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反思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學習困難,從而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請大家仔細閱讀下面的教學反思范文,認真思考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汲取教育教學的智慧。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一
《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意境幽遠,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記憶里,久久不能忘懷。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因此我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讀,以讀解義、以讀悟情。結合注釋理解了“三兩枝”、“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的意思。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
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體會了詩的情感,進入了詩的意境。在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我想到每堂課只要精心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就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蘆芽、河豚、陰”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課件。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簡介詩人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學自讀,熟讀詩句。
出示自學要求: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了解詩意。
1、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提醒學生注意停頓。(板書古詩并畫出停頓)。
2、春江晚景這幅畫描寫的是哪個季節?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到春天的足跡嗎?(桃花,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來。)。
3、這幅畫一定很美,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
(1)你們認識蔞蒿、蘆芽、河豚嗎?師解釋。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學生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師提問:詩中哪幾句是描寫畫中的內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詩人的想象)。
(3)師生共同總結古詩意思,當堂背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結合注釋了解詩意。】。
四、當堂小結,生談感受。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根據詩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讓學生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板書設計: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三
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2、讓學生了解《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的意思。能夠描述詩中所描繪的場景,體會詩人的心情,并熟讀成誦。
3、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學策略:
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
教學準備:
查閱詩人資料,搜集相關古詩;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大家喜歡古詩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
請生介紹作者蘇軾,揭示課題。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
2、范讀(出示課件)。
3、分組讀詩。
4、齊讀古詩。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句(出示第1、2行)。
(1)指名讀。
(2)點擊重點詞:三兩枝、鴨先知。
(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
(4)師歸納,生質疑。
(5)師生交流。
(6)指導朗讀:想想詩句意境,指導朗讀。
(7)總結學法。
2、學習第二句(課間出示3、4行)。
(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2)學生自讀,再集體交流。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3、描述全詩的畫面,背誦古詩。
4、出示問題,反饋所學知識。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里什么?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5、學生小結學法: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
教學反思:
《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意境幽遠,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記憶里,久久不能忘懷。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因此我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讀,以讀解義、以讀悟情。結合注釋理解了“三兩枝”、“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的意思。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體會了詩的情感,進入了詩的意境。在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我想到每堂課只要精心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就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四
首先是正講課時,有個學生提問:“老師,為什么不說春江水暖魚先知,怎么說鴨先知呢?”我當時一怔,有點措手不及,不過表揚了她之后,解釋道:魚在深水中,水里的溫度變化不大,魚不太敏感,所以,還是鴨先知。如果在表揚這位提問的同學時,也提出:對啊,同學們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魚先知還是鴨先知呢,詩人蘇東坡為什么要這樣寫呢,這樣一來就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從一時一地一節課引入了廣闊的生活時空及網絡天地,從而實現綜合性學習。學生探索的意識與質疑精神也會倍加鼓勵,且在年長日久間獲得超升。可見只有開闊視野,才會讓師生都生成新的發現,生成新的行動。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意境幽遠,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記憶里,久久不能忘懷。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因此我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讀,以讀解義、以讀悟情。結合注釋理解了“三兩枝”、“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的意思。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體會了詩的情感,進入了詩的意境。在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課只要精心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就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五
這是蘇軾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圖所寫的一首題畫詩,詩中既依畫面所繪,又融進作者的想象,刻畫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3、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其中第2點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理念。
1、遵循古詩的教學規律,引導學生有感情誦讀。
2、把握古詩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知識活學活用。
3、拓展延伸古詩的內容,使語文知識體現在生活和學習中廣泛使用。
4、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我通過學生對詩人蘇軾的了解,引出課題。讓學生在對詩題的感知與了解上,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然后在讀懂詩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第一階段目標:讀古詩,識記詩中生字。要求讀詩正確、流利、有感情。
第二階段目標:再讀古詩,理解詩意;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容。
第三階段目標:了解題畫詩的特點,背誦古詩。
為了能構建高效課堂,深入課題研究,課前我認真鉆研教材,全面解讀文本和學生,充分準備教學用具,大量搜集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逐步實現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
1、讀準“蔞蒿”“豚”的字音,并能正確書寫“崇”“軾”“蔞蒿”“豚”等字。
2、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標劃出停頓的地方。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此后引導學生反復讀。
二是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教學掛圖。通過學生的自讀自司,在圖文并茂中讓學生理解詩意,學習作者描繪畫面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深入文本研讀,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描繪事物的基本技能。
1、學生能準確理解詩意。
2、了解了作者描繪的方法:第一是有序,從江邊——江中——江岸——聯想。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鴨、河豚。第三是有理,由畫中想到畫外的河豚上市。
3、由詩人的聯想,留給學生更廣闊的聯想空間。
4、進一步感受詩中江南初春美景,和詩人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三是加大知識的學習面,知道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和無窮的魅力。
我在教學中將與本詩相關聯的詩篇,與本詩相關的知識,通過學生回憶、誦讀,師生共研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題畫詩的特點。四是通過課堂訓練,鞏固學生本節課所學過的知識和內容,教師相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及時輔導。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
