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東教學課件篇一
大家好,我是xx號參賽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東》。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和指導,我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說課:
1教材分析
2學情分析
3教學目標
4教法學法
5教學過程
本節課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教材中將本節課分為長期的熱點地區、三洲五海之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文化差異這五部分,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教材內容,我對教材做了一定的處理,以“長期的熱點地區”為中心和線索、“三洲五海之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和文化差異為深化和拓展這兩個層次來認識中東。這樣能更好地反映本節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學生也更容易接受。本節課既是學習第七章“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的延伸,又為學習東半球其他國家和地區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雙重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于動手,善于展示自我,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度階段,在媒體,網絡等日益發達的今天,同學們對一些中東國家如:伊拉克、索馬里等已并不陌生,已具備初步的感性認識,但學生對區域地理各要素的綜合分析能力還有待提高。特別是本節課: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學生在現有知識儲備條件下,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基于以上考慮,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和三維教學目標。
重點:兩洋三洲五海一灣之地
石油分布及石油經濟
難點: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影響因素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讀圖能夠掌握中東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學會運用地圖、統計數字說明中東石油的分布、生產和輸出情況,能夠分析中東石油資源對本地區經濟以及對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掌握中東水資源短缺的狀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地圖等資料,分析中東的地理位置,石油分布及經濟特征、水資源狀況,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搜集資料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史實材料,時事新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使學生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
一個理想的地理課堂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和合作者,基于以上考慮,我確定了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啟發式討論教學法和直觀教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教師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授之以漁,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以達到終生學習的目標,因此,本節課我將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最終實現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運用教學方法,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都體現在了教學過程中,下面就說一下我本次說課的重點環節。
我的教學過程將由:
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識圖分析,新課探究;
課堂反饋,鞏固測評;
歸納總結,布置作業;和板書設計;
五個環節組成。首先:
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在新課開始前,我會根據同學們課前預習的基礎,運用思維導圖,展示本節課的目標思路。
接著,帶著問題和思路去觀看一段來自中東的時事圖片,讓同學們思考:通過看圖片結合課前問題,說說你所認識的中東。這個時候,同學們可能會說“中東戰事頻繁,中東石油豐富等”,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還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引導他們走進課堂。
通過看圖片我們看到了中東的現實狀況,由于對不同的焦點矛盾處理不當,從而造成了現在動蕩的中東。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究竟有哪些焦點促成了中東成為了長期的熱點地區呢?
在認識中東之前,我會帶領同學們先整體認識中東概況,了解中東的名稱由來,掌握中東與西亞的區別。接著,在地圖上找一找,看一看,開啟本節課的新課探究。(板書)
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能力,此環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同學們分成4個小組,開展“一拼到底我最快“的活動。
活動要求:
在展示的中東輪廓圖上,將各個關鍵名詞補充到相應位置,看誰拼的又快又準,根據同學們拼圖比賽的情況,評比出“最佳小組”。小組勝者獲得地理徽章一枚。
最后,教師帶領大家共同完成拼圖任務,并利用數字巧記:中東地處2洋3洲5海1灣之地,要求學生熟記2洋指大西洋,印度洋;3洲:亞州、非州、歐州;5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1灣波斯灣。
通過拼圖我們認識了地理位置重要的中東,它不僅是大陸與大陸的交界點,同時地區內的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因其航運要塞的位置,歷來被人們稱作戰略重地。長久以來成為商家和兵家的必爭之地。(焦點一“東西方交通要道)
這樣,在輕松有趣的課堂活動中,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重點就輕松突破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是在中東,這句話卻不怎么中聽,因為水土不養人,石油才養人。從而引入第二個教學重點。
曾有人這樣形容中東:“在中東的土地上跺一腳就能冒出油來”,這句話雖然說有點夸張,但一點不過分,中東的確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地區,讓學生通過看統計數字圖,掌握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并在地圖上找出石油集中分布的地區,并識記其范圍: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同時具體到國家,讓學生記憶中東主要產油國,從而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聰明的中東人便將開采的石油賣給其他需要的國家,將這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中東的國家靠出口石油賺了很多錢,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之一。同時其他國家也依托中東的石油獲得更好的發展,如,在美國大街上跑的汽車,十輛中有六輛油箱里的油都來自中東。
由于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采一點就少一點,終究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這些產油國家都在考慮石油資源采完之后本國經濟的出路問題。
在這里讓同學們小組討論想一想:你認為中東該怎樣調整經濟結構來應對石油資源日益短缺的現狀呢?
