣質。讀書的女人或許貌不驚人,但卻有一種高雅的氣質,豐富的內涵,舉手投足如脫俗的玉蘭,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香氣。優雅的談吐,清麗的儀態,那是靜的凝重;是動的優雅;是坐的端莊;是行的灑脫。那是質樸和含蓄的融合。
女人,留不住的是容顏,流逝的是年輪,增添的是滿臉的皺紋和走過歲月的滄桑痕跡,生活讓我們無法遠離浮華凡世,那就讓我們升華內在的氣質。靜下心來,靜謐在自己的空間,遨游在書海中,何嘗不是一種樂趣。
徐坤開篇就現身說法,以散文來回憶讀書是自己童年的最大樂趣,用“偷著讀書”“饑餓讀書”,來描述讀書給自己內心帶來“隱秘的快樂”。并且,在和祖母、母親與自己的比較中娓娓道來,讀書如何成就自己人格的愛與善、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如何照亮自己的生活與寫作,漸漸地,讀書與寫書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她看來,讀書是追求精神快樂的一種方式,是完善自我的必修課。這些親歷的讀書經驗,有一種帶著體溫的鮮活感,體驗感。
從中可以悟出如何讀書才能讀有所獲,讀有所用,以書相伴成長。最美好的閱讀,是和孩子一起閱讀。曾經聽到一位老同學向我傾訴說,孩子很乖巧,卻不愛讀書,給買了很多書卻閑置在角落。我反問她,那你回家讀書嗎?她則開啟了祥林嫂模式,反復訴說自己工作一天的勞累,回到家還要料理繁瑣的家務,哪有時間看書。
回到家,躺在床上我腦海里浮想出這樣一幅畫面:在家里的小書房里,我泡著一杯香茗,在墨跡書香的味道陪伴下,讀書,寫字。而我那小女兒也有樣學樣的捧著自己的童話書看著,一抹斜陽照進來,灑在他身上,像極了童話里的天使,那畫面真是美極了。當一位溫柔的媽媽給孩子講《十萬個為什么》、《昆蟲記》、《白雪公主》、《格林童話》――這讓媽媽縮短了與孩子們心靈交流的距離,讓大人保持一份童真童趣。孩子的發現會讓你驚喜不已,孩子的思維會讓你變得更加純凈,孩子的喜怒哀樂,會讓你心海泛起漣漪。
讀書的女人懂得:人生有風雨,書是遮雨的傘;人生有險灘,書是明亮的燈;人在山窮水盡時,書有柳暗花明處。
讀書會讓女人心有見地,溫和,善良,美好,嫻靜。讀書的女人有品位,那是書給我們的底蘊,知識陶冶了情操,使我們變得溫文爾雅,善解人意,因而就有了一般女人沒有的味道。讀書我們永葆青春的源泉,讀書的女人擁有一份不過時的美麗。讀書足以怡情,見于獨處幽居時的安然寧靜;見于高談闊論之時的妙語連珠;讀書足以長才,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的果斷理性。讀書可以充實;讀書可以脫穎;讀書可以升華。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冷靜,讀書使人靈秀,讀書使人謙遜。讀書的女人,心有夢想,會把自己引向藍天白云、鳥語花香。讀書的女人,心有琴弦,縱然自由漫步,亦有清風做陪,花鳥為伴。讀書的女人,有豁達的心胸和高尚的.情趣。即使容顏逝去,心境依然年輕,因為我們們懂得,與其沉浸在憂郁里勞神,不如釋放到書中去放松。讀書的女人,以聰慧的心,質樸的愛,將美麗寫在心靈。
閑暇之余,一卷詩意,幾處閑情。讀書其實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多讀書,可以讓女人變得更加博學、自信;多讀好書,可以讓女人學會從容和謙和、忍讓。讀書不是做樣子給誰看,并不需要別人的喝彩,讀書只是享受著孤獨的快樂,品嘗著生活酸甜苦辣的滋味,感悟著人生的浮華和喧囂。讀書,讓一個女人更成熟,更有魅力,更神秘,不是變得內向而是變的內斂。充盈著書香味的女人,也許傷懷,多愁,善感,卻和著柔情,只是想傾付于筆墨,與文字相戀為伴。
我們很少沉淪悲苦,因為書讓我們知道天外有天,乾坤很大。我們很少孤獨惆悵,因為書是我們招之及來、永遠不倦的朋友。我們很少怨天尤人,因為書讓我們懂得,人只是江河一礫,滄海一粟。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十一
天氣晴朗,風和日麗。坐在陽光下品一杯熱茶,讀一本好書,是一件特別悠然的事情。就像《書香女人》里說的那樣,女人是一本書,一本百看不厭的書。如果把成熟的.女人比喻成一本書,那一定是千錘百煉的精品文章。
著名詩人痖弦說過:“我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是聞過書香鼻,吟過唐詩的嘴,看過字畫的眼”。“蘭心蕙質”是對喜歡讀書女人的一種贊賞。讀書對于女性是深度美容。書讓女人寬容、博學、獨立、多思。讀書的女人充滿智慧,美貌可以隨時間流逝,但智慧卻是越久越光彩照人。