教學設計: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高造詣。《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的嫩芽。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不是,是作者依據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卵繁殖的季節。)。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七
這是蘇軾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圖所寫的一首題畫詩,詩中既依畫面所繪,又融進作者的想象,刻畫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3、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其中第2點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1、遵循古詩的教學規律,引導學生有感情誦讀。
2、把握古詩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知識活學活用。
3、拓展延伸古詩的內容,使語文知識體現在生活和學習中廣泛使用。
4、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本節課的教學我通過學生對詩人蘇軾的了解,引出課題。讓學生在對詩題的感知與了解上,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然后在讀懂詩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第一階段目標:讀古詩,識記詩中生字。要求讀詩正確、流利、有感情。
第二階段目標:再讀古詩,理解詩意;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容。
第三階段目標:了解題畫詩的.特點,背誦古詩。
為了能構建高效課堂,深入課題研究,課前我認真鉆研教材,全面解讀文本和學生,充分準備教學用具,大量搜集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逐步實現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
1、讀準“蔞蒿”“豚”的字音,并能正確書寫“崇”“軾”“蔞蒿”“豚”等字。
2、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標劃出停頓的地方。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此后引導學生反復讀。
二是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教學掛圖。通過學生的自讀自司,在圖文并茂中讓學生理解詩意,學習作者描繪畫面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深入文本研讀,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描繪事物的基本技能。
1、學生能準確理解詩意。
2、了解了作者描繪的方法:第一是有序,從江邊——江中——江岸——聯想。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鴨、河豚。第三是有理,由畫中想到畫外的河豚上市。
3、由詩人的聯想,留給學生更廣闊的聯想空間。
4、進一步感受詩中江南初春美景,和詩人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三是加大知識的學習面,知道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和無窮的魅力。
我在教學中將與本詩相關聯的詩篇,與本詩相關的知識,通過學生回憶、誦讀,師生共研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題畫詩的特點。四是通過課堂訓練,鞏固學生本節課所學過的知識和內容,教師相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及時輔導。
文檔為doc格式。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八
教學目標: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蘆芽、河豚、陰”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課件。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簡介詩人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學自讀,熟讀詩句。
出示自學要求: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了解詩意。
1.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提醒學生注意停頓。(板書古詩并畫出停頓)。
2.春江晚景這幅畫描寫的是哪個季節?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到春天的足跡嗎?(桃花,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來。)。
3.這幅畫一定很美,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
(1)你們認識蔞蒿、蘆芽、河豚嗎?師解釋。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學生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師提問:詩中哪幾句是描寫畫中的內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詩人的想象)。
(3)師生共同總結古詩意思,當堂背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結合注釋了解詩意。】。
四、當堂小結,生談感受。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根據詩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讓學生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九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蘆芽、河豚、陰”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課件。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簡介詩人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學自讀,熟讀詩句。
出示自學要求: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了解詩意。
1.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提醒學生注意停頓。(板書古詩并畫出停頓)。
2.春江晚景這幅畫描寫的是哪個季節?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到春天的足跡嗎?(桃花,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來。)。
3.這幅畫一定很美,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
(1)你們認識蔞蒿、蘆芽、河豚嗎?師解釋。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學生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師提問:詩中哪幾句是描寫畫中的內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詩人的想象)。
(3)師生共同總結古詩意思,當堂背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結合注釋了解詩意。
四、當堂小結,生談感受。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根據詩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讓學生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板書設計: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十
《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蘇軾為惠崇的畫作的題畫詩。詩歌語言精練,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
1、正確讀寫生字,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2、讓學生了解《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的意思。能夠描述詩中所描繪的場景,體會詩人的心情,并熟讀成誦。
3、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
查閱詩人資料,搜集相關古詩;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一、導入新課。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大家喜歡古詩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
請生介紹作者蘇軾,揭示課題。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
2、范讀(出示課件)。
3、分組讀詩。
4、齊讀古詩。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句(出示第1、2行)。
(1)指名讀。
(2)點擊重點詞:三兩枝、鴨先知。
(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
(4)師歸納,生質疑。
(5)師生交流。
(6)指導朗讀:想想詩句意境,指導朗讀。
(7)總結學法。
2、學習第二句(課間出示3、4行)。
(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2)學生自讀,再集體交流。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3、描述全詩的畫面,背誦古詩。
4、出示問題,反饋所學知識。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里什么?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5、學生小結學法: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
《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意境幽遠,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記憶里,久久不能忘懷。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因此我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讀,以讀解義、以讀悟情。結合注釋理解了“三兩枝”、“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的意思。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體會了詩的情感,進入了詩的意境。在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我想到每堂課只要精心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就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一
知道這首詩是蘇軾題在宋代畫家惠崇畫的畫《春江晚景》圖上的一首題畫詩。簡單了解蘇軾詩的藝術風格。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激發學生對詩歌文化的熱愛之情,喚起學生對大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全詩,且能說出詩歌大意。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交流了很多描寫春天的詩詞,而且我們還一起學習了杜甫的詩歌《絕句》,下面,請大家一起來背誦一遍。(生一起背誦)。
2、生回答師相機板書:蘇軾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還記得蘇軾這位大詩人,上學期我們曾經學過他的兩首詩,誰能背出來!好請你來指名背誦《贈劉景文》《飲湖上初晴后雨》我們一起來一遍師生一起誦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歌(生一起說)師板書:《惠崇春江晚景》來進一步領略他獨特的詩風吧!