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節約資源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石油集中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那么,怎么樣運到其他地方呢?
這里引入第二個小問題,石油外運三條航線,通過讀圖:波斯灣石油外運航線,結合剛剛掌握的地理位置的知識,讓學生們想一想,航線a和航線b有什么區別呢?
接著“小鬼來當家”,假如你是石油公司小老板,你會把石油賣到哪里?選著哪條航線呢?來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呢?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能充分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課標理念。
由于石油對當代世界的重要意義,以及石油的價值,所以因為石油引發的戰爭和沖突從未中斷。(從而得出焦點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上回說到,中東的水土不養人,這是由于與豐富的石油資源形成的對比,中東水資源卻少的可憐。由于同學們在上冊已經學習過“世界氣候分布”,此環節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結合所學知識想一想為什么中東水資源這么稀少呢?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氣候角度來思考。并展示地形圖和降水量氣溫圖進而探討出影響水資源少的原因:地處內陸,回歸線附近,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廣布,地表徑流少。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物以稀為貴,由于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所以在中東有關河流、湖泊水資源的分配和爭奪問題,在水資源越來越少的今天愈演愈烈,更有人說:“20世紀的中東曾為石油而戰,21世紀的中東將為水而戰”,(焦點三:匱乏的水資源)同時在這里呼吁大家平時要節約用水(加圖片)。
這樣本節課后兩個重點也被輕松掌握了。
文化差異:
了解完中東的自然地理,我們在深入領悟一下中東的人文風情。
由于這部分內容學生容易掌握,此環節開展自主學習,向學生們展示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讓同學們通過課本熟記中東的人種,主要宗教及一些主要城市等。
最后展示閱讀材料,讓同學們了解阿拉伯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因為文化的差異性引起的宗教沖突,從而引出焦點四:文化差異。同時樹立對待文化差異要求同存異、對待分歧要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的理念。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突破教學重點來全面掌握教學難點,從而達到構建知識網絡,系統掌握知識的目的。
課堂反饋,鞏固測評
通過填圖的方式,讓同學們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充分重視地圖,鞏固提高。
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一個好的課堂總結有助于學生整體回憶把握知識內容,強化記憶,因此我會帶領同學們一起做課堂小結,本節課,通過探究學習,我們一起從四個角度認識了中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風貌,從而理解了中東長久以來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節約資源的緊迫性,以及和平的價值。
為了增加知識的趣味性,便于學生記憶,我會把本節課主要知識點編成歌謠,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歌謠,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同時,讓同學們知道中東的未來,以及焦點問題的解決方法。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因此,我會布置這樣的作業:1,提供相應網站,鼓勵學生課下學習。另外,以”我所認識的中東”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地理小短文。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總結,并與“新課導入”部分前后呼應,展示學生學習后的提高。
最后,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采用結構式板書設計,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有助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系統把握和回憶鞏固.