在詩人痖弦心中的美麗的女性應是典雅、嫻靜、有修養、有格調的,渾身上下透著靈氣、文氣和雅氣。而我心中的女人久如同《書香女人》中的描寫,舉止優雅、清新端莊。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女人,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章,做出來的事,都可以讓人刮目相看。漸漸忘記她的身材、她的臉蛋、她的年齡,默讀她的才情、風韻、氣質和智慧。就如同之前因為《中國詩詞大會》而再度被人們熟知的董卿,既可以以節目主持人長袖善舞的職業能力應對場面,也可以以《中國詩詞大會》參與人的身份輕車熟路地不斷激活場面,從而使場面自始至終都沉浸在濃厚的古詩詞文化氛圍中。這就是我們重新認識的董卿;一個全新的文化的知性的董卿。這樣的她是那么的美,美得像一首抒情詩!她,讓我不經閉眼想象,想象《書香女人》中所描述的女子,在閑暇之余,泡一壺茶,捧一冊書,任由茶和書交融的清幽之味竄入心扉,游走在優雅的文字之間,獨留給我,你那雙湖水般清澈的眸子,充滿智慧。以及長長的,一閃一閃的睫毛對我像是探尋,像是關切,像是問候。這種美讓人甘心如飴。
一個人,特別是女人,內在的東西是不可被淹沒的,任何外在的美如果沒有內在的氣質加以修飾,都是不完美的,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有好的氣質余內涵。有人說女人就像一本書,具有外在美的女人,就像一個動人的故事,拿起來就想讀,一目十行,故事完了,書也就完了。而有書香的女人,就像一篇好的散文,細細的研讀,讓人愛不釋手,一次次的去回味,彌久留香。
“香水留不住容顏,讀書足以讓其駐足。”既然擋不住容顏的消逝,那就讓我們做一名書香女人吧!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十二
《母狼》為作者作品自選集,所遴選的作品全部為動物小說,是作者在不同創作時期、具有不同寫作風貌的代表作。其創作筆法客觀冷靜,不僅還原了蒙古游牧民族樸實原始的生活狀態,而且對動物身上所蘊含的強大的原始生命力進行了不遺余力的贊美,將人與動物之間的那份無法割舍的情感描寫得絲絲入扣,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與生命的.尊重、凝視與關懷,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具備出版價值。
《母狼》這篇小說主要講述武石因為被母狼叼走了給女兒喂奶的羊和母狼結仇。后來武石從陷阱里帶走狼崽,母狼經常來看,于是武石補下天羅地網準備抓母狼,可是母狼卻很機靈,并且抓走了武石的女兒。武石和婆姨都很擔心女兒。武石遷怒于小狼崽,想殺掉它;可是婆姨阻止了,并對小狼崽非常好,嚼碎食物喂養狼崽。后來武石終于發現了小女兒,然后把狼崽放在狼窩前的懸崖誘捕母狼。最后,母狼叼著武石的小女兒來想交換狼崽。但是武石不死心,想殺死母狼。被逼到懸崖前無退路的母狼帶著小狼崽面對武石;而最感人的一幕發生了,武石的女兒因為母狼的喂養竟然蹣跚著撲向母狼,小狼崽也向婆姨蹣跚跑來。
讀了這篇文章,不禁感慨萬分。在這個人與人、人與動物互不信任的年代,或許只有孩童最直接、最感人——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知恩圖報。沒有背叛,沒有隔閡,相互之間只有最單純最直接的感情。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十三
寒假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書香童年》在陪伴我,陪我一起度過這個無聊的寒假。一有時間,我就會把《屬性童年》找來談談話,談話的次數多了我對《書香童年》的理解也就深了。
《書香童年》這本書里有十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有一篇《閱讀提示》,是來教我們怎樣去讀,去思考,去感受這個部分的所有文章同時也讓我們對這個部分的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在這十個部分里,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第一個部分《暴風雨中的伙伴》了,這個部分主要講的就是關于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如何互相關愛、和諧相處、互為依存的散文故事。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大自然比教育更有力量。與大自然交往,其實就是與名師交往。”還有一位文學家約翰格林在他的名作《早晨對一位兒童的邀請》里甚至認為,“只有大自然,才是一本最美麗的書”。是啊,親親大自然!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老人和狗》一文中,老人很快就要搬到老年公寓去住了,但是他又不放心阿黃,于是用圣誕老人的身份將阿黃送到了一戶人家。當我看到“老人用濕冷的衣袖擦了擦眼睛,笑了。“這句話時,我無聲的落淚了。
在《哭泣的昆蟲》中,我被法布爾對昆蟲的熱愛的精神所感動了。
《暴風雨中的伙伴》一文中,我也明白了,懂得了,原來動物也是有靈性的,原來動物也是人的知己!