二、出示圖畫欣賞交流。
三、初讀古詩了解詩意感悟詩情。
1、先自己練習朗讀,然后讀給大家聽,好嗎?
2、誰能準確流利地讀一讀指名朗讀。
5、這幅畫呀很美!詩人蘇軾非常喜歡,他仔細欣賞一番,不僅寫出了畫面上所畫的景物,還由畫面的景物產生了豐富合理的想象,請大家看看,哪些景物是畫面上沒有的,而是作者靠著想象寫出來的呢?(河豚)生: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師:對的這首題畫詩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了詩人合理的想象,與原畫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開頭兩句緊緊抓住畫面景物,又突出重點。竹林、桃花為江岸之景;鴨子為江中之景,是畫面的重心所在。詩人在這里憑感覺和想象再現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畫面無法表現的內容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前者仍是畫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詩人的想象。遍地蔞蒿,蘆葦剛剛吐芽,點出正是江南二月。詩人正是看到畫面上的蔞蒿和蘆葦,便想到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漲的時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然后再游回到近海。這句雖離開畫面,但仍寫春江,題畫而不拘泥于畫。這首詩虛實相生,不僅真實地再現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過想象彌補了畫面所不能表現的內容,生動形象而又極富生活氣息。
6、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全詩,仔細想想,作者的想象之筆還落在了哪些字眼上呢?請你再認真讀讀第二句,動動手,畫一畫。
生:暖知鴨子感覺到了水溫的變化,這是作者自己的想象,這一想象使得畫面更加生動有趣。
四、結合圖畫講述詩歌大意。
1、同學們看著這幅圖,講講詩歌的大意,好嗎?誰來講。
2、誰能有感情地背誦詩歌請。
五、延伸拓展。
蘇軾的名詩名文何其多啊請同學們讀讀下面的詩句!再背一背你積累到的。
略
好下課。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蘆芽、河豚、陰”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惠崇春江晚景》。
教學難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課件。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簡介詩人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學自讀,熟讀詩句。
出示自學要求: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了解詩意。
1.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提醒學生注意停頓。(板書古詩并畫出停頓)。
2.春江晚景這幅畫描寫的是哪個季節?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到春天的足跡嗎?(桃花,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來。)。
3.這幅畫一定很美,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
(1)你們認識蔞蒿、蘆芽、河豚嗎?師解釋。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學生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師提問:詩中哪幾句是描寫畫中的內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詩人的想象)。
(3)師生共同總結古詩意思,當堂背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結合注釋了解詩意。】。
四、當堂小結,生談感受。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根據詩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讓學生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板書設計: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文檔為doc格式。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三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蘆芽、河豚、陰”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并默寫《惠崇春江晚景》。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惠崇春江晚景》。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課件。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簡介詩人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學自讀,熟讀詩句。
出示自學要求: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了解詩意。
1.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提醒學生注意停頓。(板書古詩并畫出停頓)。
2.春江晚景這幅畫描寫的是哪個季節?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到春天的足跡嗎?(桃花,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來。)。
3.這幅畫一定很美,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
(1)你們認識蔞蒿、蘆芽、河豚嗎?師解釋。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學生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師提問:詩中哪幾句是描寫畫中的內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詩人的想象)。
(3)師生共同總結古詩意思,當堂背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結合注釋了解詩意。】。
四、當堂小結,生談感受。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根據詩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讓學生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十四