總之,一切的課堂設計都為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快樂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本節課中通過對中東成為熱點問題四個因素的深入分析,從而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及人地協調觀念,突出新課改中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理念。
到此本次說課完畢,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中東教學課件篇二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
新的地理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學會分析區域內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之間的聯系,樹立和諧的人地關系。《中東》這一節教材,正是從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地區和國家出發,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而編排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區域地理《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和《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同時,本節內容的學習,也是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扎實的基礎,因此,《中東》這一節內容,在七年級地理下冊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教材并沒有著重于某一個國家,而是對整個區域進行總體描述,因此,在教學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中東特有的地理特征——長期熱點地區來組織教學。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了閱讀和使用地圖的一般方法,學會了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有關的地理現象,學會了通過創設情境----收集資料信息------用事實論證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掌握了學習區域地理的技巧和策略,初步理解了部分區域內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樹立了一定的人地協調觀念。同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對地理產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學習的積極性高、主動性強,在課堂上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他們畢竟是孩子,思維不夠全面,語言不夠嚴謹,有些觀點的表達可能很幼稚,作為教師,我們應及時點撥,加以引導。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與我校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東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
通過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范圍、位置;初步學會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掌握中東是一個兩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進一步培養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搜集和閱讀資料、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過程,逐步掌握運用地理信息進行案例分析的方法。能簡單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并側重于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的意識;
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平等觀念,呼吁世界和平、反對戰爭。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中東成為世界熱點地區的原因。
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教學難點:
理解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認識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的重要作用。
5、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鼓勵、組織學生課前收集有關中東局勢時事的新聞材料及相關資料,使學生認識到中東地區因戰爭、沖突不斷而備受關注,成為世界上長期的熱點地區。
通過指導學生讀“中東地區”圖,引導學生分析出中東所處的大洲、周圍臨近的海洋,總結出中東是一個地處聯系三大洲、溝通兩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并通過填圖練習加以鞏固。
1、教學思路:
本課從中東地區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及其戰爭、沖突頻繁入手提出問題,然后從中東地區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文化差異四個方面說明其不安定的原因,其目的在于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思考等途徑培養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其中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2、教法設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讀圖分析+分組討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
3、學法指導:在學法指導上突出一個“動”:
(1)、課前“動”——課前準備
收集資料:安排學生在課前收集關于中東(如:巴以沖突、中東名字的由來)以及蘇伊士河運和土耳其海峽的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培養和鍛煉學生自學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2)、課上“動”----積極參與
為學生提供舞臺,把課前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小組討論,相互交流來增強學生的膽量和,;
讓學生以中東地區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來體會和感受對和平的渴望,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訓練了語言表達和思維組織能力,同時也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加強讀圖、識圖、填圖方法的指導,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地圖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后“動”——課后延伸
懸念式的小結,為下節課設疑,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
課后作業布置突出特色,鼓勵學生以“我所認識的中東”為題,寫一篇日記。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結合中央電視臺每天晚上七點鐘準時播出的《新聞聯播》欄目中經常有關于中東的報道引入新課。通過詞語接龍、模擬播音等,使學生對中東有初步的認識,產生學習的。
(二)聯系生活,感性認識
通過課件、資料展示,提出逐層遞進式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聯系生活實際討論,與學生產生共鳴,幫助學生樹立“反對戰爭、呼吁和平”的觀念。
(三)積極探索,理性思考
在學生已經有了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中東為什么沖突、戰爭不斷?引導學生從中東地區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文化差異四個方面簡要說明其不安定的原因,進一步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對中東的地理位置展開詳細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中東溝通兩大洋、連接三大洲、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備受關注,是引發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及時鞏固,加深印象
完成p52頁活動題,通過填圖練習將重要的知識點落實在地圖上,課后寫一篇日記加深對中東的印象。
中東教學課件篇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中東》,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適用于七年級學生使用。下面我從五個方面談一下對這節課的設計。
本節課涉及到的標準是在地圖上找出中東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及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
活動建議: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并展開討論。
