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德育課題立項報告推薦 德育方面的課題立項篇一
通過這幾年的學校管理及教學,我覺得現在的學生大多存在以下問題:
1、道德取向錯位。現在孩子享樂主義嚴重,攀比之風盛行;誠信出現危機,欺瞞之風嚴重;沒有集體主義意識。
2、心理素質脆弱。受不了批評,一挨批評就逃學,尋死覓活。
3、行為習慣失范。一是打架斗毆。部分學生長期以來被家長溺愛,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稍有不順就用暴力解決。二是小偷小摸。由于貧富懸殊加大,學生出現攀比,個別學生為了面子而小偷小摸。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校教育中必須直面不可逃避的,也為我們的德育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研究目標
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爭取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題活動、學科滲透、家庭、社會活動等為載體,進行教育。
(二)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案例研究、文獻研究
(三)研究步驟
1、更新育人觀念,育人先正師。組織各種學習及業務培訓等活動建立一支團結進取、本領過硬、作風嚴謹的教師隊伍,培養老師具有善良和慈愛,信任與寬容;永不滿足的執著追求和創新精神;以自己高尚的師德影響人。
德育課題立項報告推薦 德育方面的課題立項篇二
一、標題
課題名稱+“開題報告”
二、引言部分
交代課題的由來(誰主持的什么課題,什么時候由什么部門批準立項及文號、課題編號等);介紹參加課題論*的課題組成員;表達個人愿望(受課題組委托,作開題報告,敬請專家提出寶貴建議)。
三、課題界定
關鍵概念要揭示內涵,鎖定外延;應對研究范圍、對象、*質作出人為的設定。
四、選題緣由
介紹現實背景;文獻綜述(國內外研究動態);選題的價值、意義。
五、理論依據
要尋找理論之源
六、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先說目標,再說內容;目標應先講直接目標,再講終極目標;內容應對準直接目標(均用條
德育課題立項報告推薦 德育方面的課題立項篇三
自全國“九五”規劃實施以來,全國中小學德育課題研究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在各級科研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廣大小學生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刻苦學習,朝氣蓬勃,樂于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但是,也應該看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和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況,德育工作還不適應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新特點,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滯后,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沒有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學生年齡特點及品德形成規律的具體、連貫、層次化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單項、直接、正面灌輸或簡單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在一些學生仍然存在“是非觀念模糊、法制觀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嚴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脫節”等問題。因此,加強“學校德育課程的開發與管理研究”這一課題是刻不容緩的。
三是通過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徑和方法,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警示相結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點上的個別輔導相結合,德育內容與學生心理接受性相結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線。
總之,通過本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找到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學生形成主體性道德素質或自律素質,充分保證學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1、根據新時期少年兒童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探討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新途徑,通過教育者組織的和學生自發的實踐、參與、合作、交往活動,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自律道德素質的形成。
2、以全體學生為德育對象,以班級為單位,以育人為核心,廣泛開展學校、家庭和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學校真正做到“為學生的成才奠基,為社區的發展服務。”
四、研究的內容
為了確保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實驗前期著重抓了對德育現狀的調研工作,按學段分年級采取走訪、座談、對話、問卷等形式,摸清學生的思想狀況,切實加強新時期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思想品行形成規律的研究,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德育環境、德育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具體內容如下:
1、從規劃德育內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規劃教育內容。堅持以“五愛”內容為中心,以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將德育內容具體規劃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內容,通過“集中學習、學科滲透、社會實踐、班隊活動、課外閱讀、興趣活動、環境熏陶、榜樣激勵”等渠道,將內容分解到學年、月份、周次和學科,使教育內容具體化。
(3)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本著立足實際,突出重點的原則,開展“月份主題、周次主題、主題班隊會、主題板報”四個主題活動。
2、從提高認識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機制。
從領導到教師,從學校到社會,只有人人重視,齊抓共管,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體效應。
(1)統一領導的原則。在校長的領導下,黨、政、團、隊、班主任共同組建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實行分級包干責任制,做到目標、計劃、方法、評價四落實。
(2)目標合一的原則。把德育納入教育、教學目標管理體系,把德育和教學工作一起列為校長重大決策的主要內容,使德育和教學工作真正融為一體。
德育課題立項報告推薦 德育方面的課題立項篇四
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研究
教育專心于未來。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積淀——真善美。因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圣陶先生曾強調:“啟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后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與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為未來奠基。
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為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1、“習慣”,是指人對于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于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大約只有5%是屬于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著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課題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教育。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與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與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范與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養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學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鑒于小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為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為
(1)學校生源比較復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為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
(2)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為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我們認為: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與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優化,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發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與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與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與少先隊教育特色,通過研究與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通過研究與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通過研究與實踐,優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與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優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與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的訓練與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