在上《惠崇春江晚景》這一首詩時,有個學生提問:“老師,為什么不說春江水暖魚先知?怎么說鴨先知呢?”我一怔,有點措手不及,解釋道:魚在深水中,水里的溫度變化不大,魚不太敏感,所以,還是鴨先知。可惜,我在以自己不甚了了的知識來判斷學生的問題,使課堂生成半途而廢,無果而終。如果我能在表揚這位提問的同學時,也提出:對啊,同學們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魚先知還是鴨先知呢?詩人蘇東坡為什么要這樣寫呢?這樣一來就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從一時一地一節課引入了廣闊的生活時空及網絡天地,從而實現綜合性學習。學生探索的意識與質疑精神也會倍加鼓勵,且在年長日久間獲得超升。可見只有開闊視野,才會讓師生都生成新的發現,生成新的行動。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千古名句細致逼真地抓住大自然中的節氣變化特點,生動形象地勾出廣幅江南早春的秀麗景色。
江南水鄉冬末初春時節,天氣依然比較寒冷,平均氣溫在10度左右;常有嚴霜,甚至還有殘雪。在這寒冷的天氣里,狗、貓等動物還伏在爐旁、屋檐下時,池塘、溪邊,便有三五成群的鴨子在冰冷的水中戲游,時而把頭潛入水中,時而又展翅在水中“高唱”。這種物候跡象,告示人們寒冷的天氣即將過去,氣溫開始逐漸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溫也隨之變暖,春天來臨了。
我在課下查找了資料,為什么會有“春江水暖鴨先知”呢?鴨子在冷水中歡快地游樂,而又毫無寒意呢?原來鴨子身上長滿了濃密的羽毛,羽毛將空氣貯存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隔熱作用。冬天我們穿的鴨絨衣。蓋的鴨絨被,感到溫暖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鴨子的皮下積蓄著一層厚厚的脂肪,脂肪也能防止體內熱量的散發和寒冷的侵襲。另據有關科學資料記載,鴨子是屬耐寒動物,氣濕在10度以下都不怕寒冷。
當春天江河水剛剛解凍,寒意尚未消盡時,氣溫開始回升,水溫的變化,鴨子先敏銳地感覺到,便迫不及待地潛入水中嬉游。這一現象經詩人細心地觀察,便凝練出了“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佳句。
這是很科學的說法,而詩人之所以這樣寫,那是因為蘇軾著名的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細致、逼真又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南方早春時的秀麗景色。江南水鄉冬末初春時節,天氣依然比較寒冷,常常出現降溫和春寒天氣。在這種春寒的天氣里,狗、貓都伏在爐灶旁、屋檐下,而此時的池塘里、溪水邊,三五成群的鴨子卻可在水中戲游,時而把頭潛入水中,時而又展翅“高唱”。鴨子這些舉動,告訴人們寒冷的天氣即將過去,氣溫開始逐漸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溫已經變暖,春天來臨了。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十五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蘆芽、河豚、陰”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并默寫《惠崇春江晚景》。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惠崇春江晚景》。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課件。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簡介詩人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學自讀,熟讀詩句。
出示自學要求: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了解詩意。
1.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提醒學生注意停頓。(板書古詩并畫出停頓)。
2.春江晚景這幅畫描寫的是哪個季節?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到春天的足跡嗎?(桃花,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來。)。
3.這幅畫一定很美,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
(1)你們認識蔞蒿、蘆芽、河豚嗎?師解釋。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學生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師提問:詩中哪幾句是描寫畫中的內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詩人的想象)。
(3)師生共同總結古詩意思,當堂背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結合注釋了解詩意。】。
四、當堂小結,生談感受。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根據詩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讓學生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板書設計: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十六
一面如翠玉的高大竹墻外,還有梅花幾朵。花瓣兒粉里帶白,輕風一吹,香氣四濺,在嫩藍的天空下格外醒目。
江水有沒有暖?鴨先知,他那柔軟的羽毛迎風飄動,他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還有一雙火紅的腳掌,撥一下水,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蕩漾開去。
河岸上,蘆葦的頭發稍稍長出,也就表示了春天的來臨,又突發奇想,想起了這時正是肥美河豚產卵的時候。
文檔為doc格式。
三年級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運用多種識字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語。
通過朗讀詩歌讓學生感受和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喜歡春天嗎?你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惠崇春江曉景》。(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簡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高造詣。《惠崇春江曉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根據課題,提出問題。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預設:1、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三)提示引路,學生自探。
(1)借助拼音,自學本課的生字。
(3)借助注釋、聯系詩句、觀看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并說一說每一句詩的'意思。
(4)品讀詩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檢查生字學習情況。(指名讀,糾錯,開火車讀。)。
2、朗讀古詩。(指名讀、齊讀)。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1)這首詩描寫()季。
(2)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
(3)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的嫩芽。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