這充分體現了以下幾點:一是新課標在知識與技能方面以人為本,從生活實際出發,降低學習難度,減少識記內容,基本技能要求比過去有所提高。二是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把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引入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實際體驗,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動手動腦、快樂學習的過程。三是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關注時事和關心世界的意識。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生認為地理是非升學科目,不參加中考,學不學無所謂,導致了學生的上課態度不夠積極。只有少數愛好地理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參與,因而從整體來看,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較差。
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課前指導學生各種媒體搜集資料,使學生對中東地區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課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是在學生學習了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之后,從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地區和國家出發,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出發,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沖突、戰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中東地區進行突出介紹。教材共包括長期的熱點地區、三洲五海之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文化差異五部分內容。本節課我選取了“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 “豐富的石油資源”三部分內容為一課時進行教學。為了保證知識的整體性和減輕下一課時的壓力,在這節課中對下一課時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滲透。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讀圖說出中東地區的范圍和位置,認識主要的國家和城市。
2.掌握中東地處“兩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過程與方法】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讀圖能力。借助相關資料及教材知識,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時事和關心世界的意識,理解戰爭的殘酷,明確各國和各民族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和平共處。
【教學重點與難點】: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中東地處“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重要性為教學重點,“中東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地理背景既是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
基于本節課的特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教程中著重采用如
下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創設直觀性教學情境。
五、課堂教學設計
主要包括情境導入、新課教學、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結束語五部分。
【情境導入】
采用多媒體展示教材中出現過的與中東地區相關的圖片,如死海、麥加、屋頂旅館等,通過師生談話導入新課。這種設計不光考慮到精美的圖片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是對以前學過的一些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更主要的`是,這與戰爭給中東地區的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形成強烈的對比,進而突出戰爭的殘酷,突破情感目標。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主要包括“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兩部分內容。
首先通過大屏幕展示課題,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中東地區名稱的由來。
關于長期的熱點地區的教學,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圖片、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戰爭的無情以及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課堂上讓學生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展示出來,與同學們一起交流、討論。在學生情緒極端高漲的時候,用多媒體展示兩幅圖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淪為一片廢墟的家園前和躲在鐵絲網后的巴勒斯坦兒童驚恐地看著走過的以色列士兵。當學生完全沉浸在教學情境中時,教師及時引導:假如你就是一名中東地區的學生,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會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用過渡語把學生引領到下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當中: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愿意被長期的戰爭所困擾,那么中東地區為什么會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呢?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
關于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了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范圍及主要國家。最后,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鞏固練習】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題和一道選做題,這樣做的目的,主要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但使基礎稍差的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和答題,而且使能力較強的學生不必浪費較多的時間在簡單的問題上。
【課堂小結】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以中東地區的宗教文化為副線,通過縱向橫向的對比,來突顯戰爭的殘酷,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突破教學重難點。最后,給學生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
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中東教學課件篇四
1.本課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本節課涉及到的標準是在地圖上找出中東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中東地
地理位置的特點。活動建議: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并展開討論。這充分體現了以下幾點:一是新課標在知識與技能方面以人為本,從生活實際出發,降低學習難度,減少識記內容,基本技能要求比過去有所提高。二是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把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引入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實際體驗,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動手動腦、快樂學習的過程。三是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學
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關注時事和關心世界的意識。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情分析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生認為地理是非升學科目,不參加中考,學不學無所謂,導致了學生的上課態度不夠積極。只有少數愛好地理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參與,因而從整體來看,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較差。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課前指導學生各種媒體搜集資料,使學生對中東地區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課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本節課的特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教程中著重采用如下教學