這本《書香童年》,我已經讀過、分析幾遍了,雖然我沒完全懂得里面的知識、道理,但我還是多多少少明白了一些道理,學到了一些知識。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十四
多次百度《聞書香識女人》這本書,不舍釋手,每每總放在床頭,展讀多多,感想多多,受益匪淺。該書是當代著名作家徐坤為第四屆全國“書香三八”讀書活動,奉上的一部新作。作者以智慧幽默、犀利深刻、侃侃而談的妙趣橫生,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平易親切,講述了自己如何從讀書到寫書、再到品書論理與識人的讀書心得與創作心得,表現出了中國當代知識女性,讀書點亮智慧人生、讀書改變生存命運的意識覺醒過程。
作為一名高管,平時是難得有閑暇讀書的,更難以談及寫稿、寫書。但是,讀起這本書,內心共鳴而又平靜,我思索著,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就我之高管,需要讀點書,讓自己變得嫻靜,開始慢生活。
我想起一句古語:“無事此靜坐,春來草自青。”古詩中所描繪的自然、靜謐之境,常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思。這句詩里所寫的“靜坐”可以理解為平靜地安坐,也可以說是一種修養身心的方法。靜坐是佛家最基本的修養方法,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修養身心。佛家多以“禪坐”“打坐”命名之,其實說法各異,實則為“一”。佛家的靜坐要訣則在于“空”,只有“空”化外物,才可獲得宇宙之大智、全智。
不單單是我們國內流傳的靜坐功夫,近年非常時興的印度瑜伽,也很注重內修內觀。一些練習瑜伽的朋友,堅持晨練,一如一種信仰般的堅持,每天的習練就像是一種儀式,練習瑜伽體系,一切都是內觀的。每天都和自己身體交流對話,內觀體悟著內心深處的狀態。
靜坐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升華,我不善此道,然而精心讀書未嘗不是“靜坐”。每當在單位,疲憊之際,形神枯槁,何妨放下一切,閉起辦公室門,再拿起《聞書香識女人》,嫻靜地回歸到女人的世界,獨守于內心的寧靜,在現實生活中就可以安然前行。
“縱里尋她千百度,暮……。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十五
在這個寒假里,我就閱讀了這樣一本好書——《書香童年——童年的心有多高》。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大音樂家梅紐因與擦鞋童的故事。梅紐因去日本演出時,知道了有一個窮擦鞋童來看他的演出,他把自己最心愛的一把小提琴,送給了這個孩子,以表示對這個喜歡聽他的琴聲、熱愛音樂的窮孩子的崇敬。
三十年后,梅紐因再一次來到日本演出。他在一家貧民救濟院里,找到了那個已經長大了的孩子。他依然是那么貧窮不堪,但他像從前一樣,仍然深深地熱愛著音樂。當年小提琴家送給他的那把小提琴,一直緊緊地伴隨在他的身邊。
通過讀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有一顆偉大而充滿柔情的心,要關愛、呵護身邊的弱小者,讓他們對這個世界仍然心存希望、期待和信念。
以后,我要永遠關心周圍的人,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十六
記得孩提時代,躺在床上,聽母親講故事,我總是如癡如醉。每當聽到白雪公主與王子結婚,我就高興地歡呼雀躍。從床頭爬到床尾,又淘氣地從床尾爬回床頭。當聽到抗金英雄岳飛不幸遭奸人陷害,我就痛哭流涕,為民族英雄打抱不平。幼時,我就這樣愛上了讀書,愛上了書中浩瀚的知識。
邁入校園,我對一切的一切是那么陌生。是老師把我帶入了星光大道,為我開啟智慧之門。那時的我學起了aoe,拿起了注音版圖書:《恐龍故事》《昆蟲記》《分類作文》。我潛心閱讀,獲取知識。記得一次,為了借書,我一有空,就“虎視眈眈”地在學校圖書館四周“溜達”。企圖能借到一本書。一看到有價值的書,我就像猛虎談肥羊、皂雕追紫燕般地撲過去,跑過去看個沒完了。一次,為了借《混血豺王》,我盼了一個星期。一借到,我就囫圇吞棗般看起來。
書香童年,讓我沐浴書香;書香童年,讓我茁壯成長!
書香讀后感到(優質17篇)篇十七
在暑假里,我通過老師讀了一本足以令我銘記一生的好書——《書香童年》。
在閱讀這本書時,你會發現這本書蘊含了作者的愛國之情、人生感悟、熱愛自然的情懷和少年友誼。同時,還讓我感到作者的文字清麗、雅潔、純正。字里行間有一種淡淡的詩意和濃郁的書卷氣息。
在這這么多篇的精彩美文中,我欣賞的還是作者寫的一些詩。每一首詩都有它的含義,比如說《獻給老師的花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敬愛與懷念;作者還通過《藍色星球之歌》這首詩來提醒人們要愛護我們共有的家園。同時,這首詩也體現出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在所有詩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老榆樹上的紅秋千》了!在這首詩里,作者以優美的語句,寫出了對童年的眷戀與時間匆匆逝去的惋惜。看到這些,我忍不住回想起以前四五歲時。
這些書香詩歌、散文和勵志故事,涉及到了多個題材;其中的主題包含著諸如愛心、分享、誠信、擔當和奉獻。每一篇都有深刻的意義!非常經典!值得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