法。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2.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創設直觀性教學情境。
主要包括情境導入、新課教學、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結束語五部分。
采用多媒體展示教材中出現過的與中東地區相關的圖片,如死海、麥加、屋頂旅館等,通過師生談話導入新課。這種設計不光考慮到精美的圖片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是對以前學過的一些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更主要的是,這與戰爭給中東地區的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形成強烈的對比,進而突出戰爭的殘酷,突破情感目標。
新課教學主要包括“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兩部分內容。
首先通過大屏幕展示課題,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中東地區名稱的由來。
關于長期的熱點地區的教學,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圖片、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戰爭的無情以及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課堂上讓學生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展示出來,與同學們一起交流、討論。在學生情緒極端高漲的時候,用多媒體展示兩幅圖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淪為一片廢墟的家園前和躲在鐵絲網后的巴勒斯坦兒童驚恐地看著走過的以色列士兵。當學生完全沉浸在教學情境中時,教師及時引導:假如你就是一名中東地區的學生,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會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用過渡語把學生引領到下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當中: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愿意被長期的戰爭所困擾,那么中東地區為什么會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呢?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
關于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了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范圍及主要國家。最后,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題和一道選做題,這樣做的目的,主要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但使基礎稍差的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和答題,而且使能力較強的學生不必浪費較多的時間在簡單的問題上。
是以一首小詩的形式出現的,歌訣記憶是我們地理課堂中常用的一種記憶方式。講課之前,我把原來比較流行的一首有關中東的小詩進行了適當的改寫,使其更適合于本課的教學,更淺顯易懂,便于學生記憶。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以中東地區的宗教文化為副線,通過縱向橫向的對比,來突顯戰爭的殘酷,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突破教學重難點。最后,以詩一般的結束語,給學生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
中東教學課件篇五
《動蕩的中東地區》是選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的一節課。本課內容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中東地區的局勢動蕩,按照一條線索中東動蕩局面的產生——動蕩局面的頻仍——動蕩根源的復雜性展開敘述。層層推進,逐步深入。
二戰后,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世界兩大主題,世界大戰短期內不會爆發,但地區沖突成為影響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東問題尤為突出,它集中了戰后國際社會的各種矛盾,民族、宗教、政治、經濟、地緣……任何構成混亂與動蕩的因子都能在中東發現其淵藪,這也是中東問題至今懸而未決的癥結。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中東矛盾的復雜性這一關鍵問題。解決好了這一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對二戰后世界政治局勢的把握,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中東地區的相關知識學生在地理課中已有所涉獵,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關于中東問題,多數學生對其動蕩表象很感興趣,但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對動蕩局勢的成因、后果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貼近歷史。并設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達到認識上的提高。
(一)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了解中東地區在地理、交通、經濟方面的重要價值;知道為解決中東問題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掌握中東戰爭的基本概況。
(2)在收集并運用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整合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小組合作意識;并通過討論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理解中東問題的復雜性,提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分析中東戰爭的嚴重后果,認識到沖突與戰爭最終受害的是廣大人民,戰爭不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樹立和平觀念,認識到生命與和平的可貴。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掌握中東戰爭概況、認識戰爭的嚴重后果
2、理解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確立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知道中東戰爭,認識戰后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通過對歷次中東戰爭的分析,不僅可以準確把握中東政治局勢的特點,而且為理解中東問題的復雜性作了鋪墊。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是中東局勢動蕩的重要原因,也是中東問題難以順利解決的癥結所在。
難點:分析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確立依據】中東地區戰火頻仍,其原因錯綜復雜,而九年級學生知識儲備有限、理性思維能力不足,讓他們有條理的分析交織在一起的諸多矛盾,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教法與學法
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對本課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創設法:激發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
2、探究式教學法:設計恰當的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中東教學課件篇六
本節課是七年級下冊第八章東半球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的內容,對本節課,課標的要求有:
1、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2、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情況。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我的解讀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范圍、位置;
學會運用地圖、統計數字說明中東石油的分布、生產、輸出情況。
學會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中東石油資源對本地區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影響,能分析出中東戰爭頻繁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及人地協調觀念。
1、 認識中東地區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 了解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及中東石油的輸出路線。
本節整體思路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識,才有可能發展提高。我為學生預設學習目標是學生能將所學知識落實在地圖和課本上,并能將本節課的學習方法運用到以后的自主學習中去。在教學中要緊抓教材,通過學生自學、小組探究合作邊學邊練,達到掌握新知識,增強學習能力的效果。
導入采用學生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所選四段新聞都發生在今年三月份,其目的是讓學生對中東地區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即“中東地區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我設計的方法很簡單:讀圖指圖。因為地理的學習是不能脫離地圖的,所以在這個知識點上我為預設學習目標是將所有的知識點都落實在地圖上。學生在對本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了解了中東的地理區域后我設計了3個練習:
1、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練習,一人說地理名稱,另一人在地圖上找出來,讓所有同學都參與進來,進一步認識中東的地理位置,讓每位同學通過互動練習,切實將所學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同時鍛煉同學之間的共同協作學習的能力。
2、找兩個不同層次的同學在大屏幕上找出我所指出的地理位置,其目的讓我對學生在這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了解。
3、完成課本上p52活動題1(1),這道題比較簡單,我先讓學生獨立自主完成,然后通過快速搶答,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給學生自學的空間。同時讓學生的大腦時刻處在一種興奮狀態,提高注意力,從而提升課堂的學習效果。
最后通過學生的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總結出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過講解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讀圖填圖能力,理解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直觀化,使學生輕松的獲取知識,真正教會學生讀圖。養成學會和善于使用地圖的習慣。
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難點則是中東石油的分布,生產與輸出。為了讓學生了解中東石油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石油資源對中東當地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我在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設計為:
首先讓學生通過讀中東石油儲量、產量、出口量餅狀圖,確立中東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其次通過讀世界主要產油國石油儲量柱狀圖,得出結論世界主要產油國主要在中東地區及中東主要五個產油國;
然后了解中東主要產油國的分布情況,分析出中東石油的分布地區;
最后查找中東石油輸出路線,了解中東石油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及影響。
這樣層層推進,逐步加深,希望學生能較好地掌握中東石油問題。通過講解全球石油資源的供求關系,讓學生知道中東的石油資源對世界是經濟的作用。
中東石油輸出路線的確定是本節課一個重難點,所以在這里我采用了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來完成課本p53活動題3,讓學生通過討論與合作來完成中東石油的輸出路線,這樣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告訴大家,以實現資源共享的效果,并將知識點落實在課本上。同時讓學生知道自己在這個班級中還是有很大作用的,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的信心。
石油資源是非可再生能源,為了讓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我預設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中東一旦石油資源用完該怎么辦?”,回答這一問題學生需要的較廣知識面,我將其設計為學生通過討論來共同完成,希望通過這個活動既能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又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小結部分采用了學生談收獲共同完成板書的方法,這樣既對本節知識做了一個系統的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去表達、表演。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理念。
中東教學課件篇七
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xx號參賽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東》。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和指導,我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說課:
1教材分析
2學情分析
3教學目標
4教法學法
5教學過程
本節課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教材中將本節課分為長期的熱點地區、三洲五海之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文化差異這五部分,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教材內容,我對教材做了一定的處理,以“長期的熱點地區”為中心和線索、“三洲五海之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和文化差異為深化和拓展這兩個層次來認識中東。這樣能更好地反映本節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學生也更容易接受。本節課既是學習第七章“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的延伸,又為學習東半球其他國家和地區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雙重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于動手,善于展示自我,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度階段,在媒體,網絡等日益發達的今天,同學們對一些中東國家如:伊拉克、索馬里等已并不陌生,已具備初步的感性認識,但學生對區域地理各要素的綜合分析能力還有待提高。特別是本節課: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學生在現有知識儲備條件下,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基于以上考慮,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和三維教學目標。
重點:兩洋三洲五海一灣之地
石油分布及石油經濟
難點: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影響因素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讀圖能夠掌握中東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學會運用地圖、統計數字說明中東石油的分布、生產和輸出情況,能夠分析中東石油資源對本地區經濟以及對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掌握中東水資源短缺的狀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地圖等資料,分析中東的地理位置,石油分布及經濟特征、水資源狀況,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搜集資料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史實材料,時事新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使學生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
一個理想的地理課堂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和合作者,基于以上考慮,我確定了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啟發式討論教學法和直觀教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教師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授之以漁,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以達到終生學習的目標,因此,本節課我將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最終實現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運用教學方法,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都體現在了教學過程中,下面就說一下我本次說課的重點環節。
我的教學過程將由:
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識圖分析,新課探究;
課堂反饋,鞏固測評;
歸納總結,布置作業;和板書設計;
五個環節組成。首先:
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在新課開始前,我會根據同學們課前預習的基礎,運用思維導圖,展示本節課的目標思路。
接著,帶著問題和思路去觀看一段來自中東的時事圖片,讓同學們思考:通過看圖片結合課前問題,說說你所認識的中東。這個時候,同學們可能會說“中東戰事頻繁,中東石油豐富等”,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還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引導他們走進課堂。
通過看圖片我們看到了中東的現實狀況,由于對不同的焦點矛盾處理不當,從而造成了現在動蕩的中東。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究竟有哪些焦點促成了中東成為了長期的熱點地區呢?
在認識中東之前,我會帶領同學們先整體認識中東概況,了解中東的名稱由來,掌握中東與西亞的區別。接著,在地圖上找一找,看一看,開啟本節課的新課探究。(板書)
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能力,此環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同學們分成4個小組,開展“一拼到底我最快“的活動。
活動要求:
在展示的中東輪廓圖上,將各個關鍵名詞補充到相應位置,看誰拼的又快又準,根據同學們拼圖比賽的情況,評比出“最佳小組”。小組勝者獲得地理徽章一枚。
最后,教師帶領大家共同完成拼圖任務,并利用數字巧記:中東地處2洋3洲5海1灣之地,要求學生熟記2洋指大西洋,印度洋;3洲:亞州、非州、歐州;5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1灣波斯灣。
通過拼圖我們認識了地理位置重要的中東,它不僅是大陸與大陸的交界點,同時地區內的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因其航運要塞的位置,歷來被人們稱作戰略重地。長久以來成為商家和兵家的必爭之地。(焦點一“東西方交通要道)
這樣,在輕松有趣的課堂活動中,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重點就輕松突破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是在中東,這句話卻不怎么中聽,因為水土不養人,石油才養人。從而引入第二個教學重點。
曾有人這樣形容中東:“在中東的土地上跺一腳就能冒出油來”,這句話雖然說有點夸張,但一點不過分,中東的確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地區,讓學生通過看統計數字圖,掌握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并在地圖上找出石油集中分布的地區,并識記其范圍: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同時具體到國家,讓學生記憶中東主要產油國,從而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聰明的中東人便將開采的石油賣給其他需要的國家,將這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中東的國家靠出口石油賺了很多錢,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之一。同時其他國家也依托中東的石油獲得更好的發展,如,在美國大街上跑的汽車,十輛中有六輛油箱里的油都來自中東。
由于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采一點就少一點,終究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這些產油國家都在考慮石油資源采完之后本國經濟的出路問題。
在這里讓同學們小組討論想一想:你認為中東該怎樣調整經濟結構來應對石油資源日益短缺的現狀呢?
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節約資源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石油集中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那么,怎么樣運到其他地方呢?
這里引入第二個小問題,石油外運三條航線,通過讀圖:波斯灣石油外運航線,結合剛剛掌握的地理位置的知識,讓學生們想一想,航線a和航線b有什么區別呢?
接著“小鬼來當家”,假如你是石油公司小老板,你會把石油賣到哪里?選著哪條航線呢?來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呢?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能充分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課標理念。
由于石油對當代世界的重要意義,以及石油的價值,所以因為石油引發的戰爭和沖突從未中斷。(從而得出焦點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上回說到,中東的水土不養人,這是由于與豐富的石油資源形成的對比,中東水資源卻少的可憐。由于同學們在上冊已經學習過“世界氣候分布”,此環節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結合所學知識想一想為什么中東水資源這么稀少呢?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氣候角度來思考。并展示地形圖和降水量氣溫圖進而探討出影響水資源少的原因:地處內陸,回歸線附近,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廣布,地表徑流少。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物以稀為貴,由于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所以在中東有關河流、湖泊水資源的分配和爭奪問題,在水資源越來越少的今天愈演愈烈,更有人說:“20世紀的中東曾為石油而戰,21世紀的中東將為水而戰”,(焦點三:匱乏的水資源)同時在這里呼吁大家平時要節約用水(加圖片)。
這樣本節課后兩個重點也被輕松掌握了。
文化差異:
了解完中東的自然地理,我們在深入領悟一下中東的人文風情。
由于這部分內容學生容易掌握,此環節開展自主學習,向學生們展示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讓同學們通過課本熟記中東的人種,主要宗教及一些主要城市等。
最后展示閱讀材料,讓同學們了解阿拉伯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因為文化的差異性引起的宗教沖突,從而引出焦點四:文化差異。同時樹立對待文化差異要求同存異、對待分歧要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的理念。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突破教學重點來全面掌握教學難點,從而達到構建知識網絡,系統掌握知識的目的。
課堂反饋,鞏固測評
通過填圖的方式,讓同學們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充分重視地圖,鞏固提高。
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一個好的課堂總結有助于學生整體回憶把握知識內容,強化記憶,因此我會帶領同學們一起做課堂小結,本節課,通過探究學習,我們一起從四個角度認識了中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風貌,從而理解了中東長久以來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節約資源的緊迫性,以及和平的價值。
為了增加知識的趣味性,便于學生記憶,我會把本節課主要知識點編成歌謠,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歌謠,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同時,讓同學們知道中東的未來,以及焦點問題的解決方法。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因此,我會布置這樣的作業:1,提供相應網站,鼓勵學生課下學習。另外,以”我所認識的中東”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地理小短文。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總結,并與“新課導入”部分前后呼應,展示學生學習后的提高。
最后,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采用結構式板書設計,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有助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系統把握和回憶鞏固.
總之,一切的課堂設計都為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快樂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本節課中通過對中東成為熱點問題四個因素的深入分析,從而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及人地協調觀念,突出新課改中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理念。
到此本次說課完畢,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中東教學課件篇八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的課題是《中東》,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并沒有著重某一個國家,而是對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
確定本課知識目標有如下四點:
1.能指圖說出中東地區的范圍和位置,以及重要的臨海、海峽、運河;
2.能運用地圖、統計數字說明中東石油的分布、生產和輸出情況,并能領會中東石油對本地區經濟及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
3.運用中東河流圖及世界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
4.了解中東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通過本節的學習,加強培養讀圖能力,以及對地圖的歸納、推理、分析判斷能力,同時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
結合時事地理內容,培養關心社會和關心世界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概念與人地協調觀念,明確世界各國各民族應團結協作,而非勢力抗衡,呼吁世界和平。
綜上所述,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中東處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為教學重點。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難點,就其重點而言,它是中東問題難以順利解決的癥結所在,又是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重要原因。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又一難點是:巴以沖突。這既是一個歷史淵源很深的問題,又是一個現實矛盾很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巴以疆界線的劃定,學生很難讀懂。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本節課共用三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利用多媒體展現沖突、戰爭頻繁的中東,激發學生呼吁世界和平的情感;接著利用自制課件輔助講授中東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并通過課堂練習對重點加以鞏固。第二課時,從中東的氣候入手,分析中東匱乏的水資源,以圖片敘述文化的差異,并通過動畫演示巴以的領土紛爭,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做到既全面兼顧,又突出重點。第三課主要從分析伊拉克入手,通過分析伊拉克的歷史,了解伊拉克燦爛的古文明──古巴比倫。通過學生集體討論伊拉克戰爭,即鍛練了用地理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又提高了歷史思維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的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學生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讀圖分析+分組討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同時通過多媒體動畫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閱讀討論,以及對美伊戰爭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學生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在美伊戰爭的視頻播放中拉開序幕)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什么電影或是什么戰爭片,這是20xx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紀錄片,美伊戰爭的硝煙至今仍未散盡。
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區像中東一樣,一直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頻繁的沖突、戰爭,給這里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請同學讀教材上中東戰爭年表(教師板書:中東 戰火頻仍 局勢動蕩)
在電視的國際新聞中,差不多每天都有關于中東的報道,那么為什么這里戰爭與沖突不斷呢?這就是我們本節主要討論的中東問題。(課件)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東在世界上的位置,16~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將部分國家分為近東、中東、遠東。
中東聯系亞歐非三個大洲──被五個海所環繞,它們是:阿、紅、地中、黑、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鹽水湖──誰能說一說為什么里海雖名為海而實際上為湖?──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土耳其海峽──亞非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還有就是著名的海灣,波斯灣。
誰知道波斯灣為什么那么著名?
對,因為那里有大量的石油,一起看世界石油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到,中東石油的分布最密集。
這是世界主要產油國的石油儲量,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東的國家,它們依次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聯酋。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東的國家。
我們從餅狀圖上可以看出,中東石油的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65.4%。
一起看,這是中東的國家,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這里是中東的五個主要產油國,它們分別是(指出),一起看沙特阿拉伯,它不僅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在中東,它的國土面積最大。
一起看,這是沙特的油田,這是巨大的輸油管線,這是伊拉克的石油加工,這是科威特的石油生產。
一起看中東的石油是如何向外輸出的。這里有三條石油外運航線:
航線一經由蘇伊士運河運往西歐各國和美國;
航線二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運往西歐各國和美國;
航線三穿越馬六甲海峽運往日本和美國。
航線一和航線二同樣是運往西歐和美國,這兩條航線有何差異?
請同學們結合世界地圖找出三條石油外運航線所經過的海洋、海峽、運河和所到達的國家和地區,填入課本53頁的表中。
在世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柱狀圖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和沙特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遠高于我國,但是,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終究會有用完的一天,中東地區沒有了石油,它的經濟應該如何發展?
在學生討論完成后,小結,針對教學重點難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后布置作業:完成p52頁活動題